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賀女兒誕生並序》,作於2016年6月6日晚
2016年6月6日,女兒Annie誕生。想半生文場為名利而撕殺,傷痕累累。至於今日喜得千金於此大吉大順之日,浮想多時,欣然命筆成詩。
老來得女貌如仙,六六安祥賀順延。
半輩文名潘陸死,一生福報謝公憐。
佳顏巧笑存心底,美目傳神入夢田。
問爾多愁今幾許,舉杯千盞忘憂眠。
致幾位熱衷於逼我在詩歌欣賞欄目裏談學、一心要給我正誤的筆友
第一,我仔細審查了十幾年的舊作《周易考古研究》一書的部分章節,該書2011年正式出版。沒有發現誤解、誤讀史料的現象。網友的指控並不存在。
第二,我的詩歌原文就是“一夜塼驚夢裏神”,沒有用“柝”字。因為在俗字譜二者可通。雖然是誤用,但是並非磚頭梆子之別。有網友建議改為“更驚”,甚好。我自己的作品,我想用哪個字是我的自由選擇權。
第三,我來到的是詩歌欣賞欄目,不是職業、專業談文字學、訓詁學、版本學的欄目,除了詩歌評論要涉及一些學術理論外,本人從未想跑到這裏SHOW一下艱深高雅的古文字學。這個想法至今不變。我昨日以為公佈了我的書稿電子版照片就可以完結了,因為網友苦苦相逼問、想指責我是“治學態度不嚴謹”,而不是我的觀點正誤。對方先說“那您怎麼能確定不是自己記錯了?回答問題前,不應該重新查證確認一下嗎?您這個態度嚴謹嗎?”然後又直接指控“憑著‘有印象’,就敢答問題,而不去查證,這是做學問的態度嗎?”我本以為我按照對方的追索,我出示了證據就OK了,所以根本就不想再和他糾纏什麼,這才公佈書稿電子版之時就“高掛免戰牌”。不想浪費時間。結果,大家看到了,對方根本不滿足於自己的苦苦相求目的達到,反而開始繼續叫陣。我知道對方是另有居心所在。不再答復。
果然,今日一早就發佈了他的詩歌和文章,繼續強不知以為知。又搬了陳寅恪、華羅庚無學歷之說,老生常談幾句“陳寅恪先生從無博士、碩士甚至學士頭銜,華羅庚先生一生在學歷一欄填‘初中畢業’,而盡人皆知二位大師的學問之深,惟因佩服其真道行也”。我要訂正一二:首先,關於華羅庚“華羅庚先生一生在學歷一欄填‘初中畢業’”的個人檔案。盡人皆知,他留英兩年,學歷是研究生。至於陳寅恪,你們還沒資格和我談。至少我已經出版了三部陳寅恪研究的學術專著,其中是非經委,我比你們更清楚。
接上麵的話,就談到了第四,關於網友的“學歷本身,並不代表真理。”此說非常正確!我不需要說明一所百年校史的日本著名大學,至今取得文學博士學位的人還不到一百人!幾乎是一年隻有一個人取得正式的文學博士學位(而每年招收錄取的博士研究生卻400多人!)要知道我工作過的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每年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是超過這所著名的日本大學的一百年總和!所有質疑靜源學問的人從不敢認真讀一下我的論文和專著。為了表示我對讀者和網友過分重視E考據的反對,我在2002年就致信中國各個論文資料庫:“一律不得轉載和保存我的全部論文”。所以,如果你想在資料庫裏查找我的學術成果,那是沒有用的,隻會增加你的打假信心“他居然連一篇論文也沒有發表!”如果有假的話。君不見從2001年我在網路上無意得罪了方舟子和崔玉軍二人後,(起因是我在網上指控方舟子抄襲、指控崔玉軍博士生期間在韓國訪學時假冒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他們至今在國內外各大網絡使用數十個網名發表了上百篇文章,又直接給教育部、中組部和我工作過的三所大學領導去信兩百多封,強烈要求調查我的學歷真假和學問真偽。至今沒有查出我有任何學術造假、檔案造假、個人經歷和履歷造假的問題。但是這些並不妨礙繼續利用網路對我展開人身攻擊和誹謗,直到分別激怒了三所大學的領導,逼著我為了他們各自大學的聲譽,必須報警和訴之於法院。
相關報導可見北京電視臺法製節目,如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ZD_ad5CDVk/
或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wUVJulncc
初審、終審法律判決書: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8026011/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8026063/
這裏也有詳細記載:
《網路惡霸方舟子及其打手誣陷京都靜源先生紀實》,見http://www.2250s.com/v1/read.php?2,9971,9971
但是,公安局在抓獲崔玉軍後,念其“當場作出重大認罪、表示懺悔、誠懇道歉”之後,沒有追究他的誹謗罪責任。而法院兩次判決後,也隻是對他罰款一萬元人民幣而已。而我聘請的律師費和證據公證費則已經將近四萬元。破罐破摔的他,現在繼續在各個網路發佈對我攻擊和誹謗的文章。我實在招惹不起,更沒有太多的錢用來再打名譽侵權的官司了。隨他辱罵和攻擊吧,反正邪惡從來不敢見陽光。再說,他把我怎麼樣嗎?哪個大學和領導相信他了?!哪個部門的領導相信他了?!
第五,剛才看到正義而熱心的yuanxiang先生站出來仗義執言。非常感謝!我和先生從未謀麵,先生隻憑幾首詩歌就如此仗義執言,讓我感動!(我知道,我得罪了那個叫文起的線民。因為我指控他的詞抄襲!如同十幾年前,我指責方舟子和崔玉軍一樣。我可真是本性難移!但是,無論文起再說我什麼,我也不會起訴他,也不想答復他任何帖。)
第六,為了方便於學術打假,我將個人學術成果羅列如下,請認真調查核實,如有抄襲和虛假,歡迎打假。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我隻提供總目錄,不再提供任何證據,請自己動手動腳找資料!
我公開出版學術著作(24部)
|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單位
|
作者排序
|
1
|
《周易通說》
|
1989年6月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獨撰
|
2
|
《中國易學》
|
1991年10月
|
紅旗出版社
|
獨撰
|
3
|
《周易通說講義》
|
1991年11月
|
臺灣千華出版公司
|
獨撰
|
4
|
《周易發生學》
|
1993年10月
|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獨撰
|
5
|
《西藏密教:對儀軌和法理的研究》
|
1995年12月
|
臺灣育林出版社
|
獨撰
|
6
|
《海外漢學研究:20世紀卷》,入選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
2002年8月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獨撰
|
7
|
《金文氏族研究》
|
2003年1月
|
中華書局
|
獨撰
|
8
|
《金文廟製研究》
|
2004年12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獨撰
|
9
|
《圖說漢學史:19世紀以前卷》
|
2005年8月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獨撰
|
10
|
《京都學派》
|
2009年10月
|
中華書局
|
獨撰
|
11
|
《閒話陳寅恪》
|
2010年10月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合撰(個人撰寫超過九成)
|
12
|
《商周彝銘學研究史》
|
2011年10月
|
線裝書局
|
獨撰
|
13
|
《京都學派漢學史稿》
|
2011年10月
|
學苑出版社
|
獨撰
|
14
|
《京都大學所藏抄本水經注疏》
|
2011年12月
|
遼海出版社
|
提供全部影印資料
|
15
|
《周易考古研究》
|
2011年12月
|
遼海出版社
|
獨撰
|
16
|
《赤壁古戰場的歷史地理》
|
2012年1月
|
中國詩詞出版社
|
獨撰
|
17
|
《商周圖像文字研究》
|
2012年10月
|
上海書店出版社
|
獨撰
|
18
|
《陳寅恪史事索隱》
|
2013年7月
|
上海書店出版社
|
獨撰
|
19
|
《民國名人張璧評傳》
|
2014年11月
|
中央編譯出版社
|
獨撰
|
20
|
《青銅兵器文字》
|
2014年12月
|
文物出版社
|
獨撰
|
21
|
《金文學術史》
|
2014年12月
|
上海書店出版社
|
獨撰
|
22
|
《中國易學》
|
2014年12月
|
中央編譯出版社
|
獨撰
|
23
|
《陳寅恪書信422封編年考釋》
|
2016年6月
|
中央文獻出版社
|
合撰
|
24
|
《漢學通史》上下卷
|
2016年12月出版預定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獨撰
|
在圖書出版已經普及化的現在,發表論文是顯示學術見識的最大場所。歡迎對我進行學術批判的人,把我的錯誤觀點總結出來,寫成論文去爭取發表。我的學術論文如下:
八,我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160篇)
|
題目
|
刊物
|
時間期號
|
排序
|
1
|
《易老相通初探》
|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
1985年第2期
|
獨撰
|
2
|
《周易古代樂器考》
|
《樂器》
|
1985年第3期
|
獨撰
|
3
|
《徽派易學述略》
|
《徽州社會科學》
|
1986年第4期
|
獨撰
|
4
|
《易象研究》
|
山東友誼書社《第1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
|
1987年
|
獨撰
|
5
|
《周易古代樂器考續》
|
山東友誼書社《第1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
|
1987年
|
獨撰
|
6
|
《現代易學研究批判》
|
山東友誼書社《第1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
|
1987年
|
獨撰
|
7
|
《國外易學研究的歷史》
|
《時代資訊》
|
1987年第4期
|
獨撰
|
8
|
《胡適易學研究述評》
|
《徽州社會科學》
|
1987年第1期
|
獨撰
|
9
|
《<八卦符號原始數位意義的新探>一文商榷》
|
《哲學研究》
|
1988年第3期
|
獨撰
|
10
|
《當代易學研究的困境》
|
《哲學研究》
|
1989年第10期
|
獨撰
|
11
|
《從觀象係辭說到乾卦之取象》
|
《周易研究》
|
1989年第1期
|
獨撰
|
12
|
《作為易學應用的傳統數術學》
|
《數術與氣功》
|
1989年第1期
|
獨撰
|
13
|
《當代易學研究的困境》
|
《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社中國哲學史》
|
1990年第2期
|
獨撰
|
14
|
《卦序排列的研究》
|
臺灣中華易學出版社《臺灣大學主辦第7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
|
1990年
|
獨撰
|
15
|
《談易錄選1》
|
《讀書》
|
1990年第8期
|
獨撰
|
16
|
《談易錄選2》
|
《讀書》
|
1990年第9期
|
獨撰
|
17
|
《談易錄選3》
|
《讀書》
|
1990年第10期
|
獨撰
|
18
|
《特異語言研究之一》
|
《中國人體科學報》
|
1990年1月28日
|
獨撰
|
19
|
《特異語言研究之二》
|
《中國人體科學報》
|
1990年3月31日
|
獨撰
|
20
|
《特異語言研究之三》
|
《中國人體科學報》
|
1990年4月15日
|
獨撰
|
21
|
《特異語言研究之四》
|
《中國人體科學報》
|
1990年5月20日
|
獨撰
|
22
|
《當代易學熱即落後文化現象》
|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
1991年第4期
|
獨撰
|
23
|
《再論當代易學熱即落後文化現象》
|
《科學》
|
1991年第2期
|
獨撰
|
24
|
《周易熱評說》
|
《北京日報》理論版
|
1991年8月7日
|
合撰
|
25
|
《陰陽溯源•上》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1年第1期
|
獨撰
|
26
|
《陰陽溯源•下》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1年第2期
|
獨撰
|
27
|
《談易錄選——續三》
|
《讀書》
|
1991年第2期
|
獨撰
|
28
|
《談易錄選》
|
《周易研究》
|
1992年第2期
|
獨撰
|
29
|
《談易錄》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2年第2期
|
獨撰
|
30
|
《談海峽兩岸易學刊物的辦刊特色》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2年第8期
|
獨撰
|
31
|
《談易錄•續一》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2年第11期
|
獨撰
|
32
|
《談易錄•續二》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2年第12期
|
獨撰
|
33
|
《談易錄•續三》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1期
|
獨撰
|
34
|
《談易錄•續四》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2期
|
獨撰
|
35
|
《談易錄•續五》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3期
|
獨撰
|
36
|
《談易錄•續六》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4期
|
獨撰
|
37
|
《談易錄•續七》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5期
|
獨撰
|
38
|
《鹹卦與感生帝說•上》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7期
|
獨撰
|
39
|
《鹹卦與感生帝說•下》
|
臺灣《中華易學》
|
1993年第8期
|
獨撰
|
40
|
《毛澤東姓名考》
|
香港《明報月刊》
|
1993年第12期
|
獨撰
|
41
|
《談當代中國的易學研究》
|
《馬來西亞國易學研究會會刊》
|
1994年第1期
|
獨撰
|
42
|
《筮短龜長說的成立史研究》
|
馬來西亞大學出版社《馬來西亞國主辦第12屆國際易學大會論文集》
|
1994年
|
獨撰
|
43
|
《話說道教的“急急如律令”》
|
香港《明報月刊》
|
1995年第2期
|
獨撰
|
44
|
《陳寅恪先生年譜研究序說文摘》
|
《新華文摘》
|
1996年第8期
|
獨撰
|
45
|
《陳寅恪先生年譜研究序說》
|
《文史哲》
|
1996年第3期
|
獨撰
|
46
|
《陳寅恪史事雜考》
|
《中山大學學報》
|
1996年第4期
|
獨撰
|
47
|
《向李澤厚先生質疑》
|
日本《留學生新聞》
|
1996年第129期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48
|
《馬列主義理論家訪談錄》
|
日本《留學生新聞》
|
1996年第130期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49
|
《國學熱中的陳寅恪研究》
|
日本《留學生新聞》
|
1996年第130期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50
|
《文化史家劉夢溪先生訪談錄》
|
日本《九州華報》
|
1997年第2期
|
獨撰
|
51
|
《文化史家劉夢溪先生訪談錄》
|
臺灣《東方文化》
|
1997年6月號
|
獨撰
|
52
|
《中文報刊在日本》
|
日本《草心》
|
1997年第3期
|
獨撰
|
53
|
《評日本的中文報刊》
|
《中國大學生》
|
1997年第4期
|
獨撰
|
54
|
《新華僑與中國文化•上》
|
日本《新華僑》
|
1997年第3期
|
獨撰
|
55
|
《新華僑與中國文化•下》
|
日本《新華僑》
|
1997年第3期
|
獨撰
|
56
|
《評阪口直樹教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
|
日本《時報》
|
1997年1月9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57
|
《解讀日本心》
|
香港《明報月刊》
|
1997年第5期
|
獨撰
|
58
|
《漢學和中國學的歷史》
|
日本《留學生新聞》
|
1997年第131期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59
|
《彭と楚文化の關係について》(日文)
|
阪神中國哲學學術發表會
|
1997年
|
獨撰
|
60
|
《〈發現日本蟲〉書評》
|
日本《新交流時報》
|
1997年3月1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61
|
《日本人的歷史意識雜感》
|
日本《中文導報》
|
1998年3月26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62
|
《北大意識和東大意識》
|
日本《中文導報》
|
1998年4月9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63
|
《話說日本的文學博士》
|
日本《中文導報》
|
1998年6月25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64
|
《洋大人和漢學史》
|
日本《新華僑》
|
1998年第8期
|
獨撰
|
65
|
《談日本古代的聖人問題》
|
日本《新華僑》
|
1998年新春號
|
獨撰
|
66
|
《國籍文化論批判》
|
日本《新華僑》
|
1998年第2期
|
獨撰
|
67
|
《〈上野景子詩集〉述評》
|
日本《中文導報》
|
1998年11月25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68
|
《中國是否瞭解日本》
|
香港《二十一世紀》
|
1998年第48期
|
獨撰
|
69
|
《東西方漢學發展史の研究》(日文)
|
《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紀要》
|
1999年卷
|
獨撰
|
70
|
《推背圖的傳說》
|
日本《華風新聞》
|
1999年5月15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71
|
《古代中國的禦女術》
|
日本《華風新聞》
|
1999年6月1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72
|
《海外華人的尋根意識》
|
日本《華風新聞》
|
1999年9月21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73
|
《作者群的地方色彩》
|
日本《華風新聞》
|
1999年9月1日學術理論版
|
獨撰
|
74
|
《傳統經學的本體論問題》
|
商務印書館《第1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
|
2001年
|
獨撰
|
75
|
《辛亥革命前後的陳三立父子》
|
《辛亥革命研究動態》
|
2001年第4期
|
獨撰
|
76
|
《火曆新探》
|
《武漢大學學報》
|
2002年第2期
|
獨撰
|
77
|
《火曆新探文摘》
|
《新華文摘》
|
2002年第7期
|
獨撰
|
78
|
《青銅器的起源及其時代》
|
武漢大學出版社《人文論叢》
|
2002年卷
|
獨撰
|
79
|
《評<生殖崇拜和中國青銅器時代>》
|
日本《日本新華僑報》
|
2002年9月8日文藝版
|
獨撰
|
80
|
《評<善卷、蚩尤與武陵>》
|
湖南大學出版社《善卷、蚩尤與武陵》
|
2003年
|
獨撰
|
81
|
《說眉縣新出青銅器銘文中的官司曆人問題》
|
《中國文物報》理論版
|
2003年7月18日
|
獨撰
|
82
|
《眉縣新出青銅器展觀展記》
|
《北京晚報》理論版
|
2003年3月20日
|
獨撰
|
83
|
《眉縣新出青銅器銘文中的單公問題》
|
《中國文物報》理論版
|
2003年5月30日
|
獨撰
|
84
|
《最近二十年海外漢學界的南嶽道教研究》
|
嶽麓書社《南嶽與道教》
|
2004年
|
獨撰
|
85
|
《殷代金文中的廟製問題》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國際殷商史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
|
2004年
|
獨撰
|
86
|
《金文廟製研究的歷史回顧》(日文)
|
日本東方書店出版社《阪出祥伸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
|
2004年
|
獨撰
|
87
|
《為了學術的尊嚴和學術獨立》
|
河北教育出版社《莊子與現代和後現代》
|
2004年
|
獨撰
|
88
|
《京都大學所藏抄本<水經注疏>研究》
|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
2005年第4期
|
獨撰
|
89
|
《江西所出應國銅器銘文研究》
|
《南方文物》
|
2006年第2期
|
獨撰
|
90
|
《日本京都大學所藏古籍抄本研究》
|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日語教育與研究》
|
2006年
|
獨撰
|
91
|
《劉家和出土商代青銅禮器研究》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劉家和出土商代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6年
|
獨撰
|
92
|
《評<生殖崇拜和中國青銅器時代>》
|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
|
2006年第4期
|
獨撰
|
93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1)》
|
《武魂》
|
2006年第4期
|
獨撰
|
94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2)》
|
《武魂》
|
2006年第5期
|
獨撰
|
95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3)》
|
《武魂》
|
2006年第6期
|
獨撰
|
96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4)》
|
《武魂》
|
2006年第7期
|
獨撰
|
97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5)》
|
《武魂》
|
2006年第8期
|
獨撰
|
98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6)》
|
《武魂》
|
2006年第9期
|
獨撰
|
99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7)》
|
《武魂》
|
2006年第10期
|
獨撰
|
100
|
《意拳史上若幹重大疑難史事考(8)》
|
《武魂》
|
2006年第11期
|
獨撰
|
101
|
《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一書述評》
|
《光明日報》
|
2007年10月9日
|
獨撰
|
102
|
《漢學史研究的素養和難度》
|
《中國圖書評論》
|
2008年第10期
|
獨撰
|
103
|
《孫怡讓和<契文舉例>研究》
|
《南方文物》
|
2008年第4期
|
獨撰
|
104
|
《對古漢字中的甲骨文字進行符號化處理的問題》
|
《南方文物》
|
2008年第2期
|
獨譯
|
105
|
《甲骨文家譜刻辭研究》
|
《殷都學刊》
|
2008年第4期
|
獨撰
|
106
|
《史牆盤和微氏家譜》
|
《尋根》
|
2008年第5期
|
獨撰
|
107
|
《陳寅恪先生的列祖列宗》
|
《尋根》
|
2008年第1期
|
獨撰
|
108
|
《陳寅恪“用東坡韻”詩中蘊涵的生命情調》
|
《長江學術》
|
2009年第2期
|
合撰
|
109
|
《羽田亨和日本的敦煌學、西域史研究》
|
《敦煌研究》
|
2009年第2期
|
獨撰
|
110
|
《倪姓和甲骨文家譜刻辭研究》
|
《尋根》
|
2009年第3期
|
獨撰
|
111
|
《登州府誌的版本學研究》
|
人民出版社《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9年3月
|
獨撰
|
112
|
《登州府誌的版本簡介》
|
《中國地方誌》
|
2009年4月
|
獨撰
|
113
|
《從王懿榮到孫怡讓》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9年8月
|
獨撰
|
114
|
《王宇信先生的甲骨學研究述評》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紀念王宇信先生誕辰70周年論文集》
|
2009年10月
|
獨撰
|
115
|
《中商文化和商史研究的新視野》
|
《殷都學刊》
|
2009年第4期
|
獨撰
|
116
|
《殷商文明和早期域外文明相似性的若幹問題》
|
《殷都學刊》
|
2009年第5期
|
獨撰
|
117
|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述評》
|
《南方文物》
|
2009年第3期
|
獨撰
|
118
|
《濱田耕作和考古學京都學派》
|
《南方文物》
|
2009年第4期
|
獨撰
|
119
|
《郭沫若〈卜辭通纂〉述評》
|
《中國文字博物館》
|
2009年第2期
|
獨撰
|
120
|
《王宇信先生〈中國甲骨學〉一書述評》
|
《中國歷史文物》
|
2009年第6期
|
獨撰
|
121
|
《內藤湖南研究》
|
外研社《跨文化和比較思想》
|
2009年11月
|
獨撰
|
122
|
《東洋史學京都學派成立的前前後後》
|
《國際漢學》
|
2009年12月
|
獨撰
|
123
|
《漢學和歷史研究——狩野直喜為中心的考察》
|
《漢學研究》
|
2009年12月
|
獨撰
|
124
|
《千古家譜第一家:倪氏家譜》
|
《尋根》
|
2009年3期
|
獨撰
|
125
|
《漢學視野下的中國歷史研究》
|
《漢學研究》
|
2010年6月
|
獨撰
|
126
|
《古文字和周易經傳中出現人物的考古學研究》
|
《中國文字博物館》
|
2010年第1期
|
獨撰
|
127
|
《重讀郭老的卜辭通纂》
|
《南方文物》
|
2010年第2期
|
獨撰
|
128
|
《古文字和氏族問題》
|
《中國文字博物館》
|
2010年第3期
|
獨撰
|
129
|
《周易和殷周時代的宗教思想》
|
《在北大聽講座》
|
2010年20卷
|
獨撰
|
130
|
《評考古學家許宏教授的<最早的中國>》
|
《文景》
|
2010年第3期
|
獨撰
|
132
|
《殷商文明和早期域外文明相似性的若幹問題文摘》
|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
2010年第2期
|
獨撰
|
133
|
《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和蚩尤》
|
《殷都學刊》
|
2011年第1期
|
獨撰
|
134
|
《商周彝銘中的時間術語雛議》
|
《中國文字博物館》
|
2011年第1期
|
獨撰
|
135
|
《商周彝銘中的嗣子和作器者的關係》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
2011年第2期
|
獨撰
|
136
|
《王國維及其<觀堂集林>》
|
《南方文物》
|
2011年第2期
|
獨撰
|
137
|
《彝銘學研究的曠世經典:羅振玉及其<三代吉金文存>》
|
《南方文物》
|
2011年第4期
|
獨撰
|
138
|
《商周彝銘中神話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最新解讀》
|
《史林》
|
2011年第5期
|
獨撰
|
139
|
《日本災害文學舉要》
|
《社會科學報》
|
2011年3月31日
|
獨撰
|
140
|
《毛澤東批準陳寅恪任學部委員》
|
《中外書摘》
|
2011年第11期
|
合撰
|
141
|
《新形勢下如何應對國外中國學研究》
|
《海疆參閱》
|
2011年12月9日
|
獨撰
|
142
|
《商代銅器銘文中的遘祭及相關問題研究》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
2012年第1期
|
獨撰
|
143
|
《吳其昌及其<金文曆朔疏證>》
|
《南方文物》
|
2012年第3期
|
獨撰
|
144
|
《唐詩排行榜述評》
|
《長江學術》
|
2012年第1期
|
合撰
|
145
|
《重讀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
|
《南方文物》
|
2013年第1期
|
獨撰
|
146
|
《原始佛教聖典的成立史研究序》
|
《雍和宮》
|
2013年第1期
|
獨撰
|
147
|
《夏含夷厲王在位十二年說質疑》
|
《美國漢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3年8月
|
獨撰
|
148
|
《19世紀以前德國漢學研究的歷史回顧——日語資料的考察》
|
《漢學研究》
|
2013年4月
|
獨撰
|
149
|
《火曆再探》
|
《楚文化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
2013年8月
|
獨撰
|
150
|
《羽田亨研究》
|
《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年鑒》
|
2013年8月
|
獨撰
|
151
|
《四重證據說視野下的日本漢學京都學派》
|
《中文研究與國際傳播》
|
2013年8月
|
獨撰
|
152
|
《19世紀以前德國漢學研究的歷史回顧——日語資料的考察》
|
《德國漢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3年7月
|
獨撰
|
153
|
《究竟誰在趕時髦》
|
《南方都市報》
|
2013年10月20日
|
獨撰
|
154
|
《陳寅恪研究出版熱和讀書熱中的思考》
|
《學術界》
|
2013年第11期
|
獨撰
|
156
|
《西周銅器斷代研究述評》
|
《南方文物》
|
2014年第2期
|
獨撰
|
157
|
《新發現的一份西南聯合大學文藝活動史料》
|
《尋根》
|
2014年第4期
|
獨撰
|
158
|
《試釋商周銅器銘文中的“析子孫”及其神話信仰》
|
《山東高青甲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4年8月
|
獨撰
|
159
|
《三代吉金文存校釋劄記》
|
《山東高青甲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14年8月
|
獨撰
|
160
|
《一點答復》
|
《文彙報學術版》
|
2014年10月31日
|
獨撰
|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