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帝王們的“崇洋媚外”

胭脂紅,學名金紅,是一種在清代康熙後期從西洋引進的低溫紅釉彩, 故其又被稱為“西洋紅”、“洋紅金”。古瓷上出現的胭脂色紅釉,所以最早隻能是出現於清代康熙朝。而在西方,金紅一般則被叫做玫瑰紅(Rose Red)。

在中國,由於這種紅釉彩顏色如胭脂,故又名“胭脂紅”。其色有深、淺之分,淺淡者被稱為“胭脂水”,比胭脂水濃重者則被稱為“胭脂紫”。清末寂園叟撰的《陶雅》中談到這個釉色,“胭脂水為康熙以前所未有,釉薄於蛋膜者十分之一,勻淨明豔,殆無論比。”誇讚金紅釉釉質薄,顏色美,其他瓷器和它比較都被落下風。

根據本人對琺琅彩或洋彩的理解,實際上,胭脂紅彩也就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不同於傳統的中國紅彩的西方低溫紅釉彩(見照片一),為洋彩之一種。在17、18世紀時,這種Rose Red作為瓷器上的用彩曾經在西方非常風靡。隨著康熙帝打開國門,和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後,這種玫瑰紅彩料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中國,隨即就受到了康熙帝的青睞和喜歡,被用在琺琅彩瓷器上,作為一種色釉裝飾,大多為皇家用器。到了雍正、乾隆時期,胭脂紅釉瓷的產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並達到了高峰。同時期,大量的出口到西方的瓷器上也都有用胭脂紅彩修飾(見照片二、三),以滿足西方對該色彩的流行和需求。乾隆晚期以後(注:不知道是不是和乾隆帝後來的自大,聲稱天國不需要來自國外的東西而施行的相關政策有關),金紅釉的生產才出現了急劇衰退,偶能見到嘉慶和光緒的製品,但質量已非昔比。

圖一:18世紀中期生產的梅森(Meissen)瓷板,請注意所使用的“胭脂紫”色被用作畫咯可可風格的邊飾圖案。

圖二:18世紀中國出口瓷。請注意具有咯可可風格的邊飾用彩,已及位於盤中央的玫瑰花卉的用彩,都使用了洋彩“胭脂紫”。

圖三: 清三代時期的青花礬紅彩出口瓷(該圖來自網絡),但在其邊飾圖案裏也使用了胭脂紫彩。

這種中西合璧的用彩無疑使當時的中國出口瓷更具有競爭性,受歐洲市場的歡迎程度更高,同時也對奪回因為明末清初的政府鎖國閉關政策而使日本的伊萬裏瓷器占領和暢銷歐洲的市場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康熙帝及其兒子雍正、乃至孫子乾隆們似乎也很鍾情洋彩,他們在清宮裏專門設部門,采用洋彩禦製了大量的琺琅彩瓷,專供皇家使用。如今,在清宮裏用“洋彩” 燒製出的彩瓷被稱為“琺琅彩”,而在景德鎮燒製出的則被稱為“洋彩”,以示區別。

無論今昔,胭脂紅釉乃是單色釉中貴氣十足的絕品,尤其是清三代盛世之時所留下的寶貴遺產。如能擁有一件,乃是今生的榮幸之事。今天我挑出兩件本人珍藏的乾隆朝的胭脂紫單色釉瓷,和大家分享。

圖四:乾隆款琺琅彩瓷盤的背麵用了胭脂紫作釉,用綠鬆石釉作底。

圖五:乾隆款胭脂紫釉色的錐把瓶。

謝謝欣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