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為何滿族人把自己的姓都給改了
長安大學 工程碩士
66 人讚同了該文章
滿洲人姓氏的曆史非常悠久,而且姓氏非常繁雜,在清朝中期就已經有部分滿人,把名字漢化的現象,並不是大家印象中清朝末期才更改自己的姓氏。雖然滿人更改姓氏遭到了清朝皇帝的強烈反對,但是滿漢融合的現象還是無法阻擋。到了辛亥革命時期,這種文化融合再加上革命的衝擊,滿族人基本上都更改了自己的姓氏。
滿族人先祖的姓氏
滿族人的先祖古肅慎人和挹婁人因為隻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他們早期的姓氏以及名字等信息都沒有記載下來。漢朝時期對於朝鮮的記載也僅限於他們的地理位置,或者族群的名稱,但是也沒有名字的記載,直到南北朝時期,勿吉人的出現,才有滿族祖先名字。
在唐代《北史》中記載:“延興中,遣乙力支朝獻。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乙力支稱:初發其國,乘船溯難河西上,至太沴河,沈船於水。南出陸行,度洛孤水,從契丹西界達和龍。自雲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並力取高麗,遣乙力支奉使大國,謀其可否。”文中記載,這些遣唐使大概有500多人,其中留下名字的也隻有一個人。
隋朝時期,隋煬帝曾經遠征高麗,靺鞨(mòhé)曾經幫助高麗對抗隋朝,但是都被隋朝軍隊打敗,靺鞨人的首領渠帥突地稽就歸降了隋朝,而且還被隋朝封官。這裏突地稽也隻是名字,並沒有提及他的姓。隋朝滅亡以後突地稽就歸降了唐朝,後來被賜姓為李。
突地稽的兒子李謹行在攻打高麗,以及平叛吐蕃等多次重大戰役當中,都屢立奇功,是唐高宗時期著名的將領。當渤海國以及金朝建立的時候,能夠在史冊上見到滿族的姓氏就非常多了,並且都有係統起源。
《皇朝通誌》中記載“今以通譜所載,考諸往史,滿洲氏族見於金史者十使有三”滿族人的姓氏和當時遼與金的姓氏有30%相同,比如富察氏就是遼金時的蒲察氏,完顏氏就是遼金時期的完顏氏。滿族人的姓氏當中也有來源於他們的居住地,比如覺爾察就是源於覺爾察的地方。也有些來源於自己部落的名,比如瓜爾佳就是源於部落瓜爾佳。有些是源於該部落的圖騰,比如長白山、英額、渾春等地的鈕枯祿氏,其意為狼。
相對於漢族,滿族人的姓氏態度更加隨意,漢族人奉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滿族人隨著聚居地的遷移,甚至和部族分居等,都會更改其姓,還有些是因為皇帝賜姓,更改自己的姓名,所以就造成了滿族人姓氏繁多的情況。
滿族姓氏的變化
從順治開始,滿族人的姓氏開始發生大的變化,逐漸由多音節的姓演變為單漢字,比如馬爾泰,原姓瓜爾佳氏,牛鈕原姓他塔喇氏等。其實滿族的姓一直在變化,並不是隻在辛亥革命時期更改,但是最終促使滿族姓的消失,還是在辛亥革命時期。
清朝入關以後,更改姓名是一個普遍現象,《清稗類鈔》中記載,““高宗不喜滿人漸染漢俗,滿洲舊旗,有命名如漢人,以鈕鈷祿氏為郎者,深鄙之,恐忘本也”乾隆覺得漢化的傾向比較嚴重,不想這些滿人忘本,而逐漸染上漢人的惡習。
清朝官方一直不主張漢化,特別是姓氏的漢化,漢化隻是民間的行為,而且乾隆還出《滿洲八旗氏族通譜》、《清朝通誌·氏族略》以及《八旗通誌》等書,對滿族百姓的姓氏進行了規範,也希望能夠遏製滿人改姓的行為。
其實清朝待遇最好的是滿八旗,其次是蒙八旗,最後是漢八旗,八旗當中又以上三旗為榮,很多蒙八旗還有漢八旗的人都想通過各種辦法進入滿八旗,而且各旗都想進入上三旗。比如乾隆二十五年,嘉慶皇帝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孝儀純皇後本是漢人八旗,姓魏,升級進入滿八旗之後,改姓為魏佳氏。
在清代,有下五旗升級上三旗有可能,但是由漢人八旗升級為滿八旗是非常困難的。康熙為了懷念自己的生母孝康章皇後,升旗至佟佳氏。清朝常常通過更改皇後和妃嬪的祖旗,來提高他們的身份,比如慈禧太後,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原出自下五旗鑲藍旗,當她逐漸掌權之後,便把自己家族的鑲藍旗升級為鑲黃旗。所以滿族貴族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姓氏的,更改姓氏的情況隻存在於民間的滿人間。
滿族老百姓漢化的苗頭在乾隆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在統治者嚴厲幹涉下,這種漢化的情況隻存在於民間少數人的範圍。滿族人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大規模更改自己姓的呢?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提及,在清朝末年,滿族人開始大規模更改自己的姓。
辛亥革命對滿族漢化的影響
即使在清朝康乾時期,由漢姓轉為滿姓數量也是非常少的,但是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大量滿族姓轉化為漢姓。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其中口號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這裏的“韃虜”就是指滿清,隨後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先後宣布脫離清朝統治。
在獨立的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排滿的行為,出現大量類似於“漢族之仇滿洲,則當仇其全部”等過激的言論,除了在戰鬥中犧牲的滿族士兵之外,出現大量滿人在民間被殺的情況。在辛亥革命前,旗人超過600多萬,但是到了民國初年,隻剩下150萬不到。
在辛亥革命爆發前,滿人和漢人是很好區分的,特別是關內的滿人和漢人是分開居住的,滿族人大都生活在滿城。並且在語言或者相貌上和當時的漢人都是有區別的,所以在部分排滿比較強的省份,這些滿人是很難躲過革命軍的追殺。尤其是滿族婦女奉行不裹腳,更加容易辨識。
在最早革命的武昌城內,紮、包、鐵、布四大滿族的家族無一幸免,旗人的屍體堆滿了街道。其中最為嚴重的要數1911年10月22日,西安的排滿事件,據傳教士李提摩太《親曆晚清四十五年》中記載,大概有1萬多名滿族男人、女人包括擴孩子遭到殺戮。在太原,滿人躲在防空洞內,蜂擁而至的革命黨人,把這些滿人殺戮殆盡。
由於當時媒體大肆宣傳清朝時期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曆史事件,再加上清朝200多年的民族壓迫政策,導致兩個民族積怨太深。辛亥革命爆發後的一段時間內,國民黨曾經多次要求不得殺戮無辜投降的滿人,但是各地的執行力不同,導致大量無辜的旗人遇難。
這些滿人為了躲避這場災難,紛紛剪掉自己的辮子,女性纏上裹腳布,大家換掉身上旗人的衣服,逃離原來住過的營地,到其他地方隱姓埋名。辛亥革命後,滿族人也大都還說自己是漢人,並且使用漢姓。特別是北京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滿人,不過經過多年滿漢混居,而且有大量的滿族人加入革命軍,並沒有發生在其他地方的屠戮行為。
但是這些旗人的生活境遇卻直線下降,即使從事生產經營的滿人,也都受到了衝擊。為了能夠找到工作,而且讓自己的生意能夠正常運行,這些滿人也都更改成漢姓,並且不承認自己是滿族。比如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直到打到“四人幫”之後,才公開承認自己是滿人,有人問他為什麽不早說,他就承認,滿人會遭到歧視。
劃分為少數民族的滿人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對少數民族製定很多優惠政策,包括增加少數民族各高校錄取人數,滿族聚居地增加財政撥款,成立自治縣等。至此滿族人的人口才逐漸上升,從1978年的265萬人,增長到1982年的429萬,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滿族人口達到1038萬人。其中有很多過去隱瞞自己滿族人身份,後來有重新填報的。還有一些漢八旗的後裔也自願加入滿族。雖然這些滿族人口大規模的增長,但是他們依然沿用更改後的漢族姓,甚至有些滿族人都不知道自己原來姓什麽了。
現在很多人認為滿族人當中的趙姓和肇姓是由皇族愛新覺羅漢演化而來,其實除了愛新覺羅姓氏,還有伊爾根覺羅氏、舒舒覺羅氏、呼倫覺羅氏、阿顏覺羅氏、阿哈覺羅氏等姓氏也都更改為漢姓趙或肇姓的情況。
滿族人姓的漢化還是有一定規律的,比如富察氏漢化為“富”,馬佳氏漢化為“馬”,康錫哩氏漢化為“康”。也有些滿族人將自己的滿族名字按照語義進行漢化,比如巴顏氏是富有的意思,漢化為“富”姓,鈕祜祿氏漢化為“郎”(同狼)姓。
滿族人在更改自己姓的時候,也不是統一的更改為某一個姓,比如愛新覺羅就更改多個姓,比如金、肇、羅、德、洪、依、海等,瓜爾佳氏更改為關、石、葉、白、汪等姓氏。也有些滿族人把姓氏更改為漢族的大姓,比如張、李、王等姓,在國內肇、圖、德、大、暴、呼、阿、西、布等這些大都是滿族人獨有的姓氏。
滿族姓氏繁多,共計有1000多種,其中以瓜爾佳氏、鈕鑽祿氏、舒穆祿氏、納喇氏、董鄂氏、輝發氏、烏拉氏、伊爾根覺羅氏和馬佳氏這9個姓氏人數最多,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影響,這些姓氏都逐漸漢化,逐漸與漢族融合。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亥革命》上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