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女科學家莊小威:從不選容易的問題做
|
2009年02月03日08:25 來源:《科技日報》
日前,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回到母校中國科技大學,應邀為師生們作了題為《生物分子和細胞的納米尺度成像》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結束後,莊小威接受了采訪。
少年班培養模式與許多美國大學相同
近年來,莊小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生物物理學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要突破,在眾多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係列高水平論文。特別是最近研究出的一種達到分子尺度的高分辨率光學成像方法(英文縮寫STORM),用於觀察病毒如何入侵細胞,對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莊小威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學的一直是物理,博士後階段才開始接觸生物學科,但她為什麽能夠在短短幾年間實現學科跨越,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呢?
“這首先得益於在中科大四年打下的寬厚的基礎。”莊小威說,在少年班學習期間,頭三年不分係和專業,什麽課都學,在打好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強化訓練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點從全校範圍內自由選擇專業,這樣,將來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也有利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美國的大學都是這樣做的,因為高中畢業時並不一定清楚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所在。”
在中科大的四年,除了掌握了紮實的基礎知識之外,莊小威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會了提問題。少年班實行的是寬口徑基礎上的個性化培養方式,同學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搏擊,好奇心和學習動力被激發出來,自學能力不斷提高,也逐漸學會了質疑。比如,讀一篇論文,不管刊物的級別多高,她都會想一想究竟有沒有道理。
莊小威還透露一個學習秘訣。她從小就喜歡觀察,在少年班讀書時,強手如雲,她就注意觀察那些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強的同學,然後悄悄地“偷學”過來,這樣,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就漸漸積累起來了。
從來不選容易的問題做
有動力,有遠見,勤奮刻苦,敢於冒險,是莊小威開出的她成功的關鍵詞。剛進哈佛大學做助理教授的時候,其他同事一般都選擇相對“安全”的課題,這樣發表論文比較快。因為在哈佛,如果6年期間發表的論文沒有達到要求的數量,就要走人。而莊小威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選擇有難度、有風險的課題。當拿到終身教職(tenure)時,有人問她,現在是否可以選一些比較重要的課題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課題做,從來沒有想找容易的問題做。”
媒體對莊小威的報道,給人感覺她的成功似乎是一帆風順的:2001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2003年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2005年,美國著名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300多位提名人中選出43位生命科學家,並在未來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萬美元的資助,莊小威榜上有名;2006年初,34歲的莊小威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係、物理係的雙聘教授。
“總體上看我比較幸運,但並不像外界報道的那樣一番風順,也經曆了很多挫折,每一步都是從不順到順。”莊小威說,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她做得並不突出,甚至懷疑自己作實驗的能力。博士後階段頭兩年也不順利,因為從物理學科轉到生物學科,畢竟以前沒有接觸過,提出的一些自認為重要的課題其實並不重要,也不能引起別人的興趣。到哈佛做助理教授,頭兩年還是不順,申請基金也很困難,也有傷心痛苦的時候。
在一次次壓力和挑戰麵前,莊小威總能很快克服困難、走出低迷。除了對科學的強烈興趣外,她的訣竅是,先讓自己傷心兩三天,等傷心透了,然後告訴自己:一切從頭再來,就當過去的成功都不存在,完全從零開始。“難道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情況嗎?一旦抱著這樣的心態,就什麽都不怕了。”
沒有一個問題是笨問題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目前我國教育界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
莊小威認為,首先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培養他們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沒有一個問題是笨問題,一百個問題中總會有一個是聰明的問題,這個聰明的問題也許就是一個很大的科學發現。”她說,作為老師,課堂教學中應當活躍一些,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其次,鼓勵學生盡早進實驗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在作科研和讀文獻的過程中,要帶著懷疑和探索的目光,別人作得未必都對,未必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時,要讓學生多接觸科學前沿,大膽地思考和解決那些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讀書千萬不能讀死了,教給你的東西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要想一想什麽問題還沒有解決,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比較重要,用什麽方法可以解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莊小威說,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而不是等到上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美國的孩子上幼兒園、小學時,老師經常教他們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東西,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懂得怎麽提問題,而不局限於書本知識。比如,美國小學有木工課,學習搭東西,看起來似乎沒有用,其實將來做物理、生物實驗的時候,經常要做一些新的儀器,這些儀器是市場上買不到的,原來學過的機械木工知識和培養的“感覺”就會派上用場。(楊保國 劉佳)
為母校題詞
與校領導合影
與學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