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者,易而不易,不易而易,是易也。不易之易,生生不息之陰陽流轉也;易之不易,曰常,陰陽流轉之生生不息也。於易中求其不易之道,也即老子之道。老子觀萬物之周而複始,明易之生生不息之理,即知常,以此方得老子之道。萬物皆成於有而始於無,有者,物之所成也;無者,物之前相也。故謂之曰: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從生命演化的角度看,老子之道非大道。在重讀華夏經典2:華夏經典如何讀中此文中,本公眾號站在生命演化的角度,從華夏人的DNA傳承和華夏社會認知傳承兩方麵去解讀孔子之儒家,如以此兩者去解讀老子之道家的話,會發現道家僅滿足華夏人的DNA傳承這點,完全不滿足華夏社會認知傳承這塊。因為老子之道家是反社會認知傳承的,其講究“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其主張以“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去“絕聖棄智”,通過實腹強骨且去學去智,從而達到以強化DNA傳承去斷絕社會認知傳承。
縱觀老子五千言,老子反社會認知傳承,反智慧的大眾化,其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和心態去寫道之用和德之用的。但社會認知傳承是要大眾化的,所以老子之道家不能成為華夏道統的主幹。漢武帝棄漢初的黃老之術而獨尊儒術,真乃慧眼如炬也!後續本公眾號會在華夏曆史人物係列中去詳述漢武帝的豐功偉績,且目前在華夏曆史的記述中沒能體現出漢武帝之偉武。
孔子之儒家能和天下不同之道,尚“道,不同,不相”。老子之道家反一切社會認知傳承之道,尚“絕聖棄智”,任其發展到最後會是唯道家獨存而不容別的道統存世,且此道家之傳承隻能為上位者所知所學,所以本公眾號認為老子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和心態去寫老子的,其也隻能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寫,否則就跟其“絕聖棄智”的主張背道而馳了。基於此,本公眾號認為老子之道家沒有能力去承擔華夏社會認知傳承,老子之道家不能也不會成為華夏文化之主幹。
老子雖然反智慧的大眾化,但老子不反智慧,相反老子極其崇尚無跡無形的大智大為。老子是對易的陰柔一麵的闡述,孔子是對易的陽剛一麵的闡述,兩者同出於易而合於陰陽。下文中本公眾號以直麵世界的華夏認知模式去解讀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源於直麵世界而對萬物觀察之,通於易之生生不息之理,是對易的陰柔一麵的靜的闡述,其看之不見,聽之不聞,撫之不可得,是先於天地而亙古亙今的存在。老子的道是“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的,而今之道源於“萬物旁作,吾以觀其複也”。基於此,今之道是從直麵世界而來且通於易之生生不息,得今之道後再以今之道去推演古之道,以此方顯亙古亙今的道之全貌。“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徼”也同樣在說老子的道是源於對世界萬物的直觀,恒無是看物如何從無之相以開始然後長成物之相的,恒有是看物之相如何從其生之相流轉到其滅之相的。無之相到物之相即:無名萬物之始也;物之相的生住壞滅之相的流轉即: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無同出而異名,隻是基於從整體結果的觀察和局部過程的觀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老子的道,以直麵世界而生生不息。讀老子,要站在如此的角度去察之解之。
以如此角度去解老子之道,其不複雜也不玄妙。老子的道以直麵世界而通於易,不離易之生生不息。但很多人會覺得老子難讀、玄妙,是因為老子的道是基於上位者的角度去寫的,是以上禦下的。讀者基本上是下位者且站在下位者的角度,以下位者的心態去解老子,難矣!另外,華夏文明主要是以儒家的道統去傳承,而老子的道之用德之用是跟儒家的主張反著來的,這會加大理解老子的難度。
老子生存的年代比孔子早,顯然老子的道不是為應對孔子而做的。孔子自己也說過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周監於二代,鬱鬱呼文哉,吾從周”,說明孔子的儒家之道是對周朝道統的繼承,而老子的道所對應的顯然是周朝的道統。
老子現傳的版本不如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本,帛書版本從整體上更合老子之神,本公眾號認為應以帛書版本為閱讀的基準,以現傳的版本去對照,觀其兩者的不同之處,更能增進對老子的理解。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客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