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惹了誰》第二部分講的是有關以色列古王國的傳說,也出自聖經舊約。故事從以色列部族的十二個支派講起。在第一部分裏講過,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有12個兒子。兄弟12人後來繁衍出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征服了迦南以後,除了擔任祭司職責的利未支派之外,以色列其餘的十一個支派各自分得迦南的一塊地盤。在約書亞死後的兩、三百年,這些支派各自為政,以色列逐漸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與此同時,居住在迦南南麵的非利士部族因掌握了製鐵技術,擁有更先進的武器,日益強大起來。非利士人不斷入侵,一度攻進了以色列人視為聖地的示羅城並搶走了猶太教最神聖之物聖約櫃。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以色列又出現了一位領袖,撒母耳(Samuel)。撒母耳是以色列的大祭司。祭司在遠古時代的埃及就存在了,由德高望重的人擔當,負責族裏的宗教活動。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的第一任大祭司就是摩西的哥哥亞倫。亞倫的手杖是猶太教的聖物之一,由此可見大祭司在以色列享有的地位。撒母耳擔當以色列大祭司八十多年,帶領族人趕走了非利士入侵者。在撒母耳年邁的時候,百姓中冊立君王的呼聲很高,因為人們擔心繼任的祭司沒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統領以色列的12個支派抵禦外族的侵略。於是撒母耳擁立了一位國王,就是掃羅(Saul)。掃羅來自一個普通家庭。因身材高大、儀表不凡,被撒母耳看中。掃羅不負所望,在抗擊外族侵略的戰鬥中顯示出超凡的領導才能,贏得了人們的擁戴和認可。掃羅因此開創了統一的以色列古王國的時代(公元前10、11世紀)。
統一的以色列古王國在近一百年中有三位君王,掃羅、大衛(David)和所羅門(Solomon)。和掃羅一樣,大衛原來也隻是一介平民。因為掃羅的權利日益強大,越來越脫離了撒母耳的控製,撒母耳決定另立新君。大衛魁偉英俊,被撒母耳選中。掃羅和大衛之間爭鬥的故事就不多說了,總之撒母耳在死前的數年中並沒有奪回對君權的控製。直到掃羅和他的兒子被非利士的入侵者殺死,大衛才登上了國王的寶座。大衛登基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占了以色列中部的耶路撒冷並將這座城市定為首都。目睹了掃羅統治時期政治和宗教分離帶來的對君權的威脅,大衛決定把猶太教的會幕(猶太教最神聖的祭祀場所)和聖約櫃力搬到耶路撒冷,以便掌控宗教的勢力。於是,耶路撒冷成為了以色列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經過一係列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以色列古王國的版圖在大衛的手中擴大了數倍。大衛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所羅門登基的第四年,聖殿(第一聖殿)在耶路撒冷北麵的摩利亞山上落成。建聖殿是大衛未了的心願。當年大衛就想建個聖殿作為會幕的場所,可惜力不從心,沒有如願。所羅門在位的四十年國富民安,是以色列古王國最鼎盛的時代。
盛極必衰。以色列古王國的衰落始於內亂,起因是猶大支派和其他支派之間產生了矛盾。猶大支派在以色列十二個支派中實力最強,當年大衛在和掃羅爭奪王位的時候得到猶大(Judah)支派的扶持,所以大衛登基後對猶大支派格外照顧,遭到其他支派的不滿。所羅門死後,除猶大、便雅憫和利未之外的九個支派向王室發難,宣布脫離大衛家族的統治,推舉他們的領袖耶羅波安為國王。於是以色列分裂成了南北兩個王國。北國(以色列國、撒瑪利亞國)由分裂出去的九個支派以及利未支派的部分成員組成,而南國(猶大國)由大衛的孫子羅波安統領的猶大和便雅憫支派以及利未支派的部分成員組成,繼續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北國曆時二百多年,最後被北方的亞述帝國(Assyria)所滅,百姓也被亞述人同化。於是北國的九個支派不複存在。南國,也就是猶大國,一直由大衛家族統治。從大衛登基到猶大國亡,大衛王朝傳承了二十代,曆時五百一十四年。猶大國和亞述帝國均被新興的巴比倫(Babylonia)所滅。公元前597年,巴比倫的軍隊攻進耶路撒冷,將國王約雅斤以及猶大的貴族、長老,還有一萬多名能工巧匠,一起擄到巴比倫,並在猶大另外扶植了一個傀儡王西底家。可是西底家並不聽話,和埃及組成了反巴比倫聯盟。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的軍隊打敗了埃及,再次攻入耶路撒冷。入侵者將聖殿夷為平地,聖約櫃也就此失蹤了。殘暴的巴比倫王殺死了西底家所有的兒子。西底家本人被剜掉雙眼,死在獄中。數萬猶大百姓被擄到巴比倫,從此開始了在巴比倫的流亡生活。這就是有名的的“巴比倫之囚”。盡管國破家亡,猶大人,後稱猶太人,堅守猶太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猶太人惹了誰》一書裏的聖經故事到這裏就告以段落了。作者是從一個無神論者的角度講述這些故事的,這也許是此書吸引我的地方。我覺得這些史前傳說對了解猶太民族的文化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可是傳說不是曆史。聖經故事缺乏曆史學和人類學考證的證據支持。目前比較公認的學術觀點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祖。猶太民族的發源地是迦南,他們的祖先並非征服了本地居民,而是由本地的部落逐漸融合出來的一個民族。他們建立了以色列國和猶大國,後來被亞述和巴比倫擊敗。《惹了誰》後麵講述的就應該是基本上可靠的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