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常識三教九流。
三教許多人知道,儒,釋,道。其實儒算不了宗教,因為它沒有如何才能生死解脫的理論。
釋是外來的和尚,就算玉樹臨風,也確實有許多玉樹臨風的人物,但是別人家的。我的這個係列隻涵蓋中華文化,所以隻能忍痛割愛,不聊它。
那,九流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漢書·藝文誌》分別指: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坊間也有九流十家的說法,九流之外再加上小說家。
小說家的代表人物有虞初。班固所著之《漢書·藝文誌》記載:“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所以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
今天來聊聊法家。
法家又稱刑名學,其創始人為管子管仲。
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管子,名夷吾,字仲。
自幼與鮑叔牙為知己,鮑叔牙知其雄才偉略,常善待之。
鮑叔牙後將管仲舉薦給齊桓公,被任命為上卿、相國。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後來的商鞅去了秦國,商鞅變法後,秦便一統天下。
從治國平天下的角度來看,法家思想比儒家,墨家,道家都更實用。這是不爭的事實。
管仲和商鞅,都出侯入相。
再來看看孔子,孟子,墨子,老子,楊子,莊子,一輩子仕途忐忑,鬱鬱不得誌,隻能在坊間鄉野說其言,著其作。和如今的時壇諸公有一比,空有滿腹經綸,卻無施展之舞台。
所以,有舞台很重要。
而舞台,是要自己去爭取的。
當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弟子也出侯入相。
但是,讀中國史,你會發現一個規律。
打天下的創業之主,都會把儒家的那些條條框框踩在腳下。反賊麽,忠孝禮義全破了。守成之主,才會又把儒術撿起來。還記得不久前的批林批孔麽,還記得打到孔家店麽?如今儒術又成了中華傳統美德。
所以,任何一種學說,沒有最好,隻有最合適。
法家思想,既然能讓一個國家由弱變強。
那麽,對此時的天朝而言,是撿起儒家比較好呢?還是撿起法家比較好呢?
當朝廷開始撿起儒術的時候,你就知道,朝廷的重心已經轉換到了守成而非創業。
而守,是守不住的。哪個皇朝守住了呢?
從近三百年的近代史來看,歐洲文明崛起,特別是美國。美國是由世界各地的不是那麽熱愛祖國的移民組成,一盤散沙,各種宗教族裔,彼此之間矛盾重重。但美國用了短短二百年的世間,把一塊鳥不拉屎的不毛之地,建成了世界超強,一騎絕塵,把所有的古老文明遠遠甩在了後麵。
它是怎麽做到的呢?
絕不是因為上帝保佑美國。上帝不會那麽偏心眼。
《管子》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有86篇,現存76篇。
《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管子·牧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參患》“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
《管子·霸言》“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管子·形勢》“獨王之國,勞而多禍。”
這些文字都在說什麽?都在說人,也就是國家的公民。
以人為本,富民才能強兵。
如果套用現代企業管理,這些句子,屬於這家企業的Mission and Vision Statement。這些,應該是法家的核心思想。至於具體如何實施,那是具體的管理措施。
管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一家企業的最大財富,是其員工。
管子是反對獨行者的,當然,由於其曆史局限性,他不反王權。
他主張的是王要開明,要以人為本。
按現代語言來說,他反對當權者獨斷專行,不聽民眾的意見,從而造成施政不得民心。得眾,沒有用,得心,才有用。但他沒有提出王要獨行的時候,用什麽辦法糾正。
那如何才能知道王是否得其心呢?
你是無法知道的,除非,你讓民眾自由表達出來。
不讓民眾自由表達出來的,就必然會是獨行者。
如果民眾的意見不能自由表達,就不是以人為本。你說,本是固呢,還是亂呢?是國危呢,還是會成就霸王之業呢?
當然,後世的王,也知道這個道理。
特別是那些打天下的創業之主。他們經過了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動亂時期。所以,後世的皇朝,許多都設有言官製度,就是為了保障言路暢通,能體恤民情。
隻是,不受製約的王權,雖然可能會出現幾個開明的君王,最終,毫無例外地把言路給堵死了。於是,毫無例外地導致了王朝的替代。不受製約的王權,必然會導致獨行,差別,隻是速度的快慢而已。
短,則八九十年。慢,則幾百年。
可是,哪一個王,不希望祖宗之家業千秋萬代呢?
那麽,在不放棄不受製約的王權的同時,如何才能做到千秋萬代呢?
所有的王,都用的是同樣兩個辦法。就是所謂的兩手都要硬。
第一手是宣傳洗腦,用筆杆子。
道德和宗教,扮演了筆杆子的作用。
後世的王為什麽會獨尊儒術?因為儒家的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這十五個字中,隻有第一個”仁“字是要求王的,其他十四個字都是要求民和官的。
你說王會不會喜歡。
如果我每半個月隻上一天班,但員工必需連上十四天,才給休息一天。
我肯定喜歡。
問題是世間久了,員工不喜歡。要麽怠工,要麽辭職,跑去其他公司去了。
宗教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你日子過得不好不能怪政府,是你的因果,是你上輩子造的孽。或者,你受的苦是上帝,佛祖,大仙對你的考驗。你如果能忍住所有的磨難,下輩子就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你越能吃苦,就說明你層次越高,你已經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宗教,就這樣被王們,和一些神棍們聯合給玩壞了。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吃苦和境界成了正比,越是能吃苦越光榮。
莫非,共產主義的目的就是吃苦?吃苦,是修成正果的必經之路?
難道,最求幸福生活,不應該是人生的目標麽?
第二手是刀把子,把異議者給收拾掉。如此,剩下的都是同心同德之眾,本便固了。
這是王們的美好願望。
這兩手有沒有用呢?當然有。
隻是,你怎麽就知道剩下的都是同心同德之眾呢?你怎麽就知道他們不是僅僅變成了一群沉默之眾呢?你怎麽就知道筆杆子已經把所有人的腦子給洗幹淨了呢?沒有人知道,直到大廈傾覆。中國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反賊中,隻有兩位出自布衣,朱元璋與毛澤東。
其他都是當朝的官吏。
獨行者的心中,永遠在猜忌誰是反賊。
越是獨行,越懼怕反賊。夜不能寐。
越不獨行,越不怕反賊。這是個反比關係。
比如說,毛潤之先生,當年是神一般的存在,揪出無數反黨集團野心家。潤之一去,家庭便造清算,他所堅持的一切,亦被拋棄。相反,政府每幾年被顛覆一次的國家,民眾可以自由表達意見參與政府政策製定的地方,就不怕反賊啊。怕也沒用啊,每次選舉,總是有將近一半的民眾是反賊。這才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比例。
管子的中心思想已經確立,那麽接下來我們看看他的管理手段。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的金融財政管理。他非常鮮明地提出了首先要致富。
《管子·治國》“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管子·治國》“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
《管子·輕重甲》“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
想致富和能致富是兩回事。那管仲兄是如何來讓齊國富的呢?
首先是農業。
《管子·治國》“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世人皆知,孔仲尼兄提出了“食,色,性也。”
其實,首先提出這個“食”字的,是早生於仲尼兄一百年的管子。
其次,以金融政策扶植農業。
《管子·國蓄》“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
你沒看出,這是國家放貸,國有銀行啊。
借錢給農民,讓他們有錢從事生產,再以帛和農產品還貸。
百姓無荒廢,朝廷有收入。
《管子·揆度》“幣重則民死利,幣輕則決而不用,故輕重調於數而止。”
管子已經清楚地闡述了通貨膨脹的要害,提出了要控製貨幣的供應量來保持穩定的幣值。
《管子·乘馬》“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為之有道。”
通過市場,就可以知道國家是治還是亂。市場,有其自有的規律。
嗬嗬,中國的資本主義啟蒙,不是發生在清末,而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
有了發達的農業還不夠,就算是輕徭賦,還是不夠,還得有發達的商業。
《管子·立政》“輕稅租,薄賦斂,不足恃也。”
《管子·權修》“商賈在朝,則貨財上流。”
《管子·乘馬》“聚者有市,無市則民乏。”
《管子·禁藏》“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裏而不遠者,利在前也。”
管仲兄對人性非常地了解,對駕馭管理市場也非常的嫻熟。
《管子·乘馬》“非誠賈不得食於賈,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非信士不得立於朝。”
農商的從業者必須要有誠信,否則行業除名。讓你自砸飯碗。
對於稅收和財政開支,他的政策是這樣的。
《管子·權修》“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管子·八觀》“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
量入為出,節儉禁奢。不做麵子工程。
我們再來看看管仲兄的外交思想。
《管子·霸言》“國大而政小者,國從其政;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
《管子·心術下》“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嗬嗬,這位老兄是典型的笑麵虎。
手握大棒,麵帶微笑。
你想想啊,齊國在他的治下,成為春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這位相國,可是親自帶兵打仗的。尊王攘夷,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會親提鐵甲戰車上陣的。
但,國雖強,卻不傲,也不好戰。
《管子·霸言》“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時。”
對於吏治,管仲兄的態度是禮賢下士任用賢能。
首先,王要端正態度。不能以自己的喜怒來賞罰。王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管子·形勢解》“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法法》“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能而不使,殆。”
你發現沒有,管仲兄不但能管下,而且能管上。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現代的商學院,就會教How to manage up, manage peers, manage reports.
管子能得到齊桓公的無限信任,不是靠運氣。
正因為有了主上的信任,管子才有了施展才華的舞台。
《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管子·法法》“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
這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法治思想。
儒家仁義,墨家兼愛,道家無為。
儒墨道三家都是管子的後輩,他們都繼承了一些法家的思想,但拋棄了管子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法治。悲哀呦!
道家作為以出世法為主的宗教,倒也不能過於苛責。入世法本來就不是它的強項。
《管子·立政》“凡將舉事,令必先出。”
管子進一步闡述了什麽是法治,那就是,朝廷要做什麽事,要先有法令。
你不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用權威來代替法律。
這是程序正義。
《管子·法法》“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
一切必須按法律來行事。
《管子·重令》“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勝也,而令乃行。”
《管子·立政》“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
在執法的過程中,無論貴賤親疏,一視同仁。
《管子·法法》“使賢者食於能,鬥士食於功。”
《管子·五輔》“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
《管子·版法》“喜無以賞,怒無以殺;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令乃廢,驟令不行,民心乃外。”
對於官員的提撥錄用,管子的做法是看政績和戰功。
而不是主官的個人喜怒。
從一本《管子》,我們當然無法了解他的施政細節。
比方說,他的立法過程是什麽?
但是,從他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們可以推測必然是經過廣泛的民意調查。
而不是閉門造車。
其實,從《論語》和《墨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管子的痕跡。
比如說,儒家的禮和義。
管子也重視禮和義。管子是非常重視站在道德製高點的,所以他尊周天子。盡管齊國是春秋霸主,但沒有像始皇帝那樣。
墨子的不法君王,不法父母,不法師長,而法天道。這種平權思想,比管子走得更遠,但他用天道代替了法律。也許,他不相信官家製定的法律吧。
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都會被前人,被當時的社會所影響。
管仲兄是一位思想超級超前的人物。
他的治國理念放到如今,也比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強太多。
他的出現,對兩千六百年前的其他諸侯國,完全是降維打擊。當然,我必須的順便讚一下齊桓公。一個素未謀麵的人, 被舉薦過來,他直接就任命為相國。慧眼識英雄啊。
你說,
管仲兄是不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男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