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正文

《生命和家園 29》

(2024-05-30 22:37:15) 下一個

我的家鄉在南中國古陸核上,富有稀土資源。到了三疊紀的中期,南中國古陸核向北漂移,在秦嶺處與北中國古陸核合並,形成中國大陸的基本地域結構,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曆史。也大概在這個時候,盤古超大陸開始分裂。火山活動和洋流運動讓地球陸地重新回到溫暖和潮濕的環境。這種氣候持續有兩百多萬年。蕨類植物又滋生起來。獸形綱中的大型動物已經消亡。蜥形綱爬行動物中新興出一支偽鱷類,現代鱷魚的祖先開始統治陸地。它們能長到八到十米長。這時候大氣中的氧含量已經從石炭紀的高位降到百分之十五左右。另一支爬行動物演化出氣囊,幫助呼吸。它們的四肢更加長而有力,將身體支撐起來,離開地麵。這樣,肺部呼吸運動不再受到限製。它們就是原始恐龍。當時的恐龍個頭不大,也就一米左右。它們可以依靠兩隻後足直立行走和奔跑。這種機動性幫助恐龍捕捉獵物和躲避敵人。

而在獸形綱一方,獸孔目動物中衍生出一類犬齒獸動物。到三疊紀晚期,它們又再演化出原始哺乳動物。它們從卵生轉化成胎生,然後又生長出乳腺。原始哺乳動物體型很小,隻有三十厘米大小,靠昆蟲和腐肉為生。因為隻在夜間活動,它們對光亮敏感,但是視覺退化,顏色分辯能力差。一般認為,爬行動物和以後的鳥類具有四色視覺,而哺乳動物隻有綠黃兩色視覺。它們看到的世界就像是我們看到夜晚的景色,黑白的影像中泛著黃綠的光。在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近兩億年裏,哺乳動物隻能生存在角落裏。世界對它們來說即狹小又陰暗。

三疊紀末的兩億年前,地球生物又遭到一次大滅絕。地球喪失了超過一半的生物物種,其中包括百分之八十的爬行動物和許多的兩棲動物和獸孔目動物。偽鱷類中隻存活一些小型的動物。這次事件僅持續短短一萬年的時間。起因不明,但不排除隕石撞擊和火山爆發的可能。結果是使得地球變成炎熱並且幹燥,不適合喜愛潮濕環境的動植物,卻很符合恐龍的要求。

侏羅紀和白堊紀總共一億三千多萬年的時間是恐龍的時代。在三疊紀生物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的恐龍開始輻射性演化,衍生出大量的各種奇特的物種。恐龍種群和個體數量也很大。三疊紀的陸地動物中隻有百分之一二是恐龍。到了白堊紀,恐龍占據陸地動物的三分之二以上。恐龍中也出現過巨型植食性物種,長達四十多米,比當今海洋中的藍鯨還大出很多。恐龍成為地球的主宰。

1861年起,在德國索倫霍亨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的地質層裏發掘出一係列羽毛動物化石。它們曾經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稱為始祖鳥。而在1993年之後的幾年裏,古生物學家在中國遼寧省地區又發現了中華龍鳥和孔子鳥化石等,才梳理出鳥類演化的脈絡。始祖鳥仍然是恐龍動物中恐爪龍類的一種。即使一億三千萬年前的孔子鳥也是從恐龍到今天鳥類漸進演化中的過渡物種。它們也已經滅絕了。侏羅紀中的一種小型恐龍生長出羽毛,並且覆蓋四肢。同時期的哺乳動物也生長出皮毛。羽毛,皮毛,以及兩棲動物的鱗片都是同一種角蛋白物質,隻是有不同的演化路徑。羽毛最初也是被動物用來為身體防護和保暖。這些小恐龍們爬上了樹。多年以後,哺乳動物中的一些靈長目動物也同樣上了樹。羽毛恐龍們學會了滑翔。在以後不斷的羽毛和四肢的演化和分化中,動物們能夠飛行了,成了真正的鳥類。事實上,鳥類仍然保留了恐龍絕大多數的動物體征和結構。它們隻是能飛翔的恐龍。

—寫於2022年12月6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