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stan)在古波斯語裏是土地的意思,在中亞及周邊的一些國家都叫什麽斯坦,意思是什麽人的土地。前蘇聯在中亞地區有五個斯坦共和國,人口都以穆斯林為主。自從蘇聯解體後這些“斯坦”相繼獨立,自立門戶。雖然這些斯坦都是中國的近鄰,但國人了解的並不多。可能知道古代是遙遠神秘的“西域”,連接著“絲綢之路”,演繹過張騫出塞和唐僧取經。好像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在那麵有親戚。
其實這些新的斯坦共和國有著不同的民族構成和資源稟賦,獨立二十多年有不同的成長經曆,經濟水平也不盡相同。在政治層麵各有特色;有的是強人長期執政,也有的是選舉更迭政府。有的政局相對穩定,也有的發生過“顏色革命”,甚至在政敵之間動武傷人。但都共同麵臨著從中東和近鄰阿富汗滲透來的極端伊斯蘭教的威脅,也影響到中國新疆地區。這裏時不時傳出負麵的新聞,讓人覺得好像不是太安全。
近十多年來中國牽頭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就是要合作打擊以極端宗教為核心的“三股勢力”;“一帶一路”的倡議也是在這裏開始提出。中國與這些中亞斯坦國在經濟上的聯係日益增多,國內的公司和商人們紛至遝來,遊客也開始打探這片神秘的“西域”。本人在金秋時節去了其中的三個斯坦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有了些比較直觀的了解。
哈薩克斯坦 (Kasakhstan)????????
哈薩克斯坦的國土麵積在中亞五國中最大,在全球排名也在前十位,真可謂地大物博,油氣和礦藏豐富。但人口不足兩千萬,人均占有自然資源比例很高。上天賦予的巨大財富在新首都“努爾蘇丹”(Nur-Sutan)展示的酣暢淋漓。自從首都搬遷至此,短短的十,二十年,一座未來主義風格的新城在中亞草原上橫空出世,驚豔世人。
城中心的巴依傑列克觀景塔造型別致,金球冠頂,高97米,登塔可一覽全城。
新首都沿著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布局,開闊大氣。中軸線廣場遍布花壇,也有噴泉。兩側排布著各個政府部門,銀行和商業大樓,也不乏高檔酒店和公寓大樓。但和一些中國城市的新區一樣,公寓的空置率看上去比較高。
新首都也可以說是一個未來主義風格的建築博覽會。全球許多知名建築師在重金之下都來展示才藝。大學,博物館, 音樂廳,紀念堂,甚至連購物中心的設計都是創意十足,腦洞大開,令人稱奇。
市區也遍布造型新穎的摩天大廈,天際線還在繼續增高。
作為一個穆斯林人口為主的國家不能沒有清真寺。在獨立廣場旁邊新建的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造型優雅,在中亞地區最大。
獨立廣場中心的“哈薩克人紀念碑”高100米,白色大理石碑身,頂部有一隻哈薩克傳說中展翅高飛的“神鷹”,寓意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前途無量。
紀念碑基座的浮雕中央是獨立後首任總統“努爾蘇丹· 納紮爾巴耶夫”。納紮爾巴耶夫是個傳奇人物,在前蘇聯時期就是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總統。1991年獨立後當選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統,連任至2019年3月辭職。這位強人在位28年可以說是塑造了今天的新共和國。他深諳中亞內陸國家的地緣政治,也明白油氣礦產資源的優勢和局限;致力於平衡全球大國相互競爭的影響力,特別加強和中國的經濟聯係,參與“一帶一路”。也積極加入“上合組織”,控製區域極端保守伊斯蘭教勢力。
二十多年來薩克斯坦政局穩定,政府充分發揮了資源優勢,發展經濟也惠及民生,人均收入在解體後的前中亞加盟共和國裏名列前茅。當然一些西方勢力也屢屢從民主和人權的觀點對納紮爾巴耶夫進行攻擊,也試圖在哈薩克斯坦挑起“顏色革命,但均為未成功。
納紮爾巴耶夫作出的一項重要決定就是在1997年把首都從南部的阿拉木圖北遷近1000公裏到現在地址,當時命名為“阿斯塔納”。據說這是一項關係國家穩定和完整的重大舉措,因為當時俄羅斯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北部靠近俄羅斯的地區,哈薩克族人在那裏是少數。政府擔心長期下去會出現民族分離國家分裂。把首都遷到北部會調動哈薩克族人口北移,平衡國家權力重心。這座漂亮的建築就是總統府,拱頂的天藍色就是國旗的顏色。
在2019年三月納紮爾巴耶夫卸任總統後哈薩克斯坦議會作出決定以他的名字對首都重新命名為“努爾蘇丹”。
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圖”位於南部,離中國邊境不遠。阿拉木圖在蘇聯時期是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的首都。獨立後到1997年是新共和國的首都,現在仍是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城中心共和國廣場上的獨立紀念碑頗具民族傳奇色彩:一位英武的哈薩克勇士站在飛翔的天山雪豹背上。紀念碑的周圍裝點著象征哈薩克人智慧和團結的雕塑,也有花壇和噴泉。
紀念碑麵對著阿拉木圖市府大樓,這裏在1997以前也是共和國的權力中心。
阿拉木圖坐落在天山山脈的阿拉套山北麓,雪融水澆灌出土地鬱鬱蔥蔥。三麵環山,季節分明,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天山的雪道和冰原特別適合冬季冰雪運動,據說最早的滑雪板就是由哈薩克牧人發明。在競爭2022年冬季奧運會時阿拉木圖僅以四票輸給了北京。
阿拉木圖也有“蘋果之城”的美稱。據說這一帶是世界上蘋果的原產地,金秋季節果香滿街。哈薩克斯坦的農牧業都比較發達,食品要比中國便宜許多。
哈薩克人主要是蒙古人種和突厥人的混血。乍一看像是中國北方人,但仔細看能識出混血的成分。這裏還有不少俄羅斯人和其他中亞人,俄語和哈薩克語都流行。
阿拉木圖可以說是一座典型的蘇聯特色城市,也是當年蘇聯在中亞最重要的城市之一。1911年一場大地震把以前的老城區完全夷平了,現在看到的主要是在前蘇聯時期規劃和修建。獨立以後政府主要把錢花在新首都阿斯塔納,這裏主城區變化不大。阿拉木圖市的布局像一張棋盤,馬路寬敞筆直,人行道綠樹成蔭,主城區沒有高樓大廈,也少見交通堵塞;車輛禮讓行人,漫步街頭身心放鬆。
就像一些老的蘇聯城市,阿拉木圖很少商業氣息,卻有著濃濃的人文和藝術氛圍,使人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市內散布著眾多的劇院和博物館,也集中了許多高等學府。
哈薩克斯坦阿貝歌劇和芭蕾舞劇院建於1934年,以著名哈薩克詩人和文學家命名。這裏曾是哈薩克斯坦演藝界的聖地,眾多知名國際明星來此演出。2000年重新裝修後容光煥發,淡黃色外表更顯典雅高貴。
奧耶佐夫劇院建於早年蘇聯的1925年,後來以哈薩克斯坦著名作家穆赫塔爾·奧耶佐夫命名,劇院的前麵有他的雕像。劇院是重點以表演哈薩克民間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也鼓勵業餘作品上演。劇院周圍有一大片廣場和綠地。
在奧耶佐夫劇院的馬路對麵是哈薩克斯坦國家馬戲劇院。這種圓形的馬戲劇院建築在許多前蘇聯城市裏都能見到。前蘇聯有著很深厚的馬戲傳統,表演水平可能也是全球最高。現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馬戲團都有從那麵來的演員,在廣州長隆遊樂園裏就有好多。
哈薩克斯坦國家兒童劇院好像正在翻修之中。據說兒童劇院建於衛國戰爭結束之後的1946年,演出的第一部作品是阿·尼·托爾斯泰的兒童劇“金鑰匙”。劇院周圍有大片綠地公園和噴泉裝點,還有一座兒童遊樂園。
哈薩克斯坦國家科學院是座漂亮的建築,外表也是優雅的黃色。這裏曾是蘇聯科學院哈薩克斯坦分院。中國科學院當年就是按照蘇聯科學院的模式建立的,也有地區分院。不同的是是蘇聯體係也包括了社會科學。大樓內有稀有圖書博物館,樓的左側有一尊俄羅斯大詩人普希金的雕像。
科學院大樓旁邊的一組噴泉吸引遊人,一圈有十二個動物,很像中國的十二生肖。看來哈薩克人也有相似的文化。但仔細分辨其中沒有龍,取而代之的是一隻可愛的蝸牛。其實龍本來就不是世間的動物,隻是中國人崇拜的神。
少年宮好像隻有前蘇聯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才有。阿拉木圖市的少年宮看上去很有特色,像頂了一頂金色的哈薩克氈帽,旁邊有一座天文觀察台。看到有孩子在裏麵上課,也有家長在外麵等候。
市中心的哈薩克國家博物館是阿拉木圖最大的博物館,也可能是中亞地區最大的。建築本身就很壯觀,拱頂式結構像一座巨大的哈薩克帳篷,天藍色是國旗的顏色。
參觀這家博物館可以幫助了解哈薩克民族的來龍去脈和哈薩克斯坦的前世今生。館內有比較豐富的展品,重點介紹民族英雄。可以看到獨立後的哈薩克政府極力塑造哈薩克人的民族個性,助力國家的穩定和成功。
阿拉木圖自從蘇聯時代就是哈薩克斯坦的教育中心,這裏集中了近四十所高等院校,到處可見年輕學子的身影,市內許多漂亮的建築都屬於高等院校。這座宏偉的建築酷似北京人民大會堂。其實這就是當年哈薩克斯坦的“人民大會堂”,但首都遷走以後這裏就成了“哈薩克斯坦-不列顛技術大學”的校園。這是一座哈薩克斯坦和英國合辦的大學,在中亞地區有很高的聲譽。
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建於蘇聯時期的1929年。當年中亞地區是蘇聯農牧業的重點,學校的排名也很靠前。九十年的校史也體現在古典優雅風格的校園建築裏,青春女生的靚影也為校園增光添彩。
阿拉木圖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滿眼綠色。主城區街心公園星羅棋布,座座都有青銅雕塑裝點;林蔭道交織連接,清澈天山雪水潺潺流過。
城內最著名的公園可能就是潘菲洛夫公園(Panfilov Park),占地好幾個街區。公園是為紀念衛國戰爭期間潘菲洛夫將軍部下陣亡的二十八位哈薩克族英雄士兵而建。中間有他們勇敢撲向敵人的青銅雕像。麵前黑色大理石板上有一束不熄的火焰。有遊人獻花,也有新人拍照。
紀念廣場周圍還有些刻滿碑文的紀念牆和雕塑裝點,也有幾座博物館。
公園裏還有一座阿拉木圖最著名的俄羅斯“東正教升天大教堂”。這是一座木質結構的建築,據說經曆了1911年的大地震沒有大的損傷。教堂最近裝修一新,外表的基色為黃色,頂部有俄式金色的洋蔥頭,在一片綠色林海之中格外醒目。
在城市的東北部有一座新的清真寺很顯眼,極具中亞特色,冠以金色拱頂。這就是阿拉木圖中央清真寺,建於哈薩克斯坦獨立以後。在蘇聯時代中亞加盟共和國的伊斯蘭宗教勢力被淡化,大部分老百姓都已世俗化。
獨立以後伊斯蘭教有回頭的趨勢,政府也想使其成為哈薩克民族特性的一部分。但是很快納紮爾巴耶夫就意識到保守極端伊斯蘭勢力會威脅政權穩定,把哈薩克斯坦推向一個像阿富汗一樣的動蕩社會。哈薩克斯坦積極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控製宗教極端化。雖然這是個穆斯林人口為主的國家,但在阿拉木圖街頭很少看到包頭的黑衣女人和留大胡子的男人,遠遠少於在中國的西北地區。
阿拉木圖的市內交通還是比較方便,有一條地鐵穿過主城區,也不擁擠。地鐵站是典型的蘇聯式的設計,站台設計的像藝術館。但在地下很深,據說也是為了戰備能防原子彈,在扶梯上要站半天。
阿拉木圖火車站不大,但的建築很典雅,外表有浮雕裝飾,內有大理石柱。這裏有去哈薩克斯坦各地的火車,也通往烏魯木齊的國際列車,但好像沒有高鐵,也沒動車。
要想了解阿拉木圖市民的日常生活最好去看看市中心的“綠色巴紮”,也就是一座巨大的室內菜肉市場,各色肉類和果菜應有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大量的馬肉。哈薩克人騎馬,用馬皮,喝馬奶,也吃馬肉,可見馬在哈薩克人生活裏的地位。
肉類在這裏要比國內便宜好多,牛羊肉的價格也就是中國的一半。哈薩克斯坦農牧業發達,但深處內陸,出口交通不便,好處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較低。在街上吃同樣的麥當勞套餐,價格也隻有在中國的三分之二。雖然哈薩克斯坦的人均GDP和中國的差不多,但按實際購買力算要比中國高出一半。
哈薩克斯坦美食是典型的草原民族特色,新鮮烤羊排,香嫩多汁。這樣一餐也就人民幣60多元,實在是味美價廉。
阿拉木圖市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四,五層的簡單灰色居民樓,很像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式樣。但人家保養的要好很多,外表幹淨整潔,沒有亂七八糟的窗戶防護欄。這也反映出居民的公德素質和城市的良好社會治安。走在街上看不到乞丐討錢,絲毫感覺不到有任何不安全感。
在城市的外圍也在新建一些鋼筋玻璃大廈。在南郊驚現一片“金融中心”,造型別致,猶如天山雪峰連片。
乘坐空中纜車登上半山腰的 Kok-Tobe 公園可一覽阿拉木圖的全景,也可以回頭瞭望天山山脈的連綿雪峰。
驅車向南20公裏進入天山深處,到達海拔2511米的“大阿拉木圖湖”。巍巍雪山,森林草原,景色壯觀,令人心曠神怡。這其實是一座高山水庫,湖水富含礦物質。湖麵像一大片綠鬆寶石,在陽光下泛著藍綠色的光澤。
烏茲別克斯坦 (Uzbekstan)????????
烏茲別克斯坦是幾個中亞斯坦裏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三千多萬。在地理上是個雙重內陸國家,也就是說周圍所有的鄰國也都是內陸國家,出海必須要經過至少兩個國家。水路不通,但陸路暢順,這裏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幾度城邦繁華,商賈雲集,積累大量財富,也不時招來遠方強敵的侵占和搶掠:從古希臘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征,到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占領;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和沙俄帝國的哥薩克騎兵都踐踏過這片土地,也留下了他們的曆史烙印。
烏茲別克斯坦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是在14世紀中葉。蒙古王族後裔阿米爾 · 帖木兒建立了以撒馬爾罕為都的龐大帝國。帖木兒王朝威震一方,勢力輻射到整個中亞,乃至中東和南亞,甚至一度想進攻中國明朝,要“光複元朝”。帖木兒的曾孫子後來也入侵占領了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獨立後的烏茲別克斯坦政府著力提高新共和國的民族認同感,為凝聚民心重新大力塑造帖木兒為民族英雄。帖木爾的雕像矗立在城市的廣場,許多街區也用帖木爾重新命名。在首都塔什幹新建了一座中亞伊斯蘭風格的帖木爾紀念館,記述昔日王者的豐功偉績。
首都塔什幹 (Tashkent) 人口兩百五十萬,為中亞最大城市。塔什幹在19世紀沙俄時代開始成型,在蘇聯時代地位舉足輕重。城市大部分的老建築毀於1966年一場大地震,現在看到的大都是地震後的重建。城中的電視塔高375米,高度全球第九。
雖然塔什幹城市規劃是典型的蘇聯特點,馬路寬敞筆直,綠樹成蔭。但建築風格在過去五十多年裏不拘一格,特別是獨立後的新樓顯出明顯的伊斯蘭影響。
塔什幹的幾座地標建築承載著曆史,值得關注。高層的“烏茲別克斯坦酒店”位於市中心,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蘇聯時代。酒店設計的像一本打開的書,麵對著帖木爾廣場。網格式的外表圖案很有中亞文化特色。這當時是烏茲別克斯坦級別最高的酒店,在冷戰時期演繹過詭異的美蘇間諜戰。
城中心的“艾莉舍納沃歌劇和芭蕾院”可謂建築中的經典,乳黃色的外表清新淡雅,俄式建築風格透出中亞伊斯蘭藝術特色。劇院前有寬敞的噴泉廣場,遊人在長椅上放鬆小憩。這座劇院前後修建了十幾年,在“衛國戰爭”期間一度停止。戰後蘇聯從中國戰場押解來日本關東軍戰俘修建完工。因此這裏也吸引不少日本遊客。
綠蔭之後的羅曼諾夫王子宮講述著一段沙皇皇家的醜聞。沙皇尼古拉斯一世之孫羅曼諾夫王子因偷賣王族財產被流放到烏茲別克斯坦。他於十九世紀末在這隱密的樹林裏修建了行宮,周圍曾是王室狩獵場。這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雖然隻有一層,但外部浮雕和內部裝飾不乏皇家風範。在蘇聯時期這座王宮被用作美術館和少年宮,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後成為國家迎賓館。
塔什幹的圓頂巴紮可以說是遊人必參觀的地標建築之一。巴紮,也就是集市,是老城區人氣最旺的地方,幾乎所有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這裏交易。這個集市獨特之處是一個巨大的拱形屋頂,優雅的造型和色彩亮麗的馬賽克圖案給傳統的商品交易增添了現代美學。
裏麵的肉品和水果的價格要比中國低好多,牛羊肉的價格隻有國內的一半。難怪這個人均GDP不足1300美元的國家裏的老百姓生活並不差。其實際購買力要高好多。
塔什幹庫克達氏(Kukeldash)伊斯蘭宗教學校和巨麻(Juma)清真寺位於老城區,都離圓頂巴紮很近,是遊客熱點。烏茲別克斯坦曆史上是中亞的伊斯蘭宗教文化中心,形成了地區特色的伊斯蘭建築風格,留下了寶貴的伊斯蘭建築藝術遺產。
蘇聯解體後共產主義信仰走下神壇,烏茲別克斯坦政府請回伊斯蘭教來填充這個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數的新國家的精神空間;聚攏民心穩定政權。但很快就意識到:“請神容易送神難”。從沙特和阿富汗來的極端保守勢力來勢凶猛,要給這個新的共和國換上“塔利班”政權。幾次暴動,多次騷亂,而西方也用人權自由為借口來添亂。好在政府盡早認識到了極端伊斯蘭宗教的危險,嚴加控製防止泛濫。現在百姓的外表和衣著都比較開放,很少看到蒙頭遮臉的黑衣女人和大胡子的男人。
在塔什幹也有天主教堂和東正教堂,一百多年前的沙皇俄國入侵和占領也引來了不少俄羅斯和東歐人口。雖然在蘇聯解體以後許多人已經回流,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在這裏,俄語還是很流行。
塔什幹的地鐵可以說是當地人的驕傲,在中亞地區最早,三條線距離也是最長,可見塔什幹當年在蘇聯的地位很高。座座地鐵站都像藝術宮殿,和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地鐵有一拚。這裏地鐵站的裝飾更顯中亞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拱頂廊柱,線條圖案,色調素雅;遊人紛紛拍照留念。
修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共青城公園”是一片城中心的樹林。湖水和綠地景色宜人,漫步其中十分愜意。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以後將蘇聯時代的名字改為:“阿裏舍爾 · 納沃伊國家公園” 以紀念這位中亞偉大的詩人和思想家。他的銅雕像安放在公園中心小山坡上的一座雅致的亭子裏。公園裏還有一些其他烏茲別克斯坦著名文化和藝術界人物的雕像。烏茲別克政府在獨立後逐漸在抹去蘇聯時代留下的印記,重新挖掘和弘揚自己民族的文化遺產。
公園裏的湖水如鏡麵倒映出旁邊極具民族特色的烏茲別克斯坦議會大廈;水天一色,拱橋相連,畫麵美輪美奐。
市中心的“獨立廣場”可以說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旁邊有參議院和總統府,但都不能走進參觀。這裏在蘇聯時代叫“列寧廣場”。獨立後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移走了列寧雕像,矗立起獨立之門。門頂兩隻起飛的仙鶴,象征和平與繁榮。獨立之門後麵有一座赭紅色的紀念碑頭頂金色地球,標出烏茲別克斯坦地圖。在紀念碑的底部還有祖國母親雕像,真是愛國熱情爆棚。
在附近還新建了國家圖書館和國際會議中心,看上去都很高大上,看樣子花了不少錢。據說國際會議中心是獨立後所建最昂貴的一座建築,規模宏大,裝飾豪華。
在獨立廣場麵前不遠處是一大片綠地公園,有花壇和噴泉裝點,也有兒童遊樂園。市民常來這裏聚集休閑,觀看街頭藝人表演,購買和展示藝術品和古玩。
塔什幹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街道幹淨整潔,綠樹成蔭,建築風格多樣,市民文明禮貌遵守規則,百姓生活的很體麵。從官方的國民平均GDP看烏茲別克斯坦要低於印度,但在這裏看到的一切要比印度好的太多。所以說百聞不如一見,不能輕信宣傳。
烏茲別克斯坦的經濟以農業和天然資源為主。境內的費爾幹納盆地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有天山山脈的雪水灌溉。棉花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和出口產品,在世界上也是前幾名。探明的黃金的儲量也是全球第四。政府努力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平穩轉型。
來烏茲別克斯塔不能不去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 (Samarkand)。 那裏曾是帖木兒王朝的都城,經曆過中亞曆史上最輝煌的一頁,也現存許多瑰麗的曆史文化遺產。
從塔什幹火車站可乘坐去撒馬爾罕的高速列車,這也是中亞地區的唯一動車。西班牙製造的列車,最高速度超過200公裏,三百公裏路程可以兩小時到達。
撒馬爾罕的老城區有270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最老的都城之一。古希臘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東征至此就為古城之美所驚豔,驚呼遠比他想象中的更美輪美奐。撒馬爾罕地處富饒的澤拉夫尚河穀,絲綢之路的樞紐。財富造就輝煌也常招來掠奪和毀滅,但古城又幾度涅槃重生。撒馬爾罕在14 和15世紀成為帖木兒王朝的都城,也是中亞伊斯蘭教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地位也達到曆史上的頂峰。現在看到的大部分建築古跡都是來自那個年代。撒馬爾罕古城也被列入聯合國曆史文化遺產名錄。
“列吉斯坦廣場”是老城的中心,匯聚了三座15至17世紀伊斯蘭神學院,是經典的中亞伊斯蘭建築藝術傑作,是撒馬爾罕的一張亮麗的名片。這裏在古代曾是處決犯人的行刑廣場。時過境遷,現在卻成為城市歡迎遊客的會客廳。
三座神學院的建築氣勢恢宏,門麵都是中亞伊斯蘭風格的桃尖拱型。兩旁配有高度不超過主建築的宣禮塔,這也是中亞特色之一。湖藍色的主殿拱頂由釉瓷磚拚接而成,在陽光下發出寶石般的光澤,令人讚歎。神學院的牆麵鑲滿了彩色馬賽克瓷磚,圖案豐富,工藝精湛。有意思的是在其中一座拱頂上方有兩隻老虎的圖案,身後還有發光的太陽。這顯然違反了伊斯蘭教義不允許有世間活物的圖型。據說這是受早期古波斯“拜火教”文化的影響。在公園8世紀中東穆斯林入侵之前這裏是波斯人的勢力範圍。
這些宗教學院的內部裝飾更是讓人目眩,房頂和牆壁布滿了精美的彩色圖案,在彩色燈光下美輪美奐。在伊斯蘭教義裏在宗教場所隻能出現幾何圖形和古蘭經阿拉伯文書法,在這裏古代工匠們的圖案想象力之豐富真是挑戰了人腦的極限。
夜色裏的列吉斯坦廣場更是姿色妖嬈,充滿誘惑感。情人幽會,愛意纏綿,完全忘記了這原本是個嚴肅的宗教學院。其實這裏早已經不再是宗教場所了,現在隻是個收費的旅遊景點,裏麵都是旅遊紀念品商店。
這裏自然也成為新人們拍婚紗照的首選。美麗的新娘和英俊的後生在這裏留下一生裏最難忘的倩影。烏茲別克族人的長相和中國的維吾爾族人很接像,都屬於突厥人的後裔,在語言文化上也很相似,說“好”就說“亞克西”,也有民間故事“阿凡提”。
埃米爾陵墓(Gur Emir)可是一座真正嚴肅的宗教場所。這裏最早是汗王帖木兒為他最器重的孫子穆罕穆德蘇丹所建的陵墓。他曾指望這位孫子將來接班,但其不幸在一次出征時陣亡。帖木兒悲痛欲絕,下令征集王國裏的能工巧匠修建這座宏偉的陵墓。後來帖木兒和兒孫數人也都下葬於此。陵墓的主殿有藍色拱頂,形狀很像穆斯林蘇丹的頂飾,也就是大帽子。大殿內部金碧輝煌,有九座大理石棺槨,可蘭經阿拉伯文裝飾。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 (The Bibi-Khanum mosque ) 是老城區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當年帖木兒下令在撒馬爾罕修建一座清真寺,要超過他在其它所有地方見到的規模,並以他的原配夫人名字命名。但當他從出兵印度歸來後對於在建的工程極為不滿,下令推倒重來。又從印度,伊朗和其它地方調集能工巧匠和藝術家打造一座他心目中的聖殿。
建成之後清真寺宏偉壯麗驚豔世人。但因工程時間倉區,結構難度挑戰太大,完工後不久磚石就開始崩落。帖木兒王朝滅亡後,清真寺也變成了一座“宏大的廢墟”。現在看到的主要是在20世紀蘇聯時代恢複重建的結果,當下修繕工作仍在進行。
主殿的圓形拱頂是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建築精華,藍色的瓷磚拚出精美的圖案和古蘭經的經文。內院是一塊長寬超過百米的廣場,曾經可容納萬人在此做禮拜。現在古樹參天,鮮花綠地。中心有座巨大的石頭誦經台,當年伊瑪目把可蘭經擺在上麵誦經講教。現在還有信眾圍著誦經台繞圈,據說相當於祈禱念經。
城郊阿夫羅夏布山坡上的沙基津達陵墓(The Shakhi-Zinda necropolis ) 是撒馬爾罕的又一個重要景點,也是一處伊斯蘭教聖地。據說這裏葬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穆德堂兄庫薩姆。公園7世紀庫薩姆來此傳教被異教徒殺害,被尊為王者。但據伊斯蘭教傳說他並沒有死,而是永遠生活在一處深井裏。因此這裏也被稱為“永生之王墓地”。後來帖木兒大帝的的妻子圖瑪 . 阿卡和侄女圖爾坎,以及許多王室成員和貴族也都葬在這裏,以求先知的庇護和保佑。
“沙基津達陵墓”與其說是墓地,不如說是一組精美的中亞風格的伊斯蘭教建築群。這裏匯集了從8世紀到19世紀不同時期的伊斯蘭陵墓建築,也可以說是一部中亞伊斯蘭建築曆史教科書。迂回的巷道,多層次桃尖拱門,各種形狀的圓形拱頂,以及內部彎穹拱頂都是建築師夢寐的構想。最精彩的是以藍色為基調的瓷磚拚圖:湛藍,寶藍,碧藍,湖藍,和孔雀藍,圖案之美令人目眩。
哈茲拉特·希茲爾清真寺(Hazrat-Hizr)位於阿夫羅夏布山的南坡,是以伊斯蘭聖賢 Hazret-Hyzr 命名的。傳說他是永恒的雲遊者,是一位為遠航和貿易帶來好運和財富的聖人。因此商人和遊客都來朝拜。這可能也是本地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在伊斯蘭傳入之前這裏曾是一座寺廟,後來才被改造成清真寺。清真寺在成吉思汗騎兵入侵時被毀,現存的清真寺是在1854年在中世紀的基座上重建而成的。清真寺位於山坡上的製高點,可回望撒馬爾罕老城全景。
寺內還有烏茲別克斯坦首任總統伊斯蘭 · 卡裏莫夫的陵墓。伊斯蘭 · 卡裏莫夫也是一位中亞地區政治強人,出生於撒馬爾罕,在蘇聯時代就是蘇共烏茲別克斯坦加盟共和國總書記。獨立後出任共和國總統,持續連任27年一直到2016年9月逝世於中風。卡裏莫夫的執政也不是一帆風順;獨立後想利用伊斯蘭教籠絡民心,但很快就受到了極端保守伊斯蘭勢力的挑戰。卡裏莫夫作風強悍,不惜流血嚴厲打擊極端伊斯蘭,特別是來自鄰國阿富汗塔利班的威脅。他領導烏茲別克斯坦度過了獨立後有驚無險的二十幾年沒有翻船,但也爭議不斷。當然西方的議題總是民主和人權,根本不在乎老百姓的生活平安和柴米油鹽。
撒馬爾罕其實不隻是老城區,從沙俄到蘇聯時代形成了一片新城區;幹淨整潔,主要有政府機構和文化教育機構,完全是一副蘇聯城市的模樣。這麵有歌劇院,大學和高檔酒店裏,林蔭大道相連。
這麵也有幾座漂亮的俄式東正教堂和天主教堂,可見這裏的宗教信仰還是比較輕鬆自由。雖然烏茲別克斯坦人口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但政府保持了一個非宗教主導的世俗社會。
路邊驚現一座中式古典牌樓,還有古典小橋和涼亭。走近一看是座“孔子學院”,後麵還有孔子雕像。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的關係良好,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最重要的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聯手打擊地區極端保守宗教勢力。這裏也歡迎中國遊客的消費能力,2020年元月實行入境免簽。
烏茲別克美食的特點是美味,油大,耐飽,和新疆飯菜很相似。但價位實在太低廉;這麽一桌抓飯,包子,羊肉,麵包和飲料加起不到人民幣50元,一個人根本吃不完。
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
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中亞小國,人口隻有六百多萬,山多;好像也沒太高的國家存在感。在曆史上遊牧民族吉爾吉斯人在天山山區被周圍的列強民族追來趕去,常常臣服於他人。在漢,唐朝代被納入中國的版圖,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出生;但後被蒙古人征服。清朝時又成為大清的藩屬國,但後來被劃入沙皇俄國。在蘇聯時代才有了個“吉爾吉斯斯坦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在1990年蘇聯解體後竟然一時不願離去,也可能是在經濟上無法獨立。
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坐落於天山山脈的腳下,背靠巍巍雪峰,市區一片鬱鬱蔥蔥。比什凱克最早隻是個驛站小鎮,完全是在蘇聯時期建設成為城市。典型的蘇聯式規劃:棋盤布局,林蔭大道,少有高層建築;歌劇院和博物館裝點,中心廣場加綠地公園。在獨立後經濟發展緩慢,城市基本保持了原貌,隻是看上有點兒衰落。
比什凱克在蘇聯時期叫做“伏龍芝”,是以蘇聯偉大的軍事家米哈伊爾·伏龍芝命名。伏龍芝在沙俄時代出生在比什凱克,在列寧時代領導參與軍事鬥爭,成長為傑出的軍事家。以他命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可以說是蘇聯的“西點軍校”,培養出眾多優秀的蘇軍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將領,包括蘇聯的元帥朱可夫和中國的元帥劉伯承。在比什凱克火車站廣場有他戎馬的雕像,城中心也有座“伏龍芝博物館”。
比什凱克是中亞斯坦國裏保留蘇聯時期東西最多的地方。在城中心的國家曆史博物館北麵有一尊高大的列寧標誌性的揮手雕像,這也是在中亞國家裏現存的唯一。在前麵不遠處的花園旁邊還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老哥倆在這裏促膝長談幾十年,可能對蘇聯和中亞地區發生的一切很不理解。
列寧雕像的正對麵是以前的吉爾吉斯斯坦聯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大樓,現在是新共和國政府的機構。
比什凱克的勝利廣場是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而建。三根拱形肋柱組成蒙古包的形狀,中間有一束不熄的火焰,每小時還有衛兵換崗。周圍有許多蘇聯英雄的雕塑,最高一座是召喚親人的母親。每年的衛國戰爭紀念日這裏都會舉行遊行集會,蘇聯情節很深。
城中心還有一座高爾基公園,中心立有這位蘇聯最著名大作家的石雕像。高爾基的作品可以說在上世紀的中國是耳熟能詳,在這裏看到他的雕像還真有點感覺像老友重逢。
“歌劇和芭蕾舞劇院”,“大馬戲劇院”,“國家圖書館”,和“兒童劇院”都是蘇聯城市的標配,在比什凱克一樣都不少,而且規模也不小。隻是看上去有些劇院有日子沒用了,顯得冷清衰落。吉爾吉斯斯坦在獨立後經濟掙紮前行,可能也沒能力在這方麵花錢了。
比什凱克火車站是座漂亮的建築,但顯得很寂寞。在蘇聯時期這裏也算個鐵路樞紐,連接中亞各聯盟共和國,也連通歐洲和遠東。現在境況很尷尬,因為比什凱克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北麵的角上,鐵路沒走多遠就是國界,成了國際列車。現在的中亞斯坦國都是各自為陣,設關建卡,物流人流不暢通。車站一天也沒幾趟車,到是很像一座清淨的博物館。
“阿拉套廣場”相當於比什凱克的“紅場”,是政府和群眾集會的地方。這裏一度叫做“列寧廣場”。廣場的中心是國家曆史博物館,前麵有一尊高大的民族英雄“瑪納斯”的雕像。這裏曾是列寧雕像的位置,現在被移到博物館的背麵。
在阿拉套廣場的一側有一座白色的大樓,建築結構宏偉,外表裝飾雅致。這是議會和總統府,又被稱為“白宮”。
8月31日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獨立日,阿拉套廣場熱鬧非凡,彩旗飄揚。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統統亮相,在瑪納斯雕像前搭台演講。演員歌手節日盛裝,載歌載舞,鼓樂喧天。
總統熱恩別科夫在護衛和隨從的簇擁下登場。吉爾吉斯斯坦的政壇在中亞國家裏相對震蕩,也是唯一發生過“顏色革命”的斯坦。2005年這裏發生了“鬱金香革命”,推倒了時任總統。以後的十幾年裏,民眾示威遊行伴隨著總統更換,有點像走馬燈。在這期間吉爾吉斯斯坦也發生過不同民族間的流血衝突,政局一直不太安寧。
就在2019年8月總統熱恩別科夫逮捕了上屆總統阿坦巴耶夫,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武裝衝突。不過現在看來政局似乎恢複了平靜,廣場上充滿了節日氣氛。
老兵穿上當年蘇聯時期的軍裝,佩上獎章,似乎找回了年輕時的榮光。但這裏早已改朝換代,時過境遷。老一代人隻能活在昔日美好的回憶裏。但年輕一代享受著今日節日的歡樂,沒有沉重的記憶。
吉爾吉斯人主要是蒙古人種,可能也混入小量突厥人的基因,但大多數看上去像中國北方人。在蘇俄時代來了不少俄羅斯人和其它地區的移民,俄語仍很通行。
在廣場旁邊的“橡樹公園”裏各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服飾特色。這個國家除了吉爾吉斯族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像俄羅斯,烏茲別克等。還有從中國來的“東幹人”;是最早在陝西,甘肅的回民,因在清朝時暴動造反逃到這裏。他們許多現在還會講陝西話。
比什凱克是一座綠色城市,人均綠樹在中亞地區第一。街心花園,林蔭大道,整座城市像是掩蓋在森林裏。這都是在蘇聯時期規劃和種植的結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這裏舉行過一場全蘇聯雕塑大賽,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
比什凱克主城區不大。街頭有許多雕塑和噴泉花園,漫步於其中是一種享受。當然,時不時也會有驚奇的發現:一架米格戰鬥機讓你想起當年緊張的中蘇關係和美蘇之間的冷戰。
城區的街道幹淨整齊,建築大都是蘇聯時代遺留下的,很有那個時代的記憶,隻是有點失修,看上去有點冷清。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在獨立後困難重重,地域偏僻,產業結構單一。但百姓還是禮貌守則。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情況都差不多,雖然經濟不景氣,但人們的素質還在。
在城市西麵有一條政府命名的“鄧小平大街”,還有小平的紀念碑。吉政府也希望效仿鄧小平的經濟改革為吉爾吉斯斯坦找到一條發展道路。但政府效率低,貪腐係數高,常常引發政局動蕩。西方和俄羅斯也在這裏較勁爭奪影響力,美國在比什凱克機場有軍事基地。吉爾吉斯斯坦政府要維持平衡還真不容易。
吉爾吉斯斯坦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口都是穆斯林,也新修建了不少清真寺。在城東頭的清真大寺規模宏大,外形很像土耳其的“藍色清真寺”,內部裝飾也是藍色。沙特和土耳其等紛紛向新獨立的吉爾吉斯斯坦輸出推廣伊斯蘭信仰,修建清真寺擴大影響。土耳其更是想把中亞地區納入自己的“大突厥斯坦”構想。好在遊牧民族吉爾吉斯斯人雖是穆斯林,但伊斯蘭教意識不是太強,加之近百年來在蘇俄影響下宗教意識已經淡化,伊斯蘭極端保守勢力沒有做大。當然政府也積極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防止極端勢力的滲透。
吉爾吉斯斯坦真正的大美在天山山脈的阿拉套山區一帶。那裏有雪山冰川,高山湖泊,草原藍天,成群的牛羊,牧人帳篷的炊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詩和遠方”。人們說那裏有瑞士的風景,西藏的寧靜,是戶外遠足和探險的天堂。可惜此行沒有安排時間,留作遺憾。(此照片借自網絡)
短暫中亞之行蜻蜓點水三個“斯坦”,但所見所聞修正了不少以前先入為主的偏見。實際上這裏旅遊很安全,絲毫沒有幾年前新疆暴恐事件後留給人們對於“西域”的恐懼感。雖然都是穆斯林國家,但遠比中國西北地區的穆斯林地區更加開放;人們衣著打扮都很西方化,幾乎看不到頭戴白帽滿臉大胡子的男人和黑袍遮臉的女人。街頭也沒什麽安全檢查,人們看上去都很放鬆悠閑。百姓的素質高,對遊客友好,沒有感到任何對於人身安全的威脅。這三個“斯坦”的官方人均GDP都不高,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似乎很低。但可能是貧富差別不大,農牧業發達,食品價格低廉,百姓看上去生活的很體麵,有尊嚴。交通基礎設施可能沒法和中國相比,但也相對方便;酒店的價格也比較親民低廉。
這三個“斯坦”歡迎外國遊客,對中國人的簽證也開始放鬆。但另外兩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目前好像缺乏自信心,不太歡迎遊客的打擾,辦簽證比較麻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