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曆史 看四平市變化 (2)決勝四平
朱立平
二戰之後,全球博弈的兩個莊家是美蘇,曆史、實力和實際決定,國共的角色分別隻能是美蘇的兩枚馬前卒。
但是,三國四方,國共對壘,事在人為,誰勝誰敗,馬前卒的後續作為成為國共決勝的關鍵因素。
1、 四平戰端開啟之前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美蘇迅速確立、恢複甚至擴大了前此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分別需要調動國共這兩枚馬前卒去落實、去實現、去保衛,於是,三國四方,明爭暗鬥,大戲開演,東北交通樞紐四平,一時成為國共誌在必爭、必打、必勝之重地。
其時,國民黨軍主力遠遁西南,中共敵後抗日武裝卻與東北近在咫尺。
毛澤東對東北誌在必得,早已運籌帷幄,但實力不濟,表麵上也隻能爭取借助蘇聯力量,在美蘇瓜分整個中國的大勢下,先在東北插一腳,分杯羹。
蔣介石生怕中共會背靠蘇聯,捷足先登,奪取東北,故不惜屈從蘇聯壓力,用允許外蒙獨立和租借旅順港等重大妥協,換取蘇聯政府承諾一切援助“當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即國民政府”。
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明確規定:蘇軍占據東北期間隻能由國民政府派代表設立行政機構,由國民政府派出之軍事代表團與蘇軍總司令部保持聯係,東北主權當由蘇軍交予國民黨政府派人派兵接收。
蔣介石隨即指示,在長春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特派熊式輝為主任,並將東北三省重劃為九省二市,同時設置外交部東北特派員公署,以蔣經國為特派員。10月初,行營及特派員公署同時進駐長春,開始交涉接收事宜。
蘇聯的如願算盤是如約將東北確立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但眼見美軍9月在華北登陸並出動軍艦運送國民黨軍前往東北,看出美國有獨霸中國的意圖,也開始調整戰略,暗中默許甚至扶助中共武裝進入東北,借以抗衡美國。
毛澤東早有準備,抓住機會,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抽調10多萬兵力數路開進東北,強硬提出“東北由東北人民自治軍保護,中央軍不得開入,否則引起內戰由彼負責”的強硬主張,並武力攔截向開進東北的國民黨軍隊。
蘇聯雖有心與美國爭霸,但國力在二戰中消減甚巨,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退而求其次,把中共武裝放進東北,蘇軍及時抽身,準備撤退。
蔣介石眼看蘇聯變卦,東北即將有落入中共之手的危險,迅速采取斷然措施,將東北行營等撤回關內,宣布放棄接收東北主權。
但是,自蘇聯占據東北後,中共武裝由於得到蘇軍的同情,也開始進入東北地區。特別是美軍9月在華北登陸,並出動軍艦運送國民黨軍前往東北,使蘇軍懷 疑美國有染指東北企圖,改取了暗中扶助中共武裝控製東北,以抵製美蔣的策略,更促成中共在短短的一兩個月時間裏,抽調了十萬兵力數路並進開赴東北,並雄心 勃勃地提出了
眼看蘇軍變卦,且開始撤退,東北有落入中共之手的危險,蔣介石迅速采取了斷然措施,將在長春的東北行營等撤回到關內,以蘇軍違背條約,支持中共為由,宣布放棄接收東北主權,釀成了嚴重外交事件,導致美國出麵,蘇聯一時十分被動的局麵。
11月18日,即長春行營撤至關內第二天,莫斯科即做出反應,宣布延緩撤兵,進而開始強行驅逐進入大城市的中共武裝,以顯示自己在外交上並未違約,仍將會把東北交予國民政府。 兩天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部接受蘇方的解釋,表示在蘇軍對國民政府軍之運輸及行政接收提供協助和便利的條件下,國民政府同意蘇軍延期一個月撤軍,商定蘇軍延至1946年2月1日自東北撤退完畢。
與此同時,在軍事上,國民黨軍由山海關沿北寧線強行北上,一路打到錦州、錦西,並於12月下旬進一步攻占了北鎮、黑山、義縣、阜新等地,進而在1946年1月上旬轉而占領了熱河的北票、朝陽、葉柏 壽、建平、淩源等地。
迫於外交壓力而對國民政府做出讓步後,蘇聯改取與國民政府合作的政策,試圖阻止美國勢力進入東北,其策略是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求與中國合辦東北工礦企 業,以此來限製除蘇聯以外的第三國勢力進入東北。
蔣介石自然不以為然,他除了不能承認蘇聯將東北之日滿工礦企業視為蘇軍戰利品外,更擔心這種合作會便利蘇聯暗中援助中共。因此,他不僅堅持必須蘇軍撤離後再談具體合作方案,而且有意將蘇方要求通報給美國人,讓美國政府出麵反對。
蔣介石的做法引起蘇聯方麵的強烈反感,並增加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敵視態度。
加之1946年2月美英輿論單方麵公開雅爾塔秘密協定內容,國民黨又乘機在關內發動大規模反蘇示威遊行,這就更加坐實了蘇方的判斷。隨著蘇軍撤退日期到來,無法阻止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的莫斯科,轉而重新支持中共在東北開打,成為一種曆史的必然。
11月,中共武裝在山海關一線以武力拒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失利後,蔣介石更加不把進入東北的中共放在眼裏。
12月底,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前來中國調處國共關係,蔣成功地促使其同意在停戰協定草案中寫明:“在中國本部及滿洲境內一切軍隊調動,皆須停止;中華民國國軍,為重行建立在滿洲主權而開入滿 洲及在滿洲境內調動,當係例外。”
對此,中共談判代表周恩來曾力爭東北不應例外,最終礙於中蘇協定的規定和美國調處的壓力,做出了讓步,承認有關停止軍事調動的規定,“對國民政府軍隊為恢複中國主權而開入東北九省或在東北九省境內調動,並不影響”。
1946年1月10日,停戰協定簽訂,國民黨軍有了在東北自由調動軍隊,接收主權的權利,中共軍事力量在東北的存在和中共在東北的地位問題毫未提及,蔣介石否認中共在東北武裝和地位就顯得更加理直氣壯了。
停戰令剛一生效,蔣介石就明令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隊準備作戰。一個月後,鑒於蘇軍撤退在即,他更要求東北行營主任委員熊式輝和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全力接收東北各戰略要點,稱:凡要點有蘇軍者應力予接收;無蘇軍者可能占領則占領之,總之要努力防止東北成為“第二華北”。在這裏,蔣介石準備武力驅除在東北的中共武裝的決心已顯露無遺。
一方麵國民黨根本否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其精銳部隊陸續開入東北,不惜用武力解決中共武裝,另一方麵中共1946年初在東北的兵力數量大大超過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的兵力數量,所占地區亦遠較後者為多。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在東北地區的軍事衝突已不可免。
恰在這時,蘇方對國民黨政府拖延經濟合作談判,複又鼓動反蘇遊行產生嚴重惡感,決心藉撤軍之機,推動中共將其撤退之地盡行接收和占領,並明確表示援助中共,這自然就導致了國共兩軍非要在東北展開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較量不可。
1月中旬,國民黨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主力已沿北寧路推進至沈陽附近的新民,一部已進入沈陽市 內的鐵西區。2月上旬,新六軍海運登陸,車運至錦州、溝幫子線。杜聿明為確保北寧路錦州至沈陽段的安全,命令新六軍第二十二師和第十三軍第八十九師展開對 該段兩側的掃蕩作戰,由此拉開了國共兩黨在東北激戰的序幕。國共兩軍2月上旬至中旬在秀水河子、勿歡池、沙嶺子幾乎同時打了三仗,一勝一負一平,沒有分出高下。
眼見東北大戰的烽火已經點燃,蘇軍開始迅速撤軍。
1946年2月22日,中共東北局報告中共中央稱:蘇軍代表表示:(一)蘇方全力爭取在東北插一腳,除大連旅順口外,正在與頑方談經濟問題,迫其承認蘇方地位;(二)蘇方努力必會受美蔣阻撓,我們應在政治上保持強硬態度,軍事上加強進攻,予以有力配合。(三)不論談判成功與否,蘇方最終目的仍是支持我們確立在東北的主人地位。
據東北局彭真報告,蘇軍代表明確表示將盡可能滿足中共的要求,有關組建炮兵、坦克部隊、設立訓練基地等問題,均可做進一步的研究和磋商。蘇軍代表並且承認,他們過去比較顧慮第三次世界大戰,態度上比較軟,現在不同了,因為國民黨發動反蘇運動,顯示必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殊地位,美國則試圖藉門戶開放之名,深入東北,但美軍很難開到東北來。因此,中共應大批增強東北幹部,增調主力,確保對東北的控製。 蘇軍的這種態度,在其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等的公開言論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
當時,中共在東北已經有了大約30萬以上的兵力,控製著除主要交通幹線及其沿線中心城市和錦州以南之外的大部分東北地區,無論如何不可能聽任國民黨否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當停戰協定已經成為廢紙,蘇軍撤退在即,不僅不再幹涉,反而鼓勵大打,胸有成竹的毛澤東自然要大展宏圖了,四平在此後幾年裏,成為毛澤東極為關注的地方。
2、 中共四平保衛戰的前因後果
當三國四方在角力、扯皮、紛爭之際,政治敏感度極高、戰略籌謀力超群、戰術落實力恒強的毛澤東先下手為強,乘著蘇軍撤退之際先占了北滿,建立了背靠蘇聯的穩固根據地。
1946年3月17日,彭真電詢中共中央:“我可否在辰兄(指蘇軍—引者注)同意下及時奪取四平街、哈爾濱及其他長春路支線小城市,作為 將來談判時讓步之資本?這在政治上有無壞的影響。又,對長春是否確定,縱使可以奪取,而辰兄又希望我奪取時,我亦堅決不奪取?”
毛澤東方針已定,複電指示:“國民黨還不停戰,沈陽以北長春路沿線之蘇軍撤退區,同意你們派兵進駐,以為將來談判之條件,時間愈快愈好。” 當天,毛澤東反複考慮後,進一步指示:“速與辰兄接洽,將整個中東路(包括哈市)讓我駐兵,永遠占住,不讓國民黨駐一兵一卒”。
毛澤東說得很清楚:“寧可戰而失地,不可在談判中失地”。他認同彭真的想法,相信在四 平一線堅決拒止國民黨軍北上,“彼方至多用兵攻占南滿路及撫順、本溪,我尚可保持中東路。” 所以,蘇軍於14日從四平街一撤,中共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區3天後便武裝攻占了四平。
這時,國民黨軍已經到達東北的部隊總共有近6個軍,即新一軍、新六軍、第七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及第九十四軍一部(其中新一、新六、第十三、第七十一軍全部為美械裝備),總兵力約24萬人。 另第六十軍正在海運中。這些部隊統歸東北保安司令部指揮,司令長官為杜聿明(由於杜聿明患病住院,2月下旬後部隊歸副司令鄭洞國指揮,並受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轄製)。已到東北的部隊3月中旬大部主力在沈陽完成集結,19日開始分南、東、北三路展開扇形攻勢,準備攻取遼陽、鞍山、營口、撫順、鐵嶺、開原、昌 圖、四平街。4天後,遼陽、撫順、鐵嶺依次被攻陷;10天後,對鞍山、海城及開原、昌圖的進攻亦相繼得手。
國民黨軍在蘇軍撤離區的大舉進攻,迫使希望占據中東路全線的中共中央不能不迅速開始部署四平保衛戰。
1946年3月23日,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要不惜任何犧牲,以戰爭換和平。稱:“堅決徹底殲滅國民黨進攻軍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二萬人)”,如此才能“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將來”。 次日,毛澤東即開始部署四平保衛戰。
他在給東北局並告林彪、黃克誠、李富春等人的電報中道:判斷蔣介石必由沈陽出兵向北和我爭奪長春、哈爾濱。“我黨方針是 全力控製長哈兩市及中東路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占長哈及中東路”。西滿“黃李部動員全力堅決控製四平街地區,如頑軍北進時,徹底殲滅之,決不讓其向長春前進”;“南滿主力就現地堅決殲滅向遼陽、撫順等處進攻之敵”。“如作戰結果頑軍在遼陽、撫順地域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以致可以抽兵北上向四平街、 長春前進時,你們須準備及時將南滿主力轉移至四平街、長春之間,與黃李及周保中協力,為保衛北滿而奮鬥”。 據此,東北局當天就下達了具體的作戰任務,並說明:“此次作戰為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之最後一戰”。
在國共和談期間雙方大打出手,最初主要是增加談判中各自的砝碼,爭取各自的國際後援。中共中央在東北大打的初衷,是為了在和平到來之前得到在談判桌上難以得到的更大的利益,而要達到目的,第一必須取得蘇軍的密切配合,在東北停戰到來之前順利取得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及其中東路全線;第二必須使東北停戰生效的時間不早不晚,早則長哈等地尚未及占領,晚則很可能會被已經增至6個軍,並且還在繼續增兵的國民黨軍突破防線。
剛好,美方派專機緊急將剛返回延安的周恩來接回重慶,協商東北停戰問題,中共中央一再提醒東北局要趕快設法占領長哈齊三市,強調一旦停戰達成,“停戰小組即將派到這些城市,保證國民黨的占領。但如被我控製,小組亦將保證我軍的占領,以待整個東北問題的解決。” 毛澤東因此提出,周爭取能使停戰協議拖後幾天再簽字。
同時,毛澤東再三叮囑東北局加強四平一線的軍事部署, 並特別致電北平執行部中共代表葉劍英等,要求葉在停戰協定簽訂後務必要拖延出發時間,以利“我軍進駐長春哈爾濱等市”。
中共一線部隊眼見蘇軍態度大變,馬上躍躍欲試。西滿軍區的李富春、黃克誠於3月10日最先提出應控製四平一線,阻止國民黨軍隊北進,向中央發電報稱:“蘇軍突然北撤,國民黨一時因情況不明,不敢冒進接收,我軍應以一部兵力乘機控製長春路沿線城市,以阻止頑軍北進,並吸引頑軍於長春沿線,你們如同意,我們即派隊進占四平、昂昂溪。”
對此,周恩來明確表示異議,因為他好不容易才爭取到讓蔣介石承認在東北也有軍事調處問題。周恩來想的是,中共中央已經批準2月25日簽字的《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該方案規定:在開始整編的頭12個月裏,政府在東北將編為5個軍,中共編為1個軍;在後6個月統編後則將東北的6個軍縮編為5個軍,其中一個軍內仍保持1個中共師,其他4個軍則統編為政府軍。 依照這個方案,中共搶占長春路及其沿線城市,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如能就蔣的條件達成協議,就等於使國民黨方麵承認了中共在東北的合法地位,屆時依此向東北派出執行小組,東北問題就可以放到談判桌上按照整軍方案去解決了。周表示:“照東北空氣,定不讚成長春路及蘇軍撤退區歸國方接收。如堅決不同意此兩點,隻有準備破裂”。不僅停戰小組去不了東北,而且很可能“會影響國內全局”。
毛澤東自1945年11月中旬蘇方態度變化後,即因身體不適病休,此前一直由劉少奇主持中央工作。這時,毛澤東剛剛重又開始參加個別重要的會議,馬上注意到這千載一時之機,即刻放棄休養,全力投入到處理東北問題的工作之中。
11月13日,毛澤東與劉少奇合擬了給周恩來的電報,說明:東北同誌“雄心很大,不了解為什麽要讓出許多地方給國民黨,東北全黨全軍都是這種心理”。在蔣介石不承認東北停戰,拒絕與我們談判東北問題及不承認我在東北地位時,他們采取比較強硬的政策是好的。隻有如此,才能逼蔣與我談判,承認我在東北地位。如今國民黨被迫承認我在東北地位,“你們現在可以承認在停戰條件下,國軍可以接收沈陽至哈爾濱之長春路上各城市(路兩旁不內)。”“我們內心的盤子,長春路的主要部分(即沈陽至哈爾濱)及撫順、鞍山、本溪、營口、遼陽等數地, 是要讓給國民黨的。”但“不可一般承認國軍有權進駐全部長春路及蘇軍撤退區。因中東路大部、南滿路南段應力爭由我接管。至於兩路以外之蘇軍駐紮區,大部已交我接管,一部即將交我,其中除撫順、本溪準備讓出外,其餘均不能讓。如你們答應國民黨有權接收蘇軍撤退區,則安東、通化、延吉、海龍、合江、佳木斯、黑龍江、洮南、通遼、遼源等地及其他廣大地區均到過蘇軍,而我決不能讓,將來不好收口。我們並想以讓出長春路主要部分及撫順、本溪交換國方從熱河撤兵。自然,在東北保持我們這種地位,須要經過嚴重的外交鬥爭,以至軍事鬥爭,我們要以一切力量去爭取。”毛澤東這時的估計是:長春全路及東北全境大打內戰,美蔣均有顧慮,“不論他的兵力、士氣與民心,也不論國際國內環境,都無在東北大打久打與反蘇反共到底之可能”。
可以看出,直到這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仍舊相信,東北問題最終恐怕仍將要走和平解決之一途,自沈陽至哈爾濱及其整個長春鐵路線,均要交國民黨軍控製。因此,當東北局報告說蘇軍提出中共可奪取沈陽時,他們明白複電說明:“蘇軍退出沈陽後,我軍不要去進攻沈陽城,我軍進去在軍事上必會陷於被動,在政治上亦將處於極不利(地位)。不僅沈陽不必去占,即沈陽到哈爾濱沿途在蘇軍撤退時我們都不要去占領,讓國軍去接收。”
就在這時,東北局有電報說明蘇軍對中共中央行動遲緩、態度猶豫頗為不滿,直言批評中共中央對美國人太客氣了,更不應該同意讓國民黨開5個軍到東北來。東北局據此認為應爭取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由中共駐兵,鄭家屯以北之平齊線及吉奉線必須歸我駐兵。以此為交換,中共“可以讓出營口、鞍山、遼陽、四平、長 春、法庫,及國民黨現所占之地區”,“讓出大鄭線(大虎山經鄭家屯到四平)”一線,並承認“長春路兩側卅華裏內,我不駐兵”。撫順為南北之連接點,最好能爭取國共均不駐兵。但必要時,亦可讓出。如此,東北之主要礦區,以及近一半人口,均已交給國民黨了,應該可以達成妥協。他們相信:以國民黨現有兵力,在東北大打,最終也隻能占到這麽多地盤。據此,他們堅持認為:“絕不能允許國黨接收整個長春路與礦區。所謂長春路,包括大連至哈爾濱及綏芬河到滿洲裏,而礦區 則遍地皆是。……如國民黨駐兵整個長春路及礦區,我不僅完全喪失優勢,而存在亦將發生嚴重困難。”
蘇軍的意見及東北局的建議顯然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就在他特意把東北局的建議批轉給周恩來,要求後者以此為的盤子與國民黨談判後, 彭真突然又來電提出了更大膽的建議。他告訴中共中央稱:蘇軍代表表示,凡蘇軍撤退之地,包括沈陽、四平街,我都可以放手大打,並希望我放手大打。為此他提出:“在軍事上可能的條件下,在國民黨公開宣傳東北軍事調動在外,拒絕與我談判,不承認我之地位的前提下,於蘇軍撤退時,可否在辰兄同情下,消滅四平以北各大城市之頑軍,並占領上述各大城市,逼使國民黨與我談判,必要時再讓出一部給國民黨以換得和平?”
東北局的這一提議,對於從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時就一心想在東北背靠蘇蒙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毛澤東來說,顯然極具吸引力。中共中央在這一天,即16 日,終於改變了不想突破中蘇條約和停戰協定束縛的想法,明確讚同了東北局的意見。顯而易見,對於共產黨人而言,整軍方案並不是他們所期望的。中共中央仍舊希望能夠取得一塊背靠蘇聯的鞏固根據地,故建議:隻應“承認政府軍進駐沈陽至長春”,長春以北的整個北滿,應為中共軍隊的駐紮地區。
在這一天給周恩來的電報中,中共中央甚至委婉地批評了周恩來太過顧慮政治上要能自圓其說的問題。稱:這樣提,“我在宣傳上及外交上是很能講得過去的,不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因彼在宣傳上、外交上不承認我軍任何地位,不解決東北任何政治問題,我自絕對不能再簽訂一個完全於彼方有利,完全於我方不利的條約。事實上,如彼方不實行停戰,沈陽以北之長春路,我亦須進駐,使他不能接收,以逼使彼方停戰。如彼方必須規定政府軍進駐地區,則必須同時規定我軍駐紮地區。”“如彼方不願意如此作,則內戰責任在彼方,不管彼方如何死硬,如何高壓,甚至以全麵破裂,大打內戰相威脅,我們亦絕對不屈服。”
中共中央態度如此,周恩來也隻能勉力執行。
讓毛澤東頗為意外的是周恩來25日當晚就來電指出:“從各種可能估計,在目前形勢下,我方接收長哈兩市的時機恐已過去。”因為中蘇又在重慶開始經濟談判,蘇軍現在還不交長哈齊,可見蘇方又在以此來作交換條件。“因此爭取我駐軍哈、長恐隻能在談判中求之”。 據此,周恩來沒有采取措施貫徹毛澤東推遲數日簽字的指示。27日,國共雙方達成了關於派遣小組至東北九省調處停戰之訓令。訓令回避了國共爭執不下的政府軍接收範圍和中共軍隊駐地等敏感問題,隻要求小組執行軍事調處工作,使國共兩軍達成停戰。
東北停戰協定的迅速簽字和周恩來關於蘇聯方麵可能和國民政府達成妥協的情報,使已經有過教訓的毛澤東本能地踩了個急刹車。他27日當晚就給林彪和彭真去電,提出即使蘇聯再度與國民黨妥協,你們都應“盡可能爭取由我接管三市,否則二市,至少一市”。“如友方為了交換經濟上之更大利益,而將一市、二市或 三市交與蔣方,我們同誌亦不要感覺失望。此點應在將來適當時機向幹部作適當解釋。”他敏銳地注意到“停戰協定隻說派小組到衝突地點停止衝突,並未規定全部停戰日期,雙方在可繼續自由行動一時期”,故堅持我軍在以次要力量鞏固後方的同時,仍“必須阻止蔣軍於四平以南,並給以嚴重打擊,方有利於今後之談判”。 這種情況直到兩天後發現蘇軍仍在繼續幫助中共武裝奪取長哈齊三市,才重又改變回來。
中共東北民主聯軍這時受命負責指揮四平保衛戰的,是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林趕到四平街時,國民黨新一軍主力已經推進到泉頭車站以南地區,占據了中長路遼南段,開始和第七十一軍一起向中長路遼北段,即四平街挺進了。其前鋒離四平街隻有30多公裏。新六軍和第五十二軍則擔任奪取本溪湖的作戰。這種平分兵力的部署與蔣介石提議的部署多少有些區別。蔣的意見是:“對南除收複本溪湖以外,不必再求發展,應暫取守勢,而用全力向長春挺進”。他相信:“目前共 軍主力全在沈北,應抽調新六軍及其他有力部隊向北推進,集中全力擊破其四平街以南之一役而消滅之,則大局定矣。”林彪顯然認為,國民黨軍當前的主要進攻重心應在南線,即本溪方向,故他有心在四平以南地區集中6個旅的主力,機動作戰,力求殲敵。
4月6日,在得知林彪迎敵計劃後,毛澤東以中央名義致電林彪,同意其部署,並再度強調要不惜重大傷亡達成目的思想。電稱:“集中6個旅在四平地區殲滅敵人,非常正確。黨內如有動搖情緒,那怕是微小的,均須堅決克服。 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麵,能以多日反複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去冬邯鄲戰役,劉伯承、鄧小平所部曆時十日,傷亡八 千,卒獲大勝,可為借鑒。”
同時,毛澤東亦提出要重視本溪方向的問題,稱:“本溪方麵亦望能集中兵力,殲滅進攻之敵一個師。”他認為:“上述兩仗如能打勝,東北局麵即可好轉。國民黨現有之七個軍,包括九十四軍及薑鵬偽軍在內,此兩部或則不齊,或則無力,擬調各軍,非半年以上不能到齊,且包括雲南龍雲部及其他次等部隊,大有文章可做。如我能在三個月至半年內,組織多次得力戰鬥,殲滅進攻之敵六個至九個師,即可鍛煉自己,挫折敵人,開辟光明前途。為達此目的,必須 準備數萬人傷亡,要有決心付出此項代價,才能打得出新局麵。而在當前數日內,爭取四平、本溪兩個勝仗,則是關鍵。”
毛澤東本來是寄希望於達成東北停戰協定後,國民黨軍將不得不停止在東北的軍事行動,被迫承認中共對中東路及其沿線城市事實上的占領,然後再來通過談判具體討價還價,解決兩黨在東北的勢力劃分問題。想不到,東北達成停戰協定不過4天,蔣介石就公開發表談話,堅持在政府軍完成主權接收之前東北沒有內政問題可言,繼續否認國民黨軍在東北有與中共軍隊停戰的問題。 這意味著,隻要中共想要保住長春以北不失,就必須要在四平曠日持久地堅守下去。這種情況無疑不在原來的計劃之中,毛澤東提出要準備在三個月至半年內組織多次得力戰鬥,準備數萬人傷亡,已經反映出其對即將發生的戰鬥的艱巨性開始有所預料了。
然而,無論中共中央還是林彪,這時對死守四平都沒有太大的把握。中共中央這時發電報給彭真稱:“我應力爭保持長春於我手,如我能在四平地區大量殲滅頑軍,此種可能性是有的,但目前尚未作最後決定,須看看鬥爭結果如何而定。在未作最後決定前,你們應作長期保持計劃。” 該電清楚反映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這時對能否保住長春還是走著瞧的心態。
同樣,林彪對打部隊所不熟悉的陣地戰,且要持久堅持,也沒有多少信心。他深知自己所麵對的是受過美軍訓練和指揮的,在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參加過入緬作戰的新一軍等中央軍。在2月沙嶺子戰鬥中,中共部隊就曾與具有同等戰鬥力的新六軍遭遇過,一仗下來,新六軍被斃傷俘600餘人,自己卻死傷失蹤達 2100餘人,三倍半於敵。4月9、10兩日,林彪又親自指揮近5個旅的兵力與正麵進攻之敵展開激戰,雖頑強守住了泉頭車站和興隆嶺,部隊卻一戰就傷亡了 1700餘人。這樣打下去,其前情可想而知。
11日,林彪致電中央並東北局說明:“敵新一軍卅八師進攻興隆嶺(四平西南六十裏),昨日我梁師萬毅及羅華生旅配合攻擊,將敵擊退,消滅敵約兩個 營,敵傷亡甚重,現該敵已與泉頭車站(四平西南70裏)之五十師靠攏,與我對峙。”現泉頭與興隆陣地尚在我手,我傷亡約1700人。敵五十師攻泉頭車站陣地連攻3日均未得手,傷亡甚重。另法庫之敵七一軍所在地點離四平街也僅一天行程。在此種情況下,及在蔣介石繼續增兵東北的情況,我固守四平和奪取長春、鞏固長春的可能性,及東北和平迅速實現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軍方針似以應消滅敵人為主,而不應以保衛城市為主,以免被迫作戰。其結果既不能保衛城市,又損傷了力量,而造成以後雖遇有利條件亦不能殲滅敵人。故我意目前方針似應脫離被迫作戰,采取主動進攻,對於難奪取與鞏固之城市,則不必過分勉強去爭取, 以免束縛軍隊行動。”“在敵繼續增兵與進攻的條件下,四平之鞏固與長春之奪取均無甚把握,因此我建議我軍應采取以便利於消滅有生力量為主作為當前行動的基本方針;建議停止對長春之攻擊,將一切攻擊長春之兵力的極大部分迅速南下,向四平街前進,與此間部隊會合,求得我作戰兵力之集中,以便作戰。同時對四平街的保持應以不造成軍隊之被動作戰為主,使南滿方麵之行動亦應根據新的情況采取以上方針。其主力亦須準備抽調上來(待本溪戰役結束後),與此間會合,組織一個大的野戰軍。”
毛澤東長期指揮軍事,當然知道林彪的意見有理。但長春眼看唾手可得,且毛仍寄希望於回國述職的馬歇爾很快返回會壓蔣停戰,占長春至少也可增加談判籌碼,故其12日複電中雖同意林彪的意見,應“以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為主,不以固守城市為主,並須統籌全局,作長期打算”。但仍堅持對“長春如有可靠之內應及在力量對比上有把握,則占領之”。
這時,中共黨內對馬歇爾的作用顯然都抱以相當的期待。西滿軍區主要負責人李富春、黃克誠一聽到美國舊金山廣播說馬歇爾正動身返華,馬上判斷東北問題可能在此後一周內是決定的關鍵,因而致電林彪主張:一、四平還應抵抗一時期,準備消滅敵第七十一軍一部,停止其前進。二、楊國夫部暫不南調,以全力攻長春,既使不能完全攻占,占領一部分“亦對談判有利”。 在這種情況下,得知蘇軍已定於14日撤離長春,毛澤東自然力主占領長春,並要求林彪和彭真:“守住四平、本溪,以利談判”。
4月15日,占領法庫的國民黨方麵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企圖經通江口向四平迂回,林彪抓住戰機,轉用主力向該敵發起攻擊,並在金山堡、秦家窩棚、達子窩棚一帶成功包圍該敵,除師長黃炎率少數殘部脫逃外,第八十七師大部被殲。這一仗大大振奮了中共中央和林彪等前線將領的鬥誌。聯係到馬歇爾幾天後就要回到中國的情況,毛澤東對形勢估計再度樂觀起來。稱:“七十一軍一個師被我殲滅後,東北局勢已轉變到根本上於我有利”,馬歇爾18日到重慶,“東北停戰必很快”,故要求東北局馬上與蘇軍“交涉速從哈齊撤退,以利早日占領,愈快愈好。”同時致電重慶代表團,要求後者掌握好談判尺度,至24日蘇軍撤出哈爾濱前,不要輕易妥協。
然而,四平正麵的國民黨軍並沒有因為第八十七師大部被殲而停止進攻。不僅如此,保衛四平一線的各部隊傷亡卻大大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僅幾天後,剛剛提出四平還應抵抗一時期的李富春、黃克誠就不能不致電中央說明:“八十七師消滅後,仍未停止頑軍向四平進攻,現新一軍已經到距四平七、八公裏之地方。連日飛機助戰,四平已難保持。”“三師部隊從23日鐵嶺作戰起至今天止,已連續27天,傷亡達三千以上。萬毅、梁興初、羅華 生部傷亡達二千以上。”目前最大困難是敵有生力量不斷增加,而“我則無新力增加”。
麵對這種情況,毛澤東依舊是鼓勵部隊再堅持幾天。他在20日複電鼓勵李、黃稱:望克服一切困難,爭取勝利,十天之後可能好轉。毛這裏講“十天之後可能好轉”,顯然是寄希望於哈爾濱等城市拿下後,馬歇爾回來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戰,國民黨軍在整個東北的大規模進攻將不得不逐漸停止下來。
18日,東北局正式通報打下長春,並俘虜了國民政府任命的長春市長趙君邁等。鑒於此,身為前線指揮官的林彪顯然也隻能寄希望於馬歇爾回來能夠壓蔣停戰了。為了守住四平,隻靠手裏的6個旅顯然不行。他當天即急切地要求東北局迅速調兵增援。他指出:“敵昨日已直接開始攻四平,我守軍決戰至最後一人”,但目前傷亡甚大,“望令攻長春之楊國夫部曹裏懷部及第八旅等有戰鬥力的部隊星夜南下,向四平急進”。
這時,國民黨新一軍等已進抵四平街城下,分三路猛攻四平及其周圍點線,戰鬥變得異常激烈。由於援兵不至,林彪頗為著急,連電催促。中共中央也清楚地了解,中東路及長哈齊三市能否確保,決定於是否能在四平地區挫敵攻勢,因此,毛澤東明確要求東北局迅速按照林彪的要求增兵四平,並且提出:“過去蔣軍作戰重心放在南麵,是因估計長、哈蘇軍不會速撤。現在蔣軍作戰重心已經放在北麵,以爭奪長、哈為目標,故南滿我軍宜多抽調向北,並須兼程開進,以便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大量敵人(至少三、四個師),保衛長、哈。一切決定於戰場勝負,不要將希望放在談判上。”為此不僅在長春附近的楊國夫師應迅速南下參加四平保衛戰,而且在本溪方向的程世才、羅舜初部亦應增援四平。
彭真對此自然不稍懈怠,連電各增援部隊,全力督催,並電告程世才、肖華、羅舜初,說明:“現戰爭中心在沈陽以北,四平戰役決定全局,望火速執行林總電示,〔派〕兩個旅到沈北參戰。”“你們是林總直接指揮的,而四平以南之戰則是決定全局的有決定的戰略意義的,而時機至為重要,稍遲敵增援部隊趕到,將來給我以極大之不利,將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與曆史的錯誤,務望兼程趕到清源,搭車北進,切勿遲延。”
其實,由於四平方向作戰受挫,國民黨在前線已經深感兵力不足了。國民黨高層這時對形勢的變化更是相當緊張,因為他們摸不清蘇軍到底會幫助中共到什麽程度。21日,在蔣官邸會上,劉為章報告杜聿明相信“我精銳主力聚集,共軍雖得蘇助尚非我敵”,故力主一舉攻占四平街,作戰順利即直下長春,然後以一部主力回師南下消滅南滿共軍。但徐永昌則明確提出,在國軍在東北運輸受阻的情況下,切忌孤軍深入,萬一蘇軍破臉,大力援共,則情況堪憂。其意,以目前國軍兵力和難以控製兩翼的情況下,應取政治攻勢,軍事守勢的策略。軍事上最大限度隻能占到沈陽,且須得到美方諒解與協助,“今日誠不可再進矣”;政治上則應根據中共 攻占長春且公開慶祝的情況,向全國揭發其破壞協商之責任,政府即可在現階段宣布停止接收,以爭取主動。對此,蔣雖一一首肯,但內心裏還是不想輕易放棄。蔣介石實在咽不下東北政治中心長春被占這口氣,故其一麵堅持中共不撤出長春,一切不談;一麵手諭熊式輝等,要後者在軍事上斟酌行事,稱:“如四平街有迅速攻占把握,則全力圖之,否則應即縮短戰線,撤至開原彰武線,暫取攻勢防禦”。
熊式輝很明白蔣介石此時的心理,因為打下長春其實已經成為關乎整個國民黨及其政府顏麵的一個大問題了。因此,21,22日,國民黨軍全麵推進,除新一軍指揮下的新三十八師、新三十師、第五十師繼續擔任四平正麵的進攻外,第七十一軍第九十一師和第八十七師殘部為左翼,由八麵城方向實施迂回,剛剛登陸的第六十軍第一九五師亦進抵四平西南,意圖發起新一輪進攻。
眼見四平保衛戰的形勢更加嚴峻,林彪22日緊急調整部署,命令四平外圍部隊轉向四平以北附近地域,接近守城部隊,一麵準備隨時應援,一麵迫敵分散, 以尋求殲敵戰機。林彪深知部隊不能無限期死守,他亦委婉地催促中共中央指示周恩來加速馬歇爾達成妥協。當夜,毛澤東親電林彪,強調“死守四平,挫敵銳氣,爭取戰局好轉”,同時告訴林彪,馬歇爾自18日回到重慶後一直在與蔣談,今日才開始與周談,“得恩來電後當即告你”。
23日,即在中共武裝進占齊齊哈爾的當天,林彪和毛澤東等人期盼的周恩來的電報終於到了,但來電並沒有帶來國民黨妥協的消息。馬歇爾強調,東北的軍事政治問題,須到東北了解情況後才能提具體方案。周估計:東北問題非到萬不得已,蔣決不願接受中共的方案。“故我們在東北尚應準備破路大打至數十天,尤其要堅守長春,保住四平街,再消滅幾個師”,“爭取到我們在政治上地區上絕對占優勢”,情況才能根本改變。
周恩來電報中的提議,顯然是基於對東北戰局的樂觀通報得出的。但實際上不要說林彪再大打數十天,就是再在四平堅守兩周都很困難。何況國民黨軍這時還在大舉進攻本溪,本溪方麵因程世才部被抽走去增援四平,軍事形勢也極其危險。
26日,林彪特意轉報第七旅損失情況,以提醒東北局和中共中央注意前線部隊減員和戰鬥力下降之嚴重。該旅報告稱:自泉頭守備戰之後,部隊受創甚大, 在泉頭、雙廟、牤牛哨、半拉山門阻擊敵人,遲滯敵人前進,雖然給敵人以嚴重殺傷,但自己本身的傷亡也不下千數。在四平北郊防禦戰鬥中,第二十一團和旅特務 營傷亡百餘人。第二十團猛攻任家屯之敵,計傷亡過百數。以上屢次戰鬥傷亡、失聯絡已達1700多人,有的連隊進行兩連合一,有的僅剩班、排。“同時部隊白天與敵激戰,夜間加築工事,休息時間甚少,體力、精神疲勞。因此,部隊勇氣不像過去那樣旺盛。”
仗已打到這個份兒上,且馬歇爾還在積極調處,毛澤東自然不會輕言放棄。他一麵催促周恩來加緊談判,稱長哈齊均已到手,“我在東北應力求迅速停戰”; 一麵勸告林彪:據情報稱新一軍已自認進展艱難,且“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對四平守軍望傳令嘉獎。” 為此,毛澤東甚至提出 “化四平街為馬德裏”的悲壯口號。
中共中央下決心要死守四平幾個月,林彪也隻能勉力執行。他於接電當天就致電各部隊首長,要求堅決執行黨中央關於死守四平的電令,爭取大量殺傷敵人,挫敵攻勢,延誤敵人占領時間,以便造成今後作戰的有利形勢,並挫敵銳氣,使之喪失進攻信心。 但對毛澤東提出的采取靈活戰術,在10天之內尋機大量殲滅進攻之敵的提議,他則表示實行困難。他報告稱:近10日內恰值夜間無月亮,不便我大軍夜間作戰,又因地形平坦及新一軍已構築陣地,且七十一軍及五十二軍六十軍各一個師已與該軍靠攏,故在10日內殲滅或擊潰該軍全無可能。“進入東北之敵,為國民黨最精銳的,新一軍又為其最強者。故我軍雖奮勇作戰,傷亡重大,彈藥消耗甚多,但隻能作部分的消滅與擊潰敵人,而難於全部擊潰與消滅。”
中共占領長春,成為國共談判的一個更大的死結。蔣介石堅持中共不退出長春就不停止進攻,周恩來受命提出國民黨不停止進攻停止運兵就不與蔣談長春問題,國共兩黨就東北問題的談判進一步走入了死胡同。
由於軍事上堅守困難,中共中央這時已在考慮妥協的辦法。28日,毛澤東已在詢問林彪和彭真:“請考慮打下去為有利,還是迅速停戰為有利”? 29日,民盟提議中共軍隊退出長春,國民政府隻派行政人員和平接收,不派軍隊進入。同時國共重開政治談判,依據政協決議和整軍方案精神解決東北問題。這一讓步符合蔣介石堅持的中共必須先退出長春才可談停戰的條件,且在事實上將長春交還給了國民黨,馬歇爾表示認可,周恩來亦傾向於可以接受。中共中央反複研究,亦決定就此妥協。毛澤東當即電告林彪務必再堅持兩天,“望死守四平,寸土必爭”,因“時局正在變化,明後日可能簽訂停戰協定”。 不想,蔣介石對這一妥協方案仍舊斷然拒絕。
既然沒有台階好下,中共中央不得不破釜沉舟。毛澤東於5月1日電告林彪:“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 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六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藥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而我則因取得長、哈,兵力、資材可以源源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於我之和平。” 而為了便於林彪可以盡其所能地調集東北的兵力,“控製強大機動部隊,養精蓄銳”,以徹底挫敗國民黨軍的攻勢,毛澤東更明確指示:東北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於林彪。
四平方向戰場自4月底以後開始進入到雙方對峙的狀態,雙方均難以取得軍事上的進展。然而,由於杜聿明病愈複職,發現四平、本溪兩點平行進攻效果不好,且注意到林彪在四平方向指揮,遂當即調整作戰部署,首先集結主力進攻本溪。結果,杜聿明隻集中了5個師約8萬人,在空軍的有力支援下,從4月28日起發起全麵進攻,擔任本溪保衛戰的中共部隊防線遭到突破,終於無法達成死守任務,於5月2日 全部撤出了防禦陣地。
打下本溪,杜聿明很快下令新六軍和第七十一軍第八十八師加入四平方麵作戰。10日,新六軍受命附第七十一軍第八十八師為右路,自開原向四平東攻擊; 以新一軍為中路,自現地向四平正麵攻擊;以七十一軍為左路,自現地向四平西攻擊,三路以右路為攻擊重點,取大弧形包圍態勢,“同時發動攻勢,吸引匪於新四平街附近,包圍而殲滅之”。
林彪防守四平的計劃即將迎來更加嚴峻的考驗。
在此之前,因遼東軍區第三縱隊和楊國夫師相繼趕到四平前線,林彪可以用來保衛四平的兵力已經達到14個旅之多。由於處在對峙狀態的前線一時不必投入如此多的部隊,因此毛澤東明確要求林彪考慮不要輕易使用這支援軍,以留到能夠根本改變戰局的關鍵時刻讓其發揮作用。據此,林彪於5月1日提出開辟第二戰場,造成前後夾擊新一軍之勢的作戰設想。考慮以第三縱隊主力兩個旅插向四平以南,奪取泉頭車站,然後向開原、昌圖掃蕩,切斷新一軍的糧彈供給線。萬一不能展開時,則占領鐵嶺一段,構築工事堅守陣地,與四平守軍相互配合用夜戰夾擊新一軍。
毛澤東3日已在考慮建立第二道防線的問題了。他提出:除堅持四平陣地外,應速準備公主嶺及他處之第二線陣地。 研究了林彪的計劃後,毛於4日表示同意,複電稱:“我軍準備於雙廟子以建立據點, 斷敵後路,包圍四平之敵而聚殲之,這是一個勇敢的計劃。”他提出:“應估計當我斷敵後路時,敵必出死力來爭,如我能戰勝來爭之敵,則四平之敵非全線撤退不 可;如我不能戰勝來爭之敵,則戰局仍將成膠著狀態,於我不利。為了使我能於雙廟子以南確定地戰勝來爭之敵,引起整個戰局變化起見,使用於該方麵之兵力,似宜多於兩個旅,即於南滿調來之兩旅外,再加一部兵力。這樣,我將以強大力量出現於敵後,保證建立堅固據點及殲滅來爭之敵(例如殲滅其一個師),則四平之敵必將退走。我於該敵退走之際,舉行反攻,可獲大勝。”
參考毛的提議,林彪於4日夜即部署第三縱隊第七、第八旅進占雙廟子以南地區,奪取泉頭車站,並令第三師獨立旅向四平以南之昌圖、開原進攻,截斷沈陽 至四平區段鐵路交通。另以保三旅主力在開原以南地區配合作戰,力圖對四平前線之敵形成兩麵夾擊之勢。不料此時國民黨軍正麵兵力雄厚,各部銜接緊密,第三縱隊南下行動很快即受到國民黨軍第一九五師的攔截,其第五十師第一五零團隨即亦加入作戰,再加上原在遼陽、大安平、本溪一線的新六軍及第八十八師這時也全麵北上,協同擔任四平以南護路任務的第一八二師也投入到對中共第三縱隊主力的作戰中,第三縱隊兩旅兵力遭受強敵圍攻無法達成任務,林彪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因而落空。
眼看本溪陷落,南滿國民黨軍主力陸續投入四平方麵的作戰,黃克誠明確提議放棄四平並讓出長春。他在給林彪及中共中央的電報中提出:我軍“由關內進入東北之部隊,經幾次大戰鬥,戰鬥部隊人員消耗已達一半,連、排、班幹部消耗則達一半以上。目前雖尚能補充一部分新兵,但戰鬥力已減弱。”“頑九十三軍到達,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來,四平堅持有極大困難。四平不守,長春亦難確保”。“如停戰短期可以實現,則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長春,亦絕對必要;如長期打下去,由四平、長春固會喪失,主力亦將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繼續戰鬥。故如停戰不能在現狀下取得,讓出長春可以達到停戰時,我意即讓出長春,以求得一時期的停戰也是好的,以爭取時間,休整主力,肅清土匪,鞏固北滿根據地,來應付將來決戰。東北如已不可能停戰,應在全國打起來,以牽製國民黨軍向東北調動。東北則需要逐步消滅國民黨主力,來達到控製全東北的目的。”
時至於此,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已經不能不放棄四平和讓出長春了。5月13日,周恩來在報告與馬歇爾商談的經過之後,明確批評執行部中共方麵代表因談不攏就對美、蔣兩方代表“事事拒絕,避而不見”的僵硬作法,提出仍須注意謀改善與美方關係,並理直氣壯地積極要求解決問題。毛澤東當即表示讚同。15日,毛澤東起草中央致各局及周恩來、葉劍英等人的電報,明確提出:美國政策除一般扶蔣及助蔣在東北作戰外,對全國內戰尚不讚成。因此我應采取如下對策:甲、不向國民黨挑戰;乙、對執行部及各執行小組的工作加以調整,改善對美國人的關係,無論美國人如何偏袒國方,我除據理力爭外,隻要美國未恢複赫爾利政策,策動全國內戰,我即應盡可能爭取美國人。最近時期,有些地方對美國人關係弄得不好,這當然是由於美國人態度不好所引起的,但我們的爭取工作亦有不足,今後應當注意研究爭取美國人的工作。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致電林彪、彭真,說明爭取馬歇爾之必要,並提出讓出長春的建議。電報稱:“馬歇爾在關內主維持和平,此點馬蔣不甚一致;在東北主收複長春,此點馬蔣一致,但在調整東北政治軍事經濟等項問題上,馬較蔣要開明一點。”鑒於蔣堅持中共軍隊撤出長春和目前東北的戰局,“請你們考慮,軍事全局,再打下去是否有利,應否考慮有條件的讓出長春,換得其他地區的合法,並取得時間整補部隊,以便將來之用?”
當然,中共中央仍舊希望能夠在馬歇爾的幫助下,與蔣介石來一番討價還價。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中共中央即提出:可經過民盟試探下列各點:“停戰一星期,以便我東北將領會談。”“長春雙方不駐兵,由三三製民主政府(開始是現政治機構改組的委員會)組中間性警察駐長春,長春市政府由中間人士任市長,國共參加。國方不得派特務入長春,在東北及全國一切政治軍事經濟等重要問題獲得解決以前,照馬歇爾所提,隻由執行部派一部分人駐長,其他的人不去。”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雖然已經基本上確定了放棄長春的方案,中共中央在15日當晚仍要求林彪繼續堅持抵抗,稱:“四平街保衛戰支持的時間愈長愈有利。”
可是,就戰場形勢而言,中共已經沒有繼續討價還價的時間了。國民黨軍自5月14日開 始全麵進攻,炮火之猛烈為開戰以來所僅見。雖然中路與左路國民黨軍隊的進展仍然緩慢,但右路新六軍卻恃勝而來,一舉突破了擔任阻擊任務的第三縱隊的防線, 迅速殺到四平外圍。18日,國民黨軍進一步施以陸空火力狂轟濫炸,戰鬥更加白熱化。林彪當天緊急致電東北局並告中央電稱:“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他為此被迫抽調協防塔子山的第三師第十旅前去增援,卻不料新六軍乘機大舉圍攻塔子山,並於當天下午即攻占了四平街附近最具決定意義的這一製高點。
塔子山的陷落,使國民黨軍得以從左、右兩翼迂回四平側後,四平保衛戰的整個防禦體係立即動搖。至此,林彪不得不一麵組織部隊迅速後撤,一麵致電中央和東北局,說明:“敵本日以飛機大炮坦克車掩護步兵猛攻,城東北主要陣地失守,無法挽回,守城部隊處於被敵切斷的威脅下,現正進行退出戰鬥。”
平失守其實已在毛澤東等人的預料之中,接到林彪的電報後,他馬上致電林彪並告彭真稱:“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麵遲滯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如果采取此項方針,我軍必能從目前的被動與不利地位轉變到主動與有利地位,而敵則愈前進愈分散,糧彈愈困難,其力量必減弱下來。”“究應采取何項方針,由林根據情況決定之。” 與此同時,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葉劍英說明:“四平已難再守,決定放棄該城,打運動戰。”“我在大局上仍忍耐,惟須取局部報複手段。”
18日當晚,林彪指揮下的東北民主聯軍極其隱蔽地撤出了四平各作戰陣地,迅速北上,與國民黨軍脫離了接觸。次日,國民黨軍占領了已經成為一座空城的四平街。
黃克誠在撤出戰鬥後不幾天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談到了兩個原因:一是從3月下旬起部隊一直在作戰,傷亡過大,許多營連排骨幹都 打光了,因此幹部情緒不高;一是國共雙方武裝裝備太過懸殊,在近代炮火、坦克和飛機的攻擊下,中共的武裝無論如何也守不住一個城市。
黃克誠沒有談到的還有兩個值得重視的原因:一是部隊擴充太快,從關內各根據地來的骨幹部隊隻有11萬餘人,幾個月時間部隊就發展到了30餘萬人,其 中相當多數是偽滿的士兵、警察和完全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農村青年。由於部隊作戰傷亡過大,隨缺隨補,一些部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一是中共軍隊八年抗戰期間 基本上是處於分散的遊擊狀態,很少從事正規戰的訓練與實踐,不要說不熟悉陣地戰,就是運動戰許多指揮員也相當生疏。原東北軍軍官萬毅當了8年八路軍,他回 憶,到1946年初開始和國民黨中央軍作戰時,他還弄不清楚這運動戰應當怎麽打,更不曾和裝備好、作戰力強的敵人打過仗。指揮這樣一支被宋子文稱之為“烏 合之眾”的部隊,與全副美械裝備,受過美國軍官的訓練,又在史迪威將軍的指揮下出色地在緬甸參加過對日戰爭,而且還擁有大批坦克、大炮,得到空軍有力支援 的新一軍、新六軍作攻防戰,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中共軍隊在四平受挫後,一度還準備節節抵抗,再守公主嶺和長春。但意想不到的是,“前總”作戰科副科長王繼芳脫逃叛變,致使整個撤退作戰計劃泄露,使林彪不得不毅然放棄原計劃,指揮部隊徑直北撤,放棄長春,很快退過了鬆花江。
國民黨軍5月23日入主長春,兩天後,蔣介石即雄心勃勃地打算一鼓作氣收複整個東北。為了應付馬歇爾,他提出了相當苛刻的停戰條件,要求馬歇爾必須 讓中共保證:“不得阻礙中央政府依照中蘇協定接收東北主權之進行”;“不得阻礙中央政府修複全國鐵路”;“履行所訂之三種協定(即停止軍事衝突協定、整軍 協定與恢複交通協定)”,並須“賦予仲裁者執行部美國代表有公斷與決定權,並予以解釋協定之權”,非如此不同意停戰。實際上,蔣內心的盤算是:“東北共軍主國既經擊潰,應速定收複東北全境之方針,令杜聿明長官部向哈爾濱兼程挺進,必先占領該戰略據點,東北軍事方得告一段落,然後再策定第二期計劃。”
但是,蔣介石的追擊計劃還是受到了馬歇爾的牽製。注意到政府軍占領長春後並沒有停下來,馬歇爾深恐此舉會激起中共報複,在關內挑起戰爭。故他在29 日直接寫信給蔣,不僅明確表示反對政府軍“繼續不斷向前推進”,而且反對國民黨“獨自指定停戰條件”。兩天後,因蔣未回複其函,馬歇爾再度致函給蔣,向蔣施壓,聲稱“政府在東北軍隊之繼續前進,不但使本人之調處急趨困難,即鄙人之信用人格,亦已大為動搖。因之鄙人特再懇請鈞座,立即下令停止政府軍隊之前進攻擊與追擊,並請準許調處執行部隊前進人員立赴長春。”
馬歇爾的再三要求終於發生了效用。6月4日,蔣介石在從北平回到南京之後即與馬歇爾舉行了會談,最後蔣同意以15天為限就東北停戰問題、恢複交通以及整軍等問題與中共進行談判。
國共兩黨在東北的軍事衝突終於暫時停了下來。但是,嚴格說來,蔣之最終接受停戰建議,並不完全是馬歇爾施壓的結果。國民黨軍事領導人自己對當時東北軍事形勢的分析表明,其停戰的背後也有著兵力嚴重不足的困擾起了作用。杜聿明回憶表明,即使是較為自負且正在勝利勢頭上的杜聿明,也沒有乘勝追擊,一鼓作氣越過鬆花江的想法。他對下一步的作戰目標說得很清楚,那就是,第一,打 四平就是要奪長春和永吉,因為長春為吉林首府,永吉小豐滿水電站為東北唯一的動力資源,政治上經濟上影響很大;第二,追擊隻能到長春和永吉為止,因為國軍經過此次惡戰,必須整補,“我軍整補,共軍也會整補。而共軍擴充得非常迅速,我軍卻不能盡量擴充。”考慮到這種情況,也必須打下長春和永吉,“與共軍隔江 對峙,形成天塹,對我軍有利”。
顯然,此次四平之戰雖然戰術上以中共失利而告結束,但在惡仗中鍛煉了部隊,在戰略上促成中共的大調整。
由於蔣介石堅持否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堅持打下長春,促使蘇方和中共內部都強烈地主張對蔣報複。當中共東北局要求蘇方就國民黨軍可能進占哈齊兩市及中東鐵路提供幫助時,蘇方代表嚴厲反問東北局代表:你們為何不在關內開辟戰場,以減輕關外的壓力?同樣,在中方將領內部,自四平大戰以來,也一直存在著希望關內給予較大牽製的意見。如黃克誠5月12日即明確提出:“東北如已不可能停戰,應在全國打起來,以牽製國民黨軍向北調動。” 毛澤東在四平棄守次日致電周恩來、葉劍英說明:“須取局部報複手段。”
蔣介石剛愎自用,在打下四平及長春後,堅信不會導致更大規模的內戰。他公開講,隻要東北共軍潰敗,關內形勢就不會惡化。他曾特別要宋子文勸告在這個問題上憂心忡忡的馬歇爾,暫時不要急於調處。將還認為:“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屬烏合之眾,經此次打擊,勢必瓦解無疑”。“共果不就範,一年期可削平之”。
毛澤東向來主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早已橫下一條心:“我方讓步至長春雙方不駐兵為止,此外一概不能再讓,美蔣要打由他們打去,要占地由他們占去,我方絕不承認他們的打與占為合法。”
為了使東北成為“未了之局”,毛澤東於6月1日開始,匯集各方建議,部署關內的報複作戰行動。為此,他分別致電晉冀魯豫和山東軍區領導人,要求他們數日內奪取包括泰安、大汶口、張店、周村、德州、膠州、棗莊、考城、長垣、永年、聊城等處;要求太嶽區占領太原至臨汾間的同蒲線。毛澤東指示:“我愈取堅決有力之報複行動,美蔣對我愈有所顧忌,和平可能性愈增。” 因此,即使蔣介石接受了馬歇爾建議,於6月6日宣布了15日休戰期,毛澤東也毫不猶豫地發動了這一輪報複性作戰。
結果,四平之戰剛消停,關內的戰爭卻打響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一直不信中共有多大實力的蔣介石,這回開始注意到關內中共的困擾遠比關外要直接得多了。因為幾乎所有國民黨人都已經意識到:中共“僅就斷交通厄經濟一事,即倒政府而有餘”。再不設法解決,正在嚴重惡化的經濟形勢難免會將政府拖垮,使民心喪盡。隻可惜,正處在東北軍事勝利勢頭上的蔣介石,完全想不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樣,他也就隻好把用兵的重心再從關外轉到關內來了。林彪率領的部隊得以背靠蘇聯,成功地在北滿這塊根據地上發展起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