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世稱“嵇中散”,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之一。
通曉文學、音樂,反對名教思想,崇尚老莊,有作品《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論》《養生論》等傳世。曾先後任潯陽長、中散大夫等官職,司馬氏掌權後,隱居不仕,拒絕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隸校尉鍾會構陷,而遭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
嵇康在臨死前,做了2件令人出乎意外的事情來安排後事,他有一子一女,兒子嵇紹當時年方10歲,有個成語“鶴立雞群”就是來自描述嵇康的兒子嵇紹。
第一件是為孩子寫下了一篇家誡,文中告誡孩子要謹小慎微,尊崇禮教。這些教誨與嵇康一生中的個性極為衝突,嵇康一生狂放一生,服藥喝酒彈琴清議各種事情做盡,鄙視權貴,仗義執言。這倒好了,臨終前突然醒悟,反倒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後規規矩矩遵紀守法,力爭成為主流士大夫階層的一員。
第二件事便是嵇康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托付給自己的哥哥嵇喜,沒有托付給他敬重的竹林七賢之一阮籍,也沒有交給向秀(同樣被司馬氏征召為官),而是托付給了絕交之人-山濤(朝中大官,司馬氏親信),並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巨源(山濤字)在,你不會成為孤兒了。” 但嵇康一生政治上都是反司馬氏的。
在嵇康死後,山濤沒有辜負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紹養大成才。山濤盡到了朋友應盡的道義與責任,視嵇紹如自己的孩子,這便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十八年後,嵇紹也在山濤的大力舉薦下,被晉武帝“發詔征之”,後來還成為晉朝的忠臣。再後來嵇紹在晉國八王之亂中為保護晉惠帝(也就是那位老百姓沒飯吃,他反問”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為亂軍所殺。
回頭仔細一想,嵇康最後做的這兩件事情完全在否定自己的一生呀。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字巨源,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為人小心謹慎,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投靠司馬氏,仕途平步青雲。生活非常節儉。山濤推薦好朋友嵇康來洛陽做官,沒料到嵇康不但不領情,還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奇文,稱“誌氣所托,不可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從此與山濤絕交,不再往來。
也就是說嵇康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了絕交的為官之人山濤。這個絕交的人不負朋友所托,把嵇康的孩子養育長大,並把孩子培養成了晉國的精英。
也許臨終前嵇康終於明白了,什麽清議,什麽玄學,什麽豪放不羈留戀自然,這些都不靠譜。真正靠譜的,特別是能給後代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生長環境的還是得靠社會的主流士大夫階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