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飽健康精神又長壽的現代醫學機理

來源: 懶風 2010-01-31 18:33: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83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懶風 ] 在 2010-01-31 21:36:1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七分飽健康精神又長壽的現代醫學機理

東亞醫訊


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長,這已是定論。那麽,人和其他一些大個的哺乳動物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呢?

這是一個有趣的試驗。把48條兩周大的狗分兩組,一組每天攝入的熱量是1745±46千卡,另一組少吃25%,然後在狗圈裏養著。這個試驗持續了14年,直到最後一條狗死了才結束。

結果發現,每天少吃25%的狗,無論從快樂程度、活動能力上看,和另一組吃飽了的狗沒有差別,隻是吃得少的狗體重少20%。

前5年,這兩組狗沒有什麽差別。
5年以後,吃得飽的狗開始出現肥胖、骨質疏鬆、糖尿病,到第7年就有狗出現快速衰老,陸續死亡。可是吃不飽的狗,還很健康,衰老出現的時間晚了好幾年。

最後算下來,少吃25%的狗,壽命延長了50%,平均壽命是飽食狗的1.5倍。而且晚年這些狗的生存質量要比飽食的狗好很多。


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的專家,也在恒河猴身上進行過類似研究。

這項進行了近20年的研究發現,那些每日喂食熱量少30%的猴子,壽命從平均23歲,延長到30歲,而且這些猴子更具活力,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的機會也少很多

這項在大約300隻猴子身上進行的長期研究,再次驗證了限製熱量攝入可以延長壽命這個假說。

事實上,因為猴子與人最接近,這個假說很可能在人身上一樣有作用。人不需要過分的節食,隻要能堅持每天每頓飯吃7分飽,就能活得健康,就能長壽。

(來源:上海家庭報)


**


飲食養生之道:七分飽能增壽

文匯報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中心老化研究所於15年前用猴子作了有關少食與壽命之間關係的研究。他們把60隻猴子分成兩組,一組讓其吃飽,一組隻讓它吃七分飽。15年下來,吃七分飽的那組猴子的死亡率隻有吃飽組的一半。這一試驗結果在我們人類身上也同樣會有意義。

為什麽不飽能增壽呢?有一種理論認為,限製熱量攝取會延緩新陳代謝,即延緩葡萄糖燃燒生成能量過程。吃得少,新陳代謝率低,燃燒脂肪也變得困難。不飽能從源頭上減少氧化生成,是一項最重要的飲食養生之道。


**


七分飽健康精神又長壽的醫學機理


2007年11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的研究顯示,少吃20%就能讓你的壽命增加20%!因為少吃點你就能夠:

一、避免飽食腸胃負擔過重。人體過多地攝取蛋白質和脂肪,使消化係統負擔過重。人的消化係統需要定時休養,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飽食,上頓的食物還未消化,下頓的食物又填滿胃部,消化係統就得不到應有的休養。

1. 避免引發胃病。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很短,每2—3天就要修複一次,一日三餐之外還常吃夜宵,就使胃黏膜得不到修複的機會。如果胃總是處於一種飽脹狀態,胃的容量就會過大,消化吸收功能就會下降,易造成消化不良。由於讓食物長時間滯留胃中,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壞胃黏膜,容易產生胃糜爛、胃潰瘍,從而誘發胃癌

2. 未被消化的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腸道內,會產生許多毒素和致癌物質。這些毒素和致癌物質不但易使人患腸道疾病,還會被腸道吸收,透過心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係統,使人衰老

二、避免飽食帶來的大腦代謝紊亂。科學研究證明,飽食後,大腦中有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會比不飽食時增長數萬倍,而這種生長因子會使脂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大,促使腦動脈硬化,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和腦功能退化,最終出現癡呆而縮短人的壽命。

三、避免飽食損傷細胞,引起早衰。人們呼吸時吸收的氧,有2%被氧化酶催化形成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是對人體極其有害的物質,能導致細胞損傷、動脈血管硬化,引發疾病、衰老,甚至死亡。而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大,產生的自由基就越多,人老化的程度也就越快。而少吃點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使細胞免受其害,從而延緩衰老。

四、避免飽食引起各種病變。營養過剩同樣會增加體內各髒器的負擔與畸形發展。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等“富貴病”的原因皆為貪吃惹出來的。另外,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多少又與平時飲食量成正比。

五、避免飽食骨質疏鬆。長期飽食就會使人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過分脫鈣,造成骨質疏鬆,從年輕時就經常飽食的人,到了老年,由於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含量明顯增加,即使攝取較多的鈣,也難以沉著於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就會明顯增加。

六、避免長期飽食帶來的肥胖。大量攝入的脂肪、蛋白質不能有效地利用,就會大量貯存起來,造成營養過剩,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冠心病、腸道腫瘤等疾病。

七、避免酸性體質。現代人普遍愛吃肉食、精製穀類等呈酸性食物,如果過量攝入,會造成人體內環境的酸性化,形成酸性體質,為各種疾病的發生提供了溫床

八、保持清醒的頭腦。一些減肥者發現,當他們隻吃適量食物後,思維變得活躍了,創造力更豐富了。這是因為一頓飽餐後,胃腸道負擔加重,餐後一定時間內血液都集中在腸胃中幫助消化代謝,大腦供氧供血不足,人就處於昏昏欲睡的迷糊狀態。如果老是吃得很撐,大腦總處在缺血缺氧狀態,感覺自然就是變“笨”了!減少食量,這種狀態也就不存在了。

九、理財專家沒告訴你,麵對飛快上漲的CPI,少吃點也是“截流”。

“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這是中醫著名的論調。如果一個人連嘴巴都管不住的話,那還能要求他控製什麽呢?





為什麽說吃飯七分飽有利健康?


人們在對待飲食的量上,“吃要吃飽”仍是相當多的人的飲食認識,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飲者大有人在,毫無節製的飲食使人的胃、腸等消化係統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各內髒器官也被超負荷的利用而無法保養

過分饑餓,則機體營養來源不足。反之,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食物停滯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送;脾胃功能因承受過重,亦會受到損傷。其結果,都難以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氣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無益於健康。

《管子》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千金要方.養性序》進而指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避免身體受到傷害。當然,在沒有食欲時,也不應勉強進食,過份強食,脾胃也會受傷。

《呂氏春秋.孟春紀》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

《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梁代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也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節製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





全世界都該少吃點 每頓七分飽健康緩衰老


“少吃點”可以帶走內髒中囤積的脂肪

在公元前400年,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告訴我們:胖人要少吃,因為肥胖之軀不會一成不變,隻會每況愈下;病人要少吃,因為病人疾病處於“高峰”之時,飲食最好處於低穀,否則飲食就會成為病情惡化的催化劑;老人要少吃,因為成年人體內有充足的“熱量”,因此需要充足的食物,否則會消瘦,而老人之軀需“熱量”少,猶如爐火隻需少許“燃料”,燃料過多反而會使其熄滅。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這位聖人的箴言,“壽命是從嘴裏省出來的”。從2007年年初到年底,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上查找“calorie restriction”(限製熱量)和“restriction diet”(控製飲食),相關條目早已超過百萬;而在全世界最大的醫學文獻檢索係統PubMed上,相關專業文獻已達將近1萬篇

即使你不懂“血脂沉降指數”這些專業的術語,但美國布法羅大學2007年12月的一項研究顯示,這個叫“少吃點”的家夥可以把內髒和血管中囤積的脂肪“趕跑”,提高運動和反應能力。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少吃點”更是妙不可言——不僅餐後血糖不會讓你“難堪”,對於長期的血糖穩定也是好處多多。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研究顯示,“少吃點”可以降低心髒病和多種癌症的發病率。

“美國尷尬”和“法國悖論”

盡管科學家們如此殷勤,但民眾似乎並不領情,再多的利好消息也不能阻止他們的腰圍跟著食量一起瘋長。

在美國,胖人多已經成為一大知名的人文景觀。據美國全國衛生統計中心的報告,美國男性的平均體重從上世紀60年代的166磅增加到現在的191磅;女性的平均體重從140磅增加到現在的164磅。美國成年人中肥胖一族或超重的人高達61%。肥胖率增加不僅是不好看那麽簡單,人們罹患心髒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風險都會隨之增加,美國僅II型糖尿病患者在近10年中就增加了50%。

美國是“快餐王國”,快餐店的行銷手段也是人們越吃越多的強大推手。在麥當勞等快餐店中,“套餐”是人們最普遍的選擇,漢堡包加上炸薯條和一杯可口可樂,使人們在主餐之外又額外攝取了更多熱量。麥當勞漢堡套餐的熱量也從最初的590卡增加到今天的1550卡。一袋大號爆米花的熱量就高達1160卡,其脂肪含量相當於一個人3天的標準攝入量

如果讓大胃口的美國人來到飲食精致小巧的法國會怎樣?答案就是:當然吃不飽!這就是著名的“美國尷尬”——因為全世界的餐館都填不飽他們的肚子。一位曾到法國旅行的西斯先生就表示,法國菜肴雖然好吃,但份量太少,一頓四道菜的大餐從頭吃到尾他都沒覺得飽。不過,西斯先生也承認,法國人普遍比美國人苗條。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證明,67%的美國人外出用餐時,不管食物分量多大,他們都會吃得幹幹淨淨

那麽,法國人的健康是靠餓出來的嗎?他們自己並不這麽認為,但他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和患心髒病的幾率卻比美國人低得多。這一著名的“法國悖論”的原因在於:他們餐桌上的內容不是食物而是歡樂。他們會放鬆心情,放慢飲食,承認人類對進餐的固定需求,從而讓副交感神經係統發揮作用,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狀態。

“韓國人的正餐,被我們誤認為點心”

不光美國人去了法國會尷尬,中國到了鄰國日本、韓國,也可能碰到同樣的尷尬局麵。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程義勇就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記得那年去韓國參加亞洲營養學大會,在開幕式上,東道主韓國營養學會也為我們準備了豐富可口的韓國美食。由於宴會采用的是分餐製,所以每人麵前都被擺上了一盤精美的食物,裏麵品種很多,韓國營養學會的理事長邊介紹韓國飲食的益處邊告訴大家該怎麽吃,一盤吃完後,我們都等著上主菜,他卻宣布宴會結束了。韓國人的正餐,居然被我們誤認為開胃的點心!”

除了驚詫兩國人的飯量差異外,我們也不得不感歎,這種“意猶未盡”的狀態,其實是最健康的。以往大家都覺得,有了飽的感覺才可以放下筷子,其實這時早已超標了。長期讓自己處於飽的狀態,人體對食欲的調控機製就會慢慢失靈,對飽的感覺變得遲鈍,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惡性循環。

飲食是一種情緒宣泄

人們雖然看到了胃口變大的既成事實,更看到了各種飲食相關的慢性病在不斷蠶食我們的健康,可惜卻無力改變現狀。據記者12月22日報道,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曾嚐試限食減肥的人,有90%以上都失敗了,56%變得比以前更胖,更有20%左右的人患上飲食失調綜合征,並伴發躁狂、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

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想這個問題。不是人們吃得太多導致情緒低落,而是心理一直在“暗處”操縱著我們的食量。

此前,芬蘭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共收集了超過5000名成年人的資料,對壓力、進食和肥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越是壓力大的人越容易因進食而肥胖。且更容易攝入高熱量的食物,如香腸、漢堡、比薩等。

-下續-


可以看出,壓力是導致食量增加的罪魁禍首。並且,對於男女雙方而言,對“壓力”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據瑞典地方新聞網12月25日報道,瑞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在男性中,“單身、失業、對工作不滿意”是壓力暴食的最主要因素;而對女性來說,“缺乏感情支持、感到孤獨”會讓她們吃得更多。

在麵對壓力時,這些人並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調節,他們所習慣的緩解壓力的方式隻有一個——食物,而且是高熱量容易令人發胖的食物。吃東西可以令他們感到舒適和放鬆,但吃完以後,留下來的除了增加的體重還有不斷的懊悔。

所以,想讓自己從控製食量中獲益,不僅要多聽營養學家的建議,更要多聽心理學家的建議,很多心理學技巧非常奏效。如果你真的控製不住讓自己少吃,不妨試試在心情沮喪的時候聽聽音樂、逛逛街,而不是打開冰箱的門和電視機。

“不是胖人,是所有人,不論大人小孩,都該少吃些了”

“如果有人說控製飯量隻是胖人的事,那就大錯特錯了。”研究熱量與衰老超過50年的悉尼大學教授亞瑟.埃弗瑞特這樣告訴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的記者,“不論大人、小孩,就是沒有任何肥胖症狀的人,也該從現在開始減少食量,因為我們不會像豹子那樣每天奔跑,所以壓根兒不需要吃那麽多東西。

亞瑟認為,如果你做不到減少20%的飯量,那至少也該減少5%,“漢堡吃剩最後兩口時,就把它扔掉吧,可樂也不要喝到見底,這就是5%!”

此外,亞瑟表示,讓人們多吃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餐館的食物分量增長得太快。“以前的一個三明治剛好是一頓的分量,現在我會先把一半打包,再吃另外一半。”

其實,在中國,在外就餐導致熱量攝入超標也是我們麵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可以這麽說,隻要你在外吃飯,熱量超標是必然的。”程義勇表示,“更何況,2002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1/4的中國人每天都會在外就餐。”與此同時,中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合計也超過了23%,為慢性病提供了大批“儲備軍”。

所以,既然在外就餐成定局,而4000萬糖尿病患者、1.6億血脂異常患者、超過2億高血壓患者的健康又迫在眉睫,我們在加強營養教育的同時,更該督促餐飲和食品製造企業發揮責任心,為大眾提供小份的菜品和小包裝的食品。同時,程義勇也提醒大家,如果沒甚大運動,那嘴上就該“省省”了。

用“心”吃飯身體好

如果說少20%熱量是營養學家給我們的建議,那麽,心理學家則會告訴你,像法國人那樣用“心”吃飯才是“少吃多健康”的王道。台灣注冊心理師邱永林指出,有許多的熱量其實是被“不經意”吃下去的,很多人習慣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吃零食,事後卻不清楚自己到底吃了些什麽東西,這是對身心都不健康的吃法。

所以,歐美正流行一種兼顧心理減壓的飲食法,即“用‘心’飲食”(Eating Mindfully)。這種飲食法,關注你是否饑餓、孤獨、痛苦、無助,並為這一切開出處方。換句話說,為什麽吃和怎麽吃,比吃什麽更重要。當你真正用“心”吃飯的時候,你會知道能果腹遠比饑餓幸福。所以,不妨在吃飯前進行以下七個步驟,也許會幫助你對自己有全新的認識:

1.手中拿起一片麵包,仔細看著它,想想你會用怎樣的詞來形容它;
2.把這片麵包拿近,試著“看穿”它,你看到了什麽;
3.撕下一小塊麵包,輕輕放在嘴邊,試著體會它的觸感;
4.然後,小心地將一小塊麵包放進嘴裏,感受它的豐富味道;
5.用非常慢的速度,品嚐每一口麵包並想象食物能帶給你能量和營養,直到吃完整片麵包;
6.心裏洋溢著感謝,向所有製造這塊麵包的人道謝,農民、廚師、司機、售貨員。

嚐試一下以上七條,心平氣和,你會自然而然少吃,以往覺得難吃的蔬菜沙拉,也會在這一刻變得美味。






5個小竅門可以讓你吃少點

1.吃慢點兒,歇一陣兒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醫學博士馬克.戈爾德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對食物滿足感的反應時間因體質而異,瘦子約12分鍾,胖子約20分鍾。“慢吃”可以確保大腦有足夠時間產生對食物的滿足感覺,從而避免吃得過多。
吃到差不多分量,可休息一陣, 給大腦點時間來收集身體發出的各種吃飽的信號,此後飽足感才上來了。

2.吃專心點兒

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研究員心理學家吉恩.克裏斯特勒博士表示: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不要在看電視時或者在電腦前吃飯。當我們心不在焉或者匆忙進食的時候,大腦對食物的注意力幾乎為零。他建議:飯前簡單冥思,將注意力集中在“吃”上,這樣就會更快獲得食物滿足感。

3.吃頭幾口最重要。

美國舊金山城市學院營養學教授琳達.培根博士認為,最大的食物享受來自最初吃下的幾口。吃幾口之後,味覺開始對食物中的“美味”化學物質失去靈敏性。注意享受飲食的頭幾口,有助於阻止過量飲食。

4.用小盤兒

吃飯換個小盤子,注意食物呈現的方式,都有助於提高對食物的注意力。大腦會對盤子產生注意力,並判斷食物的分量是否適當。用小盤子吃飯,當自己感覺舒服的時候,就不會吃得更多。

5.吃“易飽”的食物

戈爾德博士建議:盡量避免大量進食高熱量食物。食物或者飯菜中所含纖維、蛋白及水分越高,我們的胃就越容易“飽”。因此,我們應該多吃含有豐富纖維的食物,如土豆、米飯、麵包等;並且吃足每天所需的蛋白質(大約50-100克,不要過量哦)。此外,建議在白天,每3、4個小時就吃點水果、堅果。這樣,不用過量攝入熱量也可產生滿足感,不至於因饑餓而忘記製定的飲食計劃。


***


早餐吃少點 頭腦更清醒

羊城地鐵報


早餐吃消化慢的食物,會讓你的頭腦更加清醒,記憶力也更好。

清早起床後,胃腸的消化功能還比較弱,吃得太多會給身體帶來負擔,從而減少對大腦血液的供應,影響大腦的靈敏度,不利於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

通常,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每天早晨吃一兩主食、喝一杯牛奶或酸奶就足夠了。並可搭配一些水果。如果在吃水果前,你已經飽了,不妨把水果帶到單位,可以在上午10點左右加餐。早晨吃一個雞蛋、一點小菜和一些堅果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的脂肪含量非常少,既能讓你保持苗條身材,又能為身體提供均衡的營養。

另外,早餐主要是維持我們一上午的精神狀態,除了在量上有限製,食物選擇上也有講究。如燕麥粥、八寶粥等消化慢的食物,就比白粥好,或者吃點含粗糧的食物,既利於胃腸的消化,又能在整個上午為頭腦源源不斷地提供養分。





吃少點,活長點

環球科學編譯


7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知道,將動物每天攝取的卡路裏減少30%~40%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是為什麽。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將解開這個謎題,揭露減少食物攝取量可以延緩細胞衰老、抵禦老年疾病的產生的生理機製。

根據研究者發表在細胞雜誌(Cell journal)上的文章,這種現象與線粒體(細胞的發電站,將營養轉化為能量)中的兩種酶有關——SIRT3和SIRT4。他們發現減少食物攝取量可以提高這兩種酶的含量使得線粒體的轉換更有效。通過使線粒體具有活力,SIRT3和SIRT4可以延長細胞的壽命。防止衰退的線粒體通過膜間隙將促凋亡蛋白釋放到細胞質中。

“我們並沒有預料到這種非常重要的功能與線粒體有關”,哈佛大學醫藥學院病理學家大衛.辛萊克說,“我們認為我們可能已經找到了年齡的調節者。”

2003年,辛萊克實驗室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敘述了酵母細胞中的一種基因與卡路裏攝取的控製相呼應。辛萊克稱之為“年齡的調節者(master regulator in aging)。”

研究發現,在攝取相對較低熱量時,人類的胚腎細胞會發送一個信號激活細胞內一種稱作NAMPT的生物酶。當NAMPT的含量是平常的2~4倍時,就會產生一種叫NAD的蛋白質,它在細胞的新陳代謝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NAD含量的提高會激活SIRT3和SIRT4基因。辛萊克說,SIRT3和SIRT4酶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可以延長細胞的死亡。


***


其它摘錄:


※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在拉依蘇良種場場長沈勇的引領下,記者見到了3戶“長壽家庭”。

記者首先來到肉孜.買買提家。據沈勇介紹,肉孜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朗,還能幹簡單的農活。肉孜老人告訴記者,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每天上午幹兩個多鍾頭的活,今年他還幫兒子在院子裏種了一畝地的棉花。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晚上吃飯睡不著覺。”他說。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我家的大孫子16歲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孫子的婚禮。”她說。

隨後,記者見到了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他們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裏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麽大病,隻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麵、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饢。

......

五大長壽鄉的另外一個飲食結構一致性是,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準。這正好是現代營養學家所倡導的“七分飽”的一個有力印證。

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人體所需的熱量通常隻是想吃的1/3-1/5,人們必須把進食量減少至少1/3,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消化、排泄各係統大量器官的負荷,更減少了毒素的堆積及自由基的產生。美國科學家推論,如果人類采用“少吃”這種模式,壽命可以有望增加20-130年。可見“七分飽”對於長壽來說是多麽重要。

關於七分飽延年益壽一說,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家克萊德.麥卡用小白鼠做了一個實驗,對一組白鼠不提供充足的食物,隻保證它們生存所必需的營養。而對另一組白鼠則供應充足的食物,讓它們自由攝食,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結果發現,自由攝食組的白鼠175天後骨骼就停止了生長,而限製攝食組的白鼠500天後骨骼仍在緩慢地生長。自由攝食小組的白鼠平均壽命僅2.5年,而限製攝食組的白鼠壽命則為3-4年。

其實古來東方的修行人甚至還有“過午不食”之說,在這裏居然得到了現代營養學的臨床印證。

已經五十歲的舞蹈家楊麗萍,今天身段依然苗條柔軟,麵孔上幾乎沒有皺紋,光彩照人。據她說,除了周日休息外,她每天下午兩點開始和劇組一起排練,直到晚上10點演出完畢。這麽大的運動量,每天吃多少呢?她說,其實自己整天都處於半饑餓的狀態,另外就是喜歡喝酸奶,這個對皮膚很好。
 
楊麗萍說,舞蹈演員為保持身形,很多東西都不能吃,這是工作的需要。其實人真正維持生命所需要的食物是很少的,之所以人會吃那麽多,其實都是內心的欲望。


***


你知道嗎?少吃米飯不利健康

在餐桌上經常聽到許多人這樣說:少吃飯,多吃菜(葷菜),飯沒有營養,營養都在菜裏。然而,從科學營養的角度來看,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身體健康極其不利。

米飯及麵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的熱量營養。從人體的物質結構來說,人體以及身上的器官99%是由水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再從消化學的角度來說,在合理的飲食中,一天人所需要的總熱能的50%~60%來自於碳水化合物。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飯有著其他營養成分不可代替的必需性

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飯本質的清淡的香氣。為什麽我們一輩子吃米飯都吃不厭,然而大魚大肉連續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這是因為大魚大肉味重、色重,並且重油,吃多了,腸胃會產生極大的反感和刺激。人過多或過量地攝取豐富的菜肴,就會給腸胃造成極大的負擔

常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對身體健康也極其不利,易得高血壓、心血管病、肥胖及消化係統癌病。


相關鏈接:

癌症罹患從百年前1:27到現在的1:3,如何遠離癌症的恐懼
http://www.folou.com/thread-70967-1-1.html

科學研究-人類的身體機構,不適於食肉
http://qbar.news.qq.com/bokezatan/r/?8823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女人常揉三陰交 終身不變老
  • 靈性與科學——難能可貴的電影《我們到底懂多少!?》
  • 排汗和排尿的差別
  • 萬法唯識~量子物理學~賽斯資料~秘密~0極限~我們懂什麽
  • 寧願被騙999次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