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金秋,我又一次來到四川。四川是國內我最喜愛的省份之一,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悠久的人文曆史,和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記得我曾在幾年前的一篇遊記中寫到:“自從我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到成都和九寨溝就愛上了它。心中總是念念不忘,想著有時間一定要重返再來,走遍這裏的山山水水,觀賞絢麗多姿的自然風景,探尋彝女藏姑的跡蹤”。2016年我完成了的甘孜地區的川藏公路精彩行,美麗的雪峰、樸實的藏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行程剛剛結束,又迫不及待展望下一個目標:藏族姑娘的蹤跡找到了,接著要去看看彝家女兒。於是2019年秋,我走進大涼山,體驗火民族的熱情豪放,來到瀘沽湖,探尋最後母係部落的秘密。這次出行還是和秦一起。秦是我多年的好友,曾經在四川成都工作過許多年,雖然已經離去,但因為人緣好,留下了許多朋友。每次我去四川,秦總是陪伴著,四川的朋友們也極為熱情地接待。我們這一次的路線是:成都飛往西昌,然後從西昌開車前往瀘沽湖,再乘機返回成都。
彝族,火的民族、鷹的民族
俯瞰西昌(照片來自網上)
我們的飛機從雙流機場起飛,1個多小時後就降落在西昌機場。機場不大,剛走下飛機,迎麵過來一個滿臉微笑的美女,脆生生地說:歡迎來到大涼山。她是來接機的小李,秦在成都的朋友的朋友,也是這次接待我們旅行的東道主。別看她年齡不大,已經是州政府下麵某單位的政委,難怪行為作風大方果斷,沒有一點嬌柔造作之態。小李非常漂亮,一問果然是個彝家妹子。西昌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國一半的彝族人都居住在這裏。以前對西昌一點都不了解,隻知道這裏有衛星發射基地,想來一定是個荒涼之地。其實不然,汽車從市區穿過,一路街道整齊,樓房林立,所有的招牌都是用漢語與彝文兩種文字書寫。我問小李是否認識那些彝文,小李搖搖頭:其實那些彝文都不過是做做樣子,一般人都不認識。她告訴我普通彝民隻會說彝話,但並不認識彝文。過去也隻有彝族的高層貴族認字,一般民眾都是文盲。解放後雖然教育普及,但學校教的都是漢語。隨著貴族們的漸漸離世,彝文幾乎斷掉傳承,現在隻有專門從事彝文研究、彝族曆史的學者才認識,也隻有專門的學校才開設關於彝族文字和文化的學科,這種情況令人堪憂。我國有56個民族,大多數民族雖有其文化遺存卻無文字,有口口相傳的詩歌卻罕有文字記錄,彝族文字是個不太多的存在。關於彝族文字的起源,學者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說創於清朝,也有說始於唐代,還有說創自漢朝,最遠甚至有人認為起源於6000年前。悠遠流長的文字不能在這一代丟失,保持這個文化傳承是當務之急的工作。
大涼山深處居住著幾十萬彝族人民
飛機降落時,我盯著“西昌”前麵的兩個字看了半天也沒弄明白。後來穿過市區看到樓房招牌上漢彝兩種文字才意識到原來它們是彝文“西昌”二字
走出候機樓,彝族女兒張開百葉裙歡迎來自遠方的客人
邛海
邛海瀘山風景區古稱“川南勝境”,距市中心7公裏,是四川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以邛海、瀘山為主題,與西昌城區連成一體,組成了不多見的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獨特自然風光。古人曾用“鬆風水月”來描繪,以讚美瀘山之鬆、安寧河之風、邛海之水、西昌之月。邛海水質清澈透明,麵積約31平方公裏。十月的邛海,水麵湛藍,如同一顆鑲嵌在天地之間的巨大寶石。平靜如鏡的湖麵上漂浮著片片睡蓮,偶有三五成群的水鳥嬉戲,泛起層層漣漪。我們下榻的邛海賓館坐落在瀘山腳下邛海之濱,依山傍水,素有涼山“國賓館”之美譽。賓館占地麵積十二萬多平方米,花園式格局,客房分為兩種形式:除了賓館本部,還有皓月、聽濤、索瑪、和祥雲四座別墅樓。說起賓館的曆史,應該是西昌最為悠久的。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曾一度考慮在西昌建"第二陪都",1939年設立西昌行轅,在瀘山腳下邛海邊建立特區,西昌新村。解放後的1958年,政府在西昌新村建立瀘山招待所,用以接待中央領導和外國專家。文化革命後,經過多次擴建,瀘山招待所變成邛海賓館,有了今天的規模。引用賓館官方網站的介紹:“賓館現擁有國際會展中心、臨湖別墅、溫泉水療館、國際標準網球場、映濤樓、皓月樓、陽光樓、曉風樓、觀海樓、曉樓、玉鷗餐飲中心等一批獨立建築群。賓館曾多次接待了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朱德、賀龍、彭德懷、喬石、方毅,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溫家寶、習近平夫婦等”。我們下榻四座小樓之一的聽濤樓,服務員告訴我們,左手邊的小樓習近平曾經住過(不記得小樓名字,索瑪或祥雲其中之一),右手邊是皓月樓(彭麗媛住過)。住在這樣一個賓館,不由有些受寵若驚。我問服務員為什麽習和彭分別住在兩幢樓裏,原來他們並不是同時期到來的。
俯瞰邛海賓館(官網圖)
邛海賓館是西昌最老的賓館,素有涼州“國賓館”之美譽
賓館擁有一座座獨立的建築樓群
還有花園式的格局
我們下榻的聽濤樓是四棟別墅之一
房間布置並不繁複奢華,充滿彝族風情。涼台外是水波浩淼的邛海,我一下就喜歡上這裏。稍稍梳洗後,便迫不及待出門看風景了。
秋日的邛海,天高氣爽,落霞孤鶩、秋水天長。有曰:洞庭雄闊,鄱陽奇偉,太湖深秀,西子濃妝,邛池淡抹,各有千秋,邛池尤以恬靜見勝,今日得見果不其然。沿著湖邊走了不多久,小李來叫出去晚餐,隻好暫時離去。
第二天清晨再次來到湖邊,景色又有些不同,恬靜的湖麵遠遠有幾隻漁舟停泊,朝陽衝破雲層將彩霞撒下,映得湖麵波光粼粼,使人留連忘返。
晚餐在瀘山半山腰的意海苑觀海山莊,這裏居高臨下,是觀海的絕好去處。天邊一抹紅雲,紅雲之下是連綿起伏的群山,鱗次櫛比的城市,煙波浩淼的邛海,風景這邊獨好。主人很熱情,菜肴很豐富,一餐飯暢快淋漓、賓主盡歡。吃過晚餐,主人邀請我們環湖。如果是白天環湖,那一定是難忘的經曆。隻不過大晚上的,四下裏一片漆黑,美麗的風景藏在了夜幕後麵,但是我們還是十分感激主人的熱情。環湖之後,主人又將我們拉到市中心的夜市,讓我們體驗地道的當地彝族人燒烤。剛剛才吃過大餐,哪裏還有地方盛燒烤,無論我們怎麽推脫,還是難抵主人的盛情。不能不說少數民族極其熱情、豪放,他們的真誠和樸實深深感動了我們。
餐館位於瀘山半山腰,這裏是觀海的好去處
紅雲下,群山、城市、水域和樹林,層次分明畫麵豐富
看著窗外邛海的美景,吃著彝族的佳肴美酒,怎一個愜意了得
西昌有“早米粉,夜燒烤”之說,西昌燒烤與其美景和氣候同樣有名。西昌人熱情好客,凡有客人到來,都要帶出去品嚐一番。
老城
西昌古稱邛都,是西南地區的文化古城,迄今已有2千多年的曆史,幾千年來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西昌燦爛的文化。古時的西南地區,繁星般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部落,他們彼此知曉但鮮有往來。這些部落雖名義上臣屬朝廷,卻保留著自己的統治。天高皇帝遠,無論中原如何改朝換代,他們仍能呼吸著自己的空氣,過著自己的生活。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西昌就是西南邊陲的重鎮。自秦漢始,曆代政權都在此建立過郡、州、司府,委派過官吏。唐宋時期,西昌地區被先後南詔國、大理國統治。元朝忽必烈滅大理國,元世祖置建昌路,西昌重新回到中央統治之下。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建昌路為建昌府,明太祖大修城池,留下了今天的西昌老城。城內的古井、古樹、古建築等等,都是西昌城600多年曆史的寫照。大通門是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城門上的大通樓更是西昌曆史文化的象征,同時它還具有強烈的文化特性和高超的藝術品味。大通樓二樓書寫著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一段話:“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這是對西昌的民族民俗、社會形態和生產技術的最早記錄。一樓茶廳懸掛一聯:琴台雖搭就,瀘水依稀,搖扇孔明今安在;舞榭既築成,大道空闊,持節相如可還來。一幅對聯道出兩位曆史人物:司馬相如是最早來到這裏的使節,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馬相如為使,建邛都(今西昌)、設越西部,轄15縣,屬宜州;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輕搖羽扇氣定神閑,運籌帷幄揮兵南下,討南中、克邛都。除司馬相如、司馬遷、諸葛亮外,還有許多曆史名人如忽必烈、馬可波羅、楊升庵、石達開、蔣介石等也都在西昌居住過。因此來西昌一定要去老城看看。老城不大,坐落在一個斜坡上,北高南低,越過大通門看見城外逶迤的遠山。大通門的背後是南街,這是西昌老城最熱鬧的去處:鱗次櫛比的店鋪,多數是青瓦平房或兩層的木架瓦房,依舊保持著昔日的風貌。我們晚上到達這裏,白天熱鬧非凡的南街此時靜悄悄。小李指著街邊的小屋,告訴我她曾住在附近,還記得小時候天天穿過街道去上學。當時的印象是人多路窄,秩序混亂。1998年寧夏政府重建大通樓,搬遷占用城牆城樓的單位和居民,恢複還原了甕城,重建了大通樓。
大通樓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建昌古城四大城門之南門城樓(北建平,南大通,東安定,西寧遠)。經過整修和恢複後,大通門城樓巍峨,飛簷鬥拱,石刻木雕,楹聯詩詞,彩繪圖畫,閃耀著文化藝術的光輝。樓內牆壁立柱上的詩詞與對聯,讓人幾多思索,幾多回味。大通樓曆經滄桑變遷,是西昌600年曆史的見證。
夜幕下的大通樓
長在石磚縫裏的樹木,展現出城牆的年代久遠
從大通門到安定門,城牆整修一新
大通門的背後是西昌老城最熱鬧的南街
夜晚的老街靜悄悄的,沒有了白天的喧嘩
據說現在許多店鋪已經不開門了,這裏要建成商業街。其實我覺得現在這樣挺好,原汁原味真實反映老城的模樣。千篇一律的仿古商業街,就失去自己的特色了
城市中心的劉伯承和小葉丹的雕像
西昌,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一條老街,一座舊廟,一棵古樹,一塊石碑,表麵上看極為普通。當你走近它,傾聽它,它就會向你講述自己不同凡響的閱曆和往事。
火把節廣場
在西昌去邛海的必經之路上,有著一座碩大的圓形廣場,56根紅色火炬形巨柱聳天挺立,各刻圖騰,象征全國56個民族的大團結;火焰般的民族文化中心,照映著高大的鐵製火圖騰,更展示出400多萬彝族同胞對火的崇仰、追求和摯愛。火把節是彝族人最重要的節日。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這裏火光衝天、鼓樂齊鳴,人們載歌載舞,形成一片歡樂的海洋。彝族是崇火的民族,從民族起源到世俗風情,火是彝族人的生命圖騰。相傳遠古的時候,天神恩梯古茲派使者下凡收租。天使來到人間作威作福,引起英雄斯若巴果的反抗。斯若巴果將天使殺死,天神大怒,放出天蟲下界吃莊稼。正當人們無計可施,眼看一年收成即將落空,斯若巴果想起了神火。他帶領人們點燃火把,將天蟲燒死。從此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火把節成為傳統流傳下來,形成涼山彝家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千百年來,每年的這一天,全市人民穿著盛裝走上街頭,他們打上火把,圍著火堆,跳起阿細跳月。彝族人對火把節內涵的理解與展示,折射出彝族火一樣的精神和性格。 由於火把廣場位於市中心,小李告訴我,近年來火把節活動已經不在此地舉行,而是搬到了鄉下。盛裝的人們歡聚在山堡載歌載舞,開展摔跤、賽馬、鬥牛、鬥羊等多種多樣的傳統節慶活動。夜裏,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驅蟲除害,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輕人環繞熊熊的篝火輕歌曼舞,熱烈歡騰、徹夜狂歡。
雄鷹展翅、駿馬奮蹄
火的民族、火的圖騰
前幾年網友拍的火把節盛況。小李告訴我為了安全,近年來火把節活動已經轉移到鄉下
廣場旁是藝術中心,有許多雕像和照片
少女和月亮
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