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相信快樂起來的秘訣是心靈雞湯,對此我深表懷疑,難道世界上心靈雞湯不夠吃?今天,看到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研究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你想讓自己快樂一些,不要喝湯,吃肉。也不限於雞肉,豬肉,牛肉,驢肉,黃花魚都可以。這項由阿拉巴馬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結果,對比了素食和葷食人群的心理健康情況,發現素食者患有憂鬱症,焦慮,和有自殺傾向的比例遠高於對照葷食人群。在這個研究中,素質者的定義為每個月食用肉類少於一次者。
關於素食和葷食的爭論由來已久,而且雙方都有大量研究資料支持自己的觀點。比如說,研究發現,素食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美國心髒學會認為高膽固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而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大致死因素,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那麽,素食者的平均期待壽命會高於其他人群嗎?不會。原因在於,人體是一個複雜係統,對某一方麵健康問題有好處,並不一定會轉變為對整體健康或者壽命的影響。相反,有時候適得其反。原因就在於一個對心血管有益的生活習慣,也許會對身體造成其它危害。所以,評估一個生活習慣,保健品,藥物,對人體健康是否有益,必須考慮綜合效應,切忌過度誇大其作用,以偏概全。很多推銷保健品的廠商就是利用這個陷阱。延長壽命和改善生活質量,才是人為幹預是否對你有益的金標準,而不是某個化學指標或者一個生理指標。
在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中,不但包括了一個人本身生理指標正常,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和一個人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目前,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感受到的生存壓力都很大,患有憂鬱症,狂躁症等各種心理疾患的人非常多。世界上每年因自殺而失去人命的不計其數。這次武漢肺炎病毒肆虐,各國采取了大規模封閉隔離措施,以減少接觸傳染。在中國湖北地區實行了四級封鎖,禁止外出。其它各國也在不同程度限製出行,特別是關閉娛樂場所。各國隨後發現,這種隔離措施對於普通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家庭不和離婚率增加。在對感染患病的人群進行醫療救護時,心理輔導大和谘詢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病人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響了醫療措施的治療效果。
那麽,吃肉為什麽會減少心理疾病,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快樂?首先,對於這項研究結果必須科學謹慎的看待。大規模調查研究,也就是通過對比大數據,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關聯,風險非常大,曾經發生過不少錯誤。原因就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現象不一定就相互關聯,更不一定互為因果,可能隻是一個假象或者巧合。舉個簡單例子,你結婚後買了房子,生了孩子。孩子在成長,院子裏的樹也在長。多年以後,你做個曲線,發現兩者還成正比。但是,這兩者其實並無關聯,隻是因為它們都是時間的函數。同理,統計發現素食葷食與快樂的關係,也可能是一個假象。你甚至可以把因果關係倒過來試試:不是吃肉的人快樂,而是快樂的人喜歡吃肉。心情不好影響食欲,憂鬱的人就沒有食欲吃肉。是不是也存在這種可能?但是,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素食者維生素B12缺乏很普遍,而B12對於中樞神經係統健康非常重要。所以,維生素B12缺乏是否會是素食者容易有心理疾患的潛在因素?素食者協會提醒,所有素食者必須適當補充維生素B12。對於老年人尤其重要。
飲食健康是一個複雜工程。世界上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一種飲食讓你吃了不生病。對於健康而言,飲食需要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以平衡全麵為好,一個是要適合自己。飲食全麵均衡,是因為人體需要的營養範圍非常廣泛和複雜。雖然我們已知人體需要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水這幾大類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我們無法評估具體每個人需要什麽,需要多少。目前營養的來源必須依靠自然物產,而無法按成分人工合成生命所需要的所有營養。不同來源的食物,可以提供不同的營養物質,全麵均衡永遠是最好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時,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氣候,身體健康狀態的不同,決定了每個人對於某種營養物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力也有差異。在選擇飲食時,必須要考慮這些差別。比如說,孕婦必須增加葉酸的攝取,糖尿病人必須限製碳水化合物攝取。每個人根據自己身體健康情況,製定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切忌盲目迷信偏信,也不要盲目模仿別人。
吃肉的人是否真的快樂?你自己判斷。我喜歡吃肉,所以我選擇相信。如果你覺得不開心,願意的話,去買點五花肉試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