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山村
滑雪場在山上,山下則是供人吃住之處的滑雪山村。滑雪山村是滑雪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滑雪生活體驗中不可缺少的。滑雪山村分成二類,一種是本來就存在的自然村鎮。另一種是專門為滑雪而營建的人造山村。
Alpine Village (Saas-Fee, Swizerland)
如前所述,滑雪場最早是從瑞士及奧地利的古老村落開始的。這些村落的曆史至少有幾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當年地處偏遠的深山岟穀之中,以養牛及種植為經濟來源,自給自足。最近這一百年來,很多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頂級的滑雪場及山區渡假之地,房地產的價位已直追倫敦,巴黎及紐約最精華的地段,但其曆史風貌依然保持的很好。歐美人對曆史的尊重繼承,對其文化傳統的珍惜,在這些滑雪山村得到充分體現。古老的民居仍然是山村的主體,新建旅館也一律是傳統的阿爾卑斯山居風格,牛舍牧場分布在村落周邊。清晨起床,窗外的雪峰被朝霞染成淡紅。飲煙升起,清凜的空氣中隱約夾雜著牛糞的氣息。教堂的鍾聲陣陣傳來。最重要的是這裏依然是本地山民正常生活的地方,而非僅供遊人的虛假古鎮,因此本土生活氣氛相當濃鬱。很多這樣的村莊都不充許汽車進入。村中的街道曲折狹窄,積雪也不清掃,小孩坐在人力雪撬上和扛著雪具的滑雪人混雜在一起去上學。隻有街道二邊的酒吧飯館及雪具商店才會讓你意識到是在滑雪的途中。冬天的阿爾卑斯山村是世界上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即便你不去滑雪。這種傳統的村落是瑞士及奧地利雪場的主要構成,在法國和意大利大利也有一部分。
窗外的雪峰被朝霞染成淡紅 (please select one picture from the above two)
雖然北美不可能有幾百上千年曆史的山居村落,但落礬山中一百多年曆史的採礦小鎮自有其獨特的風采。美國二戰後西部滑雪的興起首先就是從克羅拉多幾個當時已凋零衰敗的小鎮開始的。十九世紀下半程美國工業高速發展期間,這些以採礦及牛群交易為經濟支柱的小鎮曾經相當繁榮,留下一批精美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而其街道布局,酒吧飯館都是正宗的西部牛仔風格。和阿爾卑斯山村截而相反的是,鎮中街道寬且直,主要街道的寬度是一般城市街道二倍以上,因為當年要讓牛群順暢地通過。建成滑雪場後,曾經也有人提議要效仿歐洲,禁止汽車在鎮中行駛,但遭到大部分人反對。寬廣的街道,通暢的交通是西部牛仔的特征,豈能東施效顰。如今駕車而過,尤如當年躍馬揚鞭,絕塵西去。街邊的木板人行道,酒吧裏的鄉村音樂,一曲“克羅拉多高原”讓人依稀感覺到當年牛仔的豪邁。
寬廣的街道,通暢的交通 (Telluride, CO) PFI
專門為滑雪而建的人造山村是三十年代在美國首先開始的。二戰後的滑雪暴發期在美國加拿大和大西洋對岸的法國迅猛發展,六十年代達到高潮。其中有些以歐洲山村為藍本,如克羅拉多的維爾山村(vail)的核心部分仿建奧地利山村,魁北克的Tremblant則是是法國風格,很有味道。與之相反的是法國,很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雪場建的怱忙草率,十來憧高層水泥樓直筒筒地立在雪地中,和周圍山勢完全不容。這些樓的房間都很小,裝修簡陋,外形尤如國內常見的居民樓,和周圍山勢完全不容。法國人自稱講究情調,卻搞出這等劣品(感覺法國很多地方都是overrated, 包括巴黎)。其中最惡劣的應該是 Les Menuires 及 ARC 2000 等幾個,完全可以用極其醜惡來形容。現在法國人自己也覺得實在太不像樣子,開始修改,甚至推倒重來。它們的唯一優點就是方便。樓就建在雪地上,出門就是雪道,真正的直接滑進滑出,ski in ski out。
水泥樓直立在雪地中 (Les Menuires, Fracnce) PFI
說到方便,不能不提到阿爾卑斯的傳統村落。和上述的人造山村相反,方便性是這些村莊的一大問題。這些村莊都位於狹長的山穀之中,纜車雪道位於山穀的二?。而旅館公寓集中在山穀中間,直接滑進滑出的住宿基本不存在。由於村中禁止汽車,隻有擁擠緩慢的小型電動巴士,很多人幹脆步行。走在雪峰環抱的阿爾卑斯山古老的山村中聽起來是很浪漫,然而扛著雪版,穿著沉重的雪靴,在崎嶇的山路上走一、二公裏,再好的興致也大要減去一大半。 當然你也可以叫電動出租車,然價格昂貴。三分種車程十二到十五歐元,十分鍾四十歐元以上。
微信公眾號已開通:去滑雪ski
更多內容由微信發出
圖像盡量取用自己拍攝的,有些年代久遠,質量不佳。如來自網絡,會注明PFI (Picture From Internet)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