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侃《芳華》

昨天終於把《芳華》看了,順便聊幾句。
 
總的說來拍的不錯
 
時代氣息還原得還可以。很多鏡頭花了不少功夫。比如越戰那個場麵,很像阿甘正傳的越戰鏡頭,正麵縱向的行軍特別是近景的士兵的姿勢,麵部表情給人很強的壓迫感。後來穿插戰鬥也很像,鏡頭的橫向運動很快,凸顯緊張的快節奏,也使我想起陳可辛的《頭名狀》。


告別最後一場演出,鏡頭有意從台的側麵經過不同顏色的幕布再集中的團員身上,給人很強的不確定的感覺。另外,開始文工團的拉練慰問演出,取景感覺像在東北的山裏,風景很漂亮;以中遠景為主的田園構圖也非常經典,在戰爭大片中經常看到,此處運用能夠烘托那種甜蜜和諧的氣氛。還有林丁丁被表白時候手、後頸的細節,毛線的拉扯還是挺細膩的。跳舞和演出的鏡頭很多也很美。

還有一個場景印象非常深,就是穗子在卡車上把第一封情書悄悄拿出來撕掉。卡車上睡著的人群有些在沉睡中的那種象征意義,而周圍緩緩伸展開來的霧茫茫的朦朧夜色,和穗子自己在後麵車燈照耀下的對比那種傷心和迷茫,把當時人物內心那種朦朧的愛和朦朦朧朧的前途,都拍得很唯美,傳遞很到位。

編劇和導演看來想傳遞的東西很多。時代的變遷當然是主線,其實這個抽象的概念包括了非常多的內涵,比如生活環境的變化,國家、政治、社會、環境、信仰、價值觀和文化的變化等等。不過更重要還是在巨大變遷中人自己內心的迷茫,無從選擇、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奈,對逝去而無法挽回的青春的失落,對習以為常而突然發現無法離開的戰友情的無助。這個電影,給我最強的感覺就是這個沒有答案的迷茫。

說說不足的地方

二流文藝片:
馮導的片子,基本就是賀歲片的水平(好看但不太耐看),文藝程度一直是硬傷。這麽說吧,細膩程度不如老謀子,文藝程度不如薑文,紀實程度不如賈樟柯,特寫不如王家衛。主要表現人物刻畫不豐滿,說實話。沒有一個人物讓我印象很深刻。這些問題可能都是第二個問題造成的。

重點不夠突出:
一說到懷舊,估計編劇到導演都很high.於是自己有很多的理解,自己青春的詮釋,因此很多東西割舍不下,導致整個電影承載東西太多,主題不突出,減弱了震撼力。 比如,影片後半部基本上是戰爭和曉萍在野戰醫院的經曆,這個長度有點過於厚重,導致影片的重心似乎由此偏移。而且導演還在講述講述戰爭後的事情,甚至沒有完全聚集在劉峰和曉萍身上,使後麵就更為蒼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劇情卻嚴重不足,有點虎頭蛇尾之嫌。 

 
因為時間跨度大,高潮迭起,多人物敘事帶來的分散,是主要人物的背景、思維性格的發展變化等不夠突出。或者說,詮釋人物發展的場景少了。比如,劉峰整個很抽象;(打沙發和拒絕領導保送可以算是一些描述,但是不夠細致和到位。)特別是表白之前,人物的心理刻畫缺乏暗示,因此觀眾都很驚訝;唯一的暗示是聽靡靡之音,但是這個離表白太近,起不到鋪墊的作用。曉萍的好一些,但是白白浪費很多機會,比如在野戰醫院的變化沒有表現;在高原上裝病沒有表現,然後突然說她瘋了,有些突兀。雖然還是可以推測,但是人物就單薄,打動人的機會少了好多。 我懷疑是剪輯的問題。功力不夠。

演技:
演員是不是大都都是新手,幾個演員都不太給力,包括男女豬腳。感覺這也是人物不夠豐滿和形象不突出的原因。所以,馮導不如星爺,星爺的調教下,群眾演員都會非常出彩,這是天壤之別。馮導的劇,劇本、台詞、名角三大法寶,缺一不可。

如果是我:
曉萍在劇院外麵的獨舞如果加上一些蒙太奇的效果甚至藝術處理可以更加出。比如在舞蹈穿插她自己兒時的經曆或者至少穿插她穿上道具服裝的效果。或者把真實的劇院的集體舞虛幻化。個人認為,穿著精神病服裝跳舞雖然也打動人,但是這是表層,在裏麵,應該用曉萍的眼光來看世界,她的眼光把自己看成演員,她就是演員;她的眼光把這些同事看成不信任的人,那麽他們就是虛幻的。這樣的藝術效果會更加的震撼和突出。估計薑導會同意 -:)
 
結語
無常是人生的本質,無法理解這一點,就注定無法跟上時代變化,或者,會在時代變遷中迷失。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凡夫內心對人生的真相缺乏定解的標誌。唯一的答案是追求最高的智慧,用佛法武裝自己:看穿無常的把戲,拒絕戲論;把內心訓練強大,不隨風起舞,此為真禪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