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ed, 天才”女科學家莊小威:從不選容易的問題做

“天才”女科學家莊小威:從不選容易的問題做

 

 

來源: []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2276次

“天才”女科學家莊小威:從不選容易的問題做

 

 

2009年02月03日08:25 來源:《科技日報》

 


 

莊 小威,第一位獲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華人女科學家。1987年15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91年赴美留學,1997年在加州大學伯 克利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34歲成為哈佛大學兩個係的雙聘教授。

日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回到母校中國科技大學,應邀為師生們作了題為《生物分子和細胞的納米尺度成像》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結束後,莊小威接受了采訪。

少年班培養模式與許多美國大學相同

近年來,莊小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生物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突破,在眾多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係列高水平論文。特別是最近研究出的一種達到分子 尺度的高分辨率光學成像方法(英文縮寫STORM),用於觀察病毒如何入侵細胞,對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莊小威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學的一直是物理,博士後階段才開始接觸生物學科,但她為什麽能夠在短短幾年間實現學科跨越,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呢?

“這首先得益於在中科大四年打下的寬厚的基礎。”莊小威說,在少年班學習期間,頭三年不分係和專業,什麽課都學,在打好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強化訓練 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從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專業,這樣,將來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也有利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美國的大學都是 這樣做的,因為高中畢業時並不一定清楚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所在。”

在中科大的四年,除了掌握了紮實的基礎知識之外,莊小威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會了提問題。少年班實行的是寬口徑基礎上的個性化培養方式,同學們在知識的海洋中 自由搏擊,好奇心和學習動力被激發出來,自學能力不斷提高,也逐漸學會了質疑。比如,讀一篇論文,不管刊物的級別多高,她都會想一想究竟有沒有道理。

莊小威還透露一個學習秘訣。她從小就喜歡觀察,在少年班讀書時,強手如雲,她就注意觀察那些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的同學,然後悄悄地“偷學”過來,這樣,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就漸漸積累起來了。

從來不選容易的問題做

有動力,有遠見,勤奮刻苦,敢於冒險,是莊小威開出的她成功的關鍵詞。剛進哈佛大學做助理教授的時候,其他同事一般都選擇相對“安全”的課題,這樣發表論 文比較快。因為在哈佛,如果6年期間發表的論文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量,就要走人。而莊小威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選擇有難度、有風險的課題。當拿到終身教職 (tenure)時,有人問她,現在是否可以選一些比較重要的課題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課題做,從來沒有想找容易的問題做。”

媒體對莊小威的報道,給人感覺她的成功似乎是一帆風順的:2001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2003年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2005年, 美國著名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300多位提名人中選出43位生命科學家,並在未來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萬美元的資助,莊小威榜上有 名;2006年初,34歲的莊小威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係、物理係的雙聘教授。

“總體上看我比較幸運,但並不像外界報道的那樣一番風順,也經曆了很多挫折,每一步都是從不順到順。”莊小威說,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她做得並不突出,甚 至懷疑自己作實驗的能力。博士後階段頭兩年也不順利,因為從物理學科轉到生物學科,畢竟以前沒有接觸過,提出的一些自認為重要的課題其實並不重要,也不能 引起別人的興趣。到哈佛做助理教授,頭兩年還是不順,申請基金也很困難,也有傷心痛苦的時候。

在一次次壓力和挑戰麵前,莊小威總能很快克服困難、走出低迷。除了對科學的強烈興趣外,她的訣竅是,先讓自己傷心兩三天,等傷心透了,然後告訴自己:一切 從頭再來,就當過去的成功都不存在,完全從零開始。“難道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情況嗎?一旦抱著這樣的心態,就什麽都不怕了。”

沒有一個問題是笨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目前我國教育界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

莊小威認為,首先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培養他們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沒有一個問題是笨問題,一百個問題中總會有一個是聰明的問題,這個聰明的問題也許就是一個很大的科學發現。”她說,作為老師,課堂教學中應當活躍一些,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其次,鼓勵學生盡早進實驗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在作科研和讀文獻的過程中,要帶著懷疑和探索的目光,別人作得未必都對,未必就是最好的方法。同 時,要讓學生多接觸科學前沿,大膽地思考和解決那些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讀書千萬不能讀死了,教給你的東西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要想一想什麽問題還沒 有解決,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比較重要,用什麽方法可以解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莊小威說,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而不是等到上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美國的孩子上幼兒園、小學時,老師經常教他們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東西,激發他們的興 趣,讓他們懂得怎麽提問題,而不局限於書本知識。比如,美國小學有木工課,學習搭東西,看起來似乎沒有用,其實將來做物理、生物實驗的時候,經常要做一些 新的儀器,這些儀器是市場上買不到的,原來學過的機械木工知識和培養的“感覺”就會派上用場。(楊保國 劉佳)

 

為母校題詞

 

與校領導合影

 

與學生合影

 



所有跟帖: 

此女是 天才。1990年GRE 考滿分。哈佛錄取,沒去。 -mike369- 給 mike369 發送悄悄話 (31 bytes) () 05/11/2012 postreply 11:20:39

她說的培養科學家適用,培養別的人才是不是也適用? -ASituation- 給 ASituation 發送悄悄話 ASituation 的博客首頁 (105 bytes) () 05/11/2012 postreply 11:43:03

應該也適應。不管哪個領域,讀死書是不行的。這就是毛的實踐第一的觀點。 -想說我就說- 給 想說我就說 發送悄悄話 想說我就說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1/2012 postreply 19:00:10

不容易,要佩服 -萬楓- 給 萬楓 發送悄悄話 萬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1/2012 postreply 11:59:45

背後還是有秘密的---誰說華人隻能當苦力,不能當領導了? -hetero- 給 hetero 發送悄悄話 (375 bytes) () 05/11/2012 postreply 15:30:54

人本來50%以上是天才,20%機遇。認識自己是最重要的。 -pooler- 給 pool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11/2012 postreply 17:45: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