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血戰台兒莊》以來,正麵表現國民黨軍隊抗戰的影視和文藝作品越來越多,從而讓國人了解了一個事實:抗戰的主力不是共產黨領導的。
隨著這一事實的揭露,過去鮮為人知的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士們也逐漸被人了解,武士敏將軍便是其中一例。
關於武士敏的犧牲,一般的文字描述是:1941年9月日軍大舉進攻中條山抗日基地,29日,98軍與日寇奮戰,寡不敵眾,軍長武士敏頭部、腰部中彈,壯烈殉國。
但是,有關的細節,武士敏將軍的兒子武鐵是這樣描述的:
敵軍集中飛機十一架,大炮十餘門,向九十八軍陣地輪番轟炸,我父親武士敏腿部受傷,仍裹創再戰,率部衝鋒七次,擊斃敵三百餘人,終以頭腰兩部一再受傷,無力支持,遂毅然自戕成仁,壯烈犧牲,年僅四十九歲。
也就是說,武將軍受傷後不堪被俘受辱,自殺殉國。
但是,當年武士敏犧牲時有一個直接的見證人:少校營長武兆元(武士敏的侄子?)。以下是武兆元的回憶:
翌日激戰時,馬頭山陣地上戰局急轉直下,全軍陷入了混亂狀態。我顧不得敵機的轟炸和槍炮如雨般的威脅,在一片焦土的戰地上找到武軍長,武軍長因勞累加上身體胖大,已不能跑動。我當機立斷背起他轉移。當正要突破敵之火力封鎖線時,高地上日軍一發子子彈打來,從武軍長右耳穿頜骨過,也擊傷武營長頭部,兩人跌落地上,鮮血淋漓,等蘇醒後,我忙把軍長移至隱蔽初包紮,此時軍長已不能說話。
我背著顫顫發抖的武軍長仍然往前跑,希望尋找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保護軍長的安全。這時日軍已緊緊追趕在我們身後,清楚地聽到“繳槍不殺”的喊話聲音。在東峪村西嶺上日軍追上了我們,這時軍長已是氣息奄奄了。日軍問我:“背的是什麽人?”我說:“我們的武士敏軍長!”日軍聽說是武士敏軍長,便用無線電喊話,很快,叫來衛生兵給軍長注射藥物,包紮傷口,同時也給我包紮了一下,很快找來擔架讓我們抬著往東峪村走……
其間,武軍長因流血不止出血過多而犧牲。當武軍長被抬到日軍軍官麵前時,日軍指揮官向武軍長的遺體行了軍禮。
可是,在鳳凰衛視采訪武鐵時的解說又是這樣的:
“武士敏由於重傷,收容於潞安醫院後於10月1日死亡。”
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麽呢?其實就武士敏犧牲來說,真相並不重要。 就曆史研究來說,往往孤立的史料很難說明問題,曆史研究者應該從多方麵收集第一手資料加以分析才具有說服力。
另外我所感興許的事情是,武士敏犧牲後的撫恤金是如何發放的,我查到當年民國政府對於犧牲將士的撫恤標準為一次性撫恤金家20年的年恤金。可是武士敏41年犧牲,老蔣8年後就逃到台灣去了,那麽49年武家似乎不可能再領到撫恤金,共產黨有沒有相應的給與撫恤呢?更有意思的是,如果現在大陸的國民黨軍隊烈士家屬向台灣政府索取當年欠下的撫恤金,台灣政府會不會予以補發呢?
《軍人撫恤條例》 中華民國總統令 三十八年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