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韻》56.《兵車行》杜甫 (Ballad of the Army Carts)

本帖於 2024-01-24 12:23:4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唐宋韻 編輯

《兵車行(1)》

 

 杜甫

 

車轔轔(2),馬蕭蕭(3),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4)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5)。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6)雲霄。

道旁過者(7)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8)頻。

或從十五(9)北防河(10),便至四十西營田(11)。

去時裏正(12)與裹頭(13),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14)流血成海水,武皇(15)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16)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17)。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18)無東西(19)。

況複(20)秦兵(21)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22)雖有問,役夫敢申恨(23)?

且如今年冬,未休(24)關西卒(25)。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26)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27),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28)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1. 行:歌行體,本是漢樂府詩的一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等多種形式。

2. 轔(lin2)轔:車輛行進時的聲音。

3. 蕭蕭:馬嘶叫聲。

4. 耶:同“爺”,父親。

5. 鹹陽橋:漢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陝西鹹陽市西南,為長安通往西北的必經之路。

6. 幹(gan1):衝上。

7. 過者:路過的人。此處指詩人自己。

8. 點行(xing2):按戶籍名冊點名征兵。

9. 十五:十五歲

10.  河: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

11.  營田:即屯田。府兵不打仗時種地以自給自足。

12.  裏正,唐製凡百戶為一裏,置裏正一人管理。

13.  與裹頭,給他裹頭巾。這是新兵入伍時的裝束。

14.  邊庭:邊疆。

15.  武皇:漢武帝,這裏借指唐玄宗。下句的“漢家”也是借指唐朝。

16.  山東:崤(xiao2)山或華山以東。古代秦地以東,常統稱山東。

17.  荊杞:荊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18.  隴畝:田地。

19.  無東西:莊稼在田裏不成行列。

20.  況複:更何況。

21.  秦兵:關中兵,即這次出征的士兵。

22.  長者:老年人,此處指詩人自己。

23.  申恨:訴說怨恨。

24.  休:修整。

25.  關西卒:潼關或函穀關以西的士兵。

26.  信知:確實知道。

27.  青海頭:指青海湖邊。那時唐和吐蕃的戰爭經常發生在此地。

28.  煩冤:喊冤、不滿。

----------------

Song of the Conscripts

Chariots rumble and horses grumble.

The conscripts march with bow and arrows at the waist.

Their fathers, mothers, wives and children come in haste

To see them off; the bridge is shrouded in dust they’ve raised.

They clutch at their coats, stamp the feet and bar the way;

Their grief cries loud and strikes the cloud straight, straightaway.

An onlooker by roadside asks an enrollee.

“The conscription is frequent,” only answers he.

Some went north at fifteen to guard the rivershore,

And were sent west to till the land at forty.

The elder bound their young heads when they went away;

Just home, they’re sent to the frontier though their hair’s gray.

The field on borderland becomes a sea of blood;

The emperor’s greed for land is still at high flood.

Have you not heard

Two hundred districts east of the Hua Mountains lie,

Where briers and brambles grow in villages far and nigh?

Although stout women can wield the plough and the hoe,

Thorns and weeds in the east as in the west o’ergrow.

The enemy are used to hard and stubborn fight;

Our men are driven just like dogs or fowls in flight.

“You are kind to ask me.

To complain I’m not free.

In winter of this year

Conscription goes on here.

The magistrates for taxes press.

How can we pay them in distress?

If we had know sons bring no joy,

We would have preferred girl to boy.

A daughter can be wed to a neighbor, alas!

A son can only be buried under the grass!”

Have you not seen On borders green

Bleached bones since olden days unburied on the plain?

The old ghosts weep and cry, while the new ghosts complain;

The air is loud with screech and scream in gloomy rain.

(許淵衝 譯)

--------------------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杜甫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家族自襄陽徙居於河南鞏縣,杜甫也出生於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為李唐皇室之後,他的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青年時代曾先後遊曆吳越和齊趙。杜甫在34至43歲(746—755年)期間客居長安十年,多次應試不第,後通過獻賦、投贈等方式以求仕途。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前杜甫曾短暫入仕。756年長安失守後,杜甫為叛軍所獲,翌年(757年)逃出,輾轉至鳳翔投奔肅宗,拜左拾遺。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罷官入川,此後數年生活相對安定。杜甫病逝於大曆五年(770年),享年58歲。

杜甫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詩作的體裁、風格多樣,特別反映了盛唐由盛轉衰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抒了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所以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詩作“沉鬱頓挫”的風格特別為後人所稱道。此外,他的詩語言窮極工巧,律詩格律嚴謹,字裏行間感情真摯、細膩感人。故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就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王定國詩集敘》)

杜甫共有近1500首詩歌傳世,大多集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編的《杜工部集》。清初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0

 

宋雨:提起與“唐朝”和“戍邊”這兩個主題詞相關的文學題材,我們的腦海中浮現的恐怕首先是邊塞詩。唐朝的邊塞詩中雖然也有反映鄉愁無奈、艱辛怨恨,但其主色調是抒發將士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誌,還有對奇異的塞外風光和民風民俗的描述。

唐風:是這樣。然而杜甫的《兵車行》從立意到表述皆迥然不同,顯示的是一幅悲涼、暗淡的畫麵。本詩是他用樂府體裁所作的一首敘事詩,描述一個新兵集結出發的場麵。它通過父母妻兒頓足痛哭的場麵和“路人”與征夫的對話,以及事件的擴展敘述和評論,反映了持續不斷的邊境戰事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

宋雨: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一種觀點認為它是批評唐玄宗天寶中期對吐蕃(bo1)的用兵,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天寶十載(751年)對南詔的用兵。而當代史學家唐長孺先生則認為《兵車行》隻是“詩人推闡至盡之義,而非實情。”這些觀點各有其道理。

唐風:針對第一種觀點,有學者的考證更為具體,他們根據《兵車行》中詩句的暗示,推斷此詩作於天寶七載(748年)。當時,吐蕃勢力強大,唐朝在西南部的防衛緊張。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神威軍準備次年奪回被吐蕃占領的位於青海湖東側的戰略要塞石堡城,征兵備戰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我們下麵的賞析,就是假定本詩敘述的事件發生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

宋雨:吐蕃是七世紀初到九世紀中葉崛起於青藏高原的藏人君主製國家,它曾是一個非常強盛的政權。在公元八世紀其鼎盛時期(大約與盛唐和中唐重疊),其版圖橫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的大片地區。雖然七世紀鬆讚幹布在位時吐蕃與唐朝關係較好,並迎娶文成公主,但後來兩國戰事不斷,其根本原因是唐朝與吐蕃爭奪對西域和青海地區的控製權。當時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地區,特別是今日的新疆一帶的廣大地區。

唐風:《兵車行》以新兵出發的場景作為開篇。對於這樣一個場景,百度的解釋是:“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一個高中教案的說法是:“朝廷到處抓兵,類似現在電影裏的抓壯丁。於是就出現了百姓生死離別的情景。”該教案還以《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兩句來類比。然而,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事實上《兵車行》描寫的並不是“抓壯丁”,而是府兵服役的情景。

宋雨:這裏我們需要對唐朝的兵製稍作一點解釋。盛唐以前是沒有職業兵的。唐初繼承了北朝以來盛行的府兵製,在全國設立眾多折衝府。府兵製的主要特點是兵農合一,全家編入軍籍,不屬州縣。國家給府兵家庭分發同麵積的土地(稱均田製)並減免稅收。府兵農忙時種田,農閑時軍訓,這樣既保證戰時的兵源,也保證了和平時期的勞動力,而且國家能夠以低成本保有一支龐大的軍隊。

唐風:關中地區(即今天西安、鹹陽、寶雞、渭南一帶)曾經是府兵兵源最為充足的地區。然而到了盛唐的時候,由於連年戰爭,府兵長期服役極少輪休,而且有大量的陣亡,此外土地兼並導致均田製受到破壞。於是府兵製對農民的好處不再,兵源日漸枯竭。到天寶八年(749年),府兵製正式終止。此前,為應對府兵不足的缺口,從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開始,朝廷召募願長駐邊軍的兵防“健兒”(亦稱“長征健兒”),這種招收職業軍人的體製便是“募兵製”。《兵車行》所發生的年代,便是募兵製已實施多年,府兵尚未完全被廢止的過渡年代。

宋雨:這首詩就結構而言,據明末清初學者仇兆鼇《杜詩詳注》,為“一頭兩腳體”。全詩共三段:第一段(即“頭”)共6句一韻到底;第二、三段(即“兩腳”)各14句,並多次換韻。我們先來串講一下: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唐風:車輪滾滾,戰馬嘶鳴,暗示征兵的規模相當大。兩個疊字詞給人以黯然、沉重的感覺。征人的弓箭掛在腰間,這是府兵出征時的特點,即輕裝備由府兵自備,包括弓一張,箭三十發,箭筒、橫刀、礪石(磨刀石)等。因此是有組織的征兵,理解為“抓壯丁”是不確切的。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宋雨:“耶”字通“爺”。這四句突出親屬的動作和情感表達。古語中“走”是跑的意思:軍隊出發了,親人們不忍離別,跑著相送,騰起的塵埃把鹹陽橋都遮蔽了。這既是生離,還很可能是死別。雖然不是“抓壯丁” ,也是強行征調,是很悲切的。

唐風:開篇這種牽衣頓足攔道相送、哭聲震天的場景確實極為淒慘。杜甫中幾句樸實但相當有感染力。“鹹陽橋”是當時位於今鹹陽市西南的一座橋梁,為長安通往西北的必經之路。這也暗示這批新兵可能要被派往當時戰事緊張的青海前線。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宋雨:在這首詩裏,作者自己以“道旁過者”身份出現,他問出發的士兵(行人)到底是怎麽回事,回答是官府征兵(點行)實在太頻繁了。“點行”究竟是如何實施的呢,按照當時的規定,“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者,先取多丁”,這在初唐兵源充足,戰事較少時是很公平的。然而到了天寶年間,兵源衰竭,規則已經無法遵從,官府征兵幾乎是竭澤而漁了。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唐風:這是那個時期征招府兵的典型狀況。“北防河”,即去北邊駐防於河西走廊一帶;“西營田”,即屯田於西部邊境。在初唐時期,府兵是“三時耕稼,一時治武(軍事訓練)”,作戰隻是偶爾發生。而到了本詩創作的天寶中期,一旦入伍,即便不陣亡也是多年回不了家的。

宋雨:娃娃兵要上前線,還不會裹頭發,於是百戶長來幫他們纏頭,即使不死,回來時頭發怕是已經白了。而且如果沒有到免兵役的年齡,可能還要再去戍邊。玄宗年間的服役年齡理論上是25至50歲,可實際上因為兵源不足,年齡便往兩頭擴展。這幾句反映的便是當時府兵低齡和超期服役不得輪休的狀況。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唐風:邊疆的戰鬥血流成河,而皇帝擴張領土的心願仍不滿足。這裏的“武皇”是以漢武帝來代指唐玄宗(下句的“漢家”也是指唐朝)。這種“以漢喻唐”在唐詩中極為常見,特別是當作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和憂患意識的時候。而在此處,“喻”顯然是諷喻,盡管帶有避諱的性質,但詩人的批評直接指向皇帝。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宋雨:“君不見”、“君不聞”是漢樂府詩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跟現代散文詩中的“看啊”、“聽啊”類似,也類似於宋詞中的領字,是一種附加成分,目的是加強下文的語氣。詩人在後麵強調,無休止的兵役讓農家失去了勞力,華山以東的二百個州,千村萬戶土地拋荒。即使有健壯婦人盡量耕種,田裏莊稼也不成行列(無東西),難有好的收成。

唐風:關於這幾句,有學者做過研究分析。客觀地講,開元和天寶年間比較富足,邊境連綿不斷的戰事雖然給很多士兵和家人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全國範圍內並未出現廣泛的無人耕田和饑荒的情況。當時全國一共就200多個州,府兵製隻是在關中地區較為集中,而當時全國的人口多達八千萬左右。詩人這兩句可能有一定的誇張。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宋雨:這裏“況複”是況且的意思,當時的“關中兵”主要是府兵,包括本詩中召集的新兵。而“耐苦戰”恐怕不僅是能吃苦、耐鏖戰,還暗示了“逆來順受”的特點,於是作者進一步說他們“被驅不異犬與雞”,真是人如螻蟻,命如草芥啊!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唐風:這裏的“長者”與前麵的“道旁過者”一樣,其實都是指作者本人。征夫怎麽敢述說怨恨呢?農家一旦被編入府兵係統,雖然平時以耕種務農為主,但戶籍已經掛於當地軍府,對征兵是不敢隨意抗拒和逃跑的。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宋雨:在這裏,“關西卒”是指在關外戍邊和作戰的士兵。府兵服役一段時間本應歸家,而職業兵“長征健兒”按照當時的規定,也是分為五番,每年有一番回鄉休假。這一句進一步反映了當時戰事仍頻,士兵們都不得休整的機會。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唐風:在初唐時,加入府兵不僅能得到國家分發的田地,而且免租稅。後來戰事擴大,國家財政吃緊,免稅的優惠變得越來越少了。然而本詩中出現這兩句,與前麵是什麽邏輯關係呢?我的理解是,如果有人從軍,家中的租稅就可以減免。站在新兵的角度想,本來家裏交不出稅,而自己一從軍,好歹可以為妻兒老小做點兒貢獻,心裏便得到些許安慰。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宋雨:重男輕女本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然而當大量的年輕男兒在前線命歸黃泉(“埋沒隨百草”)的時候,“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就無從談起了,於是人們的觀念就發生了改變。這幾句好似平波直敘,反映的卻是不斷的戰爭和強製征兵給百姓帶來的無奈與痛苦。不過我覺得老杜也是有點糊塗了。“生女猶得嫁比鄰”,比鄰郎難道就不被征兵嗎?留下女兒獨守空房、做寡婦,又好多少呢?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唐風:作者以“君不見”三字領起,強調本詩的結尾 – 青海湖邊,自古白骨無人收。一代代的亡魂在那裏鳴冤哭泣,在陰天和下雨的時候仿佛發出不斷的哀鳴…… 這不僅是在預測詩中那些役夫可能的命運,更是從宏觀角度展示千百年來征人有去無回的事實,進一步顯示自己反對戰爭的立場。

 

宋雨:《兵車行》是杜甫最早的一首新題樂府詩,它在杜甫詩歌創作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本詩以及杜甫後來的一些現實主義古體詩,為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杜甫本是律詩聖手,但這裏他卻另辟蹊徑,發揮樂府體裁篇幅無限製、句式和押韻靈活、語言生動樸實等特點,更充分地反映這一現實題材。

唐風:在唐朝,詩人表現邊疆將士的詩歌大多波瀾壯闊、鬥誌高昂,如岑參的《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即使是反映戰爭的殘酷,詩人們一般也是毀譽參半,如陳陶的《隴西行》。而這首《兵車行》則是一邊倒的反戰,對朝廷用兵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予以控訴。你認為杜甫為什麽這麽做呢?

宋雨:在中國大陸,詩評者和教師一般用階級分析的觀點對本詩進行評述,他們認為《兵車行》“是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戰爭的憤怒詛咒”,杜甫揭露了“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麵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然而在我看來不必如此拔高。杜甫是一位悲天憫人的詩人,進入中年以後,他對人間百態和百姓疾苦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他對自己的身世和仕途也有諸多不滿與心酸。於是,當看到那種令人痛徹的征兵情境的時候,他的激情與詩意便噴湧而出。

唐風:杜甫不是政治家和政策製定者,盡管他的詩篇很有感染力,就唐朝和吐蕃的戰爭來說,他的理解可能是有局限性的。鬆讚幹布死後,吐蕃政權對唐趨於強硬,發兵占領了青海、隴右和西域的大片地區,戰線連綿數千裏。這些地區對於唐朝來說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不能輕易放棄的。而吐蕃當時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戰爭的持續和血腥也是不可避免。

宋雨:據史料記載,唐玄宗開元和天寶年間唐蕃戰爭大小共發生四十多次,多數是由吐蕃挑起,唐朝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保衛邊境。有的時候吐蕃也表現出親善、和談的姿態,然而其信用較差,用時人的話來說“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在這種情況下,玄宗在天寶中期決定在青海一帶強力反擊,這是可以理解的國策。

唐風:如前所述,有學者考證認為本詩中反映的征兵,正是為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奪取石堡城做準備。石堡城在今青海省湟源縣,海拔3600米,三麵絕壁,易守難攻。石堡城本是唐朝的戰略要塞,後被吐蕃奪取。吐蕃占領石堡城後,每年麥收時都下山襲擾搶劫,邊民苦不堪言。吐蕃軍隊還常從此處出兵入侵河西、西域,甚至威脅到首都長安的安全。

宋雨:第二年,即唐天寶八載(749年)6月的那場戰鬥異常慘烈,石堡城最終被攻克。然而僅400多吐蕃士兵人駐守的城池,卻讓哥舒翰率領的八萬多唐軍付出了傷亡數萬人的代價。也許《兵車行》中提到的這批新兵,很多都死在那裏了,這樣的慘勝在戰爭史上也屬罕見。然而,西部的邊民卻寫了一首《哥舒歌》,感謝將士的犧牲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安寧:“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唐風:“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鬆《己亥歲》),果不其然。哥舒翰很快升開府儀同三司,再封西平郡王,又封為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任禦史大夫,真是青雲直上。於是李白寫詩諷刺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宋雨:而杜甫也作詩一首,直接獻給飛黃騰達的哥舒翰。《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開篇就說:“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然後讚哥舒翰的功勳高入青天,而自己頭發已白,卻尙未遇到賞識,最後說希望投到他的帳下做幕僚…… 站在反戰的立場上,哥舒翰不正是“邊庭流血成海水”的罪魁禍首之一嗎?我在這裏不為想尊者諱,但理解杜甫多年求仕不得的苦澀與盡一切辦法求取的無奈。他是詩聖,但在現實中作聖人實在太難了。

唐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十月,借著安史之亂後唐朝元氣大傷,吐蕃攻占了唐朝隴右道東段的全部13個州,並且短時間占領了首都長安。身在四川的杜甫聞訊後痛心疾首:“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歲暮》)第二年,他在著名的七律《登樓》中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心願:“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到了這個時候,現實或許讓杜甫他老人家認識到,要保證朝廷、皇帝和子民的安全,光有仁慈和悲情是不夠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這首沒怎麽看過。。許淵衝,大家也。 -盈盈一笑間- 給 盈盈一笑間 發送悄悄話 盈盈一笑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1:55:30

沒看過這首杜詩, 還是沒看過許譯?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1:59:52

杜詩 -盈盈一笑間- 給 盈盈一笑間 發送悄悄話 盈盈一笑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03:17

那你現在好好讀吧。最有名的杜詩之一,但不是普通那種輕鬆的“美”。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06:12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呃。要不,我還是讀 -盈盈一笑間- 給 盈盈一笑間 發送悄悄話 盈盈一笑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16:44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盈盈一笑間- 給 盈盈一笑間 發送悄悄話 盈盈一笑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17:08

浪漫主義李白確實要輕鬆很多。:) -盈盈一笑間- 給 盈盈一笑間 發送悄悄話 盈盈一笑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17:50

跟你說實話,我原來也有點繞道走。這次寫詳解,我又學到了不少東西。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28:05

這首詩入選高中語文教材。難道後來被刪除了?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49:27

估計太苦了。我的語文課本裏沒有這一篇。:) -盈盈一笑間- 給 盈盈一笑間 發送悄悄話 盈盈一笑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53:16

我做學生時候沒有學過。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2:57:56

哈哈,代溝啊!剛才查了一下,這篇文章還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難道中間有起落?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3:35:29

跟現在的高中生能沒有代溝嗎?我們那個時候魯迅很多,據說現在少多了,因為發現魯迅涉嫌“影射”。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3:50:06

親切。Used to recite this one :-) -7grizzly- 給 7grizzly 發送悄悄話 7grizzl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4:12:38

For some reason I have difficulty to recite the whole poem.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4/2024 postreply 14:22:15

I suspect that we focus better when young. -7grizzly- 給 7grizzly 發送悄悄話 7grizzl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08:39:23

唐宋兄好!想請教一下,"裹頭"作"這是新兵入伍時的裝束"解,不知有何依據?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17:19:43

春日兄好。我讀的參考文獻,對杜詩的那句都是這麽解釋。根據您的問題我再去查,隻找到一個旁證(見內) ——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6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23:14:07

謝謝唐宋兄。我認為"裹頭"隻是唐朝成年男子的一種裝束,而不是新兵入伍的裝束。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23:36:25

查字典,"裹頭"有個解釋是:"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23:37:35

杜荀鶴詩《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23:39:56

白居易《晚起》詩雲:"煖爐生火早,寒鏡裹頭遲。"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23:41:45

可見,不是士兵的唐朝男子也裹頭,所以,我認為裹頭並非唐朝新兵入伍裝束。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23:44:54

謝謝春日兄的考證。我想是不是可以這麽理解: 裹頭不一定是軍人的裝束,但作為習慣或顯得整齊,府兵新兵入伍是裹頭的。 -唐宋韻- 給 唐宋韻 發送悄悄話 唐宋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09:14:46

是的。從唐人詩句看來,裹頭似是唐朝成年男子普遍裝束,一種禮義,出門都裹頭。入伍更是要軍容整齊,裹頭是必需的,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11:10:28

不止新兵如此結束,與年齡有關,與職業無關。兄臺之前引用資料,提到宋人帕首從軍,可見男子裹頭這習俗到宋朝還有。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11:12:11

我認為杜詩提到裹頭,目的是說有些新兵年紀很小,勉強到服役年齡,連裹頭都不熟練,就要告別父母上戰場。承前句"十五"。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11:13:20

簡而言之,"裹頭"與年齡有關,與職業無關。我覺得兄臺的註釋不夠精確,易令人產生誤解。僅供參考。周末愉快! -春日遲遲- 給 春日遲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18:00: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