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世界隻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隻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隻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幹涉,也不應該幹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傘出去,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就得學會簡樸生活。
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會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這個個性彰顯的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兒女的戀愛和婚姻。逼迫兒女或選擇孝道,卻獨自品嚐痛苦和遺憾;或堅守愛情,卻在愧疚中掙紮;或左右為難,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這些都是誰惹的禍?這是中國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禍,就如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既有獨立的願望,又有著與母體分離那種深深的恐懼,同時很難形成對事物的判別,常處於兩難狀態。
2.
中國是一個重親情和聯係,但缺乏界限感的社會。
記得小時候,從城市返回農村的父母,因習慣於關著院門,而遭到鄰裏們非議。因為,麵對關著的院門,他們不能像走進自家院門一樣心無界蒂,院門這個界限令他們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僅限於物理上的個人空間或家庭空間的話,隨著中國的城市化和對個人隱私的日益尊重,中國人的界限感已經大大增強了。
但是對於心理層麵上的個人空間和家庭空間,中國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因為這種模糊的界限感,引發了人際關係中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同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很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猶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經曆不同,讀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係統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千差萬別。
如果一個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就會意識到這種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但如果一個人界限感模糊,麵對這種差異,會非常痛苦,於是開始抱怨和不解:“你怎麽這麽辦事?”“你憑什麽這樣對我?”“你怎麽竟有這種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3.
中國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
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本應該自己爬起來,那是他自己的事,可是中國父母卻看著心痛,會立刻跑過去扶起。其實,善良的中國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愛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長大,有能力獨自上學,但因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認為那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背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風塵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獨立意識開始強化。孩子覺得上什麽學校是自己的事,和誰談戀愛是自己的事,嫁給誰,娶誰是自己的事,但很遺憾,他們和父母的界限沒有完全被打破。
可笑的是,孩子一邊大聲宣告“戀愛婚姻是我的事”,一邊把為自己找工作、買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於是父母在這種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覺得“你的高考誌願是我的事,你的戀愛婚姻是我的事”,於是開始衝突,於是開始痛苦。
在中國,關乎高考誌願、戀愛婚姻這樣的大事,也不僅僅是父母的事,還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關切似乎全是他們自己的事。
看似是一份幫助,一份關心,但卻是害了孩子。因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戀人當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後把自己的意願拿出來,努力的充滿熱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見最終得以實施。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戀人互動。每天計較著我愛你多些,還是你愛我多些。
不僅如此,孩子帶著模糊的界限感,開始與同事互動。本不應該自己承擔的,卻不會說“不”,本應該自己承擔的,卻又常常把責任推給他人。
不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於是他或她帶著模糊的界限感,又開始與自己的孩子互動。
如此繼續,會造成很多代際傳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劇的輪回,關係成為一種痛苦的糾纏。
所以,中國人應該學會分清界線感,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每個階層的界限感清晰起來,這樣相處起來會省力很多。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吧!
摘自《政商閱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