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說法就象審美,老中喜歡朦朦朧朧,沒有統一標準,可以“情人眼裏出西施”,張名醫可以和李名衣的結論不一樣,阿貓阿狗時不時還可以冒充一下聖醫。所以,有無可奈何的說:上了床,熄了燈,都一樣的自我安慰。西方簡單呀,美?先脫了,三圍量量,體重身高,硬指標。再來點高科技,基因上profile,保證後代還能漂亮優秀。。。
現代的生物學發展到這個水平,不是個人能左右的了。所以,自己不能太把自己當根蔥。就我熟悉的腫瘤治療來看,腫瘤研究就有許多不同的方向和層次:
基因水平是找相關的基因。這個還沒完成了,當然對應每個基因的藥物就更沒有了。有少量的針對特異基因的,已經有顯著效果,象tamoxifen對付ER-pisitive的乳腺癌。
把腫瘤作一個整體的,象對付血管生成的,這個原理是利用腫瘤生長需要新的血管生長。可惜這個領域的帶頭人富克曼死了。他當年在這個領域找到的血管生成因子在老鼠身上相當成功,但在人體上沒有成功。但這個研究方向一直有人作下去。
在免疫的水平上對腫瘤的研究不少。immunosurveillance是人體腫瘤必需通過的一到關口,這個的分子機製有不少研究,而利用免疫係統的原理來對付腫瘤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有抗體角度來考慮的,也有從疫苗角度來考慮的,而針對子宮癌的HPV vaccine的預防效果也相當不錯。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怨身在此山中”。回顧過去200年西醫的曆史,從抗菌素(2005年還有用這個對付胃病而得諾貝爾獎的,多少人得益,包括我自己),到疫苗,再到今天的腫瘤,多少進步呀。是,還有太多的問題沒有解決,但一步一步的腳印是清晰可見的。西醫在利用免疫係統上最著名的當然是疫苗了。這個從當年的滅活病毒細菌到今天的用這些抗原的表麵蛋白,一大進步呀。當然,艾滋病的疫苗30年了,還沒有出來,對搞生物的人來說是一種遺憾和壓力。但正是這種求知的欲望,推動著研究的發展。
研究和臨床是有一段距離的。許多人說西醫就是不顧個人(個體),所有生同一種病的病人用同一種藥。那是因為臨床上沒有太多的選擇。醫生也必須一事實為根據給藥,不然出了問題會有官司。而走在前沿的研究卻布什這樣的。乳腺癌的分型,三型中兩型有藥,另一型裏麵可能還有更多亞型,隻是現在還沒有辦法分,更不用說治療了。白血病的分型就更多了。可以理解病人的對醫療的失望和求全責備,誰都想向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案,但西醫作不到這點,目前不行,將來很長時間也不可能。但希望還在:以後腫瘤病人的腫瘤上切一小塊,一個microarray就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分型,醫生按分型就可以給藥。。。
美國有一本很好的科普雜誌,叫“Scientific American"。高深的前沿研究都用”勞動人民“的語言來寫,上過大學的人,不再相應的專業度能懂。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許多都是學術界的泰鬥,不泛得諾貝爾獎的作者。語言幽默風趣,是譯本值得一讀的雜誌。
從沒有貶低中醫的意思。舅舅是自學成才的中醫,姨父是祖傳郎中,從小受益。但中醫的式微是免不了的。但中醫的曆史貢獻也是抹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