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聽大人們提起,說有一本小說,大大的有名,偏偏讀完的人並不多,書名叫作《戰爭與和平》。當時我正值少年,而陪伴我的,是古龍,金庸,還珠樓主,溫瑞安,司馬翎這幾位大俠,以及令狐衝,蕭峰,楚留香,陸小鳳,韋小寶那些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江湖人物。等到了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在窗明幾淨的大學圖書館的閱覽室裏,這才窺見了文學的另一個層麵。
因為在大學之初經曆過一些生死的考驗,又麵臨人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首次觸及到了自己的靈魂,所以印象特別深。也是因為這本書,我又讀了許多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受益匪淺。
當時思考得最多的是人性的價值,曆史和情感,以及文學創作的技巧和手法。等到工作了幾年以後,生活有了些閱曆,再讀它的時候,看的是英文版,感受又有些不同。這時領會的,主要是民族和國家的苦難曆程,以及書中主人公皮埃爾的精神追求和境界的升華。
時光如梭,匆匆幾十年就這樣過去了,一眨眼的功夫我女兒也上高中了。她是個文青,小小年紀,已經讀了不下幾千本的書,然而一問才知道,原來還沒有讀過《戰爭與和平》。好不容易說動了她,也買來了最好的版本。沒想到的是,以她的閱讀速度,讀了大半年,既然沒看完。和她交流了一下,看來時代的距離感是一個大問題;更重要的是,她對書中大段的關於人生,信仰,哲學的論述和討論沒有共鳴。看來我是操之過急了,這本書似乎不太適合青春勃發的花樣少年;而隻有經曆過生活的沉澱,品嚐過挫折和創傷,才可能會有所感觸。
書中有幾個片段是我非常難忘的。第一個片段是描寫書中的另一個主人公,安德烈公爵,他在曆經了戰場的慘敗,重傷,受俘,喪妻等一係列的挫折後,萬念俱灰,心如枯木。在一個春天,他去女主角娜塔莎的父親莊園公辦的路上,於森林中見到了一顆貌似枯死的老橡樹,觸景生情,感慨不已。之後他就見到了當時隻有十五六歲的女主人公娜塔莎,並為她的青春活力所激發和觸動。在回程的路上,他又見到那顆老橡樹。而此時已是初夏,橡樹的枝頭開滿了新葉,蓬蓬勃勃,鬱鬱青青,就好似他當時的心情,又重新煥發。書中關於這一段的描寫真是精彩之極,而托翁關於萬物循環,生生不息,以及頑強的生命力的闡述,對我後來走出精神困境起了很大的幫助。
再一個就是寫娜塔莎的悔恨。作為托爾斯泰心目中最理想的青春化身,她因為忍受不了分離的痛苦,在花花公子阿納托利的刻意引誘下失去了理智,試圖與之私奔,並寫信給安德烈公爵要求退婚。在犯下如此大錯之後,她傷心欲絕,決意封閉自己,懺悔終生。我對此很有些感傷,的確是的,人最痛苦的往往並不是失敗或貧困,而是對自己過往所犯錯誤的無奈和錐心的懊悔。我後來接觸到了佛教的思想,又有些不同,那就是不管我們過往的一切輝煌和錯失,統統放下,所依的隻有當下的感悟,以及內心的寧靜。
當然還有的,是後來娜塔莎和瀕死的安德烈公爵的重逢。這時的娜塔莎,已經受到了皮埃爾的救拯,從絕望中走出;而安德烈公爵,因為在與拿破侖軍隊的戰鬥中的領悟,在精神上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與娜塔莎的重歸於好以及臨終的訣別,是全書最催人淚下的一幕。
作為人類曆史上數一數二的文學作品,《戰爭與和平》被無數次的搬上銀屏。我看過好幾個版本,其中前蘇聯拍的,場麵極其宏大,也最忠實於原著。而我本人最喜歡的則是亨利·方達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的那一部。在我看來,奧黛麗·赫本簡直就是娜塔莎的完美重現。大家有空的時候不妨一觀,不過要有點耐心,這部電影有三個多小時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