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麟悲風佯狂客 (章太炎,1869~1936 )
“願力能生千猛士,補牢未必恨亡羊。” 鄒容、章太炎,獄中聯句
馬關條約之後,俄、法、德三國出麵幹涉,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中國又花費三千萬兩白銀贖回。日本對此引為恥辱,以臥薪嘗瞻為口號,把從中國取得的賠款六成,都用在擴充武力。1904年2月,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襲泊於旅順口外的俄國艦隊,在中國境內爆發了日俄戰爭。至1905年9月結束,日本以劣勢兵力,海陸兩軍都打敗俄軍。戰後,俄國退守中國東北北部﹐朝鮮和南滿地區則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以朝鮮和滿洲為防線,成為日本對抗俄國之基本戰略,為此後的中國東北帶來深重的災難。
1904年陰曆10月10日是慈禧太後的七十歲生日。此時,因“蘇報案”被捕入獄的章太炎,在上海牢內寫了對聯: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歎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有慶。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諷刺慈禧每過一次大壽,中國就被列強宰割一次。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餘杭人。章太炎早年在杭州“詁經精舍”師事俞曲園。太炎自謂:“而餘喜獨行赴淵之士,出入八年,相得也。” 1897年,章太炎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戍政變後被通緝,先避難到臺灣,半年後再流亡至日本,結識孫中山。章太炎力辟康梁的保皇言論,又發文罵光緒帝為“載湉小醜”,宣傳反清革命。俞曲園斥之為“不忠不孝,非人類也。小子鳴鼓而誅之可也”。章太炎隨即在《民報》發表《謝本師》一文,師生關係破裂。
章太炎行文獨特,喜歡用古字、怪字、僻典,黃遵憲說章太炎的文章:“甚雄麗,然稍嫌古雅。此文集之文,非報館之文。” 1903年,章太炎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政府,發生“蘇報案”,入獄三年。柳亞子作詩《有懷章太炎、鄒威丹兩先生獄中》:
“泣麟悲風佯狂客,搏虎屠龍革命軍。
大好頭顱拋不得,神州殘局豈忘君。”
不幸,鄒容死於獄中。1906年,章太炎出獄後赴日參加同盟會,任《民報》主筆。
1906年7月章太炎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演說:
“異種亂華,是我們心裡第一恨事。” “當時對著朋友,說這逐滿獨立的話,總是搖頭,也有說是瘋顛的,也有說是叛逆的,也有說是自取殺身之禍的。但兄弟是憑他說個瘋顛,我還守我瘋顛的念頭。”
“說了以後,遇著艱難困苦的時候,不是神經病人,斷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的,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1908年, 章太炎開始在日本講學授徒,魯迅、周作人、錢玄同、黃侃、曹聚仁都在這一時期,成為他的學生。因與孫中山發生衝突,章太炎與陶成章又重組光復會,任會長,與同盟會分裂。
民國初建,章太炎先在上海成立中華民國聯合會,後來發展成統一黨,再演變成共和黨。章太炎原本對袁世凱寄予厚望,出任總統府高級顧問。1912年冬,袁世凱任命章太炎為東三省籌邊使。章太炎到長春設立籌邊使公署,打算規劃興辦實業,卻得不到袁世凱的支持。宋教仁遇害,章太炎痛心南下,聯絡孫中山、黎元洪,仍以為聯合共和黨、國民黨之力,在政治上可製衡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章太炎作詩《時危四首》,以“時危挺劍入長安,流血先爭五步看”表明不向袁世凱示弱,毅然回到北京。
1913年8月,章太炎入住在北京的共和黨本部,即被軟禁起來,寫了《致袁世凱書》說:
“清失其鹿,民國肇興,雖兵不血刃,百日而成,追惟事前經營之力,所以摩蕩人心者,蓋十有餘年矣。炳麟不佞,始以歷史民族主義提倡光復,時前總統孫公屏居日本,交遊素寡,初與定交,同謀匡濟。既而文字興禍,縶於上海,海內為之激昂。幸得不死,東抵江戶-------,徒以語言不遜,謂之從亂。幽居京邸,憲兵圍守者,已三月矣。” 要求解除幽禁。之後袁世凱又以國史館長之位勸誘,章太炎說:“炳麟以深山大澤之夫,天性不能為人門客” 拒不接受。1914年1月,章太炎被移住龍泉寺。1916年,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位,章太炎恢復自由。
蔡元培、章太炎從蘇報案、成立光復會以來,是至交好友。1922年,直奉戰爭結束,奉張作霖敗走,孫中山發起北伐戰爭。北洋當局發動各界抵製北伐。蔡元培也表態反對,章太炎支持孫中山北伐,在報上發表了致蔡元培公開信,稱“足下前為革命黨人,身處柏林,未嘗為革命盡分毫義務,自是以來,國安則歸為官吏,國危則走之歐洲。------要之足下一生,盡是外國人旁觀中國之見,視北京為首都,謂之神聖不可侵犯;視南人為土匪,謂之無事而弄兵戈。”並奉勸蔡元培“以後轉籍他國,似較相宜。”為了革命事業,不惜與老友翻臉決裂,突顯其“章瘋子” 的性格。
1924年,國民黨改組,實行聯俄容共。當年冬,同盟會舊人在上海章太炎寓所開會討論,主張“非號召同盟舊人,重行集合團體,不足以匡濟危局。”推太炎領銜撰稿《護黨救國公函》,其中說:
“曩無尺寸之藉。而能取中夏於滿洲之手。今有數省之力。而倒授軍閥以主器之權。則知誠信日衰。轉相攜貳為之也。某等以國是不定。由民黨渙散之故。所以猶有餘燼者。則同盟會精神未盡磨滅。陰與維持。而受之者身不自覺。向使同盟尚在。凡民黨在朝在野者。必不為爾寂寂。雖有桀黠之徒。亦不得遞司神器矣。”希望能再集結舊日同盟同誌,以免革命薪火傳承的神器(指國民黨),落入別有居心之徒的手中,隱約表達反對國民黨的聯俄容共。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不久,章太炎北上,到達北平,拜見吳佩孚、張學良,要求共同抗日禦侮。之後,停留約三個月,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作學術演講。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不久,章太炎北上,到達北平,拜見吳佩孚、張學良,要求共同抗日禦侮。之後,停留約三個月,先後在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作學術演講。
1907年,章太炎在《民報》發表了《中華民國解》一文。民國建立,討論國旗的擬定,青天白日旗、井字旗、龍旗、十八星旗都有人提出,章太炎從日本回來,提出以五色旗為國旗,取“紅、黃、藍、白、黑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義”,得到了支持。北伐之後,國民黨又以青天白日旗為中國統一之旗幟。1928年5月,章太炎致函李根源說:“今之拔去五色旗,宣言以黨治國者,皆背叛民國之賊也。”是年黎元洪逝,章太炎作挽聯有:“與五色國旗俱盡” 之句。下署“中華民國遺民章炳麟哀挽。”。
章太炎既反共,組織反赤救國大聯合,被國民政府通緝過,也一再鼓吹抗日。1936年,國民政府公告:“俗儒章炳麟,性行耿介,學問淹通。-----特予國葬。”章太炎大殮時,夫人湯國梨以紅、黃、藍、白、黑五匹彩綢,按五色國旗的順序排列在棺內,默示他對中華民國有別於他人的一種執念。魯迅說:“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誌,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
張元濟挽章太炎:
“無意求官,問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幾輩?
以身試法,為我國言論,力爭自由之第一人。”
章太炎之孫章念馳,長年研究海峽兩岸關係之發展,在《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一文中如是說:“兩岸的出路不就是我們的眼界與思路問題嗎?------可幸的是這一切正在變成過去,兩岸正呈現出各種機遇,我們有望迎來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問題是我們未來兩岸關係中必須麵對的影響,麵對這問題是需要條件的,支援兩岸和平發展,就會給雙方創造這樣的條件。”重讀當年章太炎《致袁世凱書》:“炳麟以眇眇之身,始執大象,以厲國民;涉險垂危,幸而克濟。其於民國,本艱難困苦而致之,慮任邪佞以致覆亡,思勤之心,自不能一日去懷也”。相隔百年,章氏袓孫此一對“中華民國”不能去懷的思勤之心和見解,值得海峽兩岸人士深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