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女士是記者,不是學者----也評幾句《穹頂之下》

來源: 風聲雨聲 2015-03-03 07:03: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968 bytes)

看過《穹頂之下》,想起了春晚那些關於“點讚”的采訪視頻,我現在知道該給誰點讚了。和滿大街追“點讚”的所謂記者相比,柴靜女士至少幹了記者該幹的事,無愧於記者二字。

《穹頂之下》用大量的素材,說出了一件事,霧霾是人禍不是天災,治理霧霾並非做不到,實在是不做到。

《穹頂之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熱議。反對柴靜女士觀點的大有人在,最不上檔次的評判是人身攻擊。柴靜到美國是生孩子還是治孩子病,和《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有沒有價值之間,有半毛錢關係嗎?還有另一種否定方法叫做“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至於是真的沒有任何證據,還是言者自身無知,或者故意這麽說,吾等就不方便插話了。

是不是說《穹頂之下》就完美沒有瑕疵了?我認為,遠沒有到達那一步。

采訪的大量素材(也就是論據)是否沒有主觀傾向性選擇,完全客觀地再現各方麵的觀點?恐怕不盡然。

論點、論據及論證過程是否充分合乎邏輯?恐怕也未必。

國家的發展是一個戰略問題,既然談到了,是不是隻從環境這一個視角看就足夠了呢?顯然不應該。

所謂的另外的視角就是:
中國要不要工業化,為什麽不得不工業化,以及要什麽樣的工業化?
中國要不要城市化,為什麽要城市化,以及要什麽樣的城市化?
中國要不要重視國際市場競爭力,要靠什麽來獲得競爭力,以及如何培養獲得這種競爭力?
中國為什麽要保增長?在福利不夠健全,或者說沒有力量為大量人口提供保障時,大批失業可能引發的社會動亂要不要考慮?
還有教育、科研、國家安全、文化藝術等方方麵麵是不是都要考慮?

中國在底子很薄,西方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你倒是想麵麵俱到,但你做不到呀。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光著急和有良好願望是不管用的。很多時候是不得不痛苦地選擇,到底應該先搞哪個,暫緩哪個,犧牲哪個。當然,您可以問為什麽犧牲這個而不是那個,那麽別人也可能會問,為什麽犧牲那個而不是這個。對不起,這種東西叫做扯皮,恕咱不奉陪了。

如果問中國這些年發展過程中有沒有問題,肯定是有問題,而且十分嚴重。那麽,我們是不是抱著這些問題,就可以否定所有的建設成就,抱著這些問題,就可以大罵共產黨了呢?有些人確實就是這麽想的。環境汙染有點類似於,一個人看到地上有口痰就大罵政府,卻恰恰忘了那口痰就是他自己吐的。

《穹頂之下》雖然踩了許多人的尾巴,但總的來說是建設性的,是要找問題、解決問題的,沒有要罵誰的意思。不過,柴靜女士犯了個簡單卻嚴重的錯誤,她往前多邁了一步,給中國的問題指了一條解決途徑,也就是開出藥方,但這藥方是不是真的能治病,這本身又成了問題。柴靜女士或許忘了,自己是記者,不是學者。

正如柴靜女士自己所說,霧霾天飄的是什麽味道?是錢的味道。那麽,更徹底的市場化改革,也就是讓金錢的影響力更強,更深入人心,是不是就能夠消除這個味道?這樣的結論難道不荒唐嗎?說中石油壟斷,所以汙染,隻要一大幫人一競爭,汙染就沒有了,外資控股是不是就更沒汙染了呢(片子中還舉了美國汽車的例子)?但真是這樣嗎?

所以,不懂請不要亂開藥方,弄不好是要出人命的。說有人誤食敵敵畏,中毒了,您開的藥方是,再多灌點敵敵畏就好了,但真是這樣嗎?

盡管如此,《穹頂之下》仍然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紀錄片。它的最大價值不在於柴靜女士提出了什麽方案,而是在於把環境汙染拉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央。就算是捅了馬蜂窩,那麽這個馬蜂窩也早就該捅了。而對於柴靜女士所付出的努力,特別是自費拍片,公益播放,都是值得讚賞和肯定的。

至於通過對藥方的質疑,進而質疑柴靜的動機,從而整體否定該紀錄片價值的人,勸你們還是厚道點,因為,柴靜女士是記者,不是學者,盡管她自己經常忘記這一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