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汽車《泰坦Talk》特約作者|傲然
編輯|楊布丁
“ 它(特斯拉)還沒上L4‘牌桌’!”
就在馬斯克高調發布特斯拉Robotaxi前,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CTO樓天城拋出了這樣一個論斷。去年,樓天城也有類似驚人話語,他認為,“L2做得越厲害,離L4越遠”。
這些觀點無疑頗具爭議,尤其在AI爆發式發展的當下。在很多人看來,L2和L4的行業境遇已經與去年截然不同,L2 技術路線正加速向數據驅動轉型,市場滲透率呈現快速提升趨勢。
按行業定義,L2 是需駕駛員持續監控路況、雙手不離方向盤的輔助駕駛係統,而 L4 是在限定區域內無需人類幹預、車輛可獨立完成全場景駕駛任務的自動駕駛技術,如無人出租車在城區自主接單運營。
樓天城和他的小馬智行是L4路線堅定踐行者。6月初,我們與樓天城進行了一次對話,探討了他眼中的L4行業格局、L2與L4的根本差異、自動駕駛終局判斷以及AI對自動駕駛的影響。
在樓天城的認知體係裏,L4“牌桌”本身有著清晰的門檻和標準——即無人化和規模化。在他看來,全球範圍內,隻有Waymo、百度和小馬智行三家在“牌桌”上;而對於當下火熱的L2賽道,樓天城幹脆表示,自己早在Waymo的時候就已經否掉了它。
樓天城身上貼著很多標簽:天才、極客、“樓教主”…… 他被譽為“中國編程第一人”,是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創辦的清華 “姚班” 首屆畢業生,2008 年又師從姚期智,進入清華理論計算機中心攻讀博士。
畢業後,樓天城加入 Google X 參與無人車(今日的Waymo)研發;2016年,樓天城加入百度美國研發中心,擔任百度無人駕駛事業部技術委員會主席,成為最年輕的 T10 級工程師;2016年底,樓天城以聯合創始人、CTO身份與百度無人車首席架構師彭軍共同創立小馬智行,專注L4級自動駕駛領域。
2024年11月,小馬智行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目前市值約為45億美元。
過去9年,在通往L4終極目標的道路上,小馬智行曾多次遭受外界質疑,也麵臨過商業與技術平衡的嚴峻挑戰。但樓天城和彭軍都對外表示過,“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L4這條路”。樓天城稱小馬智行真正押注的是未來出行與車輛形態的變革,而 L4 技術正是實現這一變革的核心。
樓天城認為,改變車的形態是達成終局的第一步,是最低的門檻。麵對商業和競爭,樓天城毫不掩飾他的野心,直言“有一天想在客場打敗Waymo”。在本次對話中,樓天城還首次係統闡述了“L4牌桌論”,並透露十年前Waymo放棄L2項目的真正原因。
我們還聊到:如果今天不做自動駕駛,他會做什麽?為何他認為世界是模擬的?創業路上的最大誘惑是什麽?作為外界眼中一位“偏執的結果主義者”,樓天城以編程競賽般的精準邏輯,向我們拆解了他自己、技術、公司和整個行業。
以下為對話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有刪減調整) :
“有一天我想在客場打敗Waymo”
《泰坦Talk》:特斯拉要發布Robotaxi,你怎麽看?
樓天城:這件事是L4上很重要的milestone(裏程碑),它的數量不多,但本質是從0到1的變化,實現了真正無人。這也意味著,美國除了Waymo外,又有一家公司把Robotaxi 做到了無人化運營。
馬斯克在限定範圍運營Robotaxi ,從邀請製再開放運營,這個做法反而印證了Waymo做法是對的。奧斯汀是Waymo第一個做無人運營的地方,它是一個很少下雨的地方,路上基本沒有行人。
《泰坦Talk》:所以在你看來,特斯拉今天的Robotaxi,是一個比較常規的動作?
樓天城:它是個非常serious(認真)的Robotaxi玩家,在很多技術判斷上跟我們是一致,並沒有覺得什麽很意外的地方。
《泰坦Talk》:你覺得接下來特斯拉也會繼續跟著 Waymo進入相同的區域運營嗎?
樓天城:我先不說馬斯克會不會完全複製Waymo,區域擴展需要過程,目前 20 輛車還是很少的,不算上“牌桌”。
(L4)至少得有百輛車,做到全天候運營,並且能夠對外開放運營。現在媒體解讀說它有遠程操控員,接下來要去掉。做到這些,才能算牌桌。
《泰坦Talk》:Waymo已經有一千萬次的行程,從五百萬次翻到一千萬用了五個月,而且都是付費行程,你怎麽看這個事情?
樓天城:說稍微遠一點,它的本質是讓那些技術term(術語)消失的事。
大家從單純的技術路線爭論,轉向從產品和商業角度,意味著自動駕駛正式邁入 “後產品時代”。當然,我認為這件事(商業化)應該發生在兩年半之前。
《泰坦Talk》:你們現在跟Waymo是什麽樣的差距?我記得你五年前說Waymo一直領先兩百米。
樓天城:五年前是從馬拉鬆的角度說。嚴格來講,Waymo比我們早一年半到兩年做到了上“牌桌”,它的規模現在比我們大。但在另一個維度,我們在成本方麵明顯比它好,尤其將來在海外市場直接競爭的話,這是我們的優勢。
《泰坦Talk》:我看了一些你資料,感覺你是一個喜歡贏的人,不喜歡跟隨狀態。你現在和 Waymo “一前一後” ,是你喜歡的嗎?
樓天城:做好一件事是根本,“贏” 隻是最終結果,不是路徑,不是隻有相同才能達到很好的結果。當然,我非常尊重行業領先者的路徑,並去學習他們好的地方。
我舉個例子,DeepSeek本質上並沒有什麽獨特路線,它更多是在細節把握、工程能力、執行力上很強,超越了別人,用更少的算力至少達到一樣效果。結果是好的,但並不要求路徑是好的。
回到自動駕駛話題,我覺得行業早在兩年半前就該從商業視角思考問題,而不再從路徑角度看待自動駕駛了。但因為可能“牌桌”上幾家的宣傳,和實際Robotaxi規模是不斷從小到大的過程,導致很多人認知上沒有感受到這一點。
聽別人說和自己坐一趟車還是有差別的,這一點很明顯。 比如,這個話題在舊金山跟大家聊,就不會那麽說,他們天天都能坐到看到。其實人是個感性的動物,當更多人感受到的時候,大家的認知會有轉變。
《泰坦Talk》:如果有機會和 Waymo CEO 對談,你會聊些什麽?想問他什麽問題?
樓天城:聊國際化的故事?我當初離開Waymo的時候,CEO不是現任CEO。Emm……(停頓三秒),先不管原因,從結果看,我希望能在技術上超過Waymo。嚴格講,今天我沒辦法證明這件事。
首先,它在剛才幾點上(規模和商業化)做得比我好,另外,我也沒法證明在中國市場它也同樣可以做到,因為它來不了中國。從感受上,在中國市場,我有比它好的點。
根本上,當你真想超過它,靠主場獲勝是不夠的。中國是我了解的主場,有一天我想在客場打敗它,也就是在美國市場,在Waymo開得最好的地方打敗它。但可能要過很多年,也可能沒有機會了。
但沒關係,做商業不是隻為了競爭。但單從競爭角度說,客場打敗,戰勝才是戰勝。
“目前隻有Waymo、我們和百度在L4‘牌桌’上”
《泰坦Talk》:5 月 3 號、6 號,Momenta、文遠知行、小馬智行三家公司先後與 Uber 簽約合作,這是巧合嗎?
樓天城:其他家不了解。對小馬智行(Pony)來說,是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裏程碑。 我們剛發布了新一代Robotaxi,我們希望可以利用成本和比較成熟的技術優勢,在國際市場發揮 Robotaxi 的價值。
至於三家公司簽約時間,可能是 Uber 選擇特定時間段宣發合作。
《泰坦Talk》:Momenta 是三家公司中比較特殊的一家,它目前 L2 級合作車型已達 130 款左右,現在又開始布局 L4,這和你之前 “L2 做得越好,可能離 L4 越遠” 的觀點矛盾嗎?
樓天城:我剛才說,在 L4 自動駕駛領域,有兩個關鍵門檻——無人化和規模化,我也把它叫做“L4 的牌桌” 的標準。無人化就是車輛沒有駕駛員,規模化是指在一個比較大的區域內大家可以直接自己打車,不是你來了我給你安排一趟體驗,而是說夠成百、成千、成萬次地打車。
從這兩個標準來看,在現在這個時間點,Waymo、我們(小馬智行)和百度已達到 “上牌桌” 狀態。
規模化運營層麵,隻坐一趟車或新聞報道,可能沒法驗證一家公司在不在 “ 牌桌”上,需要到實地運營地持續觀察。坐一次車和每次都能打上車,可能是成千上萬倍的差別,可能需要六七年的努力才能達到這個結果。
無人說明什麽?說明我很有信心,你坐在車裏,這個車能達到很高的安全性,我不需要有人坐在裏麵看著視野。這種安全可靠性與配備安全員的車輛比,差距可達千倍量級。
技術差千倍,大概是什麽概念?從有人做到無人實際需要六、七年時間。但是,先clarify(澄清)一件事,這可能是行業中最大的誤解,其實早在兩年到兩年半之前,很多家都已經做到無人了,這不是大家探索的東西(技術),Waymo可能更早,它甚至三四年前已經做到無人。
但從規模化和無人化兩個標準看,除了“牌桌”上的這三家公司,其他公司沒有達到這三家公司兩年半前的狀態,差距已經落後兩年半時間了。這才是真正行業發展的狀態。
《泰坦Talk》:你說的規模化,在中國是指一千輛車的規模嗎?
樓天城:先不說千輛,至少達到百輛級別吧,或者我們不再用這個方式量化,而是說當你在某個區域打開App就能隨時叫到車,這才是規模化的體現。
《泰坦Talk》:但現在北京的自動駕駛服務不是隻局限在亦莊,或者往返機場嗎?
樓天城:亦莊比奧斯汀大很多,不是一個小地方。規模和範圍是相關,所以規模越大,肯定就有其他優勢。Waymo 最近在規模上有很明顯的進展,無論是車輛數量還是運營區域都在擴大。不過單從區域來看,中國的大城市其實比它的運營範圍還要大。
《泰坦Talk》:你說“牌桌”上隻有三家,從終局看,會一直這樣嗎?
樓天城:這個終局有多終?我覺得,至少應該是車的形態改變,才算得上終局之一。
嚴格講,今天的行業本質上是在用某種方式驗證 AI 的開車能力,但它真正產生的價值,可不是現在的Robotaxi,而是讓車的真形態發生改變——讓車以一種不需要人駕駛的方式存在,比如一個私密座艙或移動空間。
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是更高的終局,但我覺得這是所有終局中(門檻)最低的一條。
《泰坦Talk》:對於終局來說,車的形態改變是第一步。
樓天城:對,在這之前,都不能算是終局。
《泰坦Talk》:未來行業玩家會是什麽樣的?你們會變成什麽樣的公司?
樓天城:我們和 Waymo 肯定都朝這個方向努力。Waymo 早年有螢火蟲Firefly車型,其實就已經開始做這種嚐試了。但它發現,技術迭代需要過程,所以先把無人化和運營規模做好,給這個項目讓了步。我相信百度肯定也在做。
《泰坦Talk》:從時間維度看,這個終局需要多久?20年?
樓天城:那肯定不是這個時間。車的形態改變我覺得是在10年之內,甚至我想說更少。
《泰坦Talk》:它可以等同於L5嗎?
樓天城:可以這麽叫。其實L5是一個創造出來的東西,早年沒有這個說法。它(終極狀態的車)其實是指,當自動駕駛技術達到一個水平後,真正帶來的飛躍,或者說它會影響私家車領域,不需要駕駛、車內空間也會圍繞乘坐體驗進行改進。
《泰坦Talk》:大家普遍感受是,這兩年AI技術已經進入到爆發式發展,所謂AGI會加速我們剛才說的行業終局的到來嗎?
樓天城:媒體對AGI的關注是好事,但人終究是感性的,這兩年媒體對 AGI 的關注會放大公眾的感性認知,但技術發展的實際節奏並沒有因為 AGI 的熱度而改變。
AI技術馬上也會進入感性認知減弱的幾年,但它的發展速度其實並沒有減緩。我覺得技術是平穩的、也可能是略加速進步的狀態,但人感受到它的快慢,更多是感性上的表現不同。
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判斷,這是所有科技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自動駕駛就是AGI最早應用之一,也經曆過這樣的過程。
Robotaxi做到無人化,對技術要求非常非常高。什麽概念?就是人不能犯的錯,它基本都不能犯,而且人犯的很多錯,它也不能犯。假設,做到無人化,一個公司可能要做到100分,從50分走到99分是個很漫長的過程,但50分和99分都有個人(安全員)坐在Robotaxi內,你感受不到50分和99分的差別。但很多公司努力了三四年才做到99分,最後再努力兩年做到100分,終於能夠跨越這道坎去掉了安全員,你才感覺到技術突然間進步很大。
這三五年(50分-99分),我把它叫做“真空期”,內部其實有很大進展,但外界看起來沒有進展,以為技術進入到瓶頸期。我覺得,這才是現在“牌桌”上隻有三家,或者不會有很多玩家的根本原因。“真空期”對一個團隊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很多人支撐不過這段時間。
《泰坦Talk》:你(編程)比賽時有個習慣,遇到高手會等對方先犯錯。在商業層麵,你也是同樣的邏輯嗎?你可能在等對方犯錯,可能是其他公司受不了真空期,自己就下了牌桌,並不是因為你們跑得快?
樓天城:啊……這個說法apply(應用)到創業中可能有效,但對行業發展而言有些極端。創業過程中,先不說等別人犯錯,隻要自己不犯錯誤,其實已經很成功了。當然,犯錯是個很容易發生的事情。
《泰坦Talk》:你們內部都是頂尖人才,大家怎麽忍過了“真空期”?你有什麽方法?
樓天城:這需要多方麵的努力。首先,核心是理解無人化和規模化的真正價值,這點已經很不容易了;另外,團隊要對技術路線和方法論形成共識。
其實,反而優秀的人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斷,這在堅持長期目標時很有幫助。反而真正難的其實是他們的家屬——他們回家得給自己家屬解釋,這三年我們到底有什麽進展。
還有一點,需要找一些對此有同樣認知的合作夥伴的加持,給內部很多信心。比如豐田,它就認可這個事,他們對自動駕駛的長期價值有深刻理解。
《泰坦Talk》:豐田對自動駕駛終局有什麽樣的想法?你們聊過哪些具體的問題?
樓天城:它不相信終局願景,也不會來找我們。豐田對於規模化的認知超過我們,其實是反過來教育我們的。
“世界模型本質是AI超越人的邏輯”
《泰坦Talk》:現在行業裏很火的VLM、VLA 等概念,包括你提的世界模型,你怎麽看這些技術名詞?
樓天城:(笑)Waymo的事情來了,這些還重要嗎?
《泰坦Talk》:不重要了嗎?
樓天城:它們確實重要,但原因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現在行業已經過了 “牌桌下” 的真空期,判斷一家公司的技術好壞,完全可以看直觀成果 —— 比如運營車輛數、訂單量、成本結構,甚至你能不能用App叫到車。
所以,技術路線在今天,大家早就不用它來評價好壞了,因為不需要。中國現在絕對領先的幾家公司,大家也不是通過它的路線評價的,因為大家已經做出來了。
但技術路線的真正價值,在於評價一個公司的發展能不能保持長期領先性,這個是重要的。所以,這時候大家說的不是這個方法能不能做到,而是說 “能不能幫助企業走得更遠”。
《泰坦Talk》:那你以後還會提世界模型嗎?
樓天城:首先得明確,這個概念是 Waymo 在很多年前先提出來的,行業裏不算秘密。大家都一樣,但對外很難講清楚,因為要花很長時間解釋。後來 Waymo 提了,我也跟著提了一下,結果大家就開始討論了。
世界模型的根本,其實是AI超越人的邏輯,其實很多人沒有get到本質。
這就像教孩子,一開始是以模仿的性質教,讓他學我,因為有很多事情我肯定做得對,他不知道怎麽做。訓練AI有時候跟訓練自己的孩子一樣,等他不斷長大,某一天如果你希望AI(或孩子)超過你,就不能再用這種方式了,你需要給它創造環境,讓它自己來摸索。否則,我的能力上限就是它的能力上限。
而世界模型的衝擊力在於:它不再是模仿學習,而是強化學習的概念,讓 AI 自主探索,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接觸過這種訓練邏輯,所以會覺得難以接受。
還有一點衝擊,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強化學習能讓 AI 超越人類,這在圍棋 AI 上早就體現過了。AlphaGo最早學習人類棋譜,後來通過強化學習自主摸索圍棋規律,現在已經沒人能接近它的水平了 ,這就是關鍵區別。
另外,世界模型的本質是虛擬環境搭建,這對Waymo 這類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更友好,它對AI模型和算法有很高要求。因為虛擬數據降低了對真實數據的依賴,這並不符合很多公司它本身擅長的東西,甚至需要調整人才結構,衝擊其實也是不小的。我們本身是 IT 背景,適應起來相對容易。
所以提世界模型,更多是想讓行業思考這些本質問題。
《泰坦Talk》:談到超越自己,你可以講講自己這兩年的經曆。
樓天城:誇張點說,如果每天能給十年後的自己打個電話,可能很快就能超越自己。
自動駕駛從五年前開始進入到一個前人沒走過的狀態,這是一種新的挑戰。你不是follower(跟隨者)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法follow,你要重新思考,前人的很多東西是不是適合你?所以,一是必須開拓新方法,二是建立高效驗證體係,就像開車,首先得定義 “什麽是好的駕駛”,然後給係統自主迭代的空間,讓它在虛擬環境裏不斷驗證、優化 —— 這本質上是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泰坦Talk》:驗證這塊兒你們怎麽做?能用一個大眾聽得懂的方式去解釋一下嗎?
樓天城:以小孩讀書為例,我們給他很多模擬試卷,他想考就可以考,知道他考多少分後,不斷開始調整學習方法。學習也有很多不同思路、方法,他可以每天試一種新方法,然後去考試,成績變好下次就用這種方法。第二天他又試另一種方法,發現成績不行,那就不用這個方法,繼續換方法。
重要的是,他要不斷嚐試,可能嚐試幾億次,他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Waymo做過L2,很多人不知道”
《泰坦Talk》:你怎麽理解短期商業化和長期目標的平衡?L4確實是個漫長的過程。
樓天城:我一直很重視商業化。對我來說,技術不能等完全成熟才考慮商業化,過程中能夠商業化,肯定要把它商業化。這不僅能帶來收入,對搭建生態、維護合作夥伴關係都很有幫助。
至於這件事的好壞本身,這可能要分享一個技術團隊的思維方式:我們理科生習慣 “先看結果,再看過程”。
《泰坦Talk》:最終的結果現在還看不到啊。
樓天城:不是說達到最終結果的過程,而是驗證“這個方法能做成事”的階段性結果。就像跑馬拉鬆,如果所有人都沒做到(跑到終點),隻能看過程和方法,但是有人做到了,那我先看做到的,然後再看方法。
《泰坦Talk》:拋開終局,當下你是已經把L2和L4完全變成了兩個陣營,對吧?
樓天城:首先,要達到改變車形態,必須以L4方式。
《泰坦Talk》:這是你在過程當中發現的,還是說你一開始就這麽認為?
樓天城:我早在Waymo的時候(就這麽認為),Waymo做過L2,很多人不知道。
《泰坦Talk》:那它為什麽不做了?
樓天城:因為我們當時理解了一件很淺顯,但其實很重要的事——如果你不做任何解釋,那些買L2的用戶,他在買的時候,是把它當成L4係統來認知和使用,甚至把它當成L4 來付錢。
即便廠商做了宣傳,強調目視前方、手不離方向盤等注意事項,也不能保證所有用戶都能理解細節 —— 總有人會把它當L4來開。
作為Google旗下公司,Waymo必須對這種認知偏差負責。我需要真正做到L4,才能去賣這個東西,否則我不能賣。
《泰坦Talk》:Waymo什麽時候做的L2?它糾結多久就放棄了?
樓天城:差不多在2013年、2014年做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放棄了,Google是不會接受這樣的妥協。
當時Waymo麵臨的情況,今天也存在。如果你隨便抓幾個人問,其實很多人買車不一定是真正看重車上的輔助駕駛L2功能,你問他L2功能應該怎麽用,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其實是把它當L4用的,這是很危險的。
這樣的消費品我是不接受做的,或者說,我沒有必要去做這個消費品。
《泰坦Talk》:你覺得蘋果為什麽放棄造車?當時聽到這個消息,你是什麽反應?
樓天城:這個我不知道更多的細節,有更複雜的故事吧,我不知道原因,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反應。因為它是造車,不是自動駕駛。
“我在Waymo的時候已經否認L2了”
《泰坦Talk》:如果今天你做L2,你會怎麽做?
樓天城:啊……不知道。或者說,除非我自己造車,否則我可能不會做L2。
《泰坦Talk》:你想過造車嗎?
樓天城:造車?我們有這麽多合作夥伴,而且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我覺得大家發揮自己擅長的才是正道。
《泰坦Talk》:做不做L2這件事情,你跟自己糾結了多久?
樓天城:不是說糾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這種東西,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我還是希望能給消費者deliver(兌現)的事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個是一個底線。或者說我,沒必要不守這個底線。
《泰坦Talk》:你那麽確定消費者就是想要L4嗎?想要那種終極狀態的東西嗎?
樓天城:或者,反過來說,其實比你說的這個誇張多了,是大家都認輔助駕駛就是L4,隻是有的人聽了宣傳之後理解了不是那個東西。
《泰坦Talk》:但我覺得,用戶對 L4 的這種認知,恰恰是你們這些 L4 公司給描繪出來的。一開始大家就說自動駕駛就是可以脫手、閉眼、完全不用管,這些場景都是人為幫他設想的。
樓天城:在我們公司成立之前,有很多人已經這麽做了。
《泰坦Talk》:我是覺得其實用戶並不知道他要什麽。
樓天城:那早在2013、2014年,當時特斯拉也沒有怎麽說,所以那個時候當時好多人已經這麽認為了。或者說,這個東西非常難理解,就是大家協同的過程,要麽你負責,要麽我負責。
《泰坦Talk》:你怎麽看今天所謂的L2玩家?
樓天城:從達到我剛才說的終局底線看,我需要從L4走。
《泰坦Talk》:他們會往L4來走嗎?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樓天城:這個問法……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這是free(自由)的世界。
這麽說吧,做L4要有非常大的決心和耐心。首先是成本投入的決心。你需要做套冗餘係,所有傳感器、算力至少增大很大比例,這對成本壓力是很大的;其次是團隊轉型的決心。虛擬世界訓練需要團隊人才結構的變化,招 IT 背景的人,建立模型能力,理解規模化和安全性的差異,這對原來團隊衝擊很大,可以說連數據優勢都沒了;第三就是剛才說的真空期,你得堅持很多年,才能達到那個狀態,某種程度可以認為要把L4公司之前走過的路還要再走一遍。
《泰坦Talk》:從未來交通生態看,你覺得私家車標配的L2和L4是什麽關係?
樓天城:共存。這個沒有任何取代的意義,我從來沒想過取代。
《泰坦Talk》:L4規模你覺得能做到多大?
樓天城:馬斯克說的是8萬億美金。
《泰坦Talk》:你覺得呢?
樓天城:我就先不challenge(質疑)馬斯克的說法了。
《泰坦Talk》:馬斯克兩邊(L2和L4)都押了,你隻押了L4嗎?
樓天城:對。首先8萬億美金是非常大的市場,其次我真正想押的是對未來出行、對車形態的改變,是由這個導到了L4技術。
《泰坦Talk》:你是不是還是想造車?
樓天城:想改變車輛的形態是肯定的,但做事情沒必要都自己做,隻要結果好就行。所以如果回答你想不想造車這個問題,答案是不,肯定要跟造車的玩家合作,以這種方式來做。
《泰坦Talk》:你不擔心被他們吃掉嗎?
樓天城:每家公司能獨立存在,本質在於各自發揮獨特優勢。這不僅是自動駕駛行業的規律,所有創業領域都一樣 —— 保持獨立性,反而是為了更高效地發展,而不是互相吞並。
《泰坦Talk》:那麽肯定你們能一直獨立存在嗎?如你所說,現在牌桌上的玩家就三家,未來一直會是三家嗎?會不會都沒有了?
樓天城:對,目前隻剩三家。你說的這個“沒有”,第一種原因可能是技術路線可能根本沒法實現,但肯定不是這個原因,因為已經早就驗證過,可以實現了。其次是商業層麵,從 Waymo 等企業的商業進展來看,整個賽道正處於正向發展期,所以從這些角度說,行業應該是快速發展變大的過程,而不是所謂擔心消弭的過程。
現在的問題在於認知錯位,包括剛才很多點上,還是用了L2 的標準噴 L4,大家把一些L2的好當成L4的好,其實不是。
《泰坦Talk》:Momenta CEO曹旭東說,從終局看,中國的L2玩家隻會剩三到四家,你怎麽看這個觀點?
樓天城:嚴格講,我沒掌握這麽多信息,我不做過多評價。
《泰坦Talk》:在我印象裏麵,你們有一段時間是很想做L2的。
樓天城:一直到今天,我們是想商業化,但商業化並不是說公司失去價值。
《泰坦Talk》:其實你不願意評價L2這個事情我還挺意外的,我以為你可能會說兩句,但你說不了解,你不了解這不是事實,你肯定了解,隻是你不想說。
樓天城:那我真正的疑問,商業化有很多方式,大家為什麽會覺得L2是最好的?
《泰坦Talk》:那你覺得現在這個L2是大家需要的嗎?
樓天城:我在Waymo的時候已經否認它了。
世界是模擬的,“我也很不願意接受”
《泰坦Talk》:你怎麽看AI當前的發展現狀?
樓天城:過去三年,AI在輔助方麵產生很大價值,比如大家經常用的豆包、通義千問、DeepSeek等,今後幾年會有更大的作用。但我覺得AI的意義可能不局限在此,接下來,AI 應該走向獨立執行一些任務,比人做得好,不再依賴人的實時幹預。
比如自動駕駛和機器人,它們屬於 AI 裏的 “Agent” 類別,和 L2 輔助駕駛不屬於一類。我認為未來 AI 的核心價值,會在這類Agent 中集中體現。
AI將來會自己創新,自己建立很多東西。人隻要做得好,就能以很好的方式跟它共存。
《泰坦Talk》:它會失控嗎?
樓天城:人隻要做得好,就能以很好的方式跟它共存,這是很重要的一條。
《泰坦Talk》:人從心理上完全信任完全自動駕駛,他要越過幾道坎?
樓天城:需要AI不斷地證明它比人好。人是雙標的,人會要求AI比自己好才能接受,不是說一樣就行。但這件事已經在發生了,我說兩年半前能做到無人化,不是兩年半那天開始做的,是之前也有很長的時間積累,大家得到了信任,所以需要一個時間積累過程。
《泰坦Talk》:我看見你之前說過世界是模擬的,這方麵你有沒有最新的思考?
樓天城:這個不叫新的思考,世界就是模擬的,這是大部分人不願意接受的事情,這個很正常。我也很不願意接受,所以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想證偽它,但發現,確實是這樣。
《泰坦Talk》:馬斯克是不是也提過類似的一個觀點,他說“普通人熟知的世界,其實都是模擬出來的”。
樓天城:隻要做過思考的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判斷,所以有時候知道東西多了會帶來煩惱。
《泰坦Talk》:你自己思想驗證了多久?
樓天城:這不是思想驗證,不是一個需要尋找證據的事情,這不是迷信,是科學。
比如說,首先什麽是光速?光速有限究竟意味著什麽?本質是因為因果律的限製。模擬世界有沒有最小單位?模擬世界對於模擬環境的限製是什麽?這些問題和已知的宗教隱喻、三維世界的能量最低原理都能對應 —— 三維空間之所以是宇宙的基本形態,正是因為其能量消耗最小。
還比如 “時間是幻覺” 這個命題:時間並不是真實存在,時間隻是物理方式,你到微觀層麵,時間這個參數就沒有了,它隻是宏觀世界中熵增的一種表現形式。
《泰坦Talk》:我剛開始看到你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是不相信的,覺得你是在講一個更大的故事。
樓天城:我也不想相信,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泰坦Talk》:你確定你不是在講一個更大的故事嗎?
樓天城:故事?那剛剛那些發現的事實總還是在的,時間是不存在的,光速是有限的。這些事情也都是存在的,隻是很多人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因為知道這些對於日常生活不會有任何幫助。我也很不願意接受,但是在科學麵前隻能接受事實。
對錯的認知方式不同,就像剛才說的,先看結果,然後結果好的才有資格說過程。我看不懂AlphaGo下棋,但我認準它的結果。
《泰坦Talk》:我覺得你現在很多方麵都是這樣的思維路徑,包括“牌桌”上這三家,你確信他們就是在牌桌上,這是你的結果。
樓天城:因為我看到了,我去驗證過,我去打他們的車,你們也可以驗證。根本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好的結果,所以認可他的方法,是這個原因。
《泰坦Talk》:你現在做公司是不是也是這個邏輯?你始終覺得你是第一,你要證明給那些跟隨者看, “因為我是第一,所以該認可我的方法”。
樓天城:還真有。我沒說我第一,但其實嚴格講,我說世界模型的時候,我真正證明的方式,可能還真是要用結果好去證明的。
其實某種程度,很多人是接受這個邏輯的,冠軍的戰術是最好的戰術。比如剛才你說Waymo好的時候,你不知道Waymo怎麽做的,但你會覺得Waymo好,這是符合很多人認知的。
《泰坦Talk》:你這麽認為之後,就沒有失敗的可能性嗎?
樓天城:失敗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失敗,但失敗就不囉嗦方法,那就是結果失敗。
《泰坦Talk》:你一直是瞄著第一這個目標,是吧?
樓天城:不是,首先得瞄著結果,第一是一種結果,結果不等於第一。
“我還遠沒到被叫天才的時候”
《泰坦Talk》:創業9年,你遇到的最大變量是什麽?你需要花很大力氣去把這個變量解決掉。
樓天城:闡述規模化的意義,這個算嗎?哪怕到今天為止,真正能認可“一定規模的無人化和坐一次無人化有差別”這個概念的人並不多。
《泰坦Talk》:其實有一段時間,你們做L4外界對你們爭議很大,覺得你們要活不下去了。
樓天城:因為那段時間在“真空期”,很正常。
《泰坦Talk》:你們內部所有的認知都在你這個水準嗎?
樓天城:這是我主要工作之一,讓大家對目標、什麽是對的,有很真實的認知。
《泰坦Talk》:現在遇到煩惱的時候,你會跟誰去聊?
樓天城:很多人,包括我導師(姚期智)。如果你剛才覺得我說話比較直接,就知道我導師有多直接了。他雖然很直接,聽起來可能對人有衝擊力,但事後想起來,真的對你有幫助。
《泰坦Talk》:如果今天你不做自動駕駛會做什麽?
樓天城:自動駕駛屬於AI的一部分,AI是當下最前沿的技術方向,所以我肯定會抓住現在最trend(趨勢性)的技術,來用我自己的努力,改善人類生活。
“改善人類生活”,把這個詞扔出來,這是我的目的,沒有其他。我把我導師的一句話也扔出來,他說過一句話:世界上的科技進步本來就是小部分人推動的。
一個方向對錯要真正通過事實來判斷,但科技的推動需要小部分人推動,大部分人支持,這個才是真正做事情的方式。我有時候老是不理解,為什麽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他說本來就是如此。
《泰坦Talk》:技術理想主義和商業現實主義在你身上的融合比例是?
樓天城:這兩個不矛盾。
《泰坦Talk》:不矛盾嗎?其實可能很多人也在討論,馬斯克真正的底色是個商人。
樓天城:首先我沒有這麽了解馬斯克,我不敢這麽說,但我覺得不完全是。
今天你沒問這個問題,我主動提出來,正麵回答剛才的問題。在小馬智行(Pony),我們之所以車上有激光雷達,根本原因是因為它綜合成本更低。
世界上可能有誤區,大家會覺得激光雷達很貴,今天它早就已經比相機便宜很多了。你剛才說馬斯克,我想到這點,(純視覺)這方麵,他可能有對技術理想主義的執著,這是一個值得敬佩的東西,但這不是一個商業化的決定。
《泰坦Talk》:你以前也是這樣嗎?還是說在某一個時間點發生了變化?
樓天城:嚴格講,在這方麵,我可能沒辦法對自己有特別好的study(自我剖析),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麽。但如果從目標角度說,最終某個時間點一定要做到商業化,我肯定會把兩方麵做很好的結合,既要追求技術實用性,也要考慮長期價值。
但純視覺有點極端技術的理想主義,從商業實用主義上看,應該是一個服從。
《泰坦Talk》:所以你不是極端的技術理想主義?
樓天城:當然不是。
《泰坦Talk》:你有很多標簽,“天才”、“教主”等等,有沒有一些標簽是你覺得你本身有的,外界沒給你貼上的?
樓天城:天才,我覺得可能不合適,還沒到這麽叫的時候,我可能遠沒到我覺得非常希望別人認可我做到的時候,在真正實現技術終局目標之前,我遠沒到被這樣定義的時候。
《泰坦Talk》:我剛開始聽說你常參加編程比賽時,我猜是不是創業太苦,需要靠比賽成就感來激勵自己?有這個原因嗎?
樓天城:前一半還真的是對的,後一半……我現在打比賽不見得有成就感,更多是學習交流過程,因為現在比賽很多年輕人也很厲害,你要跟上世界最領先的東西。打比賽可不是說一直練就行,你要一直學習新的東西。
《泰坦Talk》:最近一次比賽成績怎麽樣?
樓天城:今年初參加了廣東省賽,拿了第五名。
《泰坦Talk》:省賽你都參加?
樓天城:不,廣東省賽很厲害,稍微解釋一下。這是大學生省賽,廣東南部那些學校都會參加,我打贏了所有大學生隊伍。大學生是三個人,我隻是一個人,1V3。但是我被4個高中生隊伍打敗了,打不過。
《泰坦Talk》:你現在是不是這些打比賽人年齡最大的?
樓天城:那倒不是,也有比我大的。
創業中最大的誘惑之一是L2
《泰坦Talk》:你對自動駕駛商業模式是個什麽樣的思考?
樓天城:先說最根本的點,我是期待AI開車或者說將來無論車的形態變化還是不變化,它能給乘坐者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是根本。所以,商業模式它是一個優質服務的方式出現,人在安全、私密、舒適的空間,車也更能配合你很多需求,這才是自動駕駛應該帶來的東西。
《泰坦Talk》:規模化速度層麵,未來十年和二十年會有一個質的變化嗎?
樓天城:Robotaxi,我覺得不確定,但也不重要。我覺得在車的形態變化上會越來越快,一旦發生變化,我期待它會以很快的規模擴大。
《泰坦Talk》:在之前的采訪裏,你提了很多次“誘惑”,是之前踩過什麽坑嗎?
樓天城:這是我導師姚先生給我的話,誘惑是跟堅持相對的一個詞,很多人不能堅持是因為受到誘惑,而不是因為堅持不下去了。
《泰坦Talk》:你創業經曆中你受到最大的誘惑是什麽?
樓天城:L2算一個嗎?
《泰坦Talk》:算一個,但現在已經不是了。
樓天城:對,經曆過了。
《泰坦Talk》:現在有嗎?
樓天城:現在恐怕不明顯,或者說方向變得比一兩年前更清晰了。反而一個人很迷茫、艱苦的時候很容易受到誘惑吧。
《泰坦Talk》:你會做機器人嗎?
樓天城:機器人算個誘惑吧。但這個誘惑現在不足,我就不評價機器人領域了,我能夠講述它實際發生的事情。
《泰坦Talk》:CTO的主要工作是製定技術方向,作為小馬智行的 CTO,你具體做哪些工作?還會親自寫代碼嗎?
樓天城:首先,CTO把握方向是肯定是的,這包含兩層含義:一個是明確具體怎麽做,另一個是明確什麽是好的。
比如,今天我很在意成本,原因是我其實在兩年半前已完成技術驗證 ,如果沒做好,其實成本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另外,CTO的任務是找很多比自己還牛的人,給他們發揮空間,CTO不是技術最強的,如果這麽想,這個公司就完蛋了。
《泰坦Talk》:你經常會去坐自己的車嗎?坐完車,會對內部傳遞什麽?
樓天城:當然,我坐車還得花錢呢,我也不能免費。
現在對技術好壞的評判標準變了,規模化之後,單次體驗已經說明不了問題。我不會單憑某一次坐車就下結論,而是通過大量體驗來驗證技術思路。
規模化的一個誤區就是坐一趟車,如果一個公司老板是坐一趟車就反饋問題,那這家公司一定不會走到今天,一定不會上牌桌。
《泰坦Talk》:你現在通過什麽方式找到更優秀的人?
樓天城:By the way,比賽就是一個,還有其他方式。
《泰坦Talk》:你平時關注公司股價嗎?
樓天城:與其說關注股價,不如說需要了解市場反饋,這才是關鍵,而不是為了關注而關注。
《泰坦Talk》:現在你們市值不到50億美金,符合你預期嗎?
樓天城:當下絕對估值可能還不是真正表現,因為還沒有到我說的所謂真正的商業化,一定規模商業化,或者真正達到那個終局狀態。當下隻要在一個健康發展狀態,更好地激勵團隊,大家一起往前做下去就可以。
《泰坦Talk》:如果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定義小馬智行未來成功,它是什麽?
樓天城:Revolutionize the transportation (革新交通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