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學家及政治家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力陳封建之害:周代因封建製,使得諸侯強盛,尾大不掉,“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最後造成“周之敗端”。“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製,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製其守宰,不製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
清人李富孫指出,封建製使得“諸侯可驕不可叛,故周室得以久安”。秦代廢封建改郡縣,是“矯一時之弊而適貽後世之害”。李富孫說,“柳子之論,直一偏之見,徒知前世之害,而不知前世之為利者大。既昧前世之利而不知後世之為害更深。”
陸世儀認為:“古之為治者,治心、治身、治家、治國、治天下,一而已矣。自秦以吏為師,始有所為吏治,漢複以蕭何繼之,於是吏治二字,至今習以為固然,莫能破其局者,皆自變封建為郡縣始。不行封建,吏治不可得而去也。不去吏治,三代不可得而複也。”
袁枚說:“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後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亂。無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謂徒政。”
朱熹對封建製度曾作評論:「若論三代之世,則封建好處,便是君民之情相親,可以久安而無患。」對比而言,評論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秦之法,盡是尊君卑臣之事,所以後世不肯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