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之《儒家思想》CH2〈存有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之讀後感
哲學家牟複禮(FW Mote)認為:中國哲學之異於西方哲學的最大不同處就是在:中國顯然缺乏創世神話。這是因為國學把宇宙看成是連續創造活動的展開。而背後的動力就是所謂的“氣”,氣既是物質、又是精神。而西方語言中並沒有適當的翻譯。杜維明認為:最好的翻譯應該是vital power,是“血氣相聯的一種心理生理交溶的力量”。由“氣”而形成的宇宙,是具有自己的連續性、整體性與動態性。正因為此特殊的三性,所以此宇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有機過程,此有機過程的特殊性則是自然的、和諧的。“自然”就是一切自然而然的形成或者發生,在此世界的演化過程中、雖然有瘟疾、飢荒、戰爭,或者任何不公正的殘暴行為。但是、這些事件都可謂是自然形成的,又自然地結束了,所以哲學家牟複禮稱這種有機過程為“和諧的”。當然、筆者認為:稱之為“和諧的”有其特殊的哲學意義。正如理學家思想中之“人之初性本善”是出於相同的原因,隻是強調人的善良性,希望人們都追求善良的個性。而牟複禮隻是強調其和諧性,希望宇宙人間從此和諧。
而在東方的文學家、小說家、藝術家等,他們的心靈中,都自然地產生與此和諧宇宙的共鳴。由於宇宙的整體性、連續性與動態性,所以構成中國特有的文學、小說與藝術,大大地異於西方的文學、小說與藝術。杜維明在他的〈存有的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論文中,舉出多項古代的作品,都具有此特殊自然觀的哲學。筆者在此一一將它們列出於下:
(A)北宋張載的《西蒙·太和篇》把創生宇宙的秩序、用美妙的文學解釋為:
- 1、太和所謂道。2、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而簡,其究也廣大堅固。3、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4、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5、不如野馬絪緼,不足謂之“太和”。
【白話文簡釋】
1、能創生宇宙之秩序的太和、就稱為道。2、它的中間含有或浮或沉、或升或降、或動或靜,互相感應的性格,由此而產生煙塵相搖蘯、勝或負、屈或伸的開始,當它來臨的時候、微小而簡易,當它擴大的時候、廣大且堅固。3、最先展示天地之奧妙的、就是乾元!效法天地之簡約的、就是坤元。4、分散又各自不同而有象跡可尋的稱為氣,清新明通而無象跡可尋的稱為神。5、不超越形而下器之類如野馬和煙塵的話,就不夠資格稱為“太和”。
(B)比張載大二歲的北宋周敦頣(周濂溪)之《太極圖說》把宇宙之初用簡單的五個字,無極而太極,輕輕地帶過。而後又謂人是接受到天地的靈氣而特別地突出於萬物之中,然後、人設定好壞的標準,就有善惡之分了。全文如下:
- 無極而太極。…………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白話譯文】
由虛無而自動演化為最高極的真理。[筆者注:此論調與今日“大爆炸”的理論極為相似。現代的天文物理學也不知道在大爆炸之前為何物,隻好稱之為black energy。周敦頤稱之為無極。]…………隻有人得到天地的靈氣所以最為突出。形體既是生成後,心神中就產生智的直覺,所以人的仁義禮智信的五種德性就有感而出動,於是人就製定善惡的標準,人間萬事因此就層出不窮了。
(C)北宋張載的《西銘》,用美麗的詞句將人的旦生巧妙地與天地結合,而且天地之氣還會塞人體與帥人性,也就是說:天地的氣灌注在人的身體內,天地的性格也統帥人的習性。原文如下:
- 1、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2、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3、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白話釋文】
1、我稱天為父親、又稱地為母親,我隻是墨墨地旦生了,也就混入其中。2、所以天地之靈氣充塞我的身體,天地之精神統帥我的性格。換言之、人就稟承天地的DNA。3、有此DNA、天下的人民百姓都是我的手足同胞,天下的萬物都是我的同類。
(D)比張載稍晚幾年的蘇東坡,他的宋詞在中國是家家背誦,但是、在他的文章《前赤壁賦》中,就深深地描述了宇宙的動態性。他以河水與月亮為例,說天地之間都是無時無刻在變化。《前赤壁賦》中有:
- 1、蘇子曰:客亦知水與月乎?2、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3、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4、蓋將自其変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白話文】
1、蘇東坡說:客人也知道水和月麽?2、水如此向前流,而並不曾去了。3、月亮有園有缺,但是也沒有消滅或者生長。4、因為從變的方麵來看,天地之間實在不能有一瞬間的不變化。5、從不變的方向來看,則萬物與我都沒有窮盡的,那還有什麽羨慕呢?
(E)《白蛇傳》戯劇-受到張載的民胞物與的“宇宙一體”的哲學影響,宋朝的一位文學家(姓名不詳)就改編了當時民間的地方戯劇,此新戯劇就是後來廣為民間流傳的《白蛇傳》。此劇中的兩位女主角都是千年的蛇精修練成人形的,後來此位白蛇就與一位書生許仙產生愛情而結婚生子的故事。當然、這種的人蛇戀愛而生子的小說,僅僅會發生在以“氣”為萬物之原動力的哲學地域,這樣的故事一定不會發生在任何的西方國家。而萬一發生的話,此位作者一定會為所有的宗教家所鞭打或者被判終身監禁。在中國竟然流傳了一千年之久,而且仍然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民間故事。而且杭州西湖旁還有一間寺廟紀念此事。由動物的演化而変成人形的故事,在中國小說中,也是屬見不鮮,是為中國人的生命哲學所接受。
(F)《西遊記》是明朝的吳承恩所作,由此小說、我們可以看出國學的整體性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力。因為國學將宇宙看作是有連續創造活動展開的性格,所以這宇宙就自然具有包羅萬象的和諧力,也沒有一位造物者創造了世界的觀念。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一塊頑石變成的,先變成一隻猴子,再就成了當地的猴王。後來又為一位高僧收為徒弟,並賜他名為“孫悟空”。最後、孫悟空努力修煉成人形後,被前往印度取經的唐三藏收他為同伴一起前往印度取經。當然、一塊頑石變成猴王,猴王又修練成人形,又一同與一位僧人去印度取經。這類的小說、隻有在國學的開放和諧的哲學思維中、才會旦生此類的偉大驚人與流傳數百年的小說。而哲學家杜維明認為此類小說絕對不會産生在閉鎖的西方哲學社會中。
(G)清代的道濟(1641-1717)、又名石濤、原名朱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他的畫的特別之處就是將山脈可以畫成如江河一樣流通。他看待山脈的特殊方式,就是把它們看作凍結起來的江海波濤。也就是將“氣”的概念灌住到山脈的石頭中,使得山脈更具有精神性了。既然在《西遊記》中、頑石可以變成猴子、再變為猴王、再變為孫悟空。以此類推、為什麽山脈不可以灌住“氣”呢?灌住“氣”之後的山脈,使人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動態性。如此、則更能吻合北宋的形而上的哲學。茲將道濟的一幅畫由有度下載、以供朋友欣賞。
〖總之〗
國學中、“氣”為宇宙生命的動力,故氣使天地人三位為一體,此生命力的氣使得人與萬物形成一體,也就是人與自然不應該分離。故杜維明說:“生命力的內在共鳴如此有力,致使人體中最精緻細微的氣所構成的心與自然萬物不斷產生一種同情的和合。” 有此共鳴、人的心就自動擴展、一直大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我國藝術家對大自然的審美欣賞,就是通過此種融合,擴大後形成一種實力。
在戰國時期、莊子建議我們不應“聼之以耳”,而應該“聼之以心”,進一步再“聼之以氣”。“聼之以氣”就是說:我們既為宇宙的一體,我們心中的生命力與大自然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就努力傾聼大自然的聲音。作為一位藝術家或者小說家,有時候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是人有天付的自我直覺性。當我們去培養這種天付與的藝術性後,還需要自我的培養與學習,一麵要培養我們的感性,另一麵要學習人間的智慧,才能使此種藝術性壯大。要培養到“可以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地步,這就是“聼之以氣”的目的。舉例來說、《白蛇傳》中的人蛇相戀的故事、就是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其藝術水平之高超,非今日好來嗚之影片Star Wars 之情節能比,因為《白蛇傳》的意境遠遠高出Star Wars、這個影片僅僅是一個征服太空的科幻小說故事而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