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在的本質 09》

來源: 銀月亮 2023-10-19 21:19: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28 bytes)

以前就說過,大多數科學認知的發展都基於定量的觀測和分析。同時一個優秀的科學研究者必須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堂吉訶德式的較真。我們附近的太陽就是一個大的中微子源。太陽內部時刻都在發生核聚變反應。兩個氫原子核聚合形成一個氘原子核,同時發射一個正電子和電子中微子。中微子接著以光速的速度穿過地球。1968年,戴維斯在南達科塔州的一個廢棄的金礦裏建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其實就是一個大池子,裝滿六百噸的液體清潔劑。清潔劑的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當氯原子捕捉到一個中微子時,就會轉化成氬原子,並且放出一個電子。戴維斯計算中微子的平均觀測量大約是每月二十個。但是在二十五年多的時間裏,戴維斯隻觀測到大約兩千個中微子,隻是理論值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個差異就是太陽中微子問題。對太陽中微子失蹤案的理論解釋是中微子具有一定的,雖然很小(小於2.2電子伏特)的靜止質量,而且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這三種味的中微子質量又各不相同。中微子會通過和帶電輕子(電子,繆子和陶子)的弱作用下在這三種味之間轉換,而且形成振蕩現象。 太陽發射的電子中微子中的一部分到達地球時已經轉化了。1998年,梶田隆章觀測到大氣中微子之間的振蕩現象。2001年麥克唐納觀測到太陽中微子的全部三種中微子,並且得到了和標準模型修正後的理論相符的結果。兩人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順便提一下,梶田隆章是與戴維斯在2002年一同獲獎的小柴昌俊的學生。而小柴昌俊又是朝永振一郎的學生。朝永振一郎在1965年和費曼,施溫格獲獎。朝永振一郎還有一位學生南部陽一郎,於200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另外,朝永振一郎還有一位高中和大學同學,就是日本首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湯川秀樹。我們不難看出日本在包括理論和實驗的基礎科學研究上的薪火傳承和不懈努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人們觀察到K介子衰變的一些奇特現象。楊振寧和李政道大膽提出在弱作用情況下宇稱不守恒的假說,也就是說粒子在空間鏡麵反射情況下是不對稱的。吳健雄通過鈷60衰變的實驗證實了這個猜想。在當時這是一個顛覆性的發現。第一次,人們默認的自明的守恒律被打破。至今,我們仍然在尋找弱相互作用下守稱不守恒的內在本質。

--寫於2022年7月25日(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