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鳥瞰金門
老兵四十年重回金門陣地
卜一
離開金門已四十年了!上世紀60年代我在台灣,曾去金門服役,在那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 當年的戰地驚魂與袍澤深情猶如昨日。 四十年過去了,戰爭的烽火早已逝去,曆史的恩怨也久已消失。 金門的今天又是什麽樣子呢? 多少年來在外,曾兩度去廈門,都乘船到金門前哨的大、二擔海域眺望懷舊。 可惜都是"隻在雲霧中,島深不知處",不勝悵然。 2006年夏天,我有暇到台灣小留,遂欣然前往金門故地重遊。
又見金門
飛機從台北鬆山機場起飛,窗外崇山峻嶺,綠野青蔥,臨空過了明珠如串的澎湖,不久飛機開始下降,我又見到了料羅灣美麗的蒼海和金色的海灘,回到了金門。我們一團十數人,隨導遊離開尚義機場,開始了三天愉快的旅遊。 導遊是金門人,他對金門的軼事與風情了如指掌。 首先他簡單地說了一下金門的沿革與曆史。
金門、小金門與廈門
料羅灣
沿革與曆史
金門古稱浯州,位於福建九龍江口外,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共有金門本島、烈嶼(小金門)、大擔、二擔(後改為大膽、二膽)等十餘個島嶼,總麵積約150平方公裏,金門本島形如啞鈴,東西寬,中間窄,麵積為134平方公裏。 據發掘資料,三千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島上就有人居住。 晉代五胡亂華,漢人南遷,到島上避難,成為世外桃源。
金門地圖
唐德宗時設浯州牧馬區,由牧馬監陳淵率部屬及十二姓民戶遷此,後陳淵被尊為"開浯恩宗",百姓建牧馬侯祠祭祀至今。 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主薄時曾兩度來金門講學,開金門學風之盛,其後金門人才輩出,宋、明、清之際共出了43位進士。 北宋末靖康之難,北方塗炭,北人南遷來金門,至今許多百姓族譜均追溯至宋代。 明初江夏侯周德興駐守浯州,築"千戶所城"以禦寇防盜,以浯州"固若金湯,雄鎮海門" 始得名"金門"。 明代中葉以後受倭寇及海盜侵擾,戰火不斷。
明末清初,鄭成功於永曆四年(1649年)據金廈兩島,撐起東南天半壁,抗清複明。 順治18年(1661年)鄭成功由金門料羅灣啟航經澎湖從荷蘭人手中收複台灣。 次年清廷任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 康熙二年(1663年),施琅參與數路清軍, 聯合荷蘭人攻取金廈兩島。 次年鄭經由銅山(今東山島)撤至台灣。 其後三藩之亂起,鄭經於康熙13年(1674年) 重據金廈。 直到康熙19年(1680年)清軍再度奪取金廈, 三年後(1683年),施琅東征澎湖,台灣鄭氏歸順降清。
從永曆四年到清康熙19年的31年之間,金廈兩島曾在清與明鄭兩方六度易手,加之三藩之亂,金門百姓悲鳴號啼。 多年戰亂,生態損壞,金門成為草木乏生,風沙走石的荒島。 清代、民國期間社會動蕩,民生困苦。 金門屢為海盜侵擾。 百姓為求自保,投身軍旅,武將輩出。 抗戰期間,金門又為日本人占領,令金門百姓留下許多難以忘懷的悲慘往事。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又起, 1949年秋戰火延至金門,是年10月中旬,共軍輕易攻取廈門,但將驕輕敵,一周後草率發動登陸金門的古寧頭戰役,全軍覆沒。 次年(1950)夏韓戰爆發,國際形勢複雜化,共軍除在當年7月送了一個營約七百兵士到大、二擔島白白犧牲之後,再也沒試圖登陸攻取金門,導致過去半個多世紀及未知的未來中國分裂,台海兩岸對峙。 1954年,中共曾炮轟金門(九三炮戰)。 其後於1958年正值中共內部反右,三麵紅旗運動, 內政不修,民不聊生之際,毛澤東發動了八二三炮轟金門44天,後改為單日打、雙日停。 炮轟一直延續了21年,使海峽兩岸長期處於"箭拔弩張"的緊張狀態, 帶給金門百姓無比災難,也延誤了台海兩岸交流合作的時機。
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炮戰結束,但直到1992年11月國府才廢止"金門戰地政務"。 2001年1月2日金廈開始通航。 兩岸小三通規定:商業、體育與宗教人士以及金門、馬祖居民可與廈門、福州兩岸來往。 金門成為兩岸的橋梁,台灣和大陸發展的榜樣,終於導致2008年兩岸的全麵三通。
戰史館
導遊帶我們參觀了古寧頭戰史館、湖井頭大二擔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見到許多珍貴的老相片,古寧頭戰役的坦克車--金門之熊,八二三時用的F86,F104,C130飛機,240大炮及戰車。 這三天我們在金門到處都看到遺留下來的戰車、大炮,堡壘。
1950年7月大二擔戰役
見到一張八二三炮戰時,古寧頭民房被炮彈全毀,滿目瘡痍的巨幅照片,真是慘不忍睹。 金門的百姓真是飽經戰火摧殘。
1958年八二三炮戰,古寧頭民房全毀 ,滿目瘡痍
1949年古寧頭戰役國軍的坦克車
在戰史館附近,我們參觀了古寧頭戰役唯一存留下來的曆史見證—古寧頭北山古洋樓。 這是1949年秋共軍登陸後的指揮所,後國軍反攻,共軍在那死了不少人,殘破的閣樓還留下了不少當年槍彈的痕跡。 近六十年來,它仍然默默地屹立在風雨之中,向人們述說著那場慘烈的戰事。
古寧頭北山古洋樓,1949年古寧頭戰役共軍登陸後的指揮所
四十年前我登上太武山頂,眺望大陸近在眼底,猛一看,真難以想象就這樣雙方對峙了幾十年,那麽近! 那麽多大炮、堡壘,緊張萬分。 時過境遷,這些玩意。
太武山頂眺望大陸近在眼底
坑道
金門的地基主要是花崗石,堅硬無比,是最好的防炮材料,當年國軍十萬大軍在此挖了不少洞——坑道。 各主要部門,醫院,補給水道都是在坑道裏。 當年我服役時到各處辦事,整天朝洞裏鑽。 盛大的聚會譬如金防部司令尹俊召集大專預備軍官好幾百人,就在好大的一個地洞--擎天廳地下大禮堂。 還記得當天尹將軍精神飽滿,上來就問:"大家好不好?" 我們幾百人大聲叫"好!" 他說聲音不夠大,我們一起再大吼"好!" 他就笑了,同時告訴我們在金門要"保密防諜",什麽軍事機密都不可外漏。 他到任以後金門保防做得非常好,對岸"共匪"連那時誰是金防部司令都不知道。 "我當時就想:"老共恐怕沒有那麽窩囊吧!" 多年以後回想,才了解到尹將軍真是個可愛的好將軍,深得曹操"望梅止渴"之真傳。 當時我被他嚇壞了,寫信回台灣什麽都不敢講,隻是有一段每次不能少:"來金門才堅信反攻大陸一定成功!"
坑道
擎天廳地下大禮堂
這次導遊帶我們參觀了翟山坑道及烈嶼九宮坑道,都是在八二三炮戰之後 60年代建的,考慮到以後如再有炮戰,小登陸艇搶灘運送補給太危險,就在岸邊山腳打了好幾個洞,內部挖了幾百米航道,可使小艇開到坑內起卸補給。 這兩個坑道規模都不小。 用當時的工藝水平挖那樣堅硬,那麽大的洞,真令人佩服。 但也曾發生一些慘劇,火藥失控炸死不少兵士。 那時共軍忙著"文化大革命",國軍就忙著"挖洞",後來也沒真用上場。
翟山坑道
烈嶼九宮坑道
我們進到坑道裏,沿著水道上的石路走了好幾百米,使我聯想起曾去舉世聞名的美國肯達磯州的曼瑪斯岩洞(Mammoth Cave)的光景,金門的坑道真是"巧奪天工"。
馬山喊話站
我們前往馬山參觀,馬山位於金門東北角,距對麵中共的大伯島約兩千米,為金門距共軍最近之處,現名為"馬山觀測站",當年為"馬山播音站",俗稱"馬山喊話站"。 我們在那眺望中共大伯、小伯、角嶼、小嶝、大嶝,諸島近在眼前。 60年代我在金門時就聽說有士兵遊到對岸去了。 這次導遊告訴我們,70年代末有位林毅夫君來此駐防,某夜就遊了過去。
馬山喊話站
從馬山眺望中共大伯、小伯、角嶼、小嶝、大嶝,諸島近在眼前
當年我在金門時,就曾來馬山辦事,見到幾個小姐,她們的工作就是每天對著對岸大吼喊話:"親愛的朱毛官兵們,... 蔣總統... 反攻大陸。 "我們駐防的鬥門離馬山不遠,每當黃昏之際,我走到高粱田裏都能聽到對岸的喊話,但大多因風吹音散,聽不太清楚。 大致上每天都是:"蔣軍官兵們... 偉大的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 打倒美帝國主義... 解放台灣"這一套。
有一天我同隊的一位軍官告訴我,有人聽到如下這段中共的喊話:"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全國形勢一片大好,人民朝氣蓬勃,豐衣足食,今年過年我們每人都加了一個蛋!" 我當時就對我那夥伴說:"如果就靠這一個蛋,解放統一就有得等了!"
在馬山眺望諸島之時,不禁令我想到一個曆史的問題:"如果當年共軍從那幾個島不去那麽遠的古寧頭折騰,而是來馬山或它附近登陸,今天的台灣和中國又會是怎麽樣呢?
共軍發炮到金門的宣傳單
國軍發炮到金門對岸的宣傳單
水鬼
當年國軍在金門、馬祖設立了一種"兩棲偵察隊",老百姓稱之為"水鬼"。 這些小夥子都是長距離遊泳健將,如今回想他們的任務就是到對岸去"搗蛋"。 對麵中共也有這一套。 我那時駐防的鬥門在太武山前靠向大陸的海邊不遠,據說前一年就有老共的水鬼摸上岸把一整班的八個士兵都殺了,連耳朵都被割去領賞了。我們當時夜間有事外出都是提心吊膽,箭步急走,一手拿電筒,一手還不時摸著耳朵,深怕被割掉。
導遊告訴我們:與大陸相隔的海中有個無人小島,以前我們的水鬼常遊過去插上青天白日旗,但幾天以後就變成五星紅旗了,原來是對方水鬼去換的,於是我方水鬼再去換過來,如此換來換去,可折騰了!
勿忘在莒
太武山位於金門中偏東部,為金門之脊梁,最高為283米。 我們步行上太武山約40分鍾,到達山頂,瞭望料羅灣海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見到蔣介石親筆題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刻在一麵豎直的岩石上,字體堅毅有力。 "勿忘在莒"是當年在台灣的一個家喻戶曉的口號,莒光號火車,莒光牌香煙,莒光樓,東莒、西莒島等林林總總,對台灣當年的軍心、民心起了巨大的振奮作用,也代表了國民黨當年反攻大陸的精神。
毋忘在莒石碑
金門筥光樓
蔣介石於1952年1月來金門視察,題了「毋忘在莒」四個字。 最初他手下的文臣感到有點難辦。 覺得蔣介石讀書不精,引喻失義。 因為「毋忘在莒」的典故出自《呂氏春秋。 真諫》中鮑叔牙在酒宴中對稱霸後的齊桓公說:「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 」 意思是提醒齊桓公不要忘了當年落難,逃亡到莒國的艱苦日子。 要他居安思危,不亡其本。
但蔣介石把這段話弄錯,搞成「田單復國」的事了。 那時齊國被燕國的大將樂毅攻佔了七十多個城,隻剩下即墨和莒兩城。 後來田單在即墨,而不是莒,用火牛陣反攻復國。 但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典故、成語」。 以後蔣介石又發起了「毋忘在莒運動」,表示一定要「反攻大陸」。 不但在金門有太武山「毋忘在莒石碑」、「筥光樓」等;連江縣原白犬列島後更名為「莒光鄉」,其中的東犬、西犬兩島亦更名為「東莒」及「西莒」;在臺灣,豪華高速火車叫「筥光號」,還有「莒光路」、「捷運莒光站」;並發行「毋忘在莒郵票」等等,搞得轟轟烈烈。
李敖生前就曾挖苦蔣介石讀書不多,用錯了典故。 但「天下無不是之君主」,大家隻好來個將錯就錯,如今也成了個「現代典故」了。同我一起去太武山觀賞「毋忘在莒石碑」的一個愛發牢騷的中年軍官,當場就嘆道:「哎呀! 就隻剩那麼一個『莒』了,還有什麼好提的!」
鳥兒們
戰爭的炮轟平靜後,有福的不僅是金門百姓,鳥兒們又回到了這裏。 金門四處水澤多,魚蝦海產豐富,田野間到處都能見到五顏六色的鳥類。 當年沒見到什麽鳥。
古寧頭雙鯉湖是觀鳥最好的地方。 我們參觀了"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在那兒展示了金門各種鳥類,其中冬候鳥以鸕鶿為主,還有白鷺,水鴨等,每年10月來,3月去。
我們從金門本島去小金門時,就在海上見到了許多冬候鳥。 夏候鳥有家燕、粟喉蜂虎,他們夏來冬去。 另有些過境的候鳥,還有些留鳥,像戴勝、斑翡翠、蒼翡翠、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喜鵲等。
我清晨漫步於鬥門溪邊,曾見到各種紅、白、黑色的小鳥遊蕩於蘆草、水燭之中,美麗非凡。 四十年前我在此很少見到鳥兒,可見鳥兒和我們人一樣,都是厭惡戰爭,喜好和平的。
金門現在有很多鳥群,四十年前我在此很少見到鳥兒,可見鳥兒和我們人一樣,都是厭惡戰爭,喜好和平的。
美食及特產
吃的方麵,金門最有名的是貢糖和高粱酒。 貢糖從明代開始,作為向宮廷進貢的珍品。 我們去了一個貢糖廠,我因血糖偏高,去前打定主意,不吃,不買,隻看。 但到店內被殷情的服務感動,遂放肆地嚐了各種各樣免費的樣品,的確名不虛傳,美味可口,而且店員服務周到,盛情難卻,也就隨滿店的旅客買了好幾盒。
我們在小金門去了一家賣海味幹貨的店,也是讓顧客盡情品嚐,隻覺味美,又買了幾袋。 參觀了陶瓷、麵線及一條根草藥的店,每家都是成品精美,包裝入時。
貢糖及其他特產店
金門高粱酒,據說是當年胡璉將軍為百姓種植高粱找到的出路。 該酒香醇濃鬱,我們經過酒廠,看來頗具規模。 當年我在金門曾買了不少帶回台灣分贈親友。 40年過去了,許多親友早已作古,這次我還是買了兩瓶回台北送給兩位僅存的父執輩。
金門高粱酒廠
炮彈鋼刀
從八二三炮戰起,共軍炮轟金門持續了21年,打到金門近百萬發炮彈,唯一的好處就是送來了百萬件做鋼刀的上好原料。 現金門吃這行炮彈鋼刀飯的人還不少,我們去參觀了一家"金合利鋼刀店"。 這家老店在1937年就開業了,過去50年,多謝共軍送來的上好原料,他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那老板是個人才,他首先展示了炮彈與一般菜刀鋼材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比較圖,令人一目了然,他打出來的肯定是"天下第一刀";隨之他作了一個精彩的演講與示範,老板手腳利落,半手工半機器,邊講邊做,幾分鍾就做了一把好刀。 他告訴我們每個炮彈可做60把菜刀。 我看雖然他開店吃老共炮彈的飯已幾十年了,但剩下的炮彈,少不了還有一、兩千萬把刀可做,他肯定要發更大的財,真是行行出狀元啊!
生意興隆的金合利鋼刀店
老板能言善道,會做生意
共軍打了一百萬發炮彈,夠金合利老板吃幾輩子
植樹與公路
據傳說,金門自古草木繁盛。 但到明末清初鄭成功以金門為基地,伐木造船以取台灣,加之清與明鄭於金廈六度易手。 清代,民國及抗戰時日本人占領,戰火紛飛,金門除太武山,五虎山等少處尚有原生樹林外,全島林木盡失,風沙走石。 1950年,胡璉在金門嚴督植樹,花了不少功夫,另外築壩蓄水,解決十萬大軍與三萬百姓飲水,並保持水土。 如今金門遍地林蔭。
為了戰備,胡璉開始大修公路,現島上四通八達,公路也都鋪上水泥。 主道有環島東,西,南,北四條及中央公路。 路兩旁均種了高約數十米的大樹。 道路整齊美觀,百姓受惠莫淺。 回想我四十年前見到的路旁都是細枝小樹,這次回來見到的都是大樹,不禁令我感到人世滄桑,正如東晉桓溫所說:"樹猶如此,況人乎!"
風獅爺
以往金門林木蕩然,秋冬風沙走石,使房屋毀壞,四周荒蕪,百姓苦不堪言,乃祈求神靈製煞辟邪,這就是金門的守護神—風獅爺,是綜合獅與人的神靈,在島上到處可見。 有石刻的,泥塑的等等,帶了法器,身披紅裳,造型神態各個不一,看來可敬又可愛,我們去參觀一家禮品店,店主好客,每人贈送一個泥塑的小風獅爺。 我帶回家後對老妻說:"以後我們去哪兒風大,就得把風獅爺帶上。"
風師爺
宗教祭祀
烽火顛沛,黎民無依,則求諸於神靈,是以金門廟宇及宗祠特別多,"媽祖廟"當然是最重要的,其次有"迎城隍",祖厝或祠堂到處都是。 百姓還為古寧頭殉國的李光前團長建廟祭祀。 在小金門有一個烈女廟,原是由大陸飄來的女屍,由國軍安葬建廟。 前往祭拜的人很多,當地人告訴我這廟有求必應,非常靈。
在金門鬼神的故事也特別多,譬如古寧頭的北山古洋樓是古寧頭戰役共軍的指揮所,共軍在那死了不少人。 導遊告訴我們,每當夜黑風高就會聽見裏麵眾人慘吼,但從來沒人敢進去看個究竟,其實我倒有個好主意,也不必分國、共了,幹脆也建個廟拜一拜在古寧頭犧牲的共軍將士不就好了嗎?
李光前將軍廟
烈女廟
古厝與古跡
金門的傳統習俗保留維護的非常好,是我在台灣及中國各處見到數一數二的,許多村落雖已有現代小洋房,但很多明清的住戶,街坊都保留了下來。 我們去了古寧頭南山、北山、楊山村,見到古厝有一落、二落、三落的形式。 房簷有許多泥塑、磚雕及彩繪。
我在北京時許多人對我說:"當年城牆就不該拆啊!" 保護固有文化及曆史古跡,北京人沒能做到的,金門人做到了!
金門保留的古跡有33處,我們去了俞大猷的 [虛江嘯臥碣群]、[文台寶塔]、 [邱良功墓] 及 [母節孝坊]、[漢影雲根碣] ,和祭鄭成功的 [延平郡王祠] 等。 金門軍民做得很好,應為台灣與中國之典範。
民俗古厝
文台寶塔
鄧麗君的歌聲得大陸民心
1979年,金門炮戰結束,但直到1992年11月國府才廢止"金門戰地政務"。 2001年1月2日金廈開始通航,雖然大、二擔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與對麵的"一國兩製統一中國"兩塊大牌都還在,雙方氣氛好多了。 兩岸小三通規定:商業、體育與宗教人士以及金門、馬祖居民可與廈門、福州兩岸來往。
二擔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石牌
廈門”一國兩製統一中國“牌
我幾年前去廈門旅遊,乘小艇去大、二擔近海觀賞。 船快到時傳來國軍岸上"喊話"聲。 暗想四十年了,還沒喊完嗎? 待船近岸隻有兩百米處停下,才聽清楚乃是鄧麗君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可見鄧麗君的歌聲比蔣總統與反攻大陸還得大陸民心啊!
昨日、今日、明日
我問了許多金門居民,幾乎每人都去過廈門及大陸 ,大多數人都在廈門買了房子、置了產。那裏也是他們的家鄉與親人所在!
金門共有三鎮:金城、金湖、金沙,二鄉:金寧、烈嶼。 其中金湖鎮有個山外村由於靠近料羅灣補給船艦上岸必經之道,又位於太武山麓重兵駐守,當年非常繁華,還記得山外有個"青山樓"飯店,我曾去那會老友,一盤餃子,兩碟小菜,幾杯金門高粱,"山外青山樓,戰地喜重逢",其樂恍如昨日。
今日山外
那時在金門有十萬大軍,任何草叢,樹林裏都駐滿軍隊。 現整個金門隻剩六,七千兵士,山外也沒落了。 導遊帶我們到山外一家餐館用餐,我問他"山外青山樓"還在不在? 他告訴我從來沒聽過"青山樓"。 我離開了四十年,回來隻覺人世滄桑,恍如做了一場"李伯大夢"。
以前草叢中都是駐軍,現大多數都歸還民用。 導遊指給我們看有幾家"卡拉OK",原是以前的軍妓院"軍中樂園-八三麽"。 當年阿兵哥常去的地方—彈子房也幾乎沒有了。
多處海岸雖也還偶見到警告牌"當心地雷",但大部分均已開放,戰爭留下的海岸防禦故障一軌條岩及高粱田裏防空降的水泥樁,廢棄的戰壕堡壘、坦克、大炮對映著海上捕蝦及玩耍的百姓,織出一付今昔的對比。 戰爭留下的海岸防禦故障一軌條砦
我在馬山凝望海岸遺留的軌條砦時,當時海邊正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突然有一年輕人提著魚竿漫步而來,我問他:"釣到大魚沒有?" 這樣悠然的景象是我當年在那兒無法想象的。 正如蘇東坡說的"唯江上之清風,... 而吾與子所適。 " 如果世間少一點戰爭,少一點"禁地",人人都能領略到天下"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之美景。
在馬山,突然見到一個年輕人提著魚竿漫步而來
金城鎮是金門政府所在,也是商業最發達的區域,新的街道相當繁華,但也保留了許多明、清的街坊。 我們在那蹓躂了一陣,買了幾瓶高粱酒及幹貨,一路炸的、煮的、各種福建小吃特別起眼。 金門百姓都非常純樸、勤奮努力,很會做生意,提到共產黨已沒什麽你們、我們之分了。
前福建省政府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蘇樹林訪問金門
金城鎮
金沙鎮的沙美是金北的重鎮。 當年我們辦夥食早上三、四點就到那去買菜,黑夜裏 市場擠得滿滿的。 單日炮轟,一過午夜12時停火了,我們就得趕快準備早起去買菜,晚去了,就買不到青菜。
這次我經過沙美鎮也清靜多了,倒是鎮旁建了兩所好旅館,我在那兒住了兩夜,也算有緣,就與我當年駐的陣地隻隔了一、兩公裏。
沙美的旅館
四十年重回鬥門陣地
我們團組晚餐後,在夜間抵達沙美的旅館。 第二天一早,天未破曉,我踏上租來的自行車,沿著環島北路去尋訪我當年陣守的陣地及鄰近的鬥門村落。 金門初秋清晨的寒風令我感到清涼,遠處太武山的側影使我憶起四十年前與我朝夕相伴的山巒,今天依然像當年一樣對我是無比的親切!
天未破曉,我踏上租來的自行車,沿著環島北路去尋訪我當年陣守的陣地及鄰近的鬥門村落。
停車幾次問早起的鄉民:"鬥門在哪兒?" 他們都告訴我:"前麵一轉彎就到了。" 見到大道旁一條小徑,啊! 這不就是當年我們部隊進出的要道嗎? 隻是當年的紅土路現已鋪上了水泥。 路旁的高粱田使我想到那時黃昏散步,好奇地去尋找地上零落的共軍炮轟撒下的宣傳單。 在田野裏轉了一陣,四周無比的寧靜,沒見到駐軍、槍炮以及早晨的操練。 突然見到一個殘缺的堡壘坐落在雜草叢生的小徑旁,哎呀! 這不正是我當年與四、五個袍澤日夜居住的堡壘嗎?
見到大道旁一條小徑,啊! 這不就是當年我們部隊進出的要道嗎? 隻是當年的紅土路現已鋪上了水泥。
四周無比的寧靜,沒見到駐軍、槍炮以及早晨的操練。 突然見到一個殘缺的堡壘坐落在雜草叢生的小徑旁,哎呀! 這不正是我當年與四、五個袍澤日夜居住的堡壘嗎?
因時間有限,不得久留,我急急地騎車回旅館,隨團開始今天的旅程。
次日清晨,我沿著田間埂道,步行約二十分鍾又回到我那"舊居",在附近又發現另一個堡壘,顯然當年沒有,以後才增造的。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隻是殘軍與瘦馬都見不到了。 四周雜草叢林中依稀還能映現出當年我們的營部所在地,當年許多洞穴般簡易的辦公室已無蹤影。 田間的一個土堆,應是那時我們的高炮陣地,回想當時無論是炎熱日照或刮風下雨,隻要雷達上顯示了對岸共軍飛機臨空,我們的阿兵哥們就要守在炮架上整日辛苦,緊張戒備。 時空轉換,如今倒也安寧了。 高梁田邊新修了一個灌溉的小溪,石碑上刻著"鬥門溪"。 一個農夫開了輛豪華車子來耕田了。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隻是殘軍與瘦馬都見不到了。 四周雜草叢林中依稀還能映現出當年我們的營部所在地,
田間的一個土堆,應是那時我們的高炮陣地
遺留下來的當年反空降的設施
高梁田邊新修了一個灌溉的小溪,石碑上刻著"鬥門溪"。
我又走到我那廢棄的堡壘,回想那年我部隊夜間由高雄乘登陸艇啟航,在海上見到澎湖燈光閃閃。 次日下午約兩、三點抵達金門外海。 雲霧彌漫中見到了料羅灣美麗的黃沙及洶湧的滄海,當天是單日,為炮轟開火之日。 我們在船上等了十多小時,次日淩晨已到了雙日停火之際,乘海潮高漲,我們好大一艘登陸艇就一股勁地向沙灘衝去,砰嚓一聲巨響,著陸了。 黑夜中成千的士兵急著搬運補給物資,上上下下,蔚為壯觀。
我隨車來到這個堡壘與四、五個先到的老兵與充員小兵同住其內,第二夜,我被不停的槍炮聲驚醒,老兵告訴我這隻是金門全島每月的例行實彈試射演習,吵了兩三分鍾,可謂聲勢嚇人。 再過一夜,聽到遠處稀疏的炮聲,對岸的共軍向我們發炮打宣傳單過來了。 頭幾夜總被驚醒,再過幾夜,習慣了。 他放炮,我睡覺,不再醒了。
記得有一天黃昏,我們的輔導長(相當於共軍的政委)到陣地告訴大家"根據情報,今晚我們這裏應該會落彈,大家要小心!" 果然過了午夜。 炮聲由遠而近,好幾次聽到"夢想、噢、噢、老兵告訴我這是炮彈低空擦地而來,不太遠了。 當時聽來的確毛骨悚然,我問老兵這堡壘擋得住嗎? 他們說:“如果打個正著,大家就一起上西天了!” 次晨見到陣地附近好幾個深洞,都是炮彈穿地而入,據估計洞深有五米。
我到大嶝島訪問時,拍攝的共軍炮擊我陣地所用的152加榴炮
60年代我們在那雙方都不打"殺傷彈"了,就是臨空爆炸,碎片四處飛的玩意兒,而改打宣傳彈。 一個炮彈從對岸飛了十來公裏過來不爆炸,隻是後底在空中脫開,彈膛也有幾片鋼板掉出來,中間放滿的宣傳單臨空而飛,但彈頭與脫出的鋼板和彈筒,誰碰到誰倒黴,經常聽到有士兵及百姓中彈而亡或打斷一條腿的。 共軍想的還十分周到,打過來的宣傳單居然是"繁體字",大多是說些"偉大毛主席領導文化大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人民歡騰家家豐衣足食。 "之類,信不信就由你了,據說還真有人信呢! 後來有人居然信迷了,夜間就遊泳到對岸去了。
我走到一條長直的小徑,這就是當年我們進出營區的必經要道。 越過此道,進到一個小村落,這就是當年與我們親切相處的老百姓居住的鬥門村。 那時村民沒有電燈,黃昏,夜間居家要點油燈,行路需帶手電筒。 村落蕭條,房舍簡陋殘破,偶見幾個殘廢青年,也許是被炮轟所傷的。 我們經常到村中小店買些日用品及糖果。 當時我們按月領取"八一四"香煙,老百姓特別喜歡這種香煙,我們常拿去跟他們交換金門特產的貢糖。 那時的百姓都非常純樸,與我們相處像親人一般。
鬥門村
事實上,金門炮戰一直延續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正式停止,一共打了二十一年。 在這二十已年的戰火中,共軍向朝鮮方而方打了近百萬發炮彈。 金門人民生活受到許多限製,他們不能聽收音機,不能用照相機、攝像機,看不見普通的廣播電視,禁止遊泳、出海、放風箏、養鴿養鳥,過年過節、婚喜事都不準放鞭炮。 汽車機車管製進口,連籃球、排球、足球等可供漂浮之物均列為嚴格管製品。 金門百姓長期生活在時光倒流的狀態,同樣地福建沿海的居民也長期處於戰備狀況,經濟萎縮,生活困苦,真是斯民何罪,遭此災殃。
今晨我又回到這,隻見房舍錯落有序,家家都蓋了小洋樓,屋前擺了汽車和摩托車,清晨顯得格外寧靜。 偶見幾個早起的村民對我招呼。 我告訴他們,我是他們四十年前的老鄰居。 他們非常驚訝,對我無比的親切,難得"故人來"啊!,請我喝茶,要我坐下來談談。 他們都記得我們以前的駐軍陣地,也說了我們的槍炮種別,提到後來遷走的往事。 軍隊走了,許多陣地都歸還百姓了。政府給金門老百姓的福利非常好;家家都在對岸廈門置了產,買了房子。 我恭喜他們家家都發了財,我也告訴他們:"明天會更好",三通就快了,金門的經濟,百姓的生活必然會更好的,他們對我說這也是他們的願望。 因時間有限,我必須道別離去,他們叫我幾年後再來,我也告訴他們,希望幾年後能再見到他們個個都發大財!
今晨我又回到這,隻見房舍錯落有序,家家都蓋了小洋樓,屋前擺了汽車和摩托車,
家家都在對岸廈門置了產,買了房子。 我恭喜他們家家都發了財,我也告訴他們:"明天會更好",
沿著來時的田埂,不時回望著鬥門村落,就如同四十年前一樣的心境,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鬥門!
離去與省思
三天愉快的旅遊及參觀後,導遊送我們到機場,飛機冉冉上升,料羅灣、金門以及對岸廈門在海角緩緩消失。 金門秀麗的原野,蒼藍的海天,典雅的古厝,珍貴的古跡,美麗的鳥兒,豐富的特產,還有那純樸的鬥門村民,以及令人深思的戰爭舊事,一一在我腦海中縈回。
金門的人民飽經戰火的洗禮與摧殘, 但他們最能了解戰爭之可怕與和平之可貴。 他們是兩岸的橋梁,未來台灣和大陸合作發展的榜樣。 願曆史的恩怨盡早消去,讓許多國共的英靈在那壯麗的山巒與平靜的蒼海安息,也讓金門這座橋梁帶給中國與台灣更美好的明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