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過我《歐洲十三國》第六節的朋友們可能猜得出, 藝術博物館並不是我的真愛。 其實, 我一直覺著很多博物館設計乏味,缺乏創意,倘若再不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便隻是徒添了一個到此一遊的地方而已。前幾日,女兒寫的這篇文章讓我深以為然。
去過很多地方後,我發現參觀各色博物館是唯一不缺的活動,以至於今日再回想, 很多已經非常模糊。我要麽是把藝術館混淆在一起,要麽是把曆史館張冠李戴,更甚之是將許多早已忘得幹幹淨淨。如此說來,一般的博物館對於我來說不僅說不上難忘,甚至在腦海裏連一點痕跡都沒留下。 不過,坐落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是個例外,而且很有可能會成為我最喜愛的博物館。
將梵高博物館列為我最喜愛的地方起初是有些突兀的,因為從外表看,它沒有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光鮮;從地點和出口設計看,它沒有盧浮宮獨特;若從規模來看, 它更說不上氣勢磅礴。其實, 讓梵高博物館與眾不同並且充滿趣味的是它的展出形式。
在我看來, 很多藝術館無非是成百上千的藝術品羅列,在提供了讓大家欣賞眾多不同風格不同創意作品的同時也讓人難以對任何作品留下具體印象, 更無法從大量內容各異的故事和藝術品中記住某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與初衷。而梵高博物館在這個問題上卻是占有絕對有優勢的。
梵高博物館通過將梵高生平的重大事情生動巧妙地穿插在他的藝術作品中,讓人們在看似互不相幹的藝術品聯係中,逐步感受隨著時間推移梵高的所思所想和他相應時代的藝術作品及風格。
梵高博物館有上下幾層, 每一層代表了他人生的一個階段。展廳通過梵高的藝術作品介紹他每個時期的創作思路和靈感,比如一開始展示的梵高1885年所作的《吃土豆的人》就體現出梵高與當時普通藝術家們的格格不入。 試想, 在那個並不認可展示壓抑與沉重藝術的時代, 又有幾個願意去表現窮人們在油燈下分食土豆的場景呢?
在博物館後麵的展示中,我們可以看出梵高在各個階段不斷地嚐試新的畫風, 並最終定格在他最出名作品的色調風格上。
博物館不僅通過上述視覺藝術讓你了解梵高的想法與情感, 還通過語音進一步抓住你的心,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梵高博物館的創建人是他的哥哥, 而這些語音便主要講述了梵高和他人特別是和哥哥之間的書信來往。
你可知, 梵高的文筆也是相當的了得,他的寫作手法不但頗似他的繪畫,而且文字之後更透著絲絲情懷。 博物館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將梵高的每一封書信都通過語音娓娓道來, 感人至深。 雖然有十個以上的錄音, 每個錄音又有三四分鍾之長, 我竟一個也沒有拉下, 通通聽過。 當我站在梵高最後的作品和書信前,我不由得深深惋惜這個天才藝術家的不幸自殺, 更感慨一個博物館竟會讓我有這麽大的觸動。
雖然像盧浮宮和奧賽這樣的著名博物館看起來似乎更加出眾, 但我認為梵高博物館跟所有我去過的博物館相比,要有趣有意義的多。我強烈推薦。查閱英文原稿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