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基礎知識 -- by dudaan (ZT) |
(一)
中醫的一位聖人孫思邈說過,不學易不足以知太醫,從此有所謂醫易同源的說法。對於周易,自古解釋眾多,當代附會尤甚,所以需要弄清楚周易到底是怎樣一本書。
周易從廣義上說有《經》和《傳》兩個部分。狹義上《周易》僅指《經》,這部分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周文王所撰,難以確考,但大致是西周初期的作品。
《經》包括:
一、 64卦,每卦由六爻組成,爻有兩種,連貫的和間斷的,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陽爻和陰爻。最下麵的一條線叫做初爻;最上麵的叫上爻。初、二、三爻可以看成一個三 劃小卦,叫做下卦;四、五、六爻可以看作另一個小卦,叫做上卦。陰陽兩爻的排列組合最多可以組成八個不重複的三劃卦,這就是所謂八卦。按傳統的說法,過去 隻有三劃的八卦,周文王把八卦推衍成六十四卦。換句話說,陰陽爻六劃不重複的可能也隻有64個。
二、每卦有一個卦名:或單或雙。第一卦是著 名的幹卦,由六陽爻組成。通行本第二卦是坤卦,由六陰爻組成。但是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初年的周易是另外一種排列方法,坤卦排在最後,從數學上看更 有對稱性,而且和宋代高人邵雍的排列相同。雖然有些卦名似乎有意義,例如同人、大有、未濟等,但是很多其它的十分費解。馬王堆本有許多卦名和通行本是音近 而字不同。例如幹,馬王堆是鍵,本人有個大膽假設,這些卦名本來不是漢語。一些考古學者認為周易的原型起源於西部彝族地區。
三、每卦的後麵有簡短的卦辭。說明吉凶,如“元亨利貞”,再加上一句通常和古代生活有關的有隱喻意義的話。如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四、每爻的後麵有一簡短的爻辭。乾坤兩卦,除了六爻外還個有一特殊的爻辭,稱“用九”和“用六”。
這便是周易經的部分的全部。
《傳》有以下部分:
彖:主要解釋64卦和卦辭。分上下兩個部分(1-32,33-64)。
象:主要解釋爻辭。也分上下兩個部分。
文言:非常簡短,隻是解釋乾坤兩卦。
係辭:是對周易總體的哲學解釋,很長,分上下兩個部分。
說卦:主要講八卦和各種物象的關係。
序卦:主要講64卦排列的順序。
雜卦:《傳》的最後一部分,內容雜亂,在馬王堆本中沒有這一部分。
這七傳如果有上下的分開算一共是十部分,又叫做“十翼”,翼是輔助的意思。
傳統上有種說法,孔子做十翼,宋代以來就有人否定這種看法,清代以後大部分學者認為和孔子無關。但我認為《文言》當為孔子所撰。這部分是春秋晚期到漢代初期的作品。
(二)
那麽在孔子以前的時代,周易是用來做什麽的?這要從殷商的龜卜說起。
殷 代相信有一位上帝,統治自然界和人類,無論是風雨雷霆日食地震還是人類的生老病死朝代更迭都是由上帝決定的,而上帝的旨意隻能從占卜中獲得。卜者用烏龜殼 或者牛的肩胛骨,先鑽而後炙烤,在烏龜殼或骨頭的另外一麵,便會出現裂紋,卜者中職位最高的人專門從事解釋這些裂紋並從中得出上帝的旨意,然後以文字的形 式刻在甲骨之上,這就是甲骨文的由來。
周代繼續用龜卜,但是同時發明了新的卜法周易。按照傳統,本來易有三種,連山、歸藏和周易。前二者已 經失傳,不得其詳。與龜卜不同,周易占卜是數術。而且從本質上說,周易占筮的目的非常明確,這就是人舉大事時出現猶豫不決的情形,這時請卜者用周易來幫助 決策,正如古人所說: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周易是一種幫助決策的手段,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算命,不是說你一輩子的命早就定下來了,而是回答在自然人類的複 雜關係網絡中的某一具體時機應是行動還是等待的問題。如果占卜的結果是吉利的,那麽問卜者就會下決心去做。如果結果不利,那麽就應該作罷。
如果你知道你該做,那你就不應該占卜。如果你知道你不應該做,那你也不應該占卜。隻有當你不知進退的時候才應該誠心誠意地問卜。而且你隻能問卜一次。周易中說得很清楚,如果你對一個問題卜問兩次甚至三次那你就是褻瀆神靈了。
龜卜的裂紋與吉凶有什麽關係?卜者如何把這些裂紋發展成上帝的指令?我專門問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甲骨文和殷代社會的老專家(現在已經故去了),他說,很遺憾,沒有人專門研究過。
但 是卜者如何用周易占卜呢?漢代以後有很多簡易的算法,如拋擲銅錢等,顯然不是古代的嚴肅的筮法。已故山東大學的高亨教授從《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中的 關於占卜的記錄中經過反複歸納,倒推出了周易古筮法,真不容易。順便說一句,有些學者看不起高教授,因為他沒有上過正式的大學,但這些自視清高的教授們卻 沒有一個能講清周易的本意。
具體的占卜過程相當複雜:
取筮草55根(馬王堆本說是50根),從中拿出六根放在一旁不用(馬王堆本是拿出一根),以後的學者認為這象征無極或太極。
隻 用四十九根筮草,由問卜人分成兩組,(後人認為這就象征著太極生兩儀-天地或陰陽)一組在上,一組在下。在上這組先拿出一根不用,然後以四根草為一組計 數,將餘下的拿出不用。在下的這組直接用四來計數,將餘下的拿出不用。如果可以被四整除,那就要把整組四根草拿出不用,上下都是這樣。這是第一步,周易叫 做一變。
第二步,把剩下的所有草混在一起,由問卜人再分成兩組,用同樣的方法計數。周易叫做二變。
第三步,再重複一次,周易 叫做三變。到這時剩下的(沒有拿出來放在一邊的草)隻有四種可能性:最多九組,最少六組。這樣我們就獲得了初爻,也就是六劃卦最下麵的那一爻。如果是九或 者七,為不間斷之線,也就是後人說的陽爻;如果是八或者六,為間斷之線,也就是後人說的陰爻。注意,要把數字記錄下來。
從頭再來,一共需要十八變,我們才能得出一個六劃卦。現在我們說女大十八變,這也是從周易來的。
注意得出了一卦以後,計算並沒有結束,否則我們就隻需要卦,而不需要爻了。
(三)
周 易最初的這兩個符號其實並沒有陰和陽的含義,或者說直接的意思並不是陰和陽。在《經》這一部分中,沒有出現陰陽的說法。那是什麽?就是奇數和偶數,不間斷 者為奇數,間斷者為偶數。但是,六和八同為偶數,卻有不同的性質,六在六七八九這四個數字中是第一個,是個不穩定因素,是個孩子。九在四個數字中是最後一 個,老了,也是不穩定因素。隻有中間的七和八是穩定的。所以,七和八是不變之爻,七永遠是奇數(陽),八永遠是偶數(陰)。而六和九則是可變之爻,在一定 情況下可能會變成對方。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說某人變卦了,這最初就是從周易來的。
如果你的所有的爻都是七和八,那就比較簡單,你直接到周易中找到這一卦。例如六個七,那你看乾卦就好了,隻看卦辭,不需要管爻辭。是七七七八八八,那你得到的就是泰卦。
相 反,如果所有的爻都是六和九,你就需要把奇數變成偶數,把偶數變成奇數。劃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新卦。例如你得到的是九九九六六六,這本來是泰卦,但因為所有 都是不穩定因素,因此需要變卦。變出來的是否(音丕)卦。這時,隻需要看新卦的卦辭。不過,如果你得到的是六個六,本來是個坤卦,你需要先變為乾卦,但是 卻不能看卦辭,而是要看特殊的爻辭“用九”。反之,如果你得到的是六個九,那你就應該看坤卦的“用六”。乾坤兩卦是特例,與眾不同。
在很多 情況下,你得出的既有可變之爻,又有不變之爻,這時,你就要找到關鍵之位,具體做法是,先把所有的數字相加,得出總合,從初爻為一數起向上,再從上爻返 回,一直到數完的那爻就是關鍵之位。(可能的數字是37到53,37、38、49為初爻,38、47、50為二爻,餘類推)如果在這個位置的是可變之爻, 你就應該把所有的可變之爻轉化為對方,重新劃出一卦,隻看新卦中關鍵之位的爻辭,不管整個卦的卦辭。如果關鍵之位是不變之爻,那就是最複雜的一種情況,你 要保留原來的卦,再把可變之爻轉化為對方,劃出新卦,然後根據兩卦的卦辭綜合起來判斷吉凶進退,不管爻辭。
(四)
周易最初的象數之學顯然是以數為基礎的,占卜其實是一套數學運算,我們把結果用六條線畫出來,這就是象。在易經中,我說的是西周時期就存在的經,雖然存在著龍等比喻,但是並沒有把某卦和某種具體的物象固定在一起。
周 易最初就是占卜的手冊,但是這樣一個係統,顯然暗藏玄機,或者至少給後代的哲人以非常直接的啟示,這就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風雲變幻最終可以用奇數偶數這 兩種數字來代表並推算。有人講周易中已經有了二進製。我覺得與其說是二進製,不如說是原始的樸素的二分法。我們現在特別熟悉的十進製其實並不是某些哲學家 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先驗的模式而是在後來為了運算的方便而發展起來的,更早的自然形式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英製和中國的舊製中不難看出這種更原 始的計數方式的痕跡。
我們不知道原始的周易中是否蘊含著陰陽,但至少很容易推論出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周易不止表現了靜態的陰陽平衡。 易傳中說周易之所以稱為“易”有三重意義:第一是簡易,天下這麽多變化可以用一個最終隻有兩個符號的係統來表示。第二是變易,就是事物的發展變化,卦是由 十八變發展出來的。第三是交易,奇數和偶數可以相互轉化。雖然我們無法確知這些觀念是否在文王的時代已經存在,但至少是呼之欲出。周易之妙,就在這三 “易”上。
後來的人試圖把象和某些具體事物聯係在一起。但是這些隻是“器”,更重要的是“道”。易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 謂形,就是指八卦和六十四卦,它們是一些抽象的符號。比這些抽象的符號更高、更抽象的就是道,也就是世界萬物發展演變交通融合的道理。比這些符號更低更具 體的就是山澤水火牛羊之類的“器”。道比器更重要,但是道和形和器又是相互依存的。
(結束語)
周易為後人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簡單而又無所不包,各行各業各種學問都可以用它來做根本的方法論。醫實注行先生警告我不要和醫學聯係,謝謝,但還是要說幾句,周易對中醫的發展顯然有所啟發。春秋時的醫生有很多是高明的哲學家。
隻有框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走到具體的形而下的東西的時候解釋常常過於死板或者用臆測來填補空白,不走向具體又解決不了具體的問題。陰陽平衡的理論再好你還是需要藥石。不過這些問題並不妨礙周易對現代人的啟發。
至於占卜,從科學角度講似乎不可取,但是我寧願采取存疑的態度,不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