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形象首次出現在王隱所撰《蜀記》裏,成書時間330AD前後。“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歎曰:‘可真謂名士矣。’”
而後來裴啟《語林》中記載:“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密覘武侯,乃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 裴啟顯然是照抄了王隱的原文,有點不同的是,《蜀記》中諸葛亮拿的毛扇,變成了白羽扇。
較真的話,毛扇跟白羽扇差大了,材質是有獸禽之別的。毛扇是魏晉南北朝的時髦,名士清談時喜歡手裏拿一種造型有趣的扇子,中間用優質木材作柄,周圍用麈鹿尾巴上的毛裝飾,也叫“麈尾扇”。其實,毛扇在漢代就有,不過那時還是幾根條褸,魏晉南北朝時則呈尖桃狀,後來演變成蒲扇的形態,唐代時還在士大夫中流傳,到宋代便式微了。
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自己都不一定知道還有毛扇這東西。《語林》中的那段記述是被《資治通鑒》和一些後世文獻引用的,羅貫中肯定是讀過這些文字和《赤壁懷古》的,用當時尚存的羽扇符號化諸葛亮,也是情理之中。
再後來,扇子,這裏特指日本人發明的折扇,成了東亞文人雅士和歐洲女性貴族和社會名流把玩的最愛。十八世紀的巴黎有可觀的製扇手工業,從中國大量進口竹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