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金庸武俠小說和臭豆腐

來源: 玉米穗 2020-01-16 12:59: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11 bytes)

武俠小說和臭豆腐看似風牛馬不相及,卻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的人喜歡的無以複加,討厭的人討厭的一塌糊塗。

臭豆腐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品種,王致和乳製臭豆腐源遠流長很有名,不過在上海通常是油炸臭豆腐。無論是乳製臭豆腐或油炸臭豆腐都是“臭不可聞”,很遠就能聞到那個味兒。然而很多人喜歡吃,據說好吃就好吃在那個“臭”,如果不“臭”,就沒有了“神韻”,寡然無味了。但對於討厭臭豆腐的人而言,那個無法體會,那個“臭”味聞聞就能使胃裏倒海翻江食欲頓失,莫說吃了。我是吃不來臭豆腐的,但朋友裏很有幾個臭豆腐“黨”。有一回一同吃飯,他們叫了臭豆腐來,那味道熏得我幾乎要涕泗橫流,一個朋友勸我吃一點嚐嚐味道,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吃吃看嘛。我說臭豆腐的味道不吃就能聞到。他說:這你就不懂了,臭豆腐是聞著臭,吃著香。好吃就好吃在那個“臭”。他力邀我嚐一塊,盛情難卻我勉力為之試了試,結果差點吐出來。雖然一口吐掉了那塊臭豆腐,但那晚上胃口大倒,再不想吃什麽東西了。但我的那幫哥們,吃完了最初叫來的臭豆腐,尚且意猶未盡,後來又追加叫來了兩三份。

愛之者愛,厭之者厭。在這一點上武俠小說與臭豆腐頗有幾分相似。小說種類繁多,武俠小說是其中一種。小說有寫的好壞之分,但在種類或題材上應無高低之分。有意思的是武俠小說褒貶意見分歧之大在其他種類小說中十分罕見。金庸可以算作武俠小說的代表人物,他的武俠小說粉絲不僅遍及大江南北,而且遍布世界各地華人世界。金庸不僅是北京大學的名譽博士,而且他的武俠小說還成了一門研究課目。那個很有名的北大教授孔慶東就是金庸武俠小說專家,著有專門論述金庸小說的專著,全方位論述金庸武俠小說的思想性藝術性人物語言等等。然而另一方麵對金大俠不以為然把他武俠小說貶得一錢不值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王朔就把金庸歸類於“港台四大俗”之一,對其武俠小說極盡嘲笑諷刺挖苦之能事,王朔的評論盡管遭到眾多金庸粉絲的憤怒聲討和抨擊,但獲得的支持和共鳴也是絲毫不占下風的。

我個人不是金粉,也不喜歡其他任何武俠小說。我周圍的鄰居朋友甚至家人裏不乏金粉,很早以前就常有朋友推薦我讀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告訴我好看的不得了,一定要讀。我曾經試著讀了讀,卻讀不下去,覺得整個就是胡編亂造想入非非,讀不了幾章就半途而廢了。朋友們覺得不可思議,那麽好的東西怎麽會讀不下去?我也覺得不可理解,這種胡亂編造杜撰的東西有啥好看的?為了理解金庸武俠小說究竟好在哪裏,我特地去讀了孔慶東的金庸小說研究專著,結果毫無幫助,連孔慶東的那本專著也覺得味同嚼蠟無法卒讀——孔慶東的其他文章其實寫得不錯,尤其是研究魯迅的。後來我便明白一個道理,其實就是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個人口味不同。就如臭豆腐一樣,說一千道一萬,愛吃的人就是覺得好吃,不愛吃的人就是覺得難吃。愛吃的人說好吃就好吃在那個“臭”,不愛吃的人覺得“臭”就是臭,絕無好吃之理。

武俠小說粉絲與武俠小說“噴子”如果想要爭論武俠小說的好壞,就如臭豆腐“黨”與非臭豆腐“黨”爭論臭豆腐到底好吃與否一樣,是白費力氣毫無結果和必要。好像現在常說的“雞與鴨講”一樣,永遠各說各話,沒有交集。不過“雞”有“雞”要說的,“鴨”有“鴨”要說的。雞鴨若都有話憋不住要說,最好雞找雞,鴨找鴨去說,如此不會無事生非,就可以天下大吉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