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告訴一下這個“理財指數”的出處在哪裏?或是居士自己的始創?”
我在很久以前讀的一本理財書裏,看到類似的概念。我自己把它整理成正式的公式,並加了限製條件。
“2. 1.0的及格線是按什麽標準訂的呢?”
是我自己定義的。1.0的意味著,淨資產 = (收入 X 年齡)x 10%。也就是說,每年淨資產的增量是收入的10%。如果淨資產全部是現金的話,相當於家庭隻需要把收入的10%存下來,就能到達及格線。
“3. 覺得Top1%的超富家庭的理財指數應該不止2.x?是不是他們的分母(比如工資數)沒有那麽高呢?拿我家做例子:我們(北美)工作時間了20年左右,工作時工資在Top10%的範圍裏,“退休”後15年基本沒有非被動收入,不是地主,投資也非常保守(現在淨資產裏房地產占35%,分紅股票和指數基金22%左右,其餘是定期存款和高利息儲蓄)。我們理財指數計算結果是2.34,但覺得我們絕對不是加拿大的Top1%,更別提美國了。”
2.34 已經非常優秀了!恭喜你!
你猜的是對的。我用的是收入是 Top 1%d的平均收入,而淨資產用的是進入Top 1%的最低門檻。我沒有找到Top 1%的平均淨資產;因為這個群體的財富分布是典型的長尾分布:頭部幾十個超級富豪就可以把這1百萬個家庭的平均淨資產提高很多,就像拿我和馬斯克做平均一樣。如果用這個群體的平均淨資產,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的平均理財指數應該更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收入越高的家庭,理財指數就一定高。我這裏給出的都是統計數字;具體到每個家庭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很多高收入家庭,並沒有多少淨資產,因而理財指數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