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全的投資,往往最危險——從曆史看清真相
在投資世界裏,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有規模、有曆史、有壟斷地位”的公司或者資產類別是最安全的。但資本市場一再教育我們:最大的風險,往往藏在你最不擔心的地方。
“巨無霸”的隕落,不是偶然
例子:摩托羅拉
20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在全球手機市場份額一度接近50%,風頭無兩。
然而,錯過了智能手機革命後,這個巨頭先是業務被拆分,後來品牌被聯想收購,曾經的輝煌成為回憶。
例子: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
作為全美最大航司之一,美國航空幾乎壟斷了不少航線,卻仍然無法抵禦能源價格波動、經濟危機、疫情衝擊等多重風險,2011年申請破產保護,股東權益歸零。
例子:波音(Boeing)
波音過去幾十年都是美國工業製造的驕傲,但737 MAX的安全危機重創了其品牌與現金流,股價從曆史高點一路跌到140美元,市值縮水超過60%。
例子:聯合健康(UNH)
哪怕是醫藥健康巨頭,在醫保政策與監管變化麵前,也會暴露脆弱性。今年,聯合健康的股價從高點470美元跌到290多,短短幾個月蒸發了數千億美元市值。
例子: 花旗集團(Citigroup)
曾經的全球最大銀行之一,被視為金融係統的“安全堡壘”。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因風險資產過多,股價從500多美元(複權前)跌到不到1美元,被迫多次拆股重組,股東損失慘重。
例子: 日本電氣(NEC)& 夏普(Sharp)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電器巨頭叱吒全球,被稱為“最穩妥的藍籌”。但麵對韓國、中國廠商的競爭,未能及時轉型,如今在國際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
例子: 航空業的“安全神話”破滅
-
泛美航空(Pan Am):你也許聽說過這家“航空黃金時代”的代表公司,曾是全球最大國際航空公司,擁有輝煌的品牌形象。但因為能源危機、管理混亂等因素,1991年宣告破產。
-
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疫情期間幾乎瀕臨破產,政府緊急救助後才得以生還,可見即使是曆史悠久、規模龐大的航空公司,也經不起突發的外部衝擊。
曾經的手機霸主
-
諾基亞(Nokia):2007年全球手機市占率超過40%,風光無兩。卻因為錯過智能機轉型和係統生態的機會,被蘋果和安卓趕超,手機業務賣給微軟後最終分崩離析。
看似保值的黃金,未必是鐵板一塊
-
1980年,金價曾短暫衝到每盎司850美元(受滯脹影響),隨後的20年裏卻一直在下跌和橫盤,直到2000年後才突破前高。如果當年在高點一次性重倉,可能20年都無法解套。
國債與現金儲蓄跑不過通脹
-
美國70年代滯脹期,通脹率一度超過10%,許多人把錢放在儲蓄賬戶或定期存款,表麵看本金無損,實際購買力每年縮水兩位數。
-
近期,美國1年期國債收益率大概在5%左右,看似不錯,但2022-2023年通脹率一度高達7%-9%,很多人實質上還是虧了。
真正的安全,是敢於穿越波動
反觀那些看起來“危險”的創新公司,卻給了長期投資者巨大的回報。
-
亞馬遜(Amazon):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股價一度暴跌超過95%,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科技股之一。但堅持到今天,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股價從1美元左右漲到近200美元,複權後漲幅超百倍。
-
穀歌(Google):同樣在早期不被看好,被認為盈利模式不穩定,但現在是“MAG7”(美股七大科技巨頭)之一,牢牢統治著全球在線廣告和AI搜索賽道。
-
特斯拉(Tesla):多少人把它當成“龐氏騙局”,連續被唱空,卻成為電動車革命的代名詞,2020年到2024年市值暴漲十幾倍。
-
英偉達(NVIDIA):在AI浪潮中爆發,過去三年股價漲幅超過500%,把無數人從“危險”裏抬進了“財務自由”。
-
蘋果(Apple):1997年差點破產,被很多華爾街分析師認為是“無可救藥”,但喬布斯回歸,iPod、iPhone相繼成功,成為全球最賺錢公司之一。
-
Netflix:2000年時隻是郵寄DVD的小公司,被Blockbuster嘲笑,差點被收購。後來靠流媒體革命,股價漲了幾百倍。
-
比特幣(Bitcoin):2010年時一文不值,被嘲笑為“笑話”,現在卻成為許多國家對衝法幣通脹的另類資產。
投資名言,值得銘記
巴菲特說過:
“最大的風險,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
霍華德·馬克斯也提醒過:
“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而是永久損失。”
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安全不是表麵看起來“無風險”,而是你是否理解資產背後的邏輯,是否有足夠的耐心與多樣化去抵禦不可預測的黑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