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作為一個成語,現在的意思是:信口雌黃,捕風捉影。但是,在哲學中,尤其中國傳統哲學中,“無中生有”卻是一個非常高大上的詞語。
《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無窮盡。
看見沒有,一個“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的東西,居然可以生出萬物。這個東西像不像歐幾裏德所說的“點”——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高低?如此說來,一個點豈止能生出線,甚至能生出麵,還可以生出體。佛經也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讓我們走進現代科學。一個“點”是什麽?
歐氏幾何的點,沒有大小、沒有維度,它是被想象出來用於表達一個位置的標識(sign)。在它身上,什麽都沒有,沒有空間、沒有時間,這就是零維度。
想象一下,一個螞蟻從一個零維度的“點”A爬到另一個“點”B,它身後留下的痕跡就是一條線(直線必須是此二點之間最短的距離)。這樣就產生了一維的線。
我們再把這條線彎曲一下,讓兩個“點”碰在一起,使得螞蟻能從A爬到B,那麽這條環形線所圍成的區域就是一個麵,此謂二維平麵。
繼續,再將這個麵彎曲,讓螞蟻能從這個麵的一個邊緣爬到另一個邊緣,那麽這個彎曲的麵所包含的空間就是三維的立體。
思考:中國哲學沒有告訴你,“無”如何才能變成“有”,“色”如何不異“空”。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從一個維度跨越到另一個維度,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比如運動,比如彎曲(塌陷),簡單的排列,讓無窮多的零維度的“點”鋪在一起是變不成一維的線的,同理,無窮多的一維的線也無法累積成二維的麵,二維的麵也不可能積累成三維的體。
我們再看一個初中幾何:
這是一個圓柱體。它既無點也無線。我們來想象一個點——圓點(圓心),即兩個底麵上到圓周距離相等的一點,我們在這個點上各放一個大西瓜,於是有了AB兩個點。
看題:圓柱的體積是V,底麵半徑為R,問:西瓜A到西瓜B的距離幾何?
於是我們就把兩個大西瓜連接起來,bingo!一條線產生了。(注意,是虛線)
把一個三維物體攔腰截斷,這個橫截麵就是二維的麵,一個麵截斷後的斷裂邊緣就是一維的線;一維線被剪斷處就是零維的點。但是,但是,但是,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即:無數的麵拚在一起成不了體,無數的線拚不成麵,無數的點也拚不出線。
再回到中國。在中文語境裏,“點”究竟是什麽?
原來,點,小黑也。點不但有大小還有顏色,真正是色不異空啊。
《幾何原本》這樣定義點:σημε??ν ?στιν, ο? μ?ρος ο?θ?ν. 穀歌蹩腳的翻譯是:它是一個記號,沒有地方可容納。σημε??ν在希臘文中就是記號,標識(sign)
英文版的“Euclid's Elements" 這樣描述:A point is that which has no parts.
如果要把“點”翻譯成英文,至少有三種選擇:point,spot和dot。其中,spot是an area marred or marked (as by dirt) ——小黑也;dot是a very small round mark(if black,小黑也);隻有point的含義為: a location,with no size i.e. no width, no length and no depth.
思考題:希臘文的σημε??ν如何翻譯成英文?英文的point如何翻譯漢語?漢語的“點”精煉,一下子包含了好幾個意思,但卻沒有能精準地表述一個嚴密的科學概念。
看到這裏,你大概明白了,為什麽有的人願意接受“歐氏幾何的線是由點鋪成的”,而另一些人認為,點是點,線是線,兩點連接方成線。有趣的是,這兩部分人,竟與討論中西文化時所分成的兩組非常吻合,這恐怕不是巧合。
精密的邏輯性的語言和思維是科學的土壤。“色不異空”和“無中生有”可以“生”出發達的玄學和佛學,卻無法“生”出發達的自然科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