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舉”新說

漢至 (2012-03-17 02:06:31) 評論 (14)

我的文章《中國人為什麽麻木不仁》發出來以後,有網友說:寫得好!中國人的國民性就是這樣,也不能說全部,至少一部分人是這樣。在國外呆久了,誰是這樣的人,一眼就可看出來。越是把道德掛在嘴邊的人,越該警惕!不折不扣的騙子。他還說了一套中國未來可能擺脫這樣的人的方法,在這裏不方便都寫出來了,我就主要說說對那些喜歡把道德掛在嘴邊的人的危害吧。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一直被父母教育要與人為善,要正直道德,我相信自己的父母真的就認為這是和人相處的正道,並且可以因為得到好的個人聲望和禮貌對待。但是,在我大學以後、在社會上打拚、再上研究生,在學校裏掙紮,直到我出國, 這樣的相當長的時期,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卻發現了一個規律:越是道德修養好的人,越會被人拿住把柄修理;而心狠手辣的人,也最善於用人格、思想意識和道德為武器去攻擊別人......

研究生的時候,我認識一個在美院非教學部門的學長,為人非常善良、謙恭,也是美院畢業的,卻沒有機會畫畫,更沒有教學的崗位安排給他。後來,他跑來問我,希望我畫模特的時候可以一起來畫畫,我就答應了。那個時候,我是一個專業唯一的研究生,用到女模特,也有必要有個伴一起畫,對我來說也比較謹慎。我們一起畫畫,他就倒出苦水來,原來他犯過錯誤,才有些落魄了,不能從事教學,什麽錯誤呢?男女作風問題,而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到現在來說,隻是自由戀愛,根本不應該是問題,那個時候,他有妻子了,但是妻子得了精神方麵的病,他並沒有拋棄她,守護者妻子,卻也難怪有其他的相好,就東窗事發了......就是這樣一個理由,他被壓製下來,但是後來誰都知道那不是個什麽事了,還是沒有機會得到“翻身”。我看他畫得著迷,他年輕時一定畫得更好,但是多少青春歲月,已經因莫名的罪荒廢了。

我早年的時候,把誠實看得那樣重要,甚至到認死理的地步。我們大學的教師一定要參加一個什麽教育能力方麵的培訓並要考試的,通不過就不能評職稱。這其實是一出官樣文章,還出題出得很難,卻有標準答案。所以要背下很多的東西,我這個人記憶裏比較好,從高考到考研,都可以在政治理論之類的考試中拿高分,但是也不得不認真複習,那次去考試前,有幾個同事都來我家一起複習,竟發現他們的“複習”就是在準備作弊的小紙條,把精簡的內容(根據每一道要出的題準備好了答案)複印縮到很小,還告訴我:必須是複印的,再小也看得明白。我當然不以為然,我說:我都考了幾十年了,還要做這個,不是毀了自己?結果,跌破眼鏡的是,考試的時候,發現所有的人都在那裏“抄”答案......據說,學校的領導也都這樣做的。我開始懷疑人的誠信,發現很多時候,對潛規則的遵守才被當作“道德”的事。

研究生時候,碰到極其惡劣的領導,我實在不願意說出他名字來,就是一個道貌岸然的人,卻每件事都表現出利欲熏心。對下屬,每一次有分歧就要對人品評道德、指責人格、上綱上線,讓人不寒而栗!後來才意識到,藝德的問題,在中國的藝術界,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標準問題,而是一個政治技巧問題。藝術的技巧,是很難客觀評定的,但是出於妒忌的攻擊,最容易找到的借口,往往就是政治傾向和道德情操,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被“老運動員”們運用得爐火純青。比如他並不會畫畫,卻把名人名家掛在嘴邊,好像都是自己的老朋友,把上級關係打理得紅紅火火,就沒有人抹下臉說他其實畫畫不行了。如果年輕人表現出疑問,說他怎麽畫得那樣差?他就說:“年輕人!不要以為自己會一點,就看不起長輩。跟畫畫相比,做人更重要!如果你隻會畫畫,不曉得做人,就沒有好果子吃的!”,這分明是“曉之以理、挾之以威”,帶有威脅成份要人“閉嘴”了,再接下來,就在背後說他不謙虛、目中無人等等等等,直到形成輿論,最後把人趕走。

想起來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其實並不是因為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是惡棍、流氓,而是在東漢後期講究門第和“孝廉”的社會風氣下,其實真相可能是顛倒的:弄虛作假的人,製造出噱頭來,拿自己的道德秀做文章,成了公認有品德的人;老老實實專心學問的人,卻不知道作秀、包裝自己、偽裝自己,倒成了有缺陷的人。曹操自然不會宣示:社會風氣是顛倒的,但是他的“唯才是舉”就是表明了他不屑於社會上的一些道德定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態度。實際上,他怎麽不知道象二袁那樣被公認的有德有才、四世三公的顯赫人物,其實卻是鼠目寸光、齷蹉貪婪的人物呢?

到美國以來,發現美國學校的用人製度,就是“唯才是舉”的係統。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畢業的研究生,碩士也好,博士也好,博士後也好,要留在學校都沒有可能,必須去其他的學校應聘,也杜絕近親繁殖。要知道,中國大學的導師和推薦係統,就出來一串串自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好壞都“自己人”評定,取決於個人關係。雖然美國的學校聘用教師也要有推薦,但是主要關心的是學術水平,必須眼見為實的。也隻有寫下來的確鑿的材料才是放在桌麵上集體討論和投票的依據。我參加過兩次招聘教授的審查程序,直接參與意見和投票,對此也算有切身的體驗了。

社會品格的淨化的確很難,越是喊口號越走向反麵。有才能的人最容易看到虛假,最願意說出心聲,也最容易被“道德”摧毀,救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