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出乎絕大部分人所料,歐洲和北美滑雪場最大的不同是對雪場的定義。在歐洲,滑雪場指的是由兩排標杆限定的雪道以內,而在北美是指雪場邊界內所有區域,無論是正常雪道還是懸崖絕壁。這個基本概念的不同導致一係列重大的區別。首先是在歐洲雪場,你如果在雪道以外,一切風險後果都是你自己承擔,出了事如需救援,費用自理。而在北美,隻要在滑雪場範圍以內,他們全部負責。因此北美雪場內的雪崩及其它隱患都被事先消除。每當雪後的早晨,你可以聽到山上傳來陣陣爆破聲,那是雪場巡邏員在用小鋼炮或手雷引發雪崩,消除隱患。而在歐洲,他們隻負責壓平雪道,雪道外潛在的雪崩他們是不管的。因此滑雪引發雪崩的事故都在歐洲雪場,北美則極少發生。北美雪場內你到處都可以見到雪場巡邏員(ski patrol), 歐洲則極少見到,也是這個原因,由此而導致的價格的差異。歐洲雪票價格普遍隻有北美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救援,雪崩控製,巡邏及保險的成本。但一旦出事,費用自理,直升機一小時數以千計。我有次在Sun Valley的鬆林裏,突遇大霧,三米外能見度為零。一個電話救援人員就來了。如在歐洲,估計隻能幹等霧散了。
雪場規模
由於上述對雪場定義的不同,歐洲以雪道長度而北美則用滑雪區內的麵積衡量雪場的大小,沒辦法直接通過數字相比。但總體來說,世界上最大的超級雪場都在歐洲。這些巨型雪場其實開始時也是分散的單個雪場,後來逐漸擴展,互相靠近,最後彼此之間隻隔一個山穀,或分布在同一山峰的二麵,於是經過談判,建起一部纜車或開出一條雪道,就聯到一起了,對外統一名稱為某滑雪場。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那幾個,如法國的三穀 (three valley, 法文 LES 3 VALLÉES),實際上由十來個雪場聯接而成。這種雪場有百條以上纜車,數百公裏的雪道,聯接幾十座山峰,規模之大,二個星期是不可能覆蓋所有雪道。如果加上道外,一整個雪季估計也不會重複同一線路。
衡量雪場大小的另一指標垂直落差也是歐洲占優。垂直落差(vertical drop,又稱vertical raise)是指纜車起點和能扺達的最高點之間的海拔落差。北美雪場的垂直落差一般在一幹米左右,超過一千五百米的隻有二個。而在歐洲,近二千米的比比皆是,最大的達三千米。阿爾卑斯山和落磯山的海拔高度差不多,都是四千多米。但落磯山雪場的起點較高,一般都在二千米以上。阿爾卑斯山勢挺拔,村落散布於深深的峽穀裏,起點在一千米左右。
現在一般公認最大的雪場是法國的三穀雪場,有纜車一百七十多列,雪道總長六百多公裏。但也有人不服,其中叫囂聲最大的是橫跨法國瑞士二國 的太陽門(Les Portes du Soleil) 和意大利的Domonites。前者宣稱雪道總長900公裏,後者更是驚人的一千二百公裏。它們的數字都基本屬實,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的雪道都由纜車或雪道聯成一體,形成不間斷的滑雪網絡。有的雪場之間需乘一段車才能到達。因此它們隻能被稱為滑雪區。不脫下雪板就能滑遍所有雪道還是以三穀為最。
以我個人的體會來說, 這種規模巨大的雪場是否完全聯成一體並不重要, 比如三穀, 從最東邊的庫爾舍韋勒1650 (Courchevel 1650) 到最西邊的凡能士 (Van Thorens)相隔數個山穀,中間要換乘六、七部纜車,滑行十來條雪道,單程最少一個半小時,如果遇上擁擠排隊或走錯路(經常發生),則更長。趕過去吃個中飯,就又要往回趕了。如果不幸錯過時間,纜車關閉,隻能叫價格巨高出租車。另外雖然這些單個雪場聯成了網絡,但還是各自運營。聯在一起主要是出於市場營銷的目的。三穀雪場間的纜車雪道互通是最為順暢自然的,在其它地方,二個雪場之間經常隻有一座單箱纜車,高峰期要排一小時以上,非常浪費時間。其實每個雪場本身就很大, 如果沒有2個星期以上的假期,是否聯通不應作為考慮因素,至少不應是重要因素。
美國雪場相對於歐洲較小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環境保護。不同於私有產權的歐洲傳統山村,美國雪場大都是租借國家森林的領地,因此受到很多限製,其中最重要一條是對環境的影響。比如維爾後山之後的藍天雪穀,計劃了10年,資金規劃早已準備好,但由於環境保護的原因一直無法開發,最後縮減規模,並在中間圏出一塊專用的野生動物保護地,才得以通過。即便如此,環保人士依然無比憤怒,把維爾的幾座纜車站和一山頂餐廳放火燒了。後來有幾個放火人被抓,環境恐怖分子一詞由此出現。再如猶他州鹽湖城外二條山穀之間分布有七座雪場,相距不遠,三十多年前就提出要建纜車聯成一起,但方案征求公眾評判時,每次都無法通過環境一關。除了環保,經營理念的不同也是阻礙聯接的因素。
微信公眾號已開通: 去滑雪ski
內容會首先從微信發出
歡迎轉載, 轉載必須注明原文來自“去滑雪ski"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