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地說服並鼓勵自己:老了,在變老的路上,要學會逐漸退出孩子們的生活,回歸自己的日子。我們以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太平,安度晚年,可是,現實生活可真不是這麽簡單的。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的家庭,時常需要老人們來幫忙照看孫輩;同時,有些老人,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隻能和兒女同住。由此引出許多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我見到過一對出國給女兒帶孩子的老夫妻,兩個人都是退休的大學老師。他們的女兒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因為姥爺還沒退休,是姥姥自己出來帶孩子的。她說,當初也是有矛盾的,不開心的時候,不想讓女兒為難,隻好躲在小屋裏哭一下,總算是把孩子帶到可以送托兒所,完成任務回國了。還沒過兩年,第二胎來了,老倆口又應招來帶孩子。姥姥原以為這次兩個人一起帶孩子,可能關係會緩和一些,沒想到更難受。姥姥姥爺說,其實也說不出什麽大事情,都是小事,但傷感情。
有些矛盾是關於怎樣帶孩子的問題。網絡上有很多由各國兒科學會發布的指南,還有許多的育兒專家,心理學家以及早教機構,也常常在試圖引導這些話題。兩代人都從網絡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吸取了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不免有些偏差,因意見不同而發生矛盾。 比如夜間是否需要頻繁地把孩子叫醒喂奶,比如是不是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應該抱,還有什麽時候可以分床睡覺,等等等等。 其實當今的老年人,許多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家中常常被指為愚昧落後,被直接否定,心裏不免委屈,何況道理也不可能都在年輕父母的一邊。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天,談到這個問題時,覺得心裏的苦處沒處存放,感慨萬千。一位老先生說,既然是幫忙帶娃,就要以孩子他們的意見為主,要記住自己幫忙的角色,不要搶了主角的位置。如果確實覺得有問題,耐心誠懇地說一下就夠了,千萬不要糾結誰對誰錯,更不能廝破臉皮。要知道,年輕人永遠自以為是,有些事情,需要時間去化解。這位老先生的意見,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老年人生活的智慧。
還有一些矛盾,聽著都是一些家裏的小事。比如,前麵提到的那位姥姥,看到女婿讓姥爺幫忙抬櫃子的時侯大聲責備,心裏難過;又看到周末女婿什麽活都不幹,自己和小夥伴上山滑一天雪,心裏難過。這種種的難過常常說不出口,也不願意說,因為說出來就會傷人。不僅傷了女婿或兒媳婦,也會傷了自己的女兒或兒子。要知道我們自己養大的兒子或女兒也不是完人,此刻在他們自己的家裏,可能也做著什麽讓公公婆婆或姥姥姥爺傷心難過的事情呢。所以,對這些事情,過去了就過去把。忘掉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能解脫,這就叫善待自己。
當上麵提到的兩位退休老師終於完成了帶娃任務,準備回國的時候,他們如釋重負,高高興興地準備回家去了。
我至今仍記得那位姥姥最後用玩笑的口氣說出的那句“我們解放了”。它意味著這些日子裏所有的酸甜苦辣,是非對錯,恩恩怨怨都已經成為過去,成為生命中一段雖不完美卻充滿親情的旅程。也期望孩子們能或多或少地讀懂這一代老人們在生命最後階段中為了愛所選擇的隱忍。
老了,對於生活中自己和它人不夠完美的地方,唯有放下,才能真正的善待自己,好好活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