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義虎: 儒家思想應主導中國改革

儒家思想應主導中國改革
 
《聯合早報》 齊義虎 
2014-08-24 20:17:10
 
中國的《環球時報》8月13日發表著名民族主義代表學者王小東的文章《儒家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引起了關注和討論。如果說鄧小平時代的“不爭論”是為了在實踐中摸索前進,今天的中國已經迫切需要一場“大討論”,來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為接下來的改革凝聚共識、指明方向。
 
經30多年探索與實踐,中國的改革事業逐漸跨入深水區,已沒有石頭可摸了,亟需頂層設計的戰略指導。王小東撰文稱“儒家思想不能主導中國改革”,首先亮出左派的鮮明觀點,從否定的角度觸及這一話題。
 
在王小東看來,儒家思想之所以不能主導中國改革,主要有兩點理由:一是講究尊卑長幼的儒家禮製,已不合乎平等、獨立、自由的現代普世價值;二是在現代國際競爭的“大爭之世”,儒家的保守性敵不過列強不擇手段的進攻性,可與守成而難與進取。前者是對儒家之“體”——價值性的否定;後者是對儒家之“用”——有效性的否定。三言兩語之間使儒家體用雙廢,可謂一招斃命。不過細想一下卻未必如此,以上兩點不惟不是儒家的致命缺點,或許恰是其克治中國乃至人類當下時弊的製勝法寶。
 
在中國,不論左派還是右派,其本質都是現代派,二者共同尊奉自西方傳入的思想文化和價值立場,隻不過在價值先後排序和實現手段上有所分歧。作為現代派,他們共享著對於傳統的輕蔑立場:激進者要徹底打倒傳統來為現代化開路,溫和者也不過勉強承認傳統曾有一點曆史進步意義。
 
這種恃今傲古的片麵性,造成現代派的思想盲區,他們隻看到現代化的豔麗外表,卻看不到現代性的內在危機,於是將所有問題都歸結為現代化不充分的結果;為此不惜一切代價,非要一條道跑到黑,不撞南牆不死心。其深層次的思維根源,則是進化論的線性曆史觀。從五四直到今天,現代派一直都在夢想“科學萬能論下的民主烏托邦”,但這其實隻是遙不可及的西洋幻境。
 
中國的改革事業是人類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是故反思改革必須從反思現代性的人類總體高度來展開,否則便無法把握中國改革的正確方向。西方早已出現後現代主義,隻不過他們對現代性的反思,多是無力的哀歎和惆悵,缺乏積極有效的克治手段。麵對現代性的迷思,前現代思想與後現代主義一樣,都可以成為一種批判和矯正的力量。儒家以其幾千年政教文明的深厚積澱,無疑具有擔此重任的能力。
 
儒家思想不過日用倫常之道,但正因為其平常,才能超越時代、萬古不變。故儒家思想不存在過時的問題,而是貫通古今、與時偕行。相比之下,現代普世價值好似一堆抽象空洞的華麗辭藻,懸浮於腦而未契乎心,看上去很美,實則既未造道遑論有德,不過誇誇其談的意識形態口號。
 
同樣,所謂大爭之世的國際競爭,是現代性極端擴張的一部分。王小東說“要挖掘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大爭之世’的其他思想、文化資源”,說白了就是棄儒家而取法家。當年的秦國確實借助法家的改革,走上了橫掃六國的統一偉業。但大秦帝國在短短的15年後,也與六國一樣灰飛煙滅了。毀滅別人的力量同樣能毀滅自己,古代的法家改革是這樣,今天的現代化改革依舊如此。中國若欲和平崛起,需要學習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周文王,這才是強而不霸的王者之道。
 
現代化本是為人服務的,反過來卻成為一種異化人、裹挾人的力量,實在有違初衷。王先生一邊主張平等、獨立、自由的普世價值,一邊卻又偏愛法家爭霸的富強之術,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不僅凸顯了其思想糾結,更反映了現代性內部的悖論和困境。
 
為了矯正現代化的弊病,應對不斷惡化的貧富分化、環境汙染、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等趨勢,使人類能役物而不役於物,在現代化之外還需要傳統化的同時展開。傳統化與現代化好比陰陽之和合化育萬物,又如車之雙輪互相平衡,保證人類的發展合乎中道而不偏於兩端,在老路和邪路之外走出一條充滿希望的新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