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MYTH BUSTER: Y diamonds so valuable? market demand. 中英文字

來源: 移花接木 2020-12-30 15:32:0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13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移花接木 ] 在 2020-12-30 15:59: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Before reading remember this name: De Beers , who made diamond of todays' value, Ruby maybe rarer than diamond... ...

MYTH BUSTER: So, what makes diamonds so valuable? It’s simple: market demand.
For centuries, diamonds have been a sign of power, wealth and status. The stone was a rare find and therefore was worth more.

However, in the 1800s, a veritable diamond trove was unearthed in Kimberly, South Africa. This newfound mine had the potential to flood the market with diamonds and bring down the cost for the precious stone. To prevent too many diamonds from hitting the market, De Beers quickly intervened, bought up the mine and maintained tight control over the global diamond supply. De Beers released only enough diamonds to meet annual demand. This gave the illusion that diamonds were exceedingly rare. In turn, the seemingly-limited supply inflated the cost of diamonds.

Throughout the 19th century, De Beer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a monopoly on the global diamond mines: the cartel would stockpile diamonds, limit supply, and drive up demand and costs.

De Beers also began an aggressive marketing campaign to promote diamond engagement rings. The brand pushed out the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ruby and sapphire engagement ring and replaced it with an overwhelming demand for diamond rings. This fever-pitch demand, coupled with the De Beers-controlled limited release of diamonds, increased the overall cost of diamonds.

But, before you admonish yourself for being duped by clever marketing propaganda, understand that diamonds have long been considered a valuable stone. Ancient Greeks revered the indestructible stone and believed it to have mystical powers. For centuries, diamonds have been worn by royalty and noblemen as a status symbol. And diamond engagement rings have been traced all the way back to 1477 when the Austrian Archduke Maximilian proposed to Mary of Burgundy with a diamond ring.

So today’s fervor for diamonds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by any means. Diamonds are undeniably a dazzling, brilliant and mesmerizing stone and worthy of awe.


因為De Beers
 

鑽石恒久遠

這句廣告詞的內在含義是什麽?是讓你把鑽石存著,別拋,否則鑽石市場價格穩不住。

直到100多年前,鑽石僅能在少數幾條印度河流和巴西叢林中找到,每年寶石級的鑽石產量也就幾公斤。那時候鑽石也就是寶石的一種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發現了巨大的鑽石礦,產量可以用噸計。一夜之間,市場上充斥了鑽石。南非礦背後的英國投資人害怕了,鑽石沒有使用價值,高價完全因為其稀有,隨著南非新礦的開發,鑽石早晚會掉價為一般的寶石。

為了應對,這些鑽石礦的主要投資人合並了他們的資產建立了一個單獨的實體,控製產量,維持公眾對鑽石稀缺的印象。這個實體就是De Beers,成立於1888年的南非。De Beers通過在各國設立貿易公司,控製了全球的鑽石交易。

De Beers對鑽石的控製算得上非常成功。其他商品價格,無論黃金、白銀、銅、橡膠、穀物,還是石油,都會隨著經濟狀況大幅波動,而隻有鑽石,從30年代以來基本都能夠穩步上行。其對價格的控製力如此之強,70年代美國高通脹時期,甚至有人拿鑽石保值的。

這不但是通過壟斷控製價格,還是一種方法,將碳晶體成為財富、權力和愛情象征的普世認同。De Beers不但控製著供應,也控製著需求。眾人被灌輸鑽石不是一種可交易的商品寶石,而是求愛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穩定市場,De Beers賦予了石頭神聖的幻覺,是永遠的,永遠意味著不應該被轉售。

傳奇是從30年代大蕭條開始的,當時歐洲鑽石價格已經崩潰,很難讓公眾重拾信心。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侶都不再用鑽石戒指作為訂婚禮物。在英法,鑽石被看作是貴族的專屬。而且歐洲處於戰爭的邊緣,擴大鑽石的銷售基本沒可能。然後美國就成為De Beers唯一的市場,就像當下,歐美都困難,奢侈品公司把中國當作救命稻草一樣。1938年3/4的鑽石用於美國的訂婚戒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比在歐洲賣的要小且品質差。因此De Beers相信通過廣告策劃能夠讓美國人買更多的高級鑽石。

1938年8月,De Beers創始人的兒子Harry Oppenheimer(猶~太~人的姓)去紐約見了Ayer廣告公司,是摩根安排的,摩根一直給Oppenheimer提供融資,現在看到全世界鑽石價格都在跌,也急啊。大家談的不錯,Ayer將在美國人中為鑽石塑造一個全新的形象,而De Beers指定Ayer為獨家廣告代理,並支付相關市場調研策劃費用。

先是市場調研,發現從1919年一戰結束到1938年,在美國銷售的鑽石無論按克拉算還是按金額算,都下降50%以上,原因是經濟環境、社會態度的轉變以及其他奢侈品的競爭。雖然經濟環境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廣告和公關活動改變社會態度,與其他奢侈品爭奪用戶和市場。Ayer的方案是強化公眾將鑽石和浪漫愛情的聯係,讓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鑽石可以表達更強烈的愛意;鼓勵女人,將鑽石視作任何浪漫求愛的必要部分。

具體的廣告攻勢先從電影和電影明星開始,給大眾以鑽石是不渝愛情的象征。然後在報紙雜誌上登新聞故事和照片,強化鑽石和浪漫愛情的聯係。新聞故事著力於描述名人送給他們愛人鑽石的大小(其實到現在也是,比如梁朝偉結婚送了一個超大克拉的鑽石戒指),照片則著眼於知名女人手上鑽石戒指的閃亮特寫,時裝設計師在訪談中說鑽石是時尚的潮流。英國皇室也被考慮在內,既然英國在鑽石業中擁有那麽多利益,皇室成員應多戴鑽石超過其他珠寶,來支持鑽石業,女王稍後也大張旗鼓的訪問南非,看了好幾個鑽石礦,並接受鑽石作為禮物。為了強化廣告效應,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階層觀點的雜誌上將鑽石和Picasso、Derain、Dali和Dufy的名畫放在一起,表達鑽石和名畫一樣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個現在也很常見)

效果立竿見影,3年後,美國的鑽石銷量上升了55%。Ayer提出了新的計劃,要做一種廣告,不產生直接銷售,不需要觀眾記住品牌,僅僅是一個概念——圍繞著鑽石的永恒的情感價值。一種新的顏色,鑽石蘭,被創造出來並應用於廣告。1947年,廣告的重點轉向公眾心理需求,強化鑽石戒指作為訂婚戒指的傳統,是不可或缺的。目標受眾是15歲以上的7000萬人。安排講師去全國的高中,通過學生團體集會、班級和非正式會議上演講,內容都是圍繞著鑽石訂婚戒指,接觸到成千上萬的女孩。在1946年,在125份全國性報紙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萊塢私人物品專欄,描述電影明星佩戴的鑽石物品(這個現在也常用)。同時持續不斷地鼓勵媒體在名人報道中展示鑽石作為浪漫愛情的象征。同樣在這個時期,廣告口號"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被提了出來,配以一對年輕情侶蜜月的圖畫。雖然鑽石實際上也會被掛花、損傷或者掉色,依然被冠以永恒完美品質。這句話即成為De Beers的官方口號。

到了1951年,Ayer發現市場上有兩方麵的抵觸產生,很有錢的人,希望找到更有意思的東西取代鑽石婚戒,而窮人卻負擔不起鑽石婚戒。對此,Ayer提出要不斷通過廣告和公關活動倡導隻有鑽石才是任何地方都接受和認可的定親信物。

為了持續影響公眾輿論,成立了半官方的鑽石信息中心,專門發布鑽石“曆史”數據和“新聞”,成為媒體采寫鑽石相關內容的信息來源和參考渠道(現在還是這麽在幹的)。

Ayer認為這時美國中產階級消費驅動已經從實用慢慢轉向炫耀及顯示身份和地位。鑽石禮物會被認為是個人和家庭成功的象征(中國好像也到了這個階段)。隨之廣告的主題變成了鑽石是能夠從個人的角度反映一個男人的成功,與之相配的是高級服飾、古老的皮製品、胡桃木等高檔會所的特征(芝華士的廣告)。

至此Ayer和De Beers合作了20年,深刻影響了整個一代美國人的心理,鑽戒訂婚成為理所當然的,甚至在結婚時買不起鑽戒的,一等有錢也要去買,而不是用其他的東西代替。

鑽石的國際化推廣是從60年代中葉開始的,最初的目標市場是日本、德國和巴西。Ayer是個純粹的美國廣告公司,所以De Beers引進了在這三個國家都有很強分支機構的J. Walter Thompson。10年內,De Beers的成功超乎想像,在日本創造了每年10億美元銷售額的市場,即使日本人對婚禮習俗很保守。

直至60年代中,日本父母仍通過媒人安排子女婚事。婚禮上新郎新娘共飲一木碗米酒而確定夫妻身份。根本沒有浪漫、求愛、誘惑或者婚前愛情的傳統,因此也沒有鑽石訂婚戒指的需要。百萬美國兵在日本呆了10年,也沒有讓日本人有什麽興趣把鑽石當作愛情的證明

J. Walter Thompson在日本一開始建議把鑽石作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在西方價值的象征。在日本的雜誌上製作了一係列彩頁廣告,讓美麗的女人展示她們的鑽石戒指。所有的女人都具有西方的麵部特征,並且穿著歐式服裝。隨後,廣告中的女人開始結合一些運動,比如自行車、露營、遊艇、在海裏遊泳或者爬山,這些都是顛覆日本女人傳統的。在廣告背景裏,通常站著一個日本男人,也穿著時髦的歐式服裝。廣告畫麵中涉及的所有汽車、運動器材,以及其他物件明顯都是進口貨。廣告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白:鑽石代表與過去的東方決裂,象征進入現代生活。

這個宣傳做的非常成功。直到1959年,戰後的日本政府才允許進口鑽石。廣告開始時,1967年不到5%的日本婦女訂婚收到鑽戒。到1972年,比例上升到27%。到1978年,一半已婚日本女人戴鑽戒。到1981年,達到60%。在短短14年間,1500年的日本傳統被顛覆。鑽石成為日本婚姻的標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訂婚鑽戒銷售市場。

美國仍然De Beers最重要的市場,Ayer認識到需要創造一個老夫老妻的鑽石需求市場。Ayer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巧克力、鮮花、皮草”,這些禮物都無法滿足女人對“煥然一新的浪漫”的深刻心理需求。通過廣告能加固人們把結婚很多年後的鑽石禮物看作是“曆久彌新的愛情“象征。1962年,Ayer提出廣告案“把鑽石作為唯一的禮物作為承諾做出直到晚年長期過程的見證”,De Beers馬上批準了。

60年代中期之後,鑽石市場進一步改組來適應大量碎鑽的出現。蘇聯50年代末在西伯利亞發現了鑽石礦,並且拚命開采。De Beers及其盟友不再能控製鑽石供應,然後意識到與蘇聯的競爭不可避免會引發價格波動,從而弱化精心培植的公眾對鑽石價值的信心。Oppenheimer認為雙方都不想看到鑽石形象的崩塌,就給蘇聯一個直接的Offer,全部接盤蘇聯的鑽石,實現對世界鑽石供應的控製。蘇聯接受後,就成為這個卡特爾的合夥人之一,鑽石形象的共同保護者。

幾乎所有的蘇聯鑽石在未加工狀態下都小於半克拉,而且當時沒有如此龐大碎鑽的零售渠道。與蘇聯密約之後,De Beers要蘇聯逐漸降低西伯利亞礦的產量。但是蘇聯人才不管,產量反而以難以置信的速度上升,De Beers被迫重新考慮銷售策略。De Beers要求Ayer修改之前的一個廣告主題:婦女不再以訂婚鑽戒的鑽石大小代表對方承諾的力度。一個碎鑽銷售策略出爐,著力於“質量、顏色和切割工藝比大小更重要”。 0.25卡拉的照片代替了2克拉的鑽戒。然後廣告機構開始新的國際廣告,“0.1卡拉的鑽石同樣代表了情感上的重視”。傳遞給公眾的是,婦女應該考慮鑽石的完美而不是大小,一顆小鑽石能夠與一顆大鑽石同樣完美。

De Beers推出了“永恒戒指-eternity ring”,用25顆蘇聯碎鑽鑲成,用於向年老的已婚夫婦銷售,這是個全新的市場。廣告的主題是重新拾回愛情。再一次,情感的產生來自於需求:美國老年婦女收到碎鑽戒指是因為一家南非公司要遷就蘇聯人

這個新的廣告又獲得了巨大成功。鑽石銷售平均大小從1939年的1克拉降低到1976年的0.28克拉,基本上等同於De Beers銷售的西伯利亞鑽石的平均大小。然而,美國消費者開始習慣於買小鑽石,甚至認為大鑽石是炫耀。70年代中期,小鑽石的廣告效果已經顯示出有過頭之處了。在1978年的報告中,Ayer寫道“一個供應鏈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鑽石定價”,長期刺激碎鑽銷售所帶來的問題。“過去16年,雖然碎鑽的供應穩步上升,但是由於成功的定價、銷售和廣告策略,需求已經明顯超過供應”。這時候似乎沒有足夠碎鑽可以滿足消費者了,Ayer的報告中提到“大鑽石(1卡拉以上)的銷售過去3年保持下滑”。而且這個趨勢會繼續,“大鑽石的定價折扣已達到了20%”。

然而,碎鑽短缺被證明是暫時的。越來越多蘇聯鑽石加速流入倫敦,De Beers的戰略部門認為這些產量不可能完全被“永恒戒指”之類新概念珠寶所吸納,必須開始尋找美國之外的碎鑽市場。即使De Beers在日本成功創造了一個鑽石“傳統”,卻無法在巴西、德國、奧地利或者意大利創造出一個同樣的“傳統”。De Beers為吸納蘇聯鑽石每年花費無數,但是,至少是暫時,防止了蘇聯采取過激的舉動讓鑽石市場崩盤。既是如此,對大鑽石的過度折價被認為是不適當的

Ayer提出要慢慢改變公眾對碎鑽的看法,但是馬上停止碎鑽廣告會損害現有市場銷售的合作關係,到底持續了15年的廣告宣傳。所以Ayer的計劃在1978年的廣告圖片中,用1克拉或以上的鑽石代替碎鑽,潛移默化的讓公眾的偏好和價格重心重新回到單鑽石珠寶。實質上是和1965-1970年深入人心的廣告“小既是美”的理念正好相反。當時Ayer為這個廣告定了969萬美元預算,並且非常有信心完成這次對公眾偏好的“重新定位”。

Ayer委托Daniel Yankelovich公司做了一個客戶傾向性調研,發現鑽石作為禮物包含了很強的驚喜因素。男人贈送女人鑽石禮物時,有一半情況下女方沒有事先參與挑選購買或者事先不知道。Ayer稱之為“驚喜參數”。

女人普遍希望收到禮物時有驚喜感,有被電到的感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逃脫負罪”的感覺。一些受訪的女人指出,如果她們的丈夫在買禮物(比如鑽石首飾)時征求她們的意見,她們的自然反應是反對花那麽多錢。其實女人也不是對鑽石禮物完全沒有準備:約84%受訪的男人認為女人希望得到鑽石首飾。這個研究表明,禮物的過程分為2步:1、男人從女人那裏“了解到”送鑽石是OK的;2、在之後的某個時點,他作出購買鑽石的決定給女人以驚喜。

通過一些列精心安排的心理學問題,了解受訪者對鑽石珠寶最深層次的感受,並進一步去研究女人在接受鑽石過程中扮演的半被動的角色。這一過程中的男-女角色互動猶如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的性關係,男人主動,女人則更隱蔽和神秘。女人似乎相信接受鑽石禮物具有某種不妥之處。女人在受訪中對大鑽石的印象是“浮華、俗氣、過分”等等各種不是。然而研究也發現在這些負麵態度之下卻隱含了要去獲得它們的原始衝動。鑽石始終是成功、地位和事業的明顯標誌。女人很容易感覺鑽石庸俗,卻仍然在收到鑽石首飾時表現出喜悅。女人在接受鑽石禮物時的驚訝,即使是假裝出來的,起到了緩和矛盾的作用,就像在麵對性誘惑時那種矛盾,這樣可以允許女人假裝她不是主動參與決定,既保持她的純真又拿到了鑽石。

70年代後期,這類研究已經顯示的很明確了。要讓男人買鑽石送給女人,廣告必須著眼於禮物贈送時產生的“驚喜”感對雙方的心理衝擊。男人需要的並非是鑽石的價值、傳統、或者美感,而是期許一個“愛的禮物”能夠提升他在女人眼中的地位。另一方麵,女人接受這樣的禮物作為她自己的地位和成就的象征。

二手與保值

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鑽石隨著時間流逝而損毀,這個世界上每顆被加工後鑲嵌在珠寶上的鑽石都存在。數以億計的婦女佩戴鑽石飾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來。保守估計,總數達到5億克拉,而鑽石卡特爾最高的年產量也沒超過1000萬克拉。為了讓新產出的鑽石仍然能賣掉,就要考慮如何不讓存量鑽石大量流到市麵上來。

De Beers從1953年開始考慮相應的策略,需要讓鑽石流入這麽一類人手裏,他們認為擁有鑽石所帶來的價值遠高於市價,尤其是一些女人她們從心理上抗拒賣掉她們的鑽石這類想法。不過僅靠雜誌廣告不行,因為有鑽石的不一定對這些東西有感情,比如繼承獲得的,必須說服這些人鑽石可以保值。如果他們看到鑽石市場價格波動,並且試圖在價格上漲的時候出售鑽石的話,零售市場將出現混亂。所以De Beers總是試圖讓價格穩定,至少是看上去穩定。

在1971年De Beers的年報中,Oppenheimer解釋了鑽石的獨特地位:對市場一定程度的控製是這個行業能健康發展的前提,不是因為產量過剩或者需求下降,如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樣跟著供求關係而價格大幅波動(參考過去幾年銅、鐵礦石的價格走勢,其實黃金上下波動也很大)會摧毀鑽石作為純奢侈品的公眾形象,而大量的鑽石飾品正是因此而被大眾所擁有。當鑽石礦產量超過消費需求(主要取決於美國和日本訂婚結婚的數量),卡特爾要麽減少倫敦定貨會(每年10次)上的供貨量,或者在批發商層麵回購,來維持價格穩定的假象。背後的假設是隻要公眾看不到鑽石價格下降,就不會感到緊張而開始拋售鑽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現在市場上,不管是De Beers還是這個卡特爾都無法鑽石價格暴跌。

轉售鑽石獲利很難,甚至持有了很長時間以後都是很難。最早在70年代有人開始做這類的嚐試,並進行紀錄。比如在1970年,倫敦一家消費品雜誌決定做個試驗看鑽石是否能夠作為10年期的投資品種。然後就從倫敦最有名的珠寶商那裏買了2顆寶石級鑽石,每顆0.5克拉,400鎊。鑽石被封在信封裏並存在保險箱裏大約9年。在這段時間裏,英國經曆了年均25%的高通脹。如果鑽石保值的話,那價值應至少翻了3倍。但是當他們在1978年試圖出售鑽石時,找不到一家願意出這個價格。大部分珠寶行拒絕出現金收購,而是換取新的鑽石。最後雜誌社按照最高的出價500鎊賣掉了,8年多賺了100鎊,年均複利計算不到3%,扣除通脹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價值,隻有167鎊。這個症結在於是買家而不是賣家在決定二手市場價格。

這家雜誌同時也嚐試了更大的鑽石是否能在短時期內升值。1970年花了745鎊買了一顆1.42克拉的鑽石。1971年出去詢價最高有人願意出568鎊。為了不虧隻好捂著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寶行鑒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後發現這顆鑽石神秘的縮水了,隻有1.04克拉了。很明顯其中有家珠寶行在評估的時候掉包了。這時雜誌社很有勇氣的又買了顆1.4卡拉的鑽石,付了2595鎊。一周後決定出售,最高的報價是1000鎊。

之後有類似紀錄的還有荷蘭消費者協會,在阿姆斯特丹買了超過1克拉的寶石級鑽石,拿了8個月,然後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寶商詢價,19家拒絕報價,最後一家隻願意出買價的零頭。

從珠寶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會從客戶那裏回購鑽石,因為真的要報價的話,會低的很可笑。因為回購的時候是按照批發價計算。不出報價不但為了避免讓客戶感到羞辱,也為了避免讓鑽石升值的公眾印象打折扣。珠寶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從批發商那裏拿到鑽石,賣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錢,所以他們也不會冒險花自己的前從客戶那裏買鑽石,通常會建議他們的客戶去專門回購鑽石的地方。

在紐約,最有名的是帝國鑽石公司,在帝國大廈66樓。公司的前台就像醫生的診所,總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緊張的坐在塑料椅子裏等著自己名字被叫到。一個接一個,進到評估師的小房間裏檢驗她們的鑽石並聽取報價。這家公司的報價原則是不超過同類鑽石批發價格的90%。通常還報的更低,因為底座需要人工拆除,而且也要考慮評估中可能的誤差,尤其是鑽石是固定在底座上的。鑽石飾品回收之後,底座被當作廢銅爛鐵賣掉,鑽石則轉售給批發商。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需要承擔巨大的差價損失,有人估計一個半克拉的鑽戒,回收價格不到零售價的1/3。

帝國鑽石的評估師每月檢驗幾千顆鑽石,卻很少碰到很高質量的,一般都是有這樣那樣的瑕疵、掉色、或者本身就是商業級的。女人買鑽戒主要關心的還是大小,而不是內在質量,就算想關注也搞不明白。而且首飾底座通常用來掩飾鑽石的瑕疵,同時也創造新的瑕疵。那種無瑕的,投資級別的鑽石不可能用在珠寶首飾上。

這些老太太去回售鑽石,很多是擔心珠寶放在身邊不安全,怕偷怕搶怕人惦記。但是其實竊賊更難賣掉鑽石,如果有可以摸樣的人過去,通常會報警。曾經有個年輕人拿著一袋鑽石珠寶,說是家族繼承,當評估師指出其中幾個是假鑽石的時候,那人想都沒想直接把那幾個扔進廢紙簍,然後就被報警了。有地下的回收點專門回收來路不明的鑽石,但是價錢就更低了,量大的話會低至零售價的1%以下,因為貨不容易消化掉。

但是於此同時,媒體上通常會看到轉售鑽石獲巨利的故事。不能說這些故事都是瞎編的,隻是說的根本不是通常的鑽石首飾,而是真正罕見的鑽石,賣的人
或者宣稱想賣的人是電影明星,並在一些明顯公關宣傳的場合。其中很傳奇的一顆叫“Elizabeth Taylor”,梨形,切割拋光後重69.42克拉,按大小全世界排名56,保存在私人手中僅有的幾顆大型切割鑽石之一。除了也叫鑽石,這和每年訂婚戒指市場上以百萬計的小石頭幾乎沒有共同點

所有跟帖: 

我借移花的帖子用中文清楚解釋一下,從未後悔或埋怨過 -欲借嵯峨- 給 欲借嵯峨 發送悄悄話 欲借嵯峨 的博客首頁 (851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6:50:04

據我對嵯峨的了解,他沒準是開玩笑的,不是真要回 - 移花接木 -;;;我就知道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移花接木- 給 移花接木 發送悄悄話 移花接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6:59:48

知我者高情商移花也!就是想看她尷尬的樣子,但人家北京大妞兒輕鬆解招:) -欲借嵯峨- 給 欲借嵯峨 發送悄悄話 欲借嵯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7:04:32

真給我們北京人長臉。 -AprilMei- 給 AprilMei 發送悄悄話 AprilMe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7:23:55

我猜是她離開你的吧?你的不舍躍然紙上。周瑜打黃蓋,自然沒得說。 -AprilMei- 給 AprilMei 發送悄悄話 AprilMe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7:11:39

她一個國內大專畢業生自己帶著孩子在這裏讀完博士,我不求上進壓力也大,應該算主動撤退 -欲借嵯峨- 給 欲借嵯峨 發送悄悄話 欲借嵯峨 的博客首頁 (83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7:18:39

就當讚助了, -忒忒綠- 給 忒忒綠 發送悄悄話 忒忒綠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9:05:00

她很上進啊。你骨子裏也是上進的人,所以,你欣賞她的上進:) -beautifulwind- 給 beautifulwind 發送悄悄話 beautifulwin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21:10:28

而且這東東就和買新車一樣,開出車行價值立馬直線下降, -欲借嵯峨- 給 欲借嵯峨 發送悄悄話 欲借嵯峨 的博客首頁 (111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7:12:51

首飾除非有文化價值,女王的夜明珠什麽的,普通人的就是貶值,買什麽看個人喜好, -移花接木- 給 移花接木 發送悄悄話 移花接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17:18:04

首飾真是有了鑽石就是漂亮,出眾,哪怕零零碎碎的鑽石,也漂亮:) -beautifulwind- 給 beautifulwind 發送悄悄話 beautifulwin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0/2020 postreply 21:06:14

美毋庸置疑,我們都以為是在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其實呢我們的意願是被別人控製著,就像選鑽石 -移花接木- 給 移花接木 發送悄悄話 移花接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1/2020 postreply 09:26:54

Oh, My! It's a long article! I only read the English part:) -甜蟲蟲- 給 甜蟲蟲 發送悄悄話 甜蟲蟲 的博客首頁 (525 bytes) () 12/31/2020 postreply 11:57: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