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清廷、抓間諜、混京圈:演藝界最顯赫家族,與中國興衰百年

作者 | 宅少
來源 | 宅總有理(ID:zmrben115)

 

 

弘揚民族文化,

並不是取消外來文化。

關門主義是代替不了,

藝術規律和,

人類渴望相互理解的規律的…”

——翻譯家·英若誠

逝於2003年12月27日

代表作品:《末代皇帝

 

01.

黎叔的《走向共和》裏,有這麽經典的一幕:慈禧派慶親王跟著李鴻章去跟八國聯軍和談,簽訂《辛醜條約》時,老李摁住慶親王的手說,你還年輕,我已經當過一次賣國賊了,這次還是我來當吧。
李中堂死後,慶親王成了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借機撈了不少錢。慶親王府就在後海邊上,那以前是和珅的宅子。多年後,大清亡了,英達他爹英若誠,在慶親王府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之所以能在那兒住,是因為他爺爺英斂之,把後海那一片王府、貝勒府都給買下來,在那裏建了一所著名大學。
英家五代的故事,是從英斂之開始的。
英斂之並不姓英。他是滿洲正紅旗,原名赫舍裏·英華,祖上隨順治入關,不認字,隻會騎馬摔跤。到了英華這一代,他爹是搖煤球的,社會地位比抬轎子的還低。但英華跟父輩不同,他有一個很高的追求:認字。
 
「英斂之的照片」
為了識字,他到茶館撿包茶葉的廢紙練字。這期間,他遇到一個道士,道士說,你跟我雲遊去,我教你認字。英華想都沒想,就跟道士走了。走了沒多遠,兩人遇到道士的熟人,一個教書先生。教書先生打聽了英華的來曆就說,你別聽道士蒙人了,想識字,跟我混吧。便把英華收為書童。 
這位先生,本來就是教旗人的。恰好一破落將軍的女兒要讀書,便把他請去。英華就成了陪讀。不陪不要緊,一陪兩人陪出感情來了。將軍發現後,氣得半死,結果被先生說情,說我這個學生別看出身不行,胸懷大誌,將來一定有出息。那姑娘也是鐵了心要嫁。英華就成了將軍的女婿。
關鍵是,這姑娘名叫愛新覺羅·淑仲,是雍正皇帝十四弟的直係後代。
赫舍裏·英華等於是娶了皇室的姑娘。
這還沒完,婚後不久,機緣巧合,22歲的英華又信上了天主教。
 
「英斂之和老婆、孩子」
鴉片戰爭後,洋人的炮火搖醒了大清的春夢。洋務運動興起,能人誌士們紛紛尋找強國路。通過天主教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的英華,政治上極為活躍。他拒絕參加科舉,主張全盤西化。1894年,甲午海戰,中國敗給日本。第二年,康有為帶著梁啟超公車上書,說趕緊維新吧,再不維新,大清要完啊。
關切國家命運的英華,很快成了康、梁的朋友,變成了改良派的戰將。為了支持康黨,他專門寫了一篇《論興利先除弊》,盛讚維新是對積弊已久的中國對症下藥。此外,英華還是西方文化的首批踐行者,自己買西服來穿,還讓老婆淑仲也穿洋裝。為支持維新,他還參與組織了“愛國會”,廣納誌士,想把中國推向富強。這個組織裏,有個新軍頭領,名叫袁世凱。
1898年6月,在光緒帝的帶領下,中國展開了轟轟隆隆的維新運動。結果搞了一百來天,就被慈禧叫停。光緒被架空,戊戌六君子被砍掉腦袋,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一直為維新鼓呼的英華,隻能逃往南方,落腳廣州。
第二年,清廷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直接跟十一國開戰。
仗打到一半,慈禧就跑了。
之後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辛醜條約》後,慈禧回鑾,心情特別好,要搞大赦。她把維新派的名單拿來一看,裏麵有個英華,還以為此人姓“英”。因為慈禧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家旗人居然會支持變法。就說,把這個姓英的也赦了吧。
從此,赫舍裏·英華幹脆拋棄了滿姓,改姓英。斂之,是他的字。
英家的傳奇,這時才算正式開始。
02.
維新失敗了,但英斂之覺得,還是得靠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文明,才能讓中國走向富強。在廣州落腳時,他看到南方報業發達,可以開民智、促改革,就想在北京辦個報紙。這事兒慈禧不答應。他隻好去天津。
報館最後開在了天津租界。大股東是天津紫竹林天主教的總管柴天寵、皖係財閥王郅隆,小股東裏麵有英的好基友,翻譯《天演論》的嚴複。英斂之擁有報館的組稿、言論和經營權。這份報紙,就是《大公報》。
 
1902年,《大公報》創刊。此後十年,是清廷走向滅亡的十年,也是英斂之用報業呼籲改革的十年。這期間,他以筆為投槍,幹了不少大事。
 
「光緒年間的《大公報》」
創刊不久,英斂之就撰文《論歸政之利》,希望慈禧歸政光緒,中國應當走“君主立憲”的道路。當時,俄國人提出“密約七條”,試圖獨占東三省利益。進步記者沈藎將消息透露給各大報館,遭慈禧拘捕,被活活打死。《大公報》刊登了沈藎的絕命書。幾年後,秋瑾被害,英斂之再次撰文痛批清廷。
美國人虐待華工時,《大公報》又呼籲大家抵製美國。袁世凱以“有礙邦交”的罪名,想查封報館,英斂之絲毫不懼。袁世凱多次想花錢收買他,英反而撰文罵他。批判之餘,《大公報》還不遺餘力地介紹西方科學,提倡振興實業。由於力推“君主立憲”,《大公報》得到了梁啟超的盛讚。
而眾所周知,大清要完之前,進步人士除了“立憲”,還有孫中山呼籲的“革命”。保皇派辦報,孫中山也辦過。《走向共和》裏,他在美國的報紙還跟梁啟超打擂台。慈禧歸政後,梁辦《新民叢報》,呼籲改良。革命派那邊,影響力最大當屬《蘇報》。報紙頻頻刊登反清文章,最終因一篇《革命軍》被封,鄒容、章太炎被捕。而《蘇報》時任主筆,是一個叫章士釗的人。
 
「章士釗和洪晃,也是很有關係」
看過《覺醒年代》的都知道,章士釗跟陳獨秀是好基友。陳獨秀入職北大時,他正在辦《甲寅》。1920年,章士釗還籌款2萬,資助了一個進步學生。該學生拿著錢,跑去湖南搞了一次革命活動。
他的名字,叫毛澤東。
同年,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決定成立一個黨組織。
後麵的事,你們應該都知道了。
先說回英斂之。1907年前後,英斂之疾呼“立憲”,結果沒幾年,武昌起義爆發了,“立憲”與“革命”之爭,終於有了答案。1912年,裕隆太後替溥儀在退位書上簽字,大清完了。袁世凱登任臨時大總統後,英斂之心灰意冷,逐漸退出報館事務,加之他身體不好,便把《大公報》出兌給舊股東王郅隆。
此後,英斂之攜夫人到香山靜養。
其實他並沒有閑著。
去世前,他還幹了件大事:創辦輔仁大學。
03.
大清還沒完之前,英斂之為中國操碎了心。為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他甚至把12歲的獨子英千裏,交給傳教士雷鳴遠,讓兒子去歐洲求學,學成後,記得回來報效祖國。英千裏先後在比利時、法國、愛爾蘭、倫敦學習,回國後,卻發現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這讓英斂之感到非常挫敗。
英斂之意識到,介紹西歐科學同時,萬萬不能舍棄“中國舊有文學美術之最善者”,所以他打算辦一所學校,“舍短取長,不使偏勝”。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開民智、引科學的作用。於是他給羅馬教廷寫了封信,闡述興學之思。
關於校名,他的好基友、捐辦“複旦”的馬相伯建議取名為“本篤”,但英斂之堅持用《論語》中的“會友輔仁”,創辦了這所大學。
 
「英千裏和雷鳴遠」
彼時,英斂之負責清室善後事宜,主管香山皇家園林。他在那兒收容了很多落魄滿人。同時創辦了靜宜女中。又受熊希齡之托,建造了香山慈幼院。
英斂之大概沒想到,他一生呼籲“君主立憲”,後來慈幼院裏卻走出了許多共產黨員。而除了香山慈幼院、靜宜女中和輔仁大學,他還辦了北京培根小學。可以說,從幼兒園到大學,英斂之把一條龍的教育都給辦全了。
英斂之是輔仁大學第一任校長。可惜,這校長當了才一年,他就駕鶴西去。臨走前,他把校長的位置留給了一個叫陳垣的年輕人。陳垣嘛,也不是很牛逼,隻是跟錢穆、呂思勉、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26年,英斂之病逝。那時,溥儀已經輾轉到天津租界,開始與日本人互通往來。日本狼子野心,不斷拉攏溥儀是有目的的。為的就是給日後建立偽滿洲國做鋪墊。英斂之死後一年,蔣介石率軍北伐,隨後,張學良東北易幟。然而短短兩年後,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侵占東北。
長達十四年的中國抗日戰爭,由此爆發。混亂、孱弱、民不聊生的中國,剛剛完成局麵上的統一,就要遭受侵略者的鐵蹄踐踏。
這就有了英家第二代的故事。
24歲那年,英千裏留學歸來,幫助英斂之辦學,做了輔仁大學的校長秘書,兼任教授。英千裏說得一口地道的英語。據傳當年中國說英語說得最好的人,一個是他一個是錢鍾書。他學識淵博、通曉古今、為人幽默,講希臘古典文學、文藝複興、英美文學,常常逗得學生哄堂大笑。
當然賺得也不少。一個月一千大洋。
回國不久,英千裏就在京郊買了別墅和福特轎車。
 
「英千裏」
英千裏的妻子蔡葆真,也是名門之後。其父是天津大學創辦人,當過山東省省長和教育部部長的蔡儒楷。有趣的是。英千裏和蔡葆真還沒長大,英家和蔡家就有了婚約。結果不久,因為“立憲”和“革命”的政見分歧,英斂之和蔡儒楷不歡而散。散是散了,婚約卻沒毀。英千裏出國,蔡儒楷把女兒送去受洗,還學了英語。年僅19歲,她就做了靜宜女中的校長。
比起自己爹,英千裏能生多了。婚後,他與蔡葆真生了9個子女,長女七香、次子若敬患病早逝,其餘幾個孩子依次為:
若勤、若誠、若聰、若采(女)、若識、若智、若嫻(女)。
距離頤和園西北十公裏有個溫泉,那是英家避暑度假的地方。1937年,英千裏正帶著家人在此度假,“盧溝橋事變”爆發。他趕緊開車把家人送到西直門天主教堂避難。隨後,北平淪陷,華北容不下一張課桌,清華、北大等學校開始了那場著名南遷,跑去昆明組建了那座著名的大學。
輔大因有天主教背景,日本人不敢動它。
英千裏便在這裏,搞起了地下抗日活動。
他差點死在了抗戰中。
04.
羅馬教皇的駐華代表,是個德國人,輔仁大學教務長,也是德國人。侵占北平的日本人,自然不敢把輔大怎麽樣。當時日本人要求大學掛日本國旗,陳垣站出來強烈抵製。日方勢力不斷衝擊輔大時,學校老師也奮起抗爭。
早年,英斂之把慶王府、濤貝勒府作為輔大校園,把恭王府改造為大學的女院。抗戰期間,輔大還在正常招生。1937年至1945年間,輔仁大學共培養了本科生2199名,平均每年畢業275人,另有幾十名研究生畢業。
葉嘉瑩、王光美就是這時期入學的。在輔大,葉嘉瑩遇到了老師顧隨,從此醉心於中國古典詩詞。王光美因為英語分數不夠,沒考上清華,去輔大讀了數理,最後成了中國第一個原子物理的女碩士畢業生。
這時期,陳垣不拘一格降人才,還挖掘出了一個叫啟功的國文老師。
 
「輔大時期,葉嘉瑩(右二)與顧隨」
 麵對日軍淩虐和威脅,輔大有老師跑去偽滿洲國上課。英千裏苦心說服,對方不聽勸阻,令他十分傷心。看了太多日軍暴行後,英千裏實在無法忍受,於是拉上一幫教授,成立了“炎武學社”。參與者都是些熱血知識分子。
大家心思比較“幼稚”,居然一起做起了炸彈,準備去炸日本人,結果炸彈沒做出來,把實驗室炸了。此後,日本加快接手醫院、學校的速度,“炎武”缺乏經費,英千裏隻好將其擴組為“華北文教協會”,出任總幹事。
具體的工作,就是給抗戰大後方輸送人才,協助不願受日本教育的青年逃命。
因為“文教協會”的存在,日本人盯上了英千裏,實施了兩次抓捕。
第一次是因為漢奸出賣。1941年,偽警突然闖入英家,將其押送至公安局,逼迫招出協會其他人下落。英千裏裝作不知。日本人把他反綁在凳子上,不停往嘴裏灌水,關了足足一百天。這期間,日本人派憲兵隊監視英家,凡登門拜訪者一律抓捕。還有三個日本人上門搜查,想找出地下工作者的名單。
好在蔡葆真機智,以請吃飯為由,將他們引開,趁機讓英若誠回家,撕開封條,從一本《華裔學誌》中,拯救下了這份名單。
 
「英若誠與母親蔡葆真」
然而,很不幸,1943年,英千裏再次被日軍抓捕。那份地下工作者名單,最終還是沒能保住。隨後,日軍在學校裏展開搜查,逮捕老師,震驚華北。被日軍抓去的英千裏,遭受了嚴刑拷打,由軍法處不斷施虐,棒打、腳踢、灌辣椒水、用火筷子燒、用竹簽釘手指,甚至用了電刑。英千裏數次暈死過去。
但自始至終,他都沒出賣自己的人格、夥伴和民族。
盛怒之下,日本人給英千裏判了死刑。在中央政府地下人員的協助下,英千裏才由死刑改判為無期徒刑,後來又減為15年徒刑。麵對日本侵略者的不斷恐嚇與殘忍折磨,英千裏寧死不屈,落下了一身疾病。
要不是1945年日本投降,他大概率活不到出獄。
而在英家二代裏,另外一名地下工作者,就沒這麽好的運氣了。
05.
前麵說過,英家祖上是摔跤、騎馬的。英斂之發達後,錦衣回鄉,給了兄弟們不少幫襯。他大哥是個摔跤手,脾氣不太好,被仇家給暗殺了。老三開當鋪,後來漸漸有了名望。老四幫他做《大公報》的印刷,也成家立業。老五不成器,英斂之就給了一筆錢,讓他去開了個車行,收租為生。
他還有個小妹妹,天生一臉麻子,終身未嫁,做了北京培根小學的校長。
被仇家暗殺的老大,還有個女兒,名叫英茵。英茵原名英潔卿,是導演費穆的好朋友,演過曹禺的《北京人》。1935年,英茵開始參加業餘抗日劇團活動,次年到上海,在黎錦暉主辦的歌舞團演歌舞劇,後又參加話劇、電影,成為舊上海藝術新星。進入明星影片公司後,主演了很多電影。
 
「年輕的英茵」
盧溝橋事變後,英茵跟著抗日宣傳隊去重慶演話劇。還跟演員秦怡住過同一個宿舍。1939年,英茵突然消失在舞台上。一年後,又突然現身上海。小報上說是因為感情問題,由於“作風浪漫”而被開除。
就在那時候,她認識了平祖仁。
平祖仁一直在秘密從事抗日活動。1941年,也就是英千裏被捕那年,平祖仁不幸被日本特高科抓獲,經曆了酷刑折磨,頭發一根根被拔光,卻始終傲然挺立,沒走漏半點消息。得知此事時,英茵正在拍電影,突然精神恍惚。
1942年1月,平祖仁被槍殺。英茵早被傳為是他的情人。得知平死,英茵前去收屍,將其安葬於萬國公墓。隨後,她給平家留了一筆錢。
11天後,上海國際飯店708房間,英茵用半碗生鴉片、大量安眠藥和烈酒混成毒藥,一飲而盡。她不是什麽浪蕩情婦,而是平在重慶發展的地下工作者。 
經考證,她一直在用明星和交際花身份,打探日本人的情報。還曾假扮舞女或妓女,誘騙日偽人員到預定秘密地點,由特工人員予以處決。 
有9名日寇及漢奸以此方式被暗殺。
吞藥自殺時,英茵年僅25歲。如果能再熬上幾年,她也許就能和堂哥英千裏一樣,看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看到祖國的黎明。
「英茵自殺相關報道」
1945年9月2日,密蘇裏號主甲板上,日本外相、陸軍參謀長在投降書上簽字。自清末以來,被外敵侵擾、入侵的中國人,終於迎來了勝利,把侵略者統統趕了出去。長達十四年的抗戰裏,還有無數中國人像英千裏、英茵一樣,懷著救亡圖存之心,舍生忘死,直麵刺刀,絕不屈服。 
出獄後,英千裏被任命為北平教育局局長。他做事剛直,不肯與腐敗為伍,在官場發展得很不順利。不懂為官之道的他又被調任為社會教育司司長,仍舊處處碰壁。有人送了他一個刻有“步步高升”的銀盾,他直接把人家罵出去。
看不慣曲意逢迎、官場腐敗,經家人一勸,英千裏幹脆回輔大教書。 
彼時,趕走日本侵略者後,中國人的安穩日子,並未到來。蔣家王朝腐敗橫行。嚴重的剝削和壓迫,令底層人民不堪重負。當年拿著章士釗兩萬元鬧革命的毛澤東,已成為了中共領袖,並且爭取到最廣泛的人民支持。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
1948年,東北野戰軍會同華北軍區主力100萬人,發起平津戰役。一天之內,北平的物價翻了好幾倍,街頭四處都是搶購物資的人群。12月,蔣介石授意磋商“平津教育人士搶救計劃”,傅斯年給北平發去電報,要求大家能少帶東西盡量少帶,不要有任何遲疑。到了台灣後,又給英千裏發出專報,希望他火速趕往台灣,到台大任教。這時,英若誠特意從清華趕回家,勸說父親留下。 
他相信未來是光明的,留下來,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
英千裏隻問了兒子一句話:
“那我的信仰怎麽辦?”
 說完,便登上飛機,去往台灣。
06.
 到台灣後,英千裏負責恢複台灣輔仁大學。
他的後半生,是在講台上度過的。在他的學生裏,出了餘光中這樣的文人,也出了馬英九這樣的政客。因外語水平極高,蔣經國聘他做專職翻譯。他死的時候,蔣介石親自寫了一塊匾,上書“教績孔張”。
追思會,是蔣經國主持的。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員。
懂點曆史的人知道,這些光輝事跡,最終都會給英家第三代,造成“麻煩”。
 
「英家第三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曆經洋務、維新、立憲、革命、軍閥混戰、蔣家統治、抵禦外辱、抗戰勝利,終於找到了一條出路。在高漲的建設熱情下,英家第三代紛紛發自內心與英千裏劃清界限,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但由於特殊年代的政治背景,英家子弟,都很難如願。很快,一波又一波的“運動”襲來。渴望得到組織承認的英家第三代,反而一個個被擊倒。
在清華建築係任教的英若聰,是梁思成的研究生、助教。他本來可以讀輔仁大學文學係,經英若誠建議,考了清華。他原本是黨組織重點培養對象。結果1957年,被錯劃“右派”,整個人一下子變得無比消沉。隨後,他被趕往工地,成了抹沙工。因為耽誤教齡,很晚才評上教授。 
這隻是開始,不久後,英若識也被群眾專政。因海外關係,被安了一個“圖謀不軌”的罪名。雙胞胎弟弟英若智則因為畫了一幅畫,畫中貓看著月亮,被革命小將發現,指責貓的諧音是在攻擊偉大領袖。英若智便被投進了現行反革命監獄。雖隻關了短短三個月,此後他的工資卻被停發。
 
「蔡葆真」
由於丈夫身在台灣,蔡葆真又精通法文,同樣被安上一個“法國間諜”的罪名,她被隔離到一個隻有7平米的小矮房裏居住。 
不過最倒黴的,還是英若誠。
1968年,他莫名其妙被捕,然後被送到監獄,蹲了整整三年。 
前半生的所有經曆,一時間竟都成為了他的罪狀。
07.
 英若誠在慶親王府住了七年。王府裏有諸多古玩,花園裏能打網球,客廳裏都是高檔家具。搬出慶王府時,英已經十一歲了。身為英千裏之子,少年時代,他給英氏家族“丟光了臉麵”,居然三次被學校開除。 
第一次是輔仁中學,因為老師講日本人“共榮文化”,英若誠很生氣,拿彈弓打了老師。陳垣跑去說情,英千裏堅持將其開除。十歲時,他去聖心中學,埋頭苦學,成績漲得飛快。不久,他學了一大堆不文明的罵人髒話,被舉報到他老子那裏,又沒讀完,就被送到了教會學校,聖路易中學。
那學校裏,連他隻有四個中國學生。英若誠將語言天賦發揮到極點,英文越來越厲害。1200分總分,他能考1150。然後就開始跳級,要不是因為課程變動,他16歲就可以上大學了。結果又因為頂撞老師,險被開除。
好在最後教會方麵出麵,為英若誠平反,這才保住資格。按他的成績,本可以保送去劍橋。但英千裏對他說,你還是在國內上大學吧:
“不要像我一樣,從一所外國學校出來,又進到另一所外國學校裏去。”
因為在聖路易中學讀書,英若誠結識了大量外國朋友。建國後,進人藝,填檔案寫海外關係。人家寫幾頁紙,最多了。他寫了十幾頁。他入獄後才明白,那十幾頁“海外關係”,早就被鎖死在檔案裏,成了審查依據。
 
「年輕時候的英若誠」
英若誠是戲劇大家。正是在清華,他完成了戲劇啟蒙。首演《威尼斯商人》,讓他愛上了戲劇。清華因是庚子賠款建的,校圖書館從不缺外文刊物。在那裏,英若誠讀到了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斯坦尼的《奧賽羅導演計劃》、愛森斯坦的《電影感》。深受震撼。另外,《推銷員之死》、《芭巴拉少校》和《綠色的玉米》三部經典戲劇,他都用英語在清華演過。
演《綠色的玉米》時,英若誠遇到了一生摯愛,吳世良。
1948年的大三迎新會上,兩人相遇。
很快,英若誠便主動出擊,在吳要回天津和父母團聚時,他追去表白了。
跟英若誠一樣,吳世良的家世也不一般。她父親吳保豐,上海交通大學的校長,見證了中國無線電產業的發展,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廣播電台。 
吳保豐有一顆誠摯的愛國心。當年交大學生搞愛國運動,把上海到南京的鐵路給拆了。蔣介石去上海麵訓吳,吳凜然反駁道,現在老百姓不向著我們,你該好好反省才對!說完,就被蔣介石弄下課。吳就到了天津。
多年後,英達接受采訪說,在抗戰愛國運動中,吳保豐還救過三個愛國學生,將他們藏於車中。其中一個,後來成為了國家領導人。 
上海交大,參加過愛國運動……這領導人是誰,你們自己想去吧。 
跟英若誠一樣,吳世良的外語,也是十分了得。畢業後,熱愛戲劇表演的兩人去了人藝。吳世良成為曹禺的秘書,英若誠出演了老舍的《龍須溝》。 
婚前,他給吳世良的承諾是: 
“我會讓你笑一輩子。”
很快,兩人有了兩個孩子。姐姐英小樂,弟弟英達。倆人一旦爭吵或有什麽秘密不想讓孩子知道,就用英語交流。因此,英達發奮學英語,方便探知“敵情”。沒想到,爸媽發現他英語越來越好後,改用法語交流了。
 
「英若誠、吳世良和英小樂」
50年代,英若誠把全部熱情都投入到了戲劇上。然而,當時各種運動起來,為了保護他,人藝名導焦菊隱,先把他送去檔案室工作。整整兩年,英若誠都沒怎麽演戲。由於他的海外關係,一有什麽運動,就被審查。
他自己調侃自己是“老運動員”。60年代中期,右派鬥爭告一段落,英若誠以為可以迅速重新投入到戲劇事業中。結果1968年的一天,幾個人上門抓人,他連招呼都沒來得及跟家人打,就被抓進了勞改監獄。 
關於勞改監獄那三年的生活,在自傳《水流雲在》裏,英若誠有詳細回憶。 
跟他關在一起的,有小偷、有政治犯、有非法行醫治死人的,形形色色。被關沒多久,隻要聽到獄警放木盆的聲音,犯人就能分辨出今天送來的飯是幹是稀。甚至有人能聽出有沒有放鹽。監獄裏,也有一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有個唱戲的,總是神神叨叨,說有人要來接他出去演出。
反複被提審,英若誠被問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他始終不肯承認有罪。坐牢久了,很多人都因為精神壓力,陷入了抑鬱。為了不被逼瘋,英若誠開始給自己找事做。他在浴室找了碎玻璃,順走一雙筷子,削成水筆,拿來畫犯人肖像。還做一個勺子,拿來喝粥。還偷偷做了毛筆、墨水。
有了紙和筆,他製作了一套《毛澤東詩集》,寫食物製作筆記。獄友裏有各領域的神人,醫生、匠人、廚子。他從他們那裏學會了釀酒,學會做奶酪、黃油、法式麵包以及豆瓣醬。甚至還學會了怎麽孵小雞、製造假鴉片,怎麽人流,怎麽閹割公雞。靠這些技能,監獄裏要刷牆、寫標語和醃菜時,英若誠全都自告奮勇,為自己爭取到了遠多於別人的自由時間。 
監獄東西不夠吃,他居然還組織了一次萬分驚險的偷胡蘿卜行動。
 
「英若誠獄中筆記」
這些事,無論日後對兒子英達,還是在自傳裏,英若誠一直用輕鬆、幽默的語調講述。英達小時候聽了,非常羨慕,以為監獄是個很好玩的地方。 
其實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英若誠的回憶裏,很少受罰,最多是罰跪。以至於英達聽完,都想去蹲監獄。可長大後,英達才知道,當時在監獄裏,挨打都算是最初級的懲罰了,父親就曾多次遭遇棍棒毒打,此外還有頸銬、背銬這種一旦銬住幾個月都不鬆開的酷刑。隻是這些細節,在英若誠的口述裏,都沒有提及。
不但這個,連他的某一真實身份,《水流雲在》裏也隱瞞了。
書中,英若誠提及自己被關押,是因為受彭真委托,多關注一些外媒信息和外國人的活動。實際上沒這麽簡單。英文版《水流雲在》裏,記錄了這項工作的具體內容。英若誠和吳世良,其實從事的是“抓間諜”的工作。 
每個跟他們有來往的外國人,每次交流的內容,都會被送上去。中國物資困難時期,英家依然有食物來招待外賓。這些外賓,不少都是英若誠的朋友。但每次用餐結束,他和妻子都要寫長長的報告,裝進檔案袋裏上交。
 
「英若誠與他的傳記作者康開麗」
當年,英國駐華外交官伊文斯,是英家的好朋友。他曾把汽車賣給在美國讀書的英達。但英若誠夫婦也寫了他的報告,標題叫做“伊文斯戰役”。
工作期間,英若誠和吳世良,成功搜集到兩名美國人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兩人是受美國資助來清華交流的講師。不久,便被抓捕。 
而關於為何隱瞞,根據英若誠口述而整理成書的作者康開麗坦言: 
“這是一本英若誠希望世人看到的傳記,是他有選擇性的回憶。”
可見,之所以對獄中苦難避而不談,都是英若誠細心斟酌過的。在英達看來,在政治年代建國熱情的驅使下,父親一直在向組織靠攏,在維護自身信仰,所以才在書裏說了不少“假話”。還有許多隱秘,至今不為人知。
晚年,曾有記者去采訪病中的英若誠。記者問他對老舍的死有什麽看法時,英若誠沉默了好一陣,然後一字一頓地回答道:
“我不願說!”
一切盡在不言中。
08.
時間來到了1971年。 
那一年,“九一三事件”中,林彪出逃,機毀人亡,成為了那時期運動局麵的一次曆史轉折。就在那年,英若誠出獄。回到家後,鄰居見到他,都大吃一驚,以為他早就死了。在其關押期間,兒子英達住在嶽母家,結果嶽母回南方,把英達丟在街上,害得英達四處流浪,住下水道,撿垃圾吃。 
出獄後,整體政治環境還沒得到大的改變。英若誠沒辦法回舞台,就想著寫點劇本。結果寫來寫去,總是夭折。他慢慢心灰意冷。1975年,他被調到了《中國建築》雜誌社上班。英若誠一度以為自己再也回不到人藝了。 
但曆史沒有讓英若誠徹底灰心。就在那年1月,鄧公進入了中央領導核心。周恩來病重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他開始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對混亂局麵進行了全麵整頓。次年,“四人幫”被粉碎。緊接著,鄧公再出山,並於1978年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開”大幕。第二年,鄧公訪美。中國在經過曲折、艱難的探索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自此,英若誠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話劇舞台上的英若誠」
 跟祖父英斂之、父親英千裏一樣,他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貢獻。50年代初,英若誠就搞起了戲劇翻譯。他譯的《奧賽羅導演計劃》,巴金看了,力推出版。要不是大環境,他會不斷翻下去。
1980年,51歲的英若誠,跟著曹禺去英國訪問。在那裏,他看到戲劇《上帝的寵兒》,很快將其翻譯到了中國。此後,他一邊演話劇,一邊致力於將外國戲劇翻譯到人藝,並將人藝的經典劇目,推介到全世界。
這期間,他在話劇舞台上,留下了《駱駝祥子》裏的車廠主劉四爺、《茶館》裏的混混劉麻子等經典形象。同時,他將莎士比亞的《請君入甕》、蕭伯納的《芭巴拉少校》、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赫爾曼•沃克的《嘩變》翻譯、引入到人藝,又將老舍的《茶館》、曹禺根據巴金原著改編的《家》、錦雲寫的《狗兒爺涅槃》翻譯到國外,在美國導演話劇《家》和《十五貫》,自己還參與創作了《像他那樣生活》、《怒濤》等話劇劇本……
老舍的京味寫作,充滿口語,要精準翻譯其韻味,可謂難上加難。而至今,《茶館》的英文字幕,還是以英若誠的版本為準。
 
《末代皇帝》裏的英若誠
整個80年代,經過長達十年的壓抑,文化井噴,戰將頻出。北島、芒克、崔健、李澤厚、莫言、餘華、海子、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人,紛紛登上了曆史舞台。十年裏,人們對美學、藝術、詩歌的崇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此間,經阿瑟·米勒推薦,英若誠做了BBC迷你劇《馬珂·波羅》製片人,出演忽必烈。貝托魯奇看完,又拉他演了《末代皇帝》裏的監獄長。
那時,英若誠官至文化部副部長,主管表演團體、藝術院校和文化市場。演《末代皇帝》,是胡耀邦特批。任職期間,他還抽空參演了不少話劇。
在羅馬拍《末代皇帝》時,英若誠接到吳世良病重的電話。他本來想拍完電影再回去。可醫生說,你現在不來,我不能保證你還能見到。等英若誠回京,吳世良已在彌留之際,神誌不清。不久,吳世良離開人世。 
四十年間,英若誠和吳世良走過了風風雨雨,見證了中國的起起落落,經曆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妻子去世,令他萬分悲痛。他本不想再回羅馬,但因參演《末代皇帝》是吳世良生前的心願,他堅持把戲拍完了。
 
「英若誠與吳世良」
臨走前,吳世良正投入畢生積累翻譯名作《春月》,還剩最後一章。她非常喜歡這個故事,以至於在翻譯過程中,數次跟英若誠爭吵。
妻子死後,英若誠親自翻譯完了《春月》的最後一章。
這是這對夫妻一生中最後一次合作。 
《春月》的書封上,寫著八個字:
吳世良譯,英若誠校。
09.
很多人知道英若誠,並不是因為《末代皇帝》,而是因為《我愛我家》。
這就要說到英家第四代的故事了。
英達出生在英氏家族,本來小時候可以衣食無憂。沒想到父母遭遇風波,自己隻能上街流浪。那時節,迫於生計,家裏很多家具都被拿去賣,換了糧食。他也因此錯過了最關鍵的啟蒙階段。上學期間,完全是個小混混。
 
「薑文的綽號馬猴,就是英達取的
 1976年,英達在北京七十二中讀書,班上多少人,他考多少名。那時,他認識了薑文。《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某些橋段,是他和薑文的親身經曆。
運動過去後,父母回家,忙著給他補課,將其“回爐重造”。英達漸漸認識到自己肩負著延續英氏家族榮光的曆史重任,“痛改前非”,瘋了一樣補習。好在英家給他遺傳了一個高智商,他硬是考上了北大。
時代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讀的是北大心理係。然而,去了才知道,自己對這個完全沒興趣。所以在北大,英達沒怎麽正經上課,到了學期末才去聽聽考試重點,蒙混過關。英若誠反對他搞文藝,最終沒反對成功。
在北大,英達創立了“北大劇社”,開始搞戲劇。
大學四年,英達把劇社搞得紅紅火火。此外,他還在這裏挖掘了不少日後用得上的人才。比如王小京,日後《我愛我家》的攝像,就是他同班同學。有趣的是,當年《大公報》第三代掌門,名叫王芸生,寫過很多罵蔣介石的文章。後來他有個女婿,叫王扶林,拍87版《紅樓夢》的那位。 
而王小京,就是王扶林的兒子。 
後來,英達還認識了中文係77級的梁左,和中文係88級的梁歡。 
當然這都是後話。英達畢業時,把社長位置傳給了堂弟,日後《我愛我家》的編劇之一,英若聰的兒子,英壯。他被分配到北京東城師範學校,教心理學。當了一年老師,英達實在割舍不下對戲劇的熱愛。 
1985年,跑去美國深造。 
英家曆史上“引進西方文化”這熟悉的一幕,又在英達身上重演了。
 
英達和梁左
在美國,英達一邊上學一邊刷盤子。某日,他跟著同學看了一個片子。看的過程中,同學樂不可支。但因文化隔閡,英達看那片子,沒覺得有啥可笑。後來他不斷地通過片子來學英語,越發覺得它好玩。這個片子,就是美國情景喜劇《考斯比秀》。1988年,英達已回國發展,一次去好萊塢拍片,經過一個片場時突然撞見《考斯比秀》拍攝。他進去當了現場觀眾,看完了整場拍攝。 
當時英達就發誓,要把這種喜劇形式,帶回到中國。 
那之前,1987年,英達回國,找到謝晉毛遂自薦,希望能當副導演。謝晉忙著拍《最後的貴族》,英達主動說,我英語好,可以幫大忙。
謝晉給了他機會,讓他在電影裏打了醬油。1990年,英達又拉著英若誠,出演《圍城》,變得愈發有名。他恰好趕上了中國電視劇市場化的起步。
是的,我曾無數次寫過的王朔王老師,又要出場了。
10.
1989年,寫完《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去山海關自殺。他的死,成為了中國80年代文藝浪潮落幕的最好注腳。轟轟烈烈的理想主義,從此告別。市場經濟的潮水,不斷湧來。5年前,鄧公視察深圳,給南方領導吃了一顆定心丸。3年後,鄧公發表講話,給姓資姓社的問題,定了調。
不知不覺中,中國各行各業,又開始發生一些巨大的變革和突破。
《圍城》播出那年,最熱的一部電視劇,其實是《渴望》。編劇之一王朔,趕上了大眾文化的崛起,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編劇。話語的解禁,文化的鬆綁,以及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給了他和英達機會。 
兩人最早的合作,是《愛你沒商量》。寫這部劇,也是為力推英達時任妻子宋丹丹同誌。跟父輩、祖輩們一樣,當時英達在其父親撮合下娶的宋丹丹,同樣出生於文藝世家。她爸宋汎,兒童文學作家,她媽海星,美術老師。宋汎是老革命,在北京育才學校當過教員,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市文聯當過官。
 
咱丹丹老師,年輕時也是身材、模樣俱佳的
可惜這部劇並不成功,宋丹丹演完,被狂噴。當年有記者去采訪英達,英達很激動地反駁了這種說法。此後,他原計劃是搞一部《大都市》,沒搞,想起《考斯比秀》,扭著王朔寫《我愛我家》。錢都紮到手了,王朔跑了,臨時起意,把梁左推薦給了他,這才成就了中國曆史上情景喜劇的珠穆朗瑪峰。 
《我愛我家》有多牛逼,這裏就不展開說了。反正當時梁左寫它時,是比著《紅樓夢》把自己很多壓箱底的段子和技巧拿出來用的。《我愛我家》涉及的家庭、社會、個人、時代話題,其中那些暗戳戳的隱喻和不客氣的嘲諷,就算放在整個中國電視劇史上,膽子之大,也是可以排前五的。 
像“你爺爺一失誤,我爺爺就要飯”這種台詞,放在今天,恐怕沒人敢寫。
所以當時梁左的頭銜,不叫編劇,而叫:文學師。
1993年,借著《我愛我家》的成功和市場經濟興起的東風,英達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英氏影視公司的成立,使中國有了一支專門從事拍情景喜劇的隊伍。英壯編劇、導演加主演的《候車大廳》,成為公司第一個項目。
 
這裏的人,認識幾個?
而就在一年後,英達開拍《心理診所》。恰好當時一個叫王中軍的人回國做廣告賺了不少錢,聽前同事說,現在國內做電視劇掙錢,你可以投資試試。 
於是1998年,王中軍開始影視投資,靠《心理診所》的貼片廣告掙了錢。 
很快,他就認識了馮小剛、薑文等人。資本操作,正式與京圈綁定。
第二年,美國《時代》雜誌登載了一篇題為《剝開殼的笑聲》的報道,把英達的情景喜劇和央視的《焦點訪談》、湖南電視台的《真情對對碰》放在一起討論,說它們“一反中國的傳統,讓人民公開表達他們的感情”。 
同年,賀歲喜劇片《沒完沒了》上映,票房高達3300萬元。這是馮小剛最早的“賀歲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從此,中國商業電影拉開大幕。 
這是90年代的最後一年,在經曆了整個90年代市場經濟、改開浪潮的洗禮後,中國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突飛猛進。人們口袋裏的錢,越來越多,人們的職業選擇,越來越豐富,並不再指望著港台文化來消磨時間。
 
《甲方乙方》裏的英達
那一年,中美就加入世貿組織,展開了36個小時的談判。內地已經有了互聯網公司。胡潤開始著手整理他的“中國富豪排行榜”。
那一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8萬億人民幣,是1978年的22.6倍多。建國50周年的慶典閱兵中,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和預備役部隊的方隊第一次匯入受閱大軍。國產120毫米履帶式自行滑膛炮、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152毫米履帶式自行加榴炮、九九式坦克、空中加油機等首次接受檢閱。中國戰役戰術導彈、戰略核導彈、洲際導彈首次亮相。 
那一年12月,澳門回歸。 
而在一百年前,戊戌變法徹底失敗,八國聯軍即將占領北京,燒殺搶掠。 
跟英達的曾祖父英斂之身處的那個時代不同,此時,中國已是另一個中國。
11.
王中軍投資《心理診所》那年,英達和現任妻子梁歡,生下了兒子英如鏑。
關於英達與宋丹丹的八卦,英達與巴圖的父子關係,這裏就不深聊了。單說生下英如鏑後,英達對其十分寵愛,讚不絕口。 
當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訪他時,他說到英家基因,頗為自豪,自稱“智商上整體超過自己的,基本沒有”。這一點,在主持人阿憶口中也得到印證,據說英達過目不忘,一手機的短信內容都能記住。在他看來,英如鏑,自然也繼承了英氏家族的優秀基因。接受采訪時,英如鏑還是個孩子,在冰球項目上,展露出了極高的天賦。
英達對他的期許,是成為下一個姚明。
 
英如鏑從小展露天賦
可見英達是期待英如鏑,能幫英家拓展一下在體育界的曆史貢獻。
不過目前看來,英氏家族第五代的高度,可能還沒有那麽高。
英如鏑確實很小就表現出了在冰球上的天賦。2006年,英達聯合北京家長組了個“北京虎仔冰球俱樂部”。北京虎仔隊跑去參加世界頂級冰球賽,六戰全勝,英如鏑摘得得分王。此後,英如鏑走上職業道路,赴美訓練。 
12歲時,他就拿到了國際最高的AAA級球員,參加了不少職業級比賽。
雖然沒能被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之一的NHL選中,但經過嚴格試訓後,他加入了KHL(俄羅斯這邊發起的聯賽),拿到了一份合同,成為了自1953年以來第一位正式簽約征戰世界頂級冰球聯賽的中國球員。 
那時,北京冬奧會已申奧成功。
他一邊打職業,一邊備戰冬奧。職業確實打上了,但跟英達期望的“成為下一個姚明”顯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北京冬奧會上的英如鏑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上,他所在的中國冰球隊,四戰全敗。英如鏑並非主力,上場時間也被切碎,輸得心有不甘。新浪體育去采訪他的時候,他的原話是: 
“可能大多數人的夢想和現實終歸是有差距的,我也不例外。”
然後他還說了一句: 
“我希望未來可以成為一名導演,冰球帶給我的已經足夠多了。”
看來英家發展到第五代,一時半會兒是跳不出演藝圈這條路了。
12.
 2003年年末,英若誠走了。
離世前,英若誠將所有光熱都奉獻給了舞台。即便是身患重疾,他還跟人說,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舞台上。第一次住院時,他吐了一大盆鮮血。後來,身體每況愈下。可他在病床上,堅持翻譯完了五本外國戲劇。
他說那裏麵有很多好東西,必須把它們翻譯出來,讓更多的中國人看見。 
英若誠還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提倡愛國主義,首先要讓青少年知道中國與世界的現狀,加以對比,祖國才可愛。有的人認為,應當把中國說成好而又好,革命燈塔、世界樂園、人間天堂,這便是愛國……這種說法,太片麵,經不起比較和事實的檢驗,往往連真正的偉大之處,也被後代輕易否定……
“什麽叫愛國?就是‘要在他的領域裏,贏得他的尊敬!’……世界上什麽事都有一套公認的規則,不能關上門做皇帝。”
所以,他才不遺餘力地,要讓東西方受眾,了解對方文化的妙處。 
對於接受和利用外來文化,英若誠曾有一個妙喻。說你一個人在社會裏想出頭,隻靠本國文化,仿佛麵對一堵光溜溜的牆,想爬上去,出人頭地,難於登天,但如果你把外來文化、科技當另一堵牆,你就能手腳並用,左右蹬著兩堵牆,借力往上。
對英家五代人而言,另外一堵牆,就是“學外語”。從英斂之到英千裏,再到英若誠、英達、英如鏑,都沾了外來文化的光,同時架起了兩種文化的溝通橋梁。
 
「《末代皇帝》英國首映,英若誠與戴安娜王妃
對於一個人如此,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嚐不是如此? 
乾隆年間,崇拜東方的英國政府派馬嘎爾尼到中國交流,帶著英國上等禮物,再三囑咐要遷就中國禮俗。麵對乾隆,馬嘎爾尼說跪就跪。可是人家交流、通商、合作的要求,乾隆一個都沒答應,還把人家當藩屬地看。而且覺得外夷小國,你們那些個東西,咱根本不缺,也不大瞧得上。不久後,英國富強了,直接拿炮火來轟。 
鴉片戰爭失敗後,勤於政務的道光皇帝,依然沒有多看一眼國外的心思,並不認為國家有改革、開放和學習的必要。曆史學家蔣廷黻說,若是把光緒時期的改革移到道光年間,中國的近代化會比日本還早,遠東近代史將會是另一番麵貌。所以曆史結論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拒絕開放,才是一個民族的致命傷。 
好在曆經了百年沉浮後,我們早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這個道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拿來主義,並不應該是一句空話。
隻有把別人好的東西吸收進來,才能終有一天,把我們好的東西送出去。
畢竟天下之大,何止南北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