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最後一場演出,鏡頭有意從台的側麵經過不同顏色的幕布再集中的團員身上,給人很強的不確定的感覺。另外,開始文工團的拉練慰問演出,取景感覺像在東北的山裏,風景很漂亮;以中遠景為主的田園構圖也非常經典,在戰爭大片中經常看到,此處運用能夠烘托那種甜蜜和諧的氣氛。還有林丁丁被表白時候手、後頸的細節,毛線的拉扯還是挺細膩的。跳舞和演出的鏡頭很多也很美。
還有一個場景印象非常深,就是穗子在卡車上把第一封情書悄悄拿出來撕掉。卡車上睡著的人群有些在沉睡中的那種象征意義,而周圍緩緩伸展開來的霧茫茫的朦朧夜色,和穗子自己在後麵車燈照耀下的對比那種傷心和迷茫,把當時人物內心那種朦朧的愛和朦朦朧朧的前途,都拍得很唯美,傳遞很到位。
編劇和導演看來想傳遞的東西很多。時代的變遷當然是主線,其實這個抽象的概念包括了非常多的內涵,比如生活環境的變化,國家、政治、社會、環境、信仰、價值觀和文化的變化等等。不過更重要還是在巨大變遷中人自己內心的迷茫,無從選擇、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奈,對逝去而無法挽回的青春的失落,對習以為常而突然發現無法離開的戰友情的無助。這個電影,給我最強的感覺就是這個沒有答案的迷茫。
說說不足的地方
二流文藝片:
馮導的片子,基本就是賀歲片的水平(好看但不太耐看),文藝程度一直是硬傷。這麽說吧,細膩程度不如老謀子,文藝程度不如薑文,紀實程度不如賈樟柯,特寫不如王家衛。主要表現人物刻畫不豐滿,說實話。沒有一個人物讓我印象很深刻。這些問題可能都是第二個問題造成的。
重點不夠突出:
一說到懷舊,估計編劇到導演都很high.於是自己有很多的理解,自己青春的詮釋,因此很多東西割舍不下,導致整個電影承載東西太多,主題不突出,減弱了震撼力。 比如,影片後半部基本上是戰爭和曉萍在野戰醫院的經曆,這個長度有點過於厚重,導致影片的重心似乎由此偏移。而且導演還在講述講述戰爭後的事情,甚至沒有完全聚集在劉峰和曉萍身上,使後麵就更為蒼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劇情卻嚴重不足,有點虎頭蛇尾之嫌。
演技:
演員是不是大都都是新手,幾個演員都不太給力,包括男女豬腳。感覺這也是人物不夠豐滿和形象不突出的原因。所以,馮導不如星爺,星爺的調教下,群眾演員都會非常出彩,這是天壤之別。馮導的劇,劇本、台詞、名角三大法寶,缺一不可。
如果是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