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海外逸士再商榷--用“再”字是因為我從前跟你商榷過你的翻譯

回答: 徐才英不知何人。海外逸士2012-06-10 06:01:42

首先聲明,本人不好打口水仗,所以僅對你的這兩個問題替徐英才先生回答一下:

1.你說:把“賦”字譯成VISIT,不妥。賦是一種文體。應該說THE  FIRST  ESSAY  OF 。。。

回答:“賦”是古代一種文體,相當於現代的散文(但又不完全是)。古人在寫散文時,喜歡在標題裏標明其文體,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諸如:“秋聲賦”,“鳴蟬賦”,“馬說”,“醫說”等等注明文體形式的標題,而現代人寫散文,並沒有這個習慣,除非特殊原因,不然不會在標題裏標明其文體。如果郭沫若把他的“路邊的薔薇”寫作“路邊的薔薇散文”就太滑稽了!更何況,英語裏沒有一個詞真正能跟“賦”相對的。再則,你說“把‘賦’字譯成VISIT,不妥”,那個visit跟“賦”字無關,而跟“赤壁”有關。《赤壁賦》實際就是蘇東坡寫他遊覽赤壁的情景,所以有這個visit to.

2.你說:“望”是陰曆每月十五日,豈能譯成 17th day 。後麵不看下去了。

回答:“望”是農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是“完成”的意思,七月是大月,所以“既望”是指十六日過去了,也就是十七日。

希望這兩個解釋能夠說服你。

謝謝!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