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工業化的一些斷續的思考3

來源: 豆腐幹 2016-01-26 11:01:3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42 bytes)
投資消費比達到150%,這個數字足以引人深思。有必要搞這麽高嗎?80年以前中國經濟那樣的高速發展,這個比例平均也隻有62.6%, 其中GDP增長最快的年份,1958年,17%,1970年18%,1978年,13% ,其對應的投資消費比分別不過63%,66%,88%。到了1978年,你明顯地可以看出,加大投資已經不能大力拉動GDP增長了。換句話說,前30年的工業化經驗教訓,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投資必須適度,用官方語言就是農輕重按比例發展。那麽何以到了後30年的尾部,投資消費比會呈現如此奇葩的失常?
 
我們再和國際比較。計劃經濟的老大哥是蘇聯,看看如今俄羅斯的坦克墳場,看看如今西伯利亞被拋棄的一座座鬼城,這些工業化墳墓說明著一個事實:在大力投資建設工業化的道路上,誰都沒法和老大哥比。那我們就來看看蘇聯的投資消費比。1970年到1990年的平均投資消費比為108%,而且曆年相當平穩,基本就在108%左右的位置,即使在阿富汗戰爭期間也是這樣。如果說老大哥108%是計劃經濟的投資極限,那麽我們的長期徘徊在150%則是大大超越了極限,蘇聯的教訓,我們自己的教訓都不支持這樣大膽的超越,所以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在哪裏?或許不和投資相幹,和政府福利有關?我們來看看瑞典,高福利沒有高過瑞典的。瑞典2014年投資消費比109%。如果150%這個比例是由於高福利導致的話,那麽中國的政府福利應該高過瑞典40-50%,這個, 一望而知,荒謬絕倫。那麽中國的經濟近10幾年來的高投資消費比例到底緣何而成?離奇的事實需要合理的解釋。
 
這個解釋說難也不難,當初參與製定政策的智囊教授們都還在,應該有人寫回憶錄的。隻是我們這輩子不可能看到,三,五十年後應該真相大白。如果你好奇心特重,等不及了, 不妨和我一起來做個頭腦遊戲,自己來猜一猜其中的奧妙。
 
讓我們回到1980年,化身為政府,千頭萬緒之中我們隻關注城鄉居民儲蓄被淘空這一緒。這個問題就像一把利刃高懸頭頂,自然就成為當務之急。怎麽處理呢?遊戲給出幾個選項:一,老實承認虧空,向全國人民認錯,求得諒解。二,借債,主要是外債,因為既然已經玩到掏空人民而人民茫然不知,那就無所謂內債了。而外債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需要一個基本的市場。需要一些基本的經濟法規和外部世界接軌。一句話,需要按人家的牌理出牌才能借到人家的錢。三,印鈔。放水衝賬麵。然後你輕移鼠標,點了選項2和選項3。
好,恭喜你做了正確的選擇。讓我們先不談選項2。進入選項3頁麵。屏幕上又出現了二個選項:印鈔大致的時間段,印鈔的數目。時間比較好辦,這個掏空的居民儲蓄本來是人民存錢防老的,按平均儲蓄年齡40-50歲計算,放水35年就可以了斷這個債務。所以讓我們填入2015年。印鈔的數目有些麻煩,印多少好呢?那要看你誠心還人民多少,一分都不想還呢,那就印100倍的鈔,100元的名義債務,實際還你一元。具體點,到底要印多少?簡單來說吧:198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000多億, 放大100倍就是20萬億,再加上35年的人口增長,算它50%吧,30萬億。就是說,假如2015年當年 社會平均實際購買力和1980相當,而名義值衝高100倍,零售額達到30萬億的話,就什麽都解決了。健入30萬億社會零售總額,遊戲自動算出了配套M1,這個有現成的數學模型的,按前30年的曆史紀錄,社會零售總額/M1從1952年的6.2逐年下降,顯示社會資本周轉率越來越慢,到1980年為1.6。按趨勢可以算出後30年平均社會零售總額/M1比例大概為1 。則30萬億社會零售額需要大約30萬億M1配套。遊戲同時算出了從1980年到2015年間的GDP 平均增長率。沒有GDP同步配套增長,這個遊戲玩不下去的。同樣按照既有的數學模型GDP 一般是2.2倍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那麽2015年的GDP必須達到66萬億。大致就是這樣幾個參數。參數即定,執行是很簡單的,電腦的執行力是很強大的。
 
這個遊戲腦洞開大了。原來決定千千萬萬生靈生死悲歡的民生經濟居然還可以這麽玩。到了2015,我們回頭再來看看執行的情況,不得不佩服這台電腦的精確和強大。2015年GDP 67萬億,社會商品零售額30萬億。M1 ,30萬億。這是宏觀數據,我們再來看看微觀:工資,1980年代,大學畢業生50多元,如今5000多元。房價,1980年代一線大城市才幾百元一平米,現在幾萬元。米價,當時一斤0.14元,如今3元多,這個沒有100倍。但是城市居民月開銷漲了近百倍是絕對有的。到底還有哪些商品上了百倍榜需要你自己在生活中留意觀察。
這個遊戲雖然隻是臆想。但是能解釋當今中國經濟的一些不解之謎。比如貨幣超發。中國的貨幣到底超發了沒有?老百姓的感覺和官方的數據形成對立。按官方提供的數據,央行非但沒有超發,而且在貨幣發行上還可以稱做是相當謹慎的。你不可以隨便懷疑這些數據的真實性,現今信息世界,一手遮天製造假數據,至少在央行這個層次上是不可能的。那麽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些數據。20世紀初以來的人類金融實踐給出了一些規律:一國之貨幣,其基石在於外匯儲備。有以本幣計價為一元的外匯儲備,大致可以發出本幣3元。這3元的本幣叫做基礎貨幣,用作最後的清結。以此為基礎放大4倍,得12元本幣,這12元就是社會貨幣總額,通常說得M2就是這位。以此規律來觀察中國當今的貨幣狀態,可以說是個非常健康的貨幣結構。3.7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本幣計價24萬億。M1 按理可以發到24X3=72萬億。2015年中國M1隻發到30萬億,就是再發30萬億都沒有過警戒線。M2發得略多一點130萬億,是M1的4.3倍,大致還是健康的。這些數據是拿得出手的。這個若說是不健康,這世界上誰是健康的?!好了,五毛們喜氣洋洋,China Bashers  Shut up 。
 
好吧,我們不玩這個數字遊戲,我們回到基本問題上來。貨幣的用途是幹嗎的?支持經濟的,對不對?那我們就來看看一個GDP的量,需要多少貨幣來支持。



 
這是一張反映美國的社會資金周轉率的圖表。具體計算公式是GDP/M2 ,你可以看到100年來平均比率是1.675。大致是周轉一次半。經濟景氣的時候可以達到2次,大蕭條的時候接近1次。有沒有低於1次以下的?從來沒有過。周轉零點幾次,不好解釋,除非部分貨幣發出後從來沒有進入過流通。這是美國的。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50年代由於曆史原因,這個比率非常高,平均8.8,就是說50年代中國的資金在飛快地周轉。60年代正常些了,平均2.6。70年代滑落到1.4,基本和國際接軌了。但是79年80年的比率到了1以下,79年0.91, 80年0.75。就是說有貨幣發出後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換句話說發鈔的目的純粹是為了發鈔。這個現象已前沒有過的,從79年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2015年的GDP/M2=0.51。簡單理解就是130萬億的M2中有一半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或者沒有進入能被GDP統計的流通領域。所以要麽是GDP不正常,要麽是貨幣發行不正常,二者必居其一。嗯?要麽二者都不正常?
 
要不用我的頭腦遊戲來解釋一下?2015年的參數是35年前就設定好的,然後逐年倒軋,每年的GDP增長都是硬任務,完不成必然拖累到下一年。於是官員考核,GDP 可以算是一票否決的核心內容。其實真要是考慮到環保,考慮到GDP質量,那在官員考核指標裏加編些軟性指標是易如反掌的事。比如將汙染嚴重的GDP產出剔除,在地方GDP增長指標上加編投入產出比率,對它加減權等等辦法有的是。之所以都沒做,就是因為增長指標是硬任務,違期者斬。所以老有網友發問,為什麽一定要保7保8,為什麽就不可以是4? 為什麽人家4 就可以過日子,我們非得8,不然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其實老百姓4 也一樣過日子,就是當官的4 過不成日子。就這麽簡單。
 
既然到年底GDP增長一定要達到某個數字。你指望地方官員怎麽應對?一個是騙,騙是最有良心的應對,並不傷害經濟。另一個是注水,死人不管,加大投資。投入產出比率低,投資效益差是計劃經濟,或者說官辦經濟的通病。基本建設投資/ GDP增長除去負值,52-60年平均247%,就是說投資247元才產生100元的增長,63-66年不錯113%,69-80年275%。前30年基本就是投入250元增加100元的GDP. 再來看看近幾年的數據,2006-2008年314%,2009-2013 年648%,2014年1003%,2015年1250%。投入產出比越低,效益越差,投入的力度就越大,投資消費比150%這個奇葩數據就是這樣形成的。打個比方,官員好像醫生,中國經濟就是病人,病症是失眠,藥方是安定。越吃病人的抗藥性越強,對於官員來說,後麵有把刀逼著,一定要病人立時三刻睡著,那麽除了加大藥量沒有其他辦法,30粒不行,50粒總行了吧。病人睡著了,官員就升遷了,至於病人能不能醒過來,那是後任官員的事,句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