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麽4:海納百川,兼容並蓄

文化和文明,很多時候是混在一塊的概念,並不是很好區分。本公眾號寫的曆史是什麽係列,其根基是立在“曆史是什麽2:穿越生命的迷霧”中生命演化的基礎上,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個人認知,社會認知以及個人認知與社會認知的迭代演化,因此下麵基於個人認知和社會認知來理清文化、文明以及曆史的概念。

事件a的社會認知:特定時間和空間中,一群人對事件a形成的個人認知的集合,或稱作個人認知的總和,個人認知集合或總和中包含了這群人中的每個人對事件a形成的個人認知。事件a的社會認知為了敘述的方便簡稱為社會認知。

文化:特定的生存環境中,一群人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形成的社會認知共識。社會認知是個人認知的集合,認知集合中個人認知形成的共識簡稱為社會認知共識,即文化。

文明:文化以及文化的承載和衍生物的總和。比如文物,曆史遺跡,政治製度以及文字語言這些都是文明的一部分。

曆史:曆史事件記述的匯集,可以看成是關於曆史事件的社會認知的總和。

習慣上,文明一般是針對一個整體的區域或者一個整體的領域來說的,用於宏大敘事的場合,而文化則可以比較細致的劃分。比如經常在媒體中見到的中華文明,華夏文明,西方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之類的,這裏將文明替換成文化是沒什麽問題的。文化則靈活很多,比如公司文化,運動文化,書法文化,西餐文化這些,這裏將文化替換成文明一般是不符合習慣的。

社會認知作為群體中每個人認知的集合,它是鮮活的,動態的,可傳承的,它活在群體中每個人的身上,影響著群體中的每個人也被每個人所影響。所以上述的文化、文明、曆史也是鮮活的,動態的,可傳承的。

曆史是什麽3:曆史的起點”中,敘述了從三皇到大禹開創的華夏社會認知傳承的一個核心精神:直麵生存環境,迎難而上不信邪。同時,這個時期也形成了華夏文化的認知模式:係統的、整體的認知世界的認知模式。這種認知模式的形成也不難理解,神農氏開啟了農業種植後,農業生產要求與天時地利的統一,既要整理河道溝渠灌溉農田,還要觀察自然氣象節氣去決定何時春耕秋收。在生產力低下的上古時期,農業生產必然是一個由很多人一起參與的係統工程,而華夏文化的係統整體的認知模式也就伴隨著農業生產演化而來。

華夏認知模式的係統性整體性,表現在對輸入量和輸出量的重點關注,而中間的過程不是重點關注的。這種特性在中醫上表現的尤其突出:比如方劑草藥、穴位針灸這些東西,是長期實踐而來的,將人體當做一個係統的黑箱來看待,辨證後確定方劑草藥即係統輸入量,然後觀察病情變化即係統輸出量,再根據病情變化的不同去調整輸入量,經過長期累積的大數據學習後得出結果,確定輸入量跟輸出量的對應關係,即辨證用藥看病。

這種認知模式的優點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在不了解係統背後的微觀機製的特定曆史時期也可以有效的去解決係統問題。華夏文明在上古時期就能完成疏通大江大河這樣的宏偉工程,後續的萬裏長城,京杭大運河這些宏偉工程隻是這種認知模式傳統的延續。但缺點也很突出,對係統背後的機理沒有傳統的動力和習慣去深究,導致近代科技文化的落後。對於擁有5000年文明曆史的華夏文化來說(本公眾號認同華夏文化的曆史跨度絕不止5000年,燧人氏距現在是遠超5000年的),300年的科技文化方麵的落後有諸多原因,隻是能顯現出華夏文化認知模式的缺陷但證明不了華夏文化以及認知模式的落後。係統整體的認知模式一旦補上對微觀機製理解不足的缺陷後,這種優化後的係統整體的認知模式會在社會化大生產時代爆發出巨大優勢。

現存的一神教文明(基督和伊斯蘭之間關於古希臘文化的原創問題有些扯不清,將其歸為一類),佛教文明,以及華夏文明,其中有意思的事情是華夏文明實現了對另外兩種文明的融合,而對佛教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恰都是發生在華夏曆史的波穀期。華夏文化在曆史波穀中顯現出堅實的韌性,麵對外來文化的入侵不僅沒有被征服摧毀,還能在曆史穀底中融合入侵文化的優秀成分,給華夏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本公眾號接下去探索華夏文化另一種核心精神:海納百川,兼容並蓄。 

五帝時代到夏商西周,官學壟斷以及竹簡書籍的匱乏,使得知識傳承主要在貴族間進行,知識的壟斷導致文化的不繁榮。直到春秋戰國諸侯混戰的數百年間,華夏文化的骨架才得以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加速了知識的普及和社會認知的傳承;在周王室王權衰落以及諸侯崛起的過程中,伴隨著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期間社會秩序的交替和製度的變革都有利於新舊觀念的碰撞和新學說的形成;諸侯在混戰競爭中對人才的渴求,也有利於給新學說新觀念的產生提供更寬鬆的環境;諸子著書立說,互辯傳學,激發的創造力也有利於諸子觀點的完善、進化和傳承;諸多因素的疊加,使得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大爭大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家共存的文化繁榮期。在5000年的華夏文明史中,這樣的眾星璀璨的文化繁榮期也是空前絕後的,百家共存百家爭鳴也鑄就了華夏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海納百川,兼容並蓄。

諸子百家持續數百年的大爭大放,鑄就了華夏文化的骨架,也使得華夏文化成為一個開放的體係,後麵在受到佛教東來的衝擊後終將佛教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佛教本土化的佛宗八派。近代以來,麵對西方文化的強勢衝擊,華夏文化能在曆史低穀中堅行,期間勇於自我批判自我革新,在融合西方文化的優秀成分後終將鳳凰涅槃。華夏文化的這種韌性,也正是“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反映,也正因為有海納百川的能力和胸懷,華夏文化才能經受得住強烈的外部衝擊,最終將外來文化本土化。
本公眾號認為,華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勇於直麵生存環境,迎難而上不信邪;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這種文化的核心精神在華夏人身上的投射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
春秋戰國後的2000多年間,華夏曆史波峰波穀的幾起幾落。因為這種精神在,華夏人能在曆史波穀中新生,然後走出曆史的更高峰。隻要有這種精神在,華夏社會認知的傳承就不會斷,華夏文化就不會倒。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博客和曆史數據記錄所有,歡迎轉載,嚴禁抄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