萬家述評

萬家述評 名博

我的1989(5)陳東采訪

萬家述評 (2012-05-10 08:09:14) 評論 (10)




我的1989(5)陳東采訪

4月28日,《科技日報》的記者陳東來訪,希望我談談對學潮的看法。陳東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原來她是科學院團委的幹部,後來到社科院新聞所讀研,畢業後分配到《科技日報》,是報社年輕人中的大姐大。所以大家就是見麵聊天,談話很隨便。下麵是這次談話的錄音記錄:

首先,學生的正當訴求不等於社會動亂。實際上,學生的行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同情和支持。為什麽?因為他們滿腔熱情,充滿正義感,對推進改革抱著很大的期望。他們提出的反對腐敗,反對“官倒”,這也是廣大群眾共同的心聲;他們擔心改革出現停頓,甚至有走回頭路的危險,這也是廣大群眾共同的憂慮;他們希望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和經濟體製改革進行得更快些、更好些,這更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心願。確認了這些,就有了對話的基礎。

當然,有些學生的態度可能是“舉起右手打倒政府,舉起左手打倒倒爺(四通)。”我們也要理解這一點。政府與學生之間,應當通過對話而不是對立、對抗來解決問題。

我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一個社會,如果連學生都不發聲了,不呼喊了,那麽這個社會就沒有希望了。所以我們能理解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之所以能頂著種種壓力,曆盡艱辛創辦中國的民辦科技實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保持了學生時代的這種對美好憧憬的不懈追求。和中關村一條街上的大多數企業家一樣,我們是在經過相當長時間痛苦的反思之後,才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曾經有人說,現在的青年學生缺乏責任心,沒有追求,是垮掉的一代。這次看到學生如此高昂的愛國熱情,讓人看到了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但是,無論是經濟體製的改革還是民主政治的建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企望一次遊行、一次對話,在一個晚上解決所有的問題。隻能靠我們大家用一點一滴的積累、紮紮實實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實現。首先,要營造一個寬鬆、寬厚、寬容的環境。

社會的穩定需要有一個中堅力量,我們這些企業家應該是社會的穩定因素。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都出現過腐敗、學運和騷亂。例如南朝鮮,包括台灣、香港,都經曆過這樣的階段。因為有一批穩定的中產階段,他們是社會的中堅,所以亂不起來,最終還是歸於穩定。腐敗不是改革帶來的。改革帶來的是繁榮,而繁榮伴生了腐敗,腐敗是繁榮的陰影。

這十年是我們國家發展曆史上最好的十年。雖然有問題,但隻有深入、配套改革,才是出路。重要的是生產力的發展,隻有經濟上去了,通過政治體製改革和法製建設,加強了對權力的監督和製衡,廉政才會有基礎。

民主是昂貴的,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民主製度的建設是一個過程。

總之,我們的態度是:企業發展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隻有堅持繼續改革才能有安定團結。解決問題一定要對症下藥,隻有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陳東把這篇談話整理後,以《推進改革是安定團結之本》的標題發表在《科技日報》上。後來秋後算賬,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她被勒令交代還和我進行了哪些密謀。她曾經是團中央培養的接班人之一,仕途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2011年8月1日,相隔22年以後,我們有緣在海外再次相聚。她和先生一起到我們村裏來作客,當年英姿颯爽的大姐大,已經步入中年。而我,當時剛入中年,現在已經是皓發白須。談起這段往事,大家不勝唏噓。

這次訪談中表述的觀點,在接受陳東采訪後的第二天,1989年4月29日,我又向兩位來訪的客人“老調重彈”了一次。這兩位訪客,就是劉曉波和吾爾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