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傳佛教大乘八宗之中,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偏重理論;禪宗、淨宗、律宗、密宗偏重實踐;而天台宗則既重義理又強調實修。天台宗依止於《妙法蓮華經》,以龍樹菩薩所撰的《大智度論》和《中論》為基礎,指導宗下的一係列大乘止觀(天台小止觀,釋禪波羅蜜,六妙門,摩訶止觀),形成了天台宗獨有的“教觀雙美”。
我們來看看天台宗教義的核心,“一心三觀”在講什麽。
三觀中的第一觀是空觀。修空觀是破見思二惑。”見惑”就是把第八識的見分認為是“我”,因而有了對“我”的執取。“思惑“是指因為有“我”,而產生的貪、嗔、癡、慢。所以修空觀,觀察到“我”隻是五蘊身心的生滅變化,也就破除了“我執”,證得“一切智”。破“我執”則成就小乘的阿羅漢和辟支佛。
第二觀是假觀。修假觀是為了破塵沙惑。“塵沙惑”是把外在的一切世界當成實有而產生的迷惑,從而有了“法執”。因為明白了這個世界是虛幻假有的,一切法皆因緣所生,並無自性,也就破了塵沙惑,證得”道種智”。破“法執”後就沒有了人相和眾生相,因此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是如幻不實的,所以大乘菩薩就可以發出勝義菩提心,發起大悲心來度一切眾生。但心中實無眾生可渡。
再進一步就是中觀。因為性離不開相,脫離了相又去哪裏找性,見相即見性。所以不著”有“也不著”無”,“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到達了中觀,就證得“一切種智“,成就法身德。
這裏的概念有點多,我們繼續來講故事。好像一個人去玩一個全息虛擬的元宇宙遊戲。這個人不但有一個虛擬的身體,而且還有了虛擬的六種感覺(看,聽,嗅,嚐,觸,思想)。時間久了,這個人就全身心地投入了進去,以為自己真的是有著各種感覺和思想的虛擬人,完全忘記了自己不過在玩一個遊戲。修空觀就是讓這個人醒過來,想起自己不是這個假人。修假觀是要知道不僅自己的身體不是真的,而且眼前的世界和裏麵的人物也是虛擬出來的。修中觀意味著,既然遊戲還沒有結束,那就讓它繼續。隻要不著相就不會被悲歡離合困擾,同時也要叫醒幻境中的其他人。
修三觀是先破後立的過程,最後才能達到一念三觀具足。生生世世之中,我們把自己和這個虛擬的假人粘的太緊密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和虛擬人分離開,而且是穩定地分離開,讓它再沒有粘合的可能,然後才能再進入其中守陰而抱陽。這個思路和前麵提到的修觀思想的是一樣的,先分離再合並。但是合並之後已經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已經是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這是修行的根本和基石所在。
唯識宗(法相宗)講一切都是八識的見分和相分。但是八識是自己嗎?不是,初修階段把一切當成自己是為了破主體和客體的分別。但是八識不是自己,八識就是matrix。唯識宗在講“一切法於世俗故有,勝義皆空”。禪宗雖以無門為法門,但強調的也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大德們的平常心是進入了中觀的無相平常心。般若的空性智慧始終貫穿大乘八宗。
經典看明白了,修成正果了嗎?沒有。因為一放下書,馬上就會被物質世界牽引,回到思維奔逸的念念輪回之中。所以要修覺照力,修定力。如摩訶止觀中所講,寂照同時,定慧平等,止觀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