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小說教父”羅伯-格裏耶

來源: LinMu 2019-07-08 16:19: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600 bytes)

阿蘭·羅伯-格裏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年8月 18日——2008年2月18日),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之一,有“新小說教父”之稱,劇作家,導演。代表作有《橡皮》、《窺視者》、《嫉妒》、《一座幽靈城市的拓撲學結構》、《反複》等作品。

1922年生於法國布勒斯特,1945年畢業於法國國立農藝學院,在國家統計院及殖民地熱帶水果研究所工作。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

法蘭西是個崇尚藝術獨創精神的國家,獨辟蹊徑的作家不勝枚舉,在任何時代都不缺少大師。薩德寫了人的驚世駭俗,巴爾紮克描繪了時代的風情畫卷,普魯斯特描述人細膩的情感世界,沙特對人作了哲學思考,貝克特揭示了世界的荒誕。到了20世紀中葉,也出現了羅伯-格裏耶這樣大師級人物。

20世紀50至60年代,以羅伯-格裏耶、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克洛德·西蒙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有時把喋喋不休的杜拉斯也歸入這一行列),公開宣稱與19世紀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決裂,探索新的小說表現手法和語言,描繪事物的“真實”麵貌,刻畫前人所未發現的客觀存在的內心世界。法國文學評論家稱他們為新小說派。1985年該派另一位代表作家克洛德·西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標誌著“新小說”已經得到了西方學界的認可,從而使它成為法國乃至世界現代文學史中的一項經典。

羅伯-格裏耶在晚年所著《科特蘭的最後日子》中,揭示了新小說派幾位代表作家的“家譜”:“薩洛特處在普魯斯特的譜係中,而我是在卡夫卡那條線上,布托繼承了喬伊斯,而西蒙則源自福克納。”

羅布-格裏耶認為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謬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小說的主要任務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而是在寫出“一個更實在的、更直觀的世界。他的小說的最大特點是對物的世界進行純客觀的描繪。在他的作品裏很難發現通常意義上的戲劇性,也很難辨析出其個人生活的影子。

“新小說”諸家中,羅伯-格裏耶的小說還是比較“好看”的,因為他的小說披上通俗小說的外衣,有偵探、凶殺、暴力和色情。

成名作《橡皮》被評論家們認為是“物本主義”小說的發端,在“新小說”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小說講一個發生於24小時內槍擊與死亡的故事。故事線索並不複雜,一個恐怖組織計劃對某政治集團進行暗殺,已經接連殺了八個人,都是選在晚上七點鍾。一個低能的殺手在第九次行動刺殺杜邦教授時失手。杜邦為了逃生,讓醫生對外宣稱他已中彈身亡。內政部長和杜邦關係密切,便派偵探瓦拉斯前去調查。瓦拉斯不知杜邦未死,在經過種種調查之後決定在杜邦書房埋伏,卻誤殺了代替馬爾薩來取文件的杜邦。整個小說充斥著卡夫卡式的荒誕。《橡皮》中的主人公瓦拉斯永遠遊走在旅館,郵局,警察局和杜邦的公寓四個地方之間,下意識地在迷宮般的街道中逛著,觀看街景、行人、房屋等等。作者對這些景物不厭其煩的描寫既不是情節轉折的需要,也不是用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品展示了人物一天的經曆, 用錯位的形式,製造一種看似相互矛盾,不可理解的情節。主人公反複進文具店購買橡皮,作者重複描述橡皮的樣子,但讀者最後發覺橡皮與案件毫無關涉,是節外生枝的多餘之物。假如橡皮在小說中真有什麽意義,那就是作者用橡皮擦去了偵破杜邦教授被害事件以及與此有關的一係列重要內容,隻有這樣理解橡皮才充滿了隱喻。

《窺視者》敘述的是一樁奸汙謀殺少女案。主人公馬弟雅思去他童年生活過的海島推銷手表。上島後他去了一位水手的姐姐家。他看到鏡框裏有一張照片很像自己少年時的女友,那是這家13歲的小女雅克蓮。一家人都惡毒地罵她是個不檢點的女孩。馬弟雅思的手表沒賣完,想回去卻錯過了當天的開船時間。他打算租房子住下來。他發覺口袋裏有早晨撿的繩子,並少了3支煙。第二天漁民發現雅克蓮的屍體躺在海草上,大家認為是失足落水,其女友推斷為謀殺。馬弟雅思去舊相識馬力克家,聽到一家人吵鬧,父母認定兒子於連是殺人凶手,於連一聲不吭隻注視著馬弟雅思。馬弟雅思發覺繩子、香煙、糖果留在了懸崖邊,他又去案發地。於連在岩石後窺視,看見馬弟雅思扔掉一件紅毛衣及糖果紙,他雖目睹一切卻什麽也沒說。窺視者在小說中隻是個小角色。馬弟雅思在推銷了兩天手表後回大陸去了,一切好像未曾發生。在整部小說中,犯罪的情節是缺席的,被害者雅克蓮從未出場,而隻是在他人的轉述和推銷員的自我心理暗示中偶爾閃現。小說對關鍵事實核心情節保持緘默,卻對無關緊要的細節喋喋不休。而如何在抹掉它的條件下又將它呈現出來,就成了小說的主要課題。與謀殺相對應的偵探也沒有出現。事實上,每個讀者都是偵探,讀者從敘述中的殘片中,可以建構出完整的故事。馬第雅思腦海裏經常出現的是煙頭、糖紙、繩子、毛衣等意象。整個作品強調小說視覺效果,以對“物”的細致描寫為主,馬第雅思所見的是鎮上的街景,房屋,居室擺設,作者沒有試圖去圖解生活。

小說《嫉妒》的主題是心理分析,卻達到了一種失去人性的小說的境地。小說現場活動的隻有兩個人:主婦阿 X 和弗蘭克。作品的名字叫《嫉妒》,是誰在嫉妒呢?我們從他們的談話中見不到互相嫉妒的語言。那麽嫉妒者在哪裏?小說中的細節暗示有這樣一個人,可以說是個在場的隱匿者,無論他處於什麽位置,從什麽角度,總是在進行觀察,小說的圖景都是他的觀察所得,而且他的觀察精細入微,他似乎像是一架無生命的攝象機。顯然這是個愛她的人,可能是這少婦的丈夫,也可能是個同性戀人,就是這個人在嫉妒。這個人物沒有出場,但通過他觀察阿 X 和弗蘭克的一舉一動,能使讀者感覺他在嫉妒。《嫉妒》景物描寫細致而精彩,再次看出相對於人作者更熱衷於描寫物,而且把非人化的寫實推向極端,一隻被拍死的蜈蚣最少被反複提及了十多次。

《反複》小說主要人物羅賓是一個法國特工,戰後他奉命去柏林進行一項秘密調查,在一家玩具娃娃店邂逅名叫若愛爾的年輕女子,在旅館遭到異母兄長瓦爾特的槍擊。整個敘述盡管存在諸多矛盾之處,但都指向“殺父娶母”的古老主題。根據瓦爾特的敘述,他和繼母若愛爾本來是戀人關係,但漂亮而又處境困難的猶太姑娘卻嫁給了比她年長一輩的布呂克上校,瓦爾特對父親的奪愛耿耿於懷,十多年後終於找機會槍殺了父親。而羅賓也有犯罪的動機和可能,難脫“殺父”嫌疑。他也對肉感的若愛爾充滿欲望,在現實或想象中同年輕的繼母發生了性關係。瓦爾特就當麵指控他:“你殺死了父親! 你跟他年輕的妻子做愛,甚至都不知道她早已經屬於我了!” “殺父”是確定無疑的,不論老布呂克究竟死於瓦爾特還是羅賓之手。《反複》的情節重複了俄狄浦斯的故事。《反複》中有三個敘述者:即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和按語者。同一個故事,作了不同的敘述,呈現出不同的麵貌。不同敘述之間,可能是互相補充,而更多是互相矛盾和衝突,很像《羅生門》。

他最為轟動的作品是電影小說《去年在馬裏昂巴》,講的是一個桃色故事。它描寫一名貌美富有的少婦來到一處療養勝地,遇見一個陌生男子,男子說他們是老相識,並於去年在馬裏安巴相約於今年在此相會,她答應將與他一道私奔。女人深感詫異,告訴對方她從來沒有去過馬裏安巴,他們並不相識。但這男子卻堅持他們曾是情侶,並不斷地向她證實過去確有其事。在他的堅持與說服下,女人逐漸有了動搖,她終於相信了他的話,確認了過去的關係,最後與他私奔出走。該作品由阿蘭·雷奈(阿倫·雷乃)拍攝成電影,於1962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羅布-格裏耶在1963年單獨攝製的影片《不朽的女人》獲得路易·德呂克電影獎。1969年因《撒謊的男人》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編劇獎。1983年導演了《漂亮的女俘》。

小說 《窺視者》獲當年法國評論家獎,格裏耶以作品中獨一無二的品質和他崇高的影響而榮獲1998年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

 

 

《漂亮的女俘》
http://www.zhanlang.cm/video/play/3190-1-1.html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