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豆腐就是家常菜,再平常不過的食物。菜場裏隨時可以買,媽媽隨時都會做。家裏不常吃小蔥拌豆腐,媽媽覺得它太簡單,不像一道“菜”—— 隻有在她疲憊的時候,才會隨意拌上一碗。我從來不挑,隻要是媽媽做的,都喜歡。
出國後才發現,豆腐來之不易。住的學生公寓,離華人店比較遠,我很少去,難得吃上豆腐。
係裏有個白人女孩,臉色蒼白,皮膚很嫩。一天在Cafeteria裏,同住學生公寓的一個台灣男生忽然感歎道:“I wanna eat tofu!” 白女建議他去中國店看看。那男生卻喃喃道“I haven’t had tofu for so long..….” 白女愣愣地望著他,眼裏滿是憐憫,像在看一個生無可戀的人。
後來,豆腐竟然自己送上門來了。有台灣校友上門推銷自家做的豆腐,他是本校的博士,畢業後做起了食品生意,每周到學生公寓送貨。隻要一次買三大塊豆腐,就能免運費。接著還有個香港來的生物學博士,賣北極甜蝦,兩磅起送貨。
當時我和兩位中國同學合租一套公寓,正好湊單。於是,博士們執著的身影每周按時出現在走廊裏,豆腐和甜蝦成了我們的家常菜。
剛開始我不會做菜,索性把蝦跟豆腐一鍋燉,能吃,但味道總不大對。後來在一位訪問學者的點撥下,終於吃上了小蔥拌豆腐。新鮮的豆腐,都不用焯水,加點鹽,生抽,麻油,……撒上一把蔥花拌幾下,一種久違的味道就回來了——果然是985的博導,啥都能導。
工作後,周末閑著沒事,我竟動了自己做豆腐的念頭。黃豆先浸泡一晚,第二天手忙腳亂地打漿,過濾,煮漿,點鹵,壓模……足足折騰了半天,才得了一小塊半老不老的豆腐。味道確實比店裏買來的鮮,卻隻夠做兩頓小蔥拌豆腐的。那時才明白,當年博士賣的豆腐,真便宜。——我寧可買塊豆腐去撞頭,也不想再試第二次了。
後來嚐過各種風味的豆腐,不時的,也會做一下小蔥拌豆腐。簡單,明白。
一青連二白,至味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