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本帖於 2020-11-07 17:35:03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沙夫 編輯
在中國曆史上是有過“獨尊”現象,但在社會層麵而言,各種門派的哲學從來沒有停止過博弈,但它們在理論上的研究都一窩蜂地滑向了唯心道路,這不能用政治的強權來一筆抹殺,因為自始至終,現在的我們仍沒有辦法在中國的那段曆史中列舉出類似西方曾有過的唯理的思想苗子,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在明朝末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在西方文明進入後的結果。在西方曆史上,也有過黑暗的中世紀,政教鬥爭也非常激烈---0甚至是壓倒性的,但理性最終在文藝複興中得以反正,因為他們一直有這樣的苗子,最後壯大成了正果。
 
那麽問題出在哪裏呢?我的研究認為,是出在了春秋後期至戰國開始的哲學研究走向上,由於哲學研究缺乏了獨立性和創新性(當然我不能說還有理智上的問題),雖然這裏有偶然的因素,但這與中國哲學家們的研究能力(比如實踐的能力)與人格高度是脫不了幹係的。這可以由一路來的“一蹶不振”----一直到現在還要引進西方的哲學來作主導就可見一斑。因為,在中國從春秋戰國那時起再也沒有了可以走向唯物、科學的哲學因子了。
 
至於說政治製度,除了中世紀,西方的政治製度也早就在公元前就開始走向成熟了。所以,我們當然可以用偶然來遺憾,但不能怪政治製度。
 
與你商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